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言非遺|一種蒙古族的曲藝說書形式——烏力格爾

2020-12-17 物言MadeIN

烏力格爾·印象

烏力格爾是一種蒙古族的曲藝說書形式,約形成於明末清初,廣泛流傳在內蒙古自治區各地及相鄰的黑龍江、吉林和遼寧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區。

有伴奏樂器的烏力格爾表演通常為一人自拉胡琴說唱

烏力格爾的漢語意思是「說書」,因採用蒙古族語表演,故又被稱作「蒙語說書」。

烏力格爾·藝術特點

在蒙古族民間,將徒口講說表演而無樂器伴奏的烏力格爾稱為「雅巴幹烏力格爾」,又稱「胡瑞烏力格爾」;將使用潮爾伴奏說唱表演的烏力格爾稱為「潮仁烏力格爾」;將使用四胡伴奏說唱表演的烏力格爾稱為「胡仁烏力格爾」。

維也納中國新春音樂會上的烏力格爾表演

有伴奏樂器的烏力格爾表演通常為一人自拉胡琴說唱,唱腔的曲調豐富多彩、靈活多變,其中功能特點比較明確的有【爭戰調】、【擇偶調】、【諷刺調】、【山河調】、【趕路調】、【上朝調】等。

烏力格爾的藝術積累非常深厚,節目有短篇、中篇和長篇之分,尤以長篇最為引人,

《春秋戰國》、《三國演義》和《紅樓夢》等都是其中的經典。

烏力格爾演奏樂器「胡爾」(四胡)

烏力格爾節目題材來源廣泛,有的源於民間故事,如《太陽姑娘》;有的出自文人或藝人創作,如《青史演義》;有的源於民間敘事詩、敘事民歌,如《嘎達梅林》、《達那巴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編演的新節目有《二萬五千裡長徵》、《劉胡蘭》、《紅色娘子軍》、《西沙兒女》、《創業》等。

歷史上穿梭於內蒙古大草原和東北各蒙古族聚居地的烏力格爾藝人可謂群星璀璨。

烏力格爾節目的題材來源非常廣泛

在長期的發展演變中,不同流行地區的烏力格爾表演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點。

如在科爾沁草原,「胡仁烏力格爾」較為發達,歷史上形成了以孟根高力套、額爾敦珠日合、布仁巴雅爾為代表的三種不同風格的流派;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的烏力格爾則移植編演漢族故事較為普遍,並曾孕育催生出「阜新蒙古劇」等新的藝術樣式。

烏力格爾·現狀

對於廣大的蒙古族群眾來說,烏力格爾不僅是他們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式與手段,而且也是他們學習知識和培育精神的重要教育手段,在他們心目中,烏力格爾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楊鐵龍把「烏力格爾」唱進世博會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許多知名的藝人相繼去世,新的傳人嚴重不足,再加上生活方式發生變化,娛樂方式趨向多樣,烏力格爾藝術傳統的生存和發展面臨危機,演出日漸萎縮,活動陣地缺少,隊伍後繼乏人,亟待採取有力措施加以扶持和保護。

