烏力格爾·印象
烏力格爾是一種蒙古族的曲藝說書形式,約形成於明末清初,廣泛流傳在內蒙古自治區各地及相鄰的黑龍江、吉林和遼寧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區。
有伴奏樂器的烏力格爾表演通常為一人自拉胡琴說唱
烏力格爾的漢語意思是「說書」,因採用蒙古族語表演,故又被稱作「蒙語說書」。
烏力格爾·藝術特點
在蒙古族民間,將徒口講說表演而無樂器伴奏的烏力格爾稱為「雅巴幹烏力格爾」,又稱「胡瑞烏力格爾」;將使用潮爾伴奏說唱表演的烏力格爾稱為「潮仁烏力格爾」;將使用四胡伴奏說唱表演的烏力格爾稱為「胡仁烏力格爾」。
維也納中國新春音樂會上的烏力格爾表演
有伴奏樂器的烏力格爾表演通常為一人自拉胡琴說唱,唱腔的曲調豐富多彩、靈活多變,其中功能特點比較明確的有【爭戰調】、【擇偶調】、【諷刺調】、【山河調】、【趕路調】、【上朝調】等。
烏力格爾的藝術積累非常深厚,節目有短篇、中篇和長篇之分,尤以長篇最為引人,
《春秋戰國》、《三國演義》和《紅樓夢》等都是其中的經典。
烏力格爾演奏樂器「胡爾」(四胡)
烏力格爾節目題材來源廣泛,有的源於民間故事,如《太陽姑娘》;有的出自文人或藝人創作,如《青史演義》;有的源於民間敘事詩、敘事民歌,如《嘎達梅林》、《達那巴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編演的新節目有《二萬五千裡長徵》、《劉胡蘭》、《紅色娘子軍》、《西沙兒女》、《創業》等。
歷史上穿梭於內蒙古大草原和東北各蒙古族聚居地的烏力格爾藝人可謂群星璀璨。
烏力格爾節目的題材來源非常廣泛
在長期的發展演變中,不同流行地區的烏力格爾表演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點。
如在科爾沁草原,「胡仁烏力格爾」較為發達,歷史上形成了以孟根高力套、額爾敦珠日合、布仁巴雅爾為代表的三種不同風格的流派;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的烏力格爾則移植編演漢族故事較為普遍,並曾孕育催生出「阜新蒙古劇」等新的藝術樣式。
烏力格爾·現狀
對於廣大的蒙古族群眾來說,烏力格爾不僅是他們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式與手段,而且也是他們學習知識和培育精神的重要教育手段,在他們心目中,烏力格爾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楊鐵龍把「烏力格爾」唱進世博會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許多知名的藝人相繼去世,新的傳人嚴重不足,再加上生活方式發生變化,娛樂方式趨向多樣,烏力格爾藝術傳統的生存和發展面臨危機,演出日漸萎縮,活動陣地缺少,隊伍後繼乏人,亟待採取有力措施加以扶持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