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向麗參加福建省第三屆曲藝節「丹桂獎」比賽,表演劇目《國系九零後》。林豔 攝
得知榮獲第十一屆中國曲藝牡丹獎表演獎時,南平南詞第八代傳承人、南平南詞非遺傳承人肖向麗剛忙完演出,腦海裡浮現出七個大字——功夫不負有心人。
南平南詞是小曲種,何以能在國家級大賽中摘下一朵「牡丹」?
情系戲曲淵源長
肖向麗的演員夢,一半來自母親。
1975年,肖向麗出生在南平市延平區,母親是南平市京劇團知名旦角。幼時,她常常和小夥伴一起溜到演員化妝間摸摸五顏六色的化妝盒,拿著枕巾當水袖扮小姐、丫鬟。不知不覺間,藝術的緣分悄然播撒。
16歲那年,肖向麗考入福建省藝術學校南詞戲曲班。先天韌帶不好,成為她學藝路上的「攔路虎」。
要想人前顯貴,就得人後受罪。肖向麗的虎跳、側空翻等基本功總是不如人意。儘管有老師們的寬慰,但她憋了一口氣,主動加課,認真完成母親布置的「家庭作業」。
肖向麗說,平日裡母親是個慈母,可一遇到「戲」這件事,就會換上一張面孔。有一次,她上臺前和人聊天,母親發現後當眾狠狠批評,從那以後她再也不敢忘記「戲比天大」的教誨。
直到今天,哪怕再熟悉的戲,每回上臺前,她都認真「默戲」。
母親常常告誡肖向麗:「沒有人是天才,你一定要時時沉浸在角色當中,走上臺的每一步都在人物中。」
艱辛學藝,短板拉長。肖向麗很快成長為藝校裡的佼佼者,可人生中第一次正式演出又給她結結實實上了一課。
17歲那年,學校排演劇目《大山的兒子》,準備參加全市大賽。她認為自己不是女一號,就是女二號,沒想到排戲的萬老師只給她一個配角,扮演70多歲的老媽媽。當時,她非常不理解,萬老師找她談心,並告知這是其有意安排。
「玉不琢不成器。世間凡事都要靠著『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的專注,在各種挑戰、變數、未知之中接受磨礪,才能獲得成長。」萬老師一番肺腑之言,讓她懂得了藝人應耐得住寂寞的道理。
演出很成功,她第一次登臺,節目就拿了一等獎。打那以後,她認真對待各種角色,還主動拓展演藝領域,不讓自己待在舒適區。
肖向麗教孩子們表演南平南詞。 趙雲燕 攝
心系牡丹必擷之
畢業後,肖向麗順利進入南平市南詞實驗劇團。雖小有名氣,但她依然「勤」字當頭,「苦」字相隨,有時前輩們臨時不能上場,都願意讓她替。就這樣,她年紀輕輕就成了團裡的臺柱子。
1996年,肖向麗參加福建省戲劇水仙花獎大賽,一舉摘得演員獎。誰也沒有料到,她當時作出一個大膽決定,事業暫緩,去高校深造。
「事業雖處於上升期,可越往前走,越發現內心乏力。」肖向麗回憶說。
在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上海戲劇學院導演系進修後,她不再只專注於個人表演,還開啟了編導模式。有了演員微觀的感受和導演宏觀的視角,兼顧對燈光、舞美、音樂、道具等方面的融入,南詞藝術在她心裡變得更加立體生動。
2016年,南平市南詞實驗劇團更名為南平市南詞藝術傳承發展中心。同年,肖向麗帶著自編自導的南詞說唱《山鄉戀歌》,代表中心參加第九屆中國曲藝牡丹獎全國曲藝大賽。第一次和全國各地的優秀演員同臺競技,沒想到「養在深閨人不識」的南平南詞像一股清風吹進賽場,讓評委們耳目一新,一舉獲得表演獎提名。
看到南平南詞藝術為更多的同行所認可,她喜出望外,對通過牡丹獎平臺傳播南詞藝術產生渴望。
2018年,中心帶著精心打造的作品《夜奔》衝擊第十屆中國曲藝牡丹獎,卻連提名都沒拿到。賽後,肖向麗和團隊分析,小劇種表演要想讓評委和觀眾過目不忘,就應在堅守地方特色的同時有所創新。他們決心來年再戰。
備戰第十一屆中國曲藝牡丹獎全國曲藝大賽,中心決定選用肖向麗榮獲2019年第三屆福建省曲藝丹桂獎大賽一等獎的作品。
為了突出「原汁原味」、增加戲劇衝突,肖向麗一改傳統南平南詞一開場就敲鼓的形式,增加一個「引子」——笛子伴奏清唱亮嗓。這一創新,很考驗功力,但她選擇迎難而上。
為了寫好這個僅僅10秒鐘的引子,肖向麗和負責作曲的餘澤峰老師徹夜探討,數易其稿。
比賽當天,南詞說唱《晶晶當兵》第三個出場,肖向麗颱風端莊穩重,塑造了「95後」「晶晶」、「50後」「姑媽」及說書人三個角色,讓整個作品立體生動、極具感染力。
9月25日,中國曲協公布第十一屆中國曲藝牡丹獎全國曲藝大賽獲獎名單。肖向麗從394名演員中脫穎而出,成為6名「牡丹獎·表演獎」得主中的一名幸運兒,為南平南詞摘下第一朵「牡丹」。
躬身欲盼春滿園
從臺前到幕後,又從幕後走回臺前,學戲、演戲、悟戲,肖向麗形成自己「繼承不泥古,創新蘊傳統」的表演風格,成功塑造一個又一個深入人心的舞臺藝術形象,在大賽中不斷摘金奪銀。
「這些年,我參加很多比賽,一方面為開拓視野、提升自我,另一方面為南平南詞這個小曲種發聲,希望能得到更多人關注。」肖向麗說。
作為流行於南平的一種曲藝形式,南平南詞形成於18世紀後期,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相比於其他曲種而言,南平南詞歷史較短,沒有豐富的曲牌,也沒有名家流派。
但在肖向麗看來,這恰是一把雙刃劍,雖有根脈不夠深厚帶來的底蘊淺薄等問題,但同時也使得這門藝術沒有太多的禁錮,擁有更多的想像空間、開拓空間。
「列入國家非遺保護項目後,南平南詞發展環境變得越來越好,但表演和創作人才仍然短缺。」肖向麗說,這幾年,中心一方面與南平藝術學校合作,培養更多藝術專業人才,另一方面積極推動南詞進校園、進社區、進廠礦、進軍營,讓更多人切身感受南平南詞的獨特魅力。
從2007年起,肖向麗堅持在南平藝術學校兼職教學,帶出來的第九代南詞傳承人先後在省市級曲藝比賽中榮獲佳績。
2009年,肖向麗被南平市延平區聘為南詞進校園藝術指導,她把心血傾注到這個新天地。接下來,她打算和南詞人一起創作一批和孩子有關的作品,每年開展南詞非遺進校園巡演時,讓孩子們以體驗的方式參與演出,感受南詞藝術。
「我和團隊會努力扎紮實實創作一批精品,持續打造南詞品牌,使其成為閩北地區一張亮麗名片。」肖向麗說。(福建日報記者 樹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