相關焦點

  • 蒙古族傳統樂器——四胡
    四胡,最早稱為「提琴」,蒙古語中讀音為「侯勒」、「胡兀爾」(huur),屬於胡琴中的一種,因為有四根琴弦而得名,為蒙古族極具代表性的獨奏樂器。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四胡源於中國北方奚部的奚琴。13世紀後再蒙古地區流傳。
  • 蒙古族說唱藝術家拉西敖斯爾「不忘初心 傳承民族文化」
    譚雅攝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扎魯特旗地區某居民樓裡,「你們終於來了」,77歲的說唱藝術家拉西敖斯爾早已在家中換上蒙古族傳統服飾,等候記者的到來。精神矍鑠的他與記者一行親切握手,並為每個人珍重地獻上哈達。 「我從小師承大伯琶傑學習《格斯爾》史詩著作以及烏力格爾、好來寶等說唱藝術。今年我快80歲了,更加迫切地希望把寶貴的中華文化傳遞下去。」
  • 直播:河南省非遺曲藝展演周匯報演出
    河南省非遺曲藝展演周匯報演出節目單 1.大調曲子《套狗》 表演:寶豐縣墨派大調曲子傳習所(馮合水、袁素玲 12月7日晚7點30分,由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寶豐縣人民政府承辦的河南省非遺曲藝展演周匯報演出將在河南藝術中心音樂廳拉開帷幕。
  • 「河南省非遺曲藝展演周」開幕 宋麗萍朱建偉嶽傑勇出席
    核心提示:10月19日晚,「河南省非遺曲藝展演周」開幕式暨國家級說唱文化(寶豐)生態保護實驗區專場演出在河南藝術中心文化廣場舉行。
  • ...共賞曲苑芬芳——河南省非遺曲藝展演周曲藝輕騎兵走進圓方集團
    曲藝輕騎兵演出是河南省非遺曲藝展演周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也是河南曲藝工作者踐行曲藝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積極行動。 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黨支部書記琚青春,圓方集團黨委副書記李章柱、紀檢部部長彭迪等與圓方集團幹部職工一同觀看了演出。
  • 聽見非遺 懶人聽書讓評書藝術活起來
    經久考驗的「爆款」 袁派評書與懶人聽書的化學反應近年來,被主流視角貼上「冷門」標籤的非遺事業,經過短視頻、音頻記錄與再現,成為時下鮮活的文娛素材。短視頻、音頻用戶的年輕化,也為非遺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市場,更是為非遺的傳承演繹了另一種可能。
  • 濱州市民在天津吉祥文物中聆聽「曲藝雙城記」
    其中,「曲藝兩城記」很有意思。曲藝在濱州,很重要。比如咱們有中國兩大書會之一、國家級非遺項目胡集書會,劉蘭芳說胡集書會是說書藝人的聖地;比如「關東山裡紅」的許同貴是劉蘭芳弟子,更是胡集本地人。而天津,被稱為北方「曲藝之鄉」,曲種多、演出場所多、曲藝演員多、觀眾多。兩地之間,曲藝搭了文化橋梁,情緣很深,故事不斷。
  • 「城事」浦東7所中小學獲評市「非遺進校園優秀傳習基地」!看看...
    鑼鼓書、浦東說書,三林刺繡、龍獅、茶藝,江南絲竹、浦東派琵琶。這些千百年流傳下來的非遺文化如今正在浦東的校園裡生根發芽。趕緊隨小布來了解吧▽上海市新場實驗中學(原上海市石筍中學)非遺項目:鑼鼓書在千年古鎮新場,基於浦東本土方言說唱並加上鑼鼓擊奏的鄉土風格曲藝形式——鑼鼓書,在一群學生中受追捧。
  • 開封舉行第三屆曲藝展演弘揚傳統文化
    ,開封市文化館、開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開封市曲藝家協會承辦的中國開封第38屆菊花文化節活動——開封市第三屆曲藝展演活動在開封市文化館17層群星演藝中心成功舉辦,本次活動還開啟了線下演出和線上錄播相結合的活動模式,與大家共享曲藝文化盛宴。
  • 非遺傳承人肖向麗:「南平南詞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林豔 攝得知榮獲第十一屆中國曲藝牡丹獎表演獎時,南平南詞第八代傳承人、南平南詞非遺傳承人肖向麗剛忙完演出,腦海裡浮現出七個大字——功夫不負有心人。南平南詞是小曲種,何以能在國家級大賽中摘下一朵「牡丹」?
  • 非遺綜藝節目:莫把非遺元素當點綴
