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人肖向麗:「南平南詞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2020-12-05 金臺資訊

肖向麗參加福建省第三屆曲藝節「丹桂獎」比賽,表演劇目《國系九零後》。林豔 攝

得知榮獲第十一屆中國曲藝牡丹獎表演獎時,南平南詞第八代傳承人、南平南詞非遺傳承人肖向麗剛忙完演出,腦海裡浮現出七個大字——功夫不負有心人。

南平南詞是小曲種,何以能在國家級大賽中摘下一朵「牡丹」?

情系戲曲淵源長

肖向麗的演員夢,一半來自母親。

1975年,肖向麗出生在南平市延平區,母親是南平市京劇團知名旦角。幼時,她常常和小夥伴一起溜到演員化妝間摸摸五顏六色的化妝盒,拿著枕巾當水袖扮小姐、丫鬟。不知不覺間,藝術的緣分悄然播撒。

16歲那年,肖向麗考入福建省藝術學校南詞戲曲班。先天韌帶不好,成為她學藝路上的「攔路虎」。

要想人前顯貴,就得人後受罪。肖向麗的虎跳、側空翻等基本功總是不如人意。儘管有老師們的寬慰,但她憋了一口氣,主動加課,認真完成母親布置的「家庭作業」。

肖向麗說,平日裡母親是個慈母,可一遇到「戲」這件事,就會換上一張面孔。有一次,她上臺前和人聊天,母親發現後當眾狠狠批評,從那以後她再也不敢忘記「戲比天大」的教誨。

直到今天,哪怕再熟悉的戲,每回上臺前,她都認真「默戲」。

母親常常告誡肖向麗:「沒有人是天才,你一定要時時沉浸在角色當中,走上臺的每一步都在人物中。」

艱辛學藝,短板拉長。肖向麗很快成長為藝校裡的佼佼者,可人生中第一次正式演出又給她結結實實上了一課。

17歲那年,學校排演劇目《大山的兒子》,準備參加全市大賽。她認為自己不是女一號,就是女二號,沒想到排戲的萬老師只給她一個配角,扮演70多歲的老媽媽。當時,她非常不理解,萬老師找她談心,並告知這是其有意安排。

「玉不琢不成器。世間凡事都要靠著『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的專注,在各種挑戰、變數、未知之中接受磨礪,才能獲得成長。」萬老師一番肺腑之言,讓她懂得了藝人應耐得住寂寞的道理。

演出很成功,她第一次登臺,節目就拿了一等獎。打那以後,她認真對待各種角色,還主動拓展演藝領域,不讓自己待在舒適區。

肖向麗教孩子們表演南平南詞。 趙雲燕 攝

心系牡丹必擷之

畢業後,肖向麗順利進入南平市南詞實驗劇團。雖小有名氣,但她依然「勤」字當頭,「苦」字相隨,有時前輩們臨時不能上場,都願意讓她替。就這樣,她年紀輕輕就成了團裡的臺柱子。

1996年,肖向麗參加福建省戲劇水仙花獎大賽,一舉摘得演員獎。誰也沒有料到,她當時作出一個大膽決定,事業暫緩,去高校深造。

「事業雖處於上升期,可越往前走,越發現內心乏力。」肖向麗回憶說。

在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上海戲劇學院導演系進修後,她不再只專注於個人表演,還開啟了編導模式。有了演員微觀的感受和導演宏觀的視角,兼顧對燈光、舞美、音樂、道具等方面的融入,南詞藝術在她心裡變得更加立體生動。

2016年,南平市南詞實驗劇團更名為南平市南詞藝術傳承發展中心。同年,肖向麗帶著自編自導的南詞說唱《山鄉戀歌》,代表中心參加第九屆中國曲藝牡丹獎全國曲藝大賽。第一次和全國各地的優秀演員同臺競技,沒想到「養在深閨人不識」的南平南詞像一股清風吹進賽場,讓評委們耳目一新,一舉獲得表演獎提名。

看到南平南詞藝術為更多的同行所認可,她喜出望外,對通過牡丹獎平臺傳播南詞藝術產生渴望。

2018年,中心帶著精心打造的作品《夜奔》衝擊第十屆中國曲藝牡丹獎,卻連提名都沒拿到。賽後,肖向麗和團隊分析,小劇種表演要想讓評委和觀眾過目不忘,就應在堅守地方特色的同時有所創新。他們決心來年再戰。

備戰第十一屆中國曲藝牡丹獎全國曲藝大賽,中心決定選用肖向麗榮獲2019年第三屆福建省曲藝丹桂獎大賽一等獎的作品。

為了突出「原汁原味」、增加戲劇衝突,肖向麗一改傳統南平南詞一開場就敲鼓的形式,增加一個「引子」——笛子伴奏清唱亮嗓。這一創新,很考驗功力,但她選擇迎難而上。

為了寫好這個僅僅10秒鐘的引子,肖向麗和負責作曲的餘澤峰老師徹夜探討,數易其稿。

比賽當天,南詞說唱《晶晶當兵》第三個出場,肖向麗颱風端莊穩重,塑造了「95後」「晶晶」、「50後」「姑媽」及說書人三個角色,讓整個作品立體生動、極具感染力。

9月25日,中國曲協公布第十一屆中國曲藝牡丹獎全國曲藝大賽獲獎名單。肖向麗從394名演員中脫穎而出,成為6名「牡丹獎·表演獎」得主中的一名幸運兒,為南平南詞摘下第一朵「牡丹」。

