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謗佛,佛也不起煩惱,這一念菩提心、涅槃心,就是無上道

2020-12-25 禪淨密實修

這一章的目的是勸導大眾不能謗佛。不僅不能謗佛,毀謗其他聖人、賢人,乃至一般人,一樣都會招致禍患。現在種什麼因,未來就得什麼果,因果絲毫不爽。「謗」,就是毀謗。毀謗一般人都會招致禍患,何況是毀謗聖者?佛是聖中之聖,所以毀謗佛的罪過更為嚴重。

「佛」,是果位上的聖者;是自覺、覺他的聖者。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上半夜悟四諦之理,證阿羅漢道;中半夜悟十二因緣,證緣覺道;後半夜目睹明星,大徹大悟,圓成佛果,入不思議解脫境界。先證到空性,最後不住空、有,契入中道實相這念心。

聖,有深淺之別。至聖先師孔子,是世間的聖人;佛則是出世間的大聖人,超越聲聞、緣覺和菩薩。因此,恭敬佛陀,便能獲得利益;相反地,毀佛、謗佛,便會招感「惡果」。佛以平等心對待眾生,以大慈悲心普度眾生,希望壞人變成好人、好人變成聖人。所以眾生謗佛,佛也不起煩惱;讚嘆佛,佛也不生歡喜心。因此謗佛、毀佛,對佛並沒有影響,也沒有損失,最後招致惡果的還是謗罵者自己。

「十惡」當中有口四過──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謗佛」就是惡口,也屬於妄言,會招感惡報。而這些惡報並不是他人給的,而是因果本然;惡口當中尤以毀謗聖者過失更大。例如,佛經中提到,五逆罪之一──「出佛身血」就是非常嚴重的過失,這樣的惡業,招感的因果,就是墮入火坑「地獄」的報。

有些人看到別人做錯了一點點小事,或是看到別人做不好,自己忍不下來,馬上就受到影響,心灰意冷,覺得這個團體不好,甚至覺得佛法沒有希望。其實佛法是最殊勝的道理,做不到是個人的事情,而不是佛法不好;修行不容易,道心不退更是不容易,人家不好更要提醒、警惕自己、要更努力精進,修行就是要從這個角度來看事情。

「有人」,不是指所有的人,而是指一部分的人。人有惡人、善人、賢人和聖人,這裡指的不是賢人,更不是聖人,而是惡人。「聞」,就是聽聞,聽到世尊持守無上道、菩提道和涅槃道。

什麼是「守道」?一般人也守道,如受持五戒、進修十善,無論行、住、坐、臥,時時刻刻持戒清淨,不違五戒十善。此處所講的「道」,不是五戒、十善,不是聲聞道、緣覺道,也不是菩薩道,而是要守住當下不生不滅這念心,這一念菩提心、涅槃心,就是無上道。

「守」就是受持,時時刻刻安住正道、安住在中道實相上。無念當中能守道,有念當中也能守道。什麼是有念當中守道?「心無善不起」,只起善念不起惡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觀眾生苦,發菩提心;「口無善不言」,絕不惡口,所謂「守口如瓶,防意如城」,嘴巴要像瓶口一般,關得密密實實,不與惡法相應,這就是在因地上守道。

佛不但時時刻刻口業清淨,而且演說種種微妙之法利益眾生;佛陀的身行也是如此,從東至西、從南至北弘揚佛法,所作所為只為普度眾生。所以,靜中守道,動中也守道。動中守道,就是心起善念、口說好話、身做佛事;靜中守道,就是一念不生、寂照一如。明白這個道理,就可以達到動靜閒忙不離於道。(本文來自四十二章經第七章,惡還本身)