    近年來,在中央有關文件和文旅部等相關部門的引導下,非遺得到空前重視,「非遺+」也成為一種保護非遺、傳承非遺、用非遺帶動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重要概念和模式。如「非遺+科技」「非遺+文創」「非遺+扶貧」等通過「1+1」實現了「大於2」的雙贏效果。
  • 中國文化報:酷狗發布非遺音樂圖鑑 每月有一億樂迷關注「非遺」
    》,梳理各類與非遺有關的數字作品,諸如戲曲、民歌、曲藝,並根據關注群體的年齡、地域等維度劃分,「數說」網際網路時代非遺傳承的現狀與未來。據統計,非遺相關音樂累計播放574億次,時長約32億小時,相當於36.5萬年。通過具體數據分析可以發現,非遺音樂正呈現兩種「出圈」趨勢:一方面是突破地域圈層,另一方面則是突破年齡圈層。可以說,酷狗聯合各界搭建了一座非遺音樂大舞臺。在數字娛樂發展的助推下,非遺以創新姿態滲透大眾日常生活,吸引年輕受眾,並激活了一批「非遺新青年」。
  • 驚堂一響五十年,這位「中原說書人」為啥恁吸引人?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王峰12月9日晚,我省評書表演藝術家趙維莉從藝50周年匯報演出在河南藝術中心音樂廳舉行,該活動由鄭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北京保利劇院管理有限公司、河南藝術中心主辦,現場歡聲笑語不斷,趙維莉和多位河南曲藝名家同臺獻藝,讓觀眾回到以往評書相伴的日子
  • 蘭州拉麵製作技藝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單
    蘭州拉麵製作技藝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單 2020-12-24 08: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呼倫貝爾非遺文化「大餐」,好吃好玩又好看~
    >今天小編帶你來領略呼倫貝爾好吃、好玩又好看的「非遺」文化大餐大家快來感受非遺體育競技、美食、策格製作技藝、傳統醫藥、蒙古族音樂等帶來的視覺盛宴、聽覺盛宴和精神盛宴。蒙古族四胡——蒙古族四胡,蒙古族稱之為呼兀爾。是深受蒙古族人民喜愛的樂器之一,是具有典型蒙古族特色的器樂表演形式,演唱方式多以藝人單獨彈唱為主,也可以合奏。蒙古族馬頭琴——馬頭琴,因琴頭雕飾馬頭而得名,是深受人們喜愛的蒙古族典型代表性樂器,它能夠準確的表達出蒙古人的生活——遼闊的草原、呼嘯的狂風、悲傷的心情、奔騰的馬蹄聲、歡樂的牧歌等。
  • 蒙古文|紮根基層的烏力格爾藝術
    蒙古文|紮根基層的烏力格爾藝術 2020-12-07 18: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湖裡區2020年「閩南曲藝說唱新思想鬥陣行」宣傳活動火熱開展 傳統...
    廈門網訊 (文/圖廈門日報記者 葉舒揚 通訊員 徐淑純) 答嘴鼓、木偶戲、歌仔戲,說的唱的都是濃濃「閩南味」,聽的看的都是新理論新思想——這就是湖裡區火熱開展中的2020年「閩南曲藝說唱新思想鬥陣行」宣傳活動,是湖裡區「決勝小康奮鬥有我」主題宣講系列活動的又一創新形式。  這是一次傳統與當下、曲藝與宣講的完美融合。
  • 「聆聽」非遺音樂的千載傳承·福建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音樂卷)叢書是2020年國家重點圖書基金出版項目,共19卷20冊,收入23種傳統音樂藝術形式。上月剛出版的《伬藝 評話》,主要介紹了我省首批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伬藝」「評話」兩種音樂形式。    伬藝、評話是我省的曲藝明珠,它們植根於福州群眾藝術的沃土之中,歷史悠久。    伬藝即伬唱,是我省主要地方曲種之一。
  • 非遺故事|飛刀花鼓——刀光劍影中的藝術
    ——「飛刀花鼓」 飛刀花鼓是一種由雜技和曲藝藝術嫁接而成的獨特民間曲藝形式,主要流行於四川成都當時,有不少的蜀人會一種叫「鞀鼓」的雜耍和曲藝,他們一邊用手搖動撥浪鼓一邊演唱民間小曲,或手中拋動鼓槌唱歌,它是飛刀花鼓最原始的表現形式。 司馬光記載說,北宋章獻年間的劉皇后是四川人,她就會耍一手熟練的鞀鼓。而周密在文章中也記載說,宋真宗時候的劉皇后,祖籍四川華陽縣,身懷鞀鼓的高超絕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