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章的目的是勸導大眾不能謗佛。不僅不能謗佛,毀謗其他聖人、賢人,乃至一般人,一樣都會招致禍患。現在種什麼因,未來就得什麼果,因果絲毫不爽。「謗」,就是毀謗。毀謗一般人都會招致禍患,何況是毀謗聖者?佛是聖中之聖,所以毀謗佛的罪過更為嚴重。
「佛」,是果位上的聖者;是自覺、覺他的聖者。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上半夜悟四諦之理,證阿羅漢道;中半夜悟十二因緣,證緣覺道;後半夜目睹明星,大徹大悟,圓成佛果,入不思議解脫境界。先證到空性,最後不住空、有,契入中道實相這念心。
聖,有深淺之別。至聖先師孔子,是世間的聖人;佛則是出世間的大聖人,超越聲聞、緣覺和菩薩。因此,恭敬佛陀,便能獲得利益;相反地,毀佛、謗佛,便會招感「惡果」。佛以平等心對待眾生,以大慈悲心普度眾生,希望壞人變成好人、好人變成聖人。所以眾生謗佛,佛也不起煩惱;讚嘆佛,佛也不生歡喜心。因此謗佛、毀佛,對佛並沒有影響,也沒有損失,最後招致惡果的還是謗罵者自己。
「十惡」當中有口四過──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謗佛」就是惡口,也屬於妄言,會招感惡報。而這些惡報並不是他人給的,而是因果本然;惡口當中尤以毀謗聖者過失更大。例如,佛經中提到,五逆罪之一──「出佛身血」就是非常嚴重的過失,這樣的惡業,招感的因果,就是墮入火坑「地獄」的報。
有些人看到別人做錯了一點點小事,或是看到別人做不好,自己忍不下來,馬上就受到影響,心灰意冷,覺得這個團體不好,甚至覺得佛法沒有希望。其實佛法是最殊勝的道理,做不到是個人的事情,而不是佛法不好;修行不容易,道心不退更是不容易,人家不好更要提醒、警惕自己、要更努力精進,修行就是要從這個角度來看事情。
「有人」,不是指所有的人,而是指一部分的人。人有惡人、善人、賢人和聖人,這裡指的不是賢人,更不是聖人,而是惡人。「聞」,就是聽聞,聽到世尊持守無上道、菩提道和涅槃道。
什麼是「守道」?一般人也守道,如受持五戒、進修十善,無論行、住、坐、臥,時時刻刻持戒清淨,不違五戒十善。此處所講的「道」,不是五戒、十善,不是聲聞道、緣覺道,也不是菩薩道,而是要守住當下不生不滅這念心,這一念菩提心、涅槃心,就是無上道。
「守」就是受持,時時刻刻安住正道、安住在中道實相上。無念當中能守道,有念當中也能守道。什麼是有念當中守道?「心無善不起」,只起善念不起惡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觀眾生苦,發菩提心;「口無善不言」,絕不惡口,所謂「守口如瓶,防意如城」,嘴巴要像瓶口一般,關得密密實實,不與惡法相應,這就是在因地上守道。
佛不但時時刻刻口業清淨,而且演說種種微妙之法利益眾生;佛陀的身行也是如此,從東至西、從南至北弘揚佛法,所作所為只為普度眾生。所以,靜中守道,動中也守道。動中守道,就是心起善念、口說好話、身做佛事;靜中守道,就是一念不生、寂照一如。明白這個道理,就可以達到動靜閒忙不離於道。(本文來自四十二章經第七章,惡還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