相關焦點

  • 明王與佛是什麼關係?佛為何會有忿怒相?
    為教化剛強難度的眾生,佛以大慈悲心,現忿怒之相,以破除眾生愚闇,而使得智慧光明。最著名的便是五方佛所化的五大明王。一、大日如來·不動明王大日如來,即毗盧遮那佛,他是釋迦牟尼佛的法身,居於五方佛的中央。經稱:「時不動明王即執彼,以左足踏其頂之半月中,以右足踏其首之半月上,爾時大自在天尋命終悶絕於內……」二、東方阿閦佛·降三世明王阿閦佛,即不動如來,因其菩提心堅固不動如山而得此名。可惜,阿閦佛雖然許下「於一切人民蜎飛蠕動之類不生嗔恚」的宏願,卻沒說過不發怒火。
  • 佛的三身,自性三身佛!
    三千年前釋伽牟尼佛住世八十年示現的是應化身佛。化身是因緣成熟,釋伽牟尼佛從報身起應化身來娑婆世界,渡化眾生。在佛教寺院中我們能看到三身佛。1.中央的為法身佛,又名比盧遮那佛,是佛教真理凝聚而成的,是佛教的根本。佛身手印為法定印,兩手心向上,右手疊放在左手上,兩拇指向上相觸。法身佛又分為1).自性清淨法身,即真如!也就是佛性和法性,是一切眾生皆有的佛性,是無處不在之身。
  • 天親菩薩說,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為何感覺佛未滿我願?
    菩薩四種功德:一念遍至德,不動遍至德,無餘供佛德,遍示三寶德。觀菩薩的四種功德,其實就是告訴我們,極樂世界菩薩有這樣的功德,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呢,也和他們一樣,擁有同樣的功德。我們往生後,也能「一念遍至」,一念就可以遍至十方世界上供下化;還能「不動遍至」,端坐極樂而影現十方。國土為往生之處所,佛為往生之強緣,菩薩為往生之示範。
  • 慈悲就是佛法,佛是目前法,我是佛,人人是佛,眾生是佛
    佛法落實在生活中就是【禪】,在生活中覺悟了就是【佛】,一定要覺悟生活中所處的一切境,一切時都是因妄想而存在的,並不是真實有的,有妄想就有生滅,沒有妄想就是不生不滅。有生滅是外道的法,不生不滅是長久正道的法,是佛法。前念生起妄想,當下就能放下就是覺悟,覺悟了心就清淨了,連妄想都沒有了,這樣就是徹見心地了。所以慈悲就是佛法。
  • 龍樹菩薩:信心清淨者,花開則見佛
    殷勤付囑《阿彌陀經》的殷勤付囑,不像《大經》裡釋迦牟尼佛對彌勒菩薩的付囑那麼明顯,「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也不像《觀經》裡釋迦牟尼佛對阿難的付囑那麼明顯,「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但《阿彌陀經》是有付囑的,甚至通篇都可以說是付囑。
  • 三惡道是眾生永恆的恐懼,彌陀佛為眾生破除!
    一切諸佛,具諸無量功德,說不能盡,唯有依憑經典記載而大略淺釋佛德,譬如《無量壽經》載阿彌陀佛浩瀚之悲願,其中云何利益眾生?此功德如何闡揚?一切飛蠕動的眾生,乃至阿鼻地獄的罪苦眾生,往生到淨土,亦永遠不再經歷三惡道的苦痛。阿彌陀佛的此之功德,對十方世界輪轉的眾生,尤其是對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中的我等眾生,意義甚大。阿彌陀佛的功德核心,就是教導給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菩提心,簡單地說,就是清淨心。我一心一意要見阿彌陀佛,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個信念,就是無上菩提心。
  • 佛教:阿閦如來、寶生如來,轉化眾生最強嗔恨,平復眾生我慢煩惱
    在佛學文化中,「阿閦」為不動之義,指菩提心堅固不動。又天鼓雷音佛自涅槃寂定之義而言,亦稱為「不動佛」。阿閦佛在因地時,受大日如來的開示而萌發「對眾生不起嗔恚」的誓願,經過累劫的修行,終於在東方的阿比羅提(妙喜)世界七寳樹下成佛,佛剎名為「善快」。
  • 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諸佛菩薩一定為根熟眾生做增上緣成就眾生
    《楞嚴》會上觀音是初住(發心住)的菩薩,菩提心剛剛發起來,就有這麼大的能力。《華嚴經》上,觀世音菩薩是第七回向位的菩薩;《普門品》的觀世音菩薩是等覺菩薩。菩薩有"道前菩薩"與"道位菩薩",道前是等覺以前,從初信位到法雲地,等覺是道位。
  • 佛法:佛所說的宇宙範圍有多大?
    佛法也說人生觀和宇宙觀,人生觀是指人的正報,這個正報身會有許多的煩惱,煩惱來自人所造的業,這些業是苦因,也是人被束縛的工具,不同的造作生起不同的業,這個業使眾生當前所受的苦,不同的分別業帶來的三苦,八苦,讓眾生在苦中不自由,無法自己做主,不同的正報身帶來不平等的地方。
  • 《法華經》若在佛前蓮華化生
    全身舍利、起七寶塔,高六十由旬、縱廣四十由旬,諸天人民,悉以雜華、末香、燒香、塗香;衣服、瓔珞、幢幡、寶蓋;伎樂、歌頌,禮拜、供養七寶妙塔。無量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悟闢支佛;不可思議眾生、發菩提心,至不退轉。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妙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常聞此經。
