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學習科學與技術研究,ID:xxkx-js】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發表說明】
本文為佛山 李秋霞老師的《學習科學》課程作業,介紹了她通過讓學生通過畫思維圖表的方式「主動輸出」的方式,突破知識難點的做法與心得。
以下為全文轉發。
————————————————————
我與學生一起複習詩歌鑑賞。可是,詩歌閱讀對於學生來說實在太難了,怎樣才能讓學生快速的讀懂詩歌呢?
王珏老師在《學習科學》課程中所提到的「輸出式學習」和「圖形組織者」思維工具,可以讓學生用於歸納、、比較、類比、分類,於是我開始教學生畫各種思維圖表。
比如:每一類詩歌的意象、意境、常有手法、常表達的情感等,學生很快就上手了,畫得都比較清晰明了
【王珏老師建議:請務必仔細閱讀學生的創作心得!】
一段時間後我教學生針對考點畫思維導圖,思維導圖的中心就是每一考點的答題要點,再在基本要點的基礎上發散為考點的變體,豐富了思維導圖
實施過程
輸出式學習活動開展前,我先向學生系統介紹思維導圖的作用,不過我並沒有演示如何繪製,只是展示我自己繪製的作品,儘管缺少美感,但依然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開拓了學生的思維。
我建議學生不求有趣多彩,但求形式簡潔、結構完整地去繪製。
此後進行分組,每組6人,共6組。考慮到上課時間有限,先請同學們根據複習資料的內容,瀏覽詩歌鑑賞版塊內容,蓋上書本進行思維整理,先構思一個大致的圖形框架,具體內容在課後作業完成。
第二天上課,預留15分鐘。請同學們進行小組交流,每組推選一個優秀作品。最後給出5分鐘,請一位同學作為代表總結他們這一組的創作情況,以及分享個人心得。
學生反應
在布置完作業之後,學生最初的反應多是認為費時費力,無從下手,不知怎麼去概括提煉。
但學生經過討論後還是認真地按照要求去做了。課上,同學們在小組交流的環節中,卻表現地非常積極投入,平時不愛說話的學生也爭相表達自己的觀點。
許多學生在看完優秀作品後,紛紛在自己的思考圖上做了補充。對於這個活動,學生的參與度非常高,大部分家長也積極配合拍照。
實施效果
這次嘗試,我事先完全沒有預料到效果這麼好!
我深深感到:採用圖形組織者的輸出式學習,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並且他們主動地整理教材知識內容,梳理邏輯,通過繪製各種圖形,感受到了學習的趣味性。
通過這次學習與嘗試,也讓我感受到了學習帶給我的成長和快樂!
————————————————————
【王珏老師點評】
其實,學生所反映的「費時費力、無從下手」,這正是學生頭腦中,對知識主題的「完整圖式」還沒有生成的緣故。
(我們可以把「圖式」簡單地理解為「知識結構」)
——與此相應的,為什麼對於老師來說,學科知識沒有任何難度?
因為老師頭腦中,具有學科知識的「完整圖式」,因而可以快速且恰當地提取、並且能在圖式中根據需要快速切換。
因此,站在「圖式生成」角度來考慮,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
不管老師的課「講」得有多好,老師頭腦中的「圖式」,都絕不可能直接傳遞到學生頭腦中。要想讓學生腦海中建立豐富、完整、關聯密切的「圖式」,只有一個人能做到:學生本人!
只有學生自己消化、吸收、再創造,圖式才真正在學生的腦袋中生成。
不過,考慮到知識點是如此之多、關聯性是如此之複雜,學生要想建立完整的圖式,純靠腦子回憶、翻書、或零零散散的筆記、局部知識運用的習題,這些都難以勝任,必須要使用有效的「思維工具」,才能處理如此廣闊的知識、和極為複雜的關係。
而王珏老師推薦的「圖形組織者(Graphic Organizer)」就是能勝任複雜知識處理的思維工具。
通過以上思維工具,學生就可以根據思維工具的框架要求,對自己腦海中零亂的知識進行梳理和聯繫,理解每個知識的意義、尋找知識之間的關聯性,這一過程就會有力地促進學生頭腦中「圖式」的建立與完善。
正是由於思維工具對於圖式生成的重要作用,因此王珏老師提出:
把傳統教學的一般步驟,由「講、練、評」3步,增加一步,改為4步:「講、畫、練、(互)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