躬身欲盼春滿園

從臺前到幕後,又從幕後走回臺前,學戲、演戲、悟戲,肖向麗形成自己「繼承不泥古,創新蘊傳統」的表演風格,成功塑造一個又一個深入人心的舞臺藝術形象,在大賽中不斷摘金奪銀。

「這些年,我參加很多比賽,一方面為開拓視野、提升自我,另一方面為南平南詞這個小曲種發聲,希望能得到更多人關注。」肖向麗說。

作為流行於南平的一種曲藝形式,南平南詞形成於18世紀後期,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相比於其他曲種而言,南平南詞歷史較短,沒有豐富的曲牌,也沒有名家流派。

但在肖向麗看來,這恰是一把雙刃劍,雖有根脈不夠深厚帶來的底蘊淺薄等問題,但同時也使得這門藝術沒有太多的禁錮,擁有更多的想像空間、開拓空間。

「列入國家非遺保護項目後,南平南詞發展環境變得越來越好,但表演和創作人才仍然短缺。」肖向麗說,這幾年,中心一方面與南平藝術學校合作,培養更多藝術專業人才,另一方面積極推動南詞進校園、進社區、進廠礦、進軍營,讓更多人切身感受南平南詞的獨特魅力。

從2007年起,肖向麗堅持在南平藝術學校兼職教學,帶出來的第九代南詞傳承人先後在省市級曲藝比賽中榮獲佳績。

2009年,肖向麗被南平市延平區聘為南詞進校園藝術指導,她把心血傾注到這個新天地。接下來,她打算和南詞人一起創作一批和孩子有關的作品,每年開展南詞非遺進校園巡演時,讓孩子們以體驗的方式參與演出,感受南詞藝術。

「我和團隊會努力扎紮實實創作一批精品,持續打造南詞品牌,使其成為閩北地區一張亮麗名片。」肖向麗說。(福建日報記者 樹紅霞)