  • 為何渡我不渡她?佛說,這三種人無法渡
    佛說,有三種人無法渡,看看這三種人中是否有你。 佛是普度眾生的,不僅從四弘誓願中的「眾生無邊誓願度」就可看出。據《梵網經》記載釋迦牟尼佛實際成佛已經無量劫,已經來娑婆世界八千次了,2500年前,他再次來人間示現成佛,度化眾生。可以看出佛陀不辭辛苦的度眾生,依然還有無量的眾生要度。 雖然眾生可度,佛說,依然有種人無法度。哪三種人呢,看看這三種人中是否有你。 這句話想必大家都知道,雖說是無緣,也是暫時的無緣。因為他對佛所說的法不相信,不照做,從而不能依教奉行。
  • 佛與魔是同還是異
    兩年前,曾有一位愛好佛學的女士問過我一個問題:有人說佛就是魔、魔就是佛,這種說法對嗎?初聽時覺得這個問題簡直荒唐可笑,佛若和魔是等同的,那麼學佛豈不是在成就魔道?但又隱約覺得這裡面似乎包含著許多空慧的理念,而自己畢竟初學佛法,對大乘教理只是略知皮毛,哪敢去解答這樣的問題呢。
  • 佛說:明白這四點,才能活得自在,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道家推崇「道法自然」,而佛教教導世人」普度眾生」,只是如今很多人在被傷害以後,莫說渡人,就連渡己也都很難做到,其實一切源於內心不夠強大,要知道佛說:明白這四點,才能活得自在,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生而為人,雖說活在這個人人為己的時代,但這兩條做人原則還請千萬不能忘:你的善良,終有回報佛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世間惡行皆不要去做,積極行善,福報自來。善良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品德,或許它不能讓你得到你所想要的,但是它會讓你所做的一切都內心安定。
  • 眾生不問根器利鈍,儲積三資糧—信、願、行,往生可蒙佛接引!
    發大歡喜,莫生煩惱。倘遇不如意事,即便撥轉心頭,將一聲佛急急提念,卻迴光返照,我是阿彌陀佛世界中人,奈何與世人一般見識,回瞋作喜,一心念佛:此是智慧中人,大安樂解脫法門也。」引言眾生都具有佛性,只因一念無明,輪迴六道,枉受諸苦。
  • 在面對事相時佛魔同時出現,靈知是佛我是魔
    在魔王我的愛憎取捨的當下,還可以體會到空無一物、空心無我的靈知佛。無心無念、無私無我、無愛憎,只是了了的常知,這了了分明的常知,就是你的本性自在解脫佛啊!如果你不信,你可以當下實踐體驗,在你聽到這個音聲看、到這篇文章時,總會了了靈知出現,在靈知了了分明出現的同時,就會同時出現我的分別意識執著心。這個著相我我我的分別意識執著心,就是煩惱生死輪迴的魔。
  • 佛教:佛前許願,有2不求,很多人不知道
    此刻,讓我們放下煩惱,淨化身心,一起學習佛學文化智慧,一念花開,一念花落,一念放下,萬般自在。佛教有句話:「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如果不應,必有緣由。」從佛法義理上來講,有求必應的方法很簡單,就一句話,只要業障消除,就有求必應。但是消除業障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萬人之中難得有一人,能把業障徹底消除。
  • 翻開經書,就要像面對佛菩薩一樣充滿信心,懂得這一點功德無量
    種種界智力,知眾生種種性。就是眾生各個各個的根性不一樣。前面是智慧上的勝劣,後面是根性的勝劣。哪種根性呢?小乘根性,你跟他說大乘法,他聽不進去;它是大乘的根性,你跟他說小乘法,就把他害了?這個我們在凡夫或者一般聖人是不知道的,那麼佛就知道。
  • 佛說:十二因緣法,能度無邊生死大海
    在早期佛教的理論中,最根本的就是「苦集滅道」這「四聖諦」。所謂「諦」,即真理的意思;「聖諦」,就是佛陀所開示的絕對正確的真理。佛教文化認為,一個人要超脫生死、出離凡塵,必須要懂得這四個真理。苦:人一出生就是苦,整個世界都是苦。集:人為什麼會苦?滅:怎樣消除苦?道:最終涅槃成佛的狀態。
  • 佛說:善惡常常只在人的一念之間,因為佛與魔都住在人的心裡!
    我們常常以為自己很不幸,人生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不如意?可佛告訴我們,不如意的不是人生,而是自己的心。我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放不下?佛告訴我們,因緣未到才會放不下,該放下時自然就放下了。我們以為錢財名利很重要,而佛告訴我們,這世間除了生死,其他都不重要。
  • 《法華經》佛說華光如來
    一般採用六祖壇經之說,即:1、「眾生無邊誓願度:意思是菩薩在諸佛面前發誓,無論遇到什麼樣的艱難險阻,都願意不遺餘力地救度一切眾生出離生死苦海。2、煩惱無盡誓願斷:意思是菩薩在諸佛面前發誓,無論在什麼逆境中,都願意用大忍力斷除自己心地裡的一切煩惱。3、法門無量誓願學:意思是菩薩在諸佛面前發誓,無論在任何艱難困苦的環境中,都願意精進不退地學習一切如恆河沙那麼多的自渡渡他的諸佛心地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