相關焦點

  • 非遺「面人郎」傳承人: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
    「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講述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 郎佳子彧【實踐者說】  我的豐富經歷帶給我許多「角色」,所以媒體總愛用「95後非遺傳承人」「《最強大腦》選手」「北大學霸」「網紅」等名號來指代我。
  • 傳承非遺文化 大話西遊攜手非遺傳承人打造「鎏金如夢」_遊俠網...
    雲錦蘇繡流轉千年,非遺傳承初心不變。在18周年嘉年華盛典之上,《大話西遊2》為大家展示了大話攜手三大非遺傳承人打造的首款高定漢服——「鎏金如夢」。在此之前,大家對它的故事背景已經有所了解。
  • 非遺動態 「非遺」項目傳承人向學生傳授茶山泥公仔製作技藝
    4月21日下午,莞城步步高小學近80名學生來到市文化館非遺展示廳,向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茶山泥公仔的代表性傳承人林暖欽學習、
  • 數百名非遺傳承人等齊聚福州 讓傳統工藝跨海傳承
    「傳統藥香有一顆『求變心』,我收臺灣弟子,是想讓兩岸手工香製作技藝融合碰撞,更好地傳承中華香文化和中醫藥文化。」師傅韓燕表示。  唐思瑛退休前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專攻古字畫修復,這是一項膽大心細的手藝活。對於自己新收了福建弟子黃鴿,唐思瑛表示:「文物或藝術品修復技藝,更多依靠師帶徒的傳統方式,而且必須經過長時間修煉才能出師。
  • 時代記憶:一幅馬尾繡,講述古老的水族故事——非遺傳承人潘懈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潘懈,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潘懈,,1978年出生於三都縣中和鎮三洞社區,現為水族馬尾繡製作和織布技藝傳承人,三都縣安娜娜馬尾繡製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尾繡,一項水族最為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刺繡工藝。
  • 青島市非遺傳承人王德蕊:剪紙從娃娃學起 也讓外國朋友來學習
    作為青島市非遺傳承人,她近年來把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傳播剪紙和教學上,「剪紙要從娃娃抓起,提高孩子們的審美和專注力。對於剪紙,我就像料理孩子一樣打理它」。現在還有不少外國朋友也跟王德蕊學剪紙,「讓剪紙藝術走出國門、發揚光大」,王德蕊說。
  • 「西關五寶」非遺傳承人齊聚沙面,這樣的廣繡作品你見過嗎?
    當晚的茶話會有幸邀請到了「西關五寶」(三雕一彩一繡:牙雕、玉雕、木雕、廣彩、廣繡)的非遺傳承人來到現場。 弘揚先進文化,深入挖掘荔灣區深厚的文化遺產是荔灣的重要動力來源。以荔灣區永慶坊旅遊文化景區為原點已經形成了永慶坊三雕一彩一繡展廳、李小龍祖居、詠春茶室、粵劇藝術博物館、廣州非遺街區大師工作室等景點。
  • 非遺走進校園,培養小小傳承人 弘揚傳統文化從娃娃抓起
    10月28日,蓬江區2020年「非遺進校園」活動走進棠下鎮沙富小學,上百名小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江門東藝宮燈製作技藝,體驗非遺魅力。表演粵劇、製作東藝宮燈、習蔡李佛拳、製作白沙茅龍筆、學習新會葵藝……為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市非遺保護工作循序漸進,從豐富多彩的「非遺進校園」活動,到開展「非遺在校園」特色教育,讓學生感受到非遺文化的魅力,成為非遺文化的小小傳承人。
  • 非遺傳承人化身「塔可青年」 抗疫故事傳遞城市正能量
    6月10日下午,南京肯德基攜手秦淮區委宣傳部和秦淮區文旅局,將數位新生代非遺文化傳承人請到了坐落於南京文化地標秦淮區夫子廟景區內這家肯德基「雲錦非遺文化」主題餐廳,開展了一場
  • 非遺傳承人耗時兩日繪製8米巨型糖畫
    非遺傳承人耗時兩日繪製8米巨型糖畫 (1/6) "← →"翻頁
  • 「非遺」項目傳承人向學生傳授茶山泥公仔製作技藝
    省級「非遺」項目傳承人林暖欽指導學生製作茶山泥公仔,向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茶山泥公仔的代表性傳承人林暖欽學習、掌握這一民間文化的「活化石」。  據悉,「非遺」傳承人林暖欽已經70多歲高齡,從8歲開始便跟隨父親製作泥公仔,至今已近60年。談起泥公仔製作,他更是眉飛色舞。在指導學生進行填彩時,一筆一划格外仔細。他表示,希望通過向學生授課,讓孩子們能了解東莞的傳統文化,同時讓更多人關注東莞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喜歡上東莞這座城市。
  • 非遺傳承人合作打造 高端建盞亮相「文博會」
    中宣部新聞局原副局長、巡視員張文祥,中國古陶瓷學會名譽會長、廈門大學人類學系系主任葉文程教授,建窖建盞燒制技藝國家級傳承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孫建興,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執行會長黃松濤等專家學者蒞會。
  • 吹糖人 糖畫 這場非遺美食200人競技 誰是最強傳承人
    12月20日,溫州市飲食類非遺項目及代表性傳承人評估活動舉行,共有114個非遺飲食類項目、93位傳承人以及項目保護單位人員共計200多人參加評估。根據項目屬性及特點,分別以酒類、茶類、豆類、餅類、糕點類等進行現場展示、現場製作。
  • 「非遺傳承」麵塑非遺傳承人劉明鳳:麵團在指尖生花
    從傳承到創新,合肥市蜀山區非遺傳承人劉明鳳想給現代麵塑帶去更多生機。1傳承家族手藝,成為劉氏麵塑傳承人中國的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經營,可謂歷史源遠流長,早已是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
  • 海南保亭「非遺」黎錦傳承人黃桂瓊:多形式培養黎錦技藝傳承人 將...
    9歲織錦 18歲習得精髓  47年始終如一  「我是保亭非遺黎錦傳承人,歡迎大家來保亭觀看織錦。」這是黃桂瓊經常掛在嘴邊的話語,9歲開始學習織錦的她,講起非遺黎錦來便滔滔不絕。回憶起小時候,看到母親織錦很好看,越看越喜歡,於是喜歡上了,接著便「愛不釋手」,沒曾想這一織,便是47年。
  • 時代記憶:穿越千年的時光——傣族慢輪制陶技藝非遺傳承人巖罕滇
    編者按: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巖罕滇巖罕滇,西雙版納傣族慢輪制陶技藝傳承人,1951年6月生於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允景洪鎮曼閣村,1999 年被雲南省文化廳授予「雲南省民族民間美術師」稱號,並榮獲雲南省2016年「十大最具影響力手工藝老年傳承人」稱號。在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中,陶器和制陶技術出現得非常早。
  • 非遺文化傳承人 校園傳授「白眉拳」
    晶報訊(記者 梁睿 通訊員 曹燚煒 曾文靜 /文、圖)5月27日,龍城街道文體服務中心前往深圳信息學院就非遺文化的傳承交流開展「非遺進校園」系列活動。 身著黃色武衣的一位教練手把手講解著拳法的每一個動作,直接把瑜伽課變成了拳法課。這位教練,正是「白眉拳」的傳承人李漢明。「九步推,九步推,摸吸逼掌把人推,蝴蝶穿花又採花,劈竹為籬遍插花。」
  • 福建牛拳傳承人,想讓「非遺」走向世界
    福建牛拳傳承人,想讓「非遺」走向世界 福建閩清,揚大樂是牛拳第三代傳承人。
  • 彩帶龍 | 抗擊疫情 非遺傳承人在行動
    彩帶龍 | 抗擊疫情 非遺傳承人在行動 2020-03-17 15: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