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女子服飾之襦襖、窄袖衣

2021-01-07 漢服衣冠

襦與襖是相近似的衣式,襦形式短小,自膝以上或至腰部,對襟側縫處下擺開氣,袖端細長,衣身也比較窄,區別於衫,故稱襦。襦有單襦近似於衫,復襦則近似於襖。

高髻,金花細飾,上襦、下裙、披帛,結玉環綬宮女。

通常貴族婦女的服色以紫紅、黃色為主,用錦羅並加刺繡。庶民婦女多以青、白、褐色為多。上了年紀的貴族婦女,也喜歡服用紫紅色襦。龐元英·老婦吟:「紫襦葉葉繡重重,金雀銀鳳各一叢,汗溼時裝行漸困,橫塘水影同春送」。

山茶花羅衣

而襖大多是有裡有棉絮的一種冬衣,對襟側縫下擺開氣的,又稱「旋襖」。可以代替袍的作用,不過袍有限制,根據宋朝禮制局的規定:除命婦可以穿用外,其餘大多數庶民女子是不能穿用的。

並且還規定:命婦的袍色,三品以上是紫色,繡有仙鶴及芝草;三品以下則一律用黃色,並不繡花樣。至於襖的服色,除白為「兇服」服色,其餘並沒有一定的限制,盡可以隨各人的喜好。

窄袖衣是宋代女子中普遍流行的一種便服。式樣為對襟,交領、窄袖、衣長至膝。特點是非常瘦窄,甚至貼身。由於這種服裝式樣新穎、省料,很快流行了起來,不但貴族婦女非常喜歡穿著,一般士庶女子也多效仿。

重樓子花冠,窄袖衣,下著裙,尖足履。

到了南宋時已非常普遍。這也反映了一種現實,即宋人重視經濟,除頭髻不計,穿衣也講究用料經濟,便於行動,並且誇張了女子的曲線美。

同時,還流行一種翻領款式的長至膝的窄袖衣。製作時領襟上加兩條窄窄的繡邊裝飾。

翻領多是呈三角形,與初唐胡服風格近似。這種裝束有時還帶披帛,腰間繫結採綬,雙雙做成各種連環結,其餘垂下,或在正面,或在一側。

此形始於五代,直流行到南宋。

宋末又流行窄袖裹貼身體,前後兩側縫處開衩,衣衩處有許多扣為飾,叫做「密四門」衣,人稱妖服,是我國古代的奇裝異服。

相關焦點

  • 服飾文化:窄袖窄襦到女扮男裝,聊一聊唐朝女性服裝的演變
    而所謂的漢服,其實更多的為唐朝時期的服裝,而在初唐階段,裙子成為了男人和女人每天的主要服裝,而且初唐時期由於市場經濟的影響,裙子主要有兩種類型,即:窄袖窄襦、長裙、胡服和女扮男裝,現在我們就對這兩種款式做出具體介紹。唐朝之前的女子,均穿寬大的衣服,袖子的下底可以直接垂到膝蓋的位置。
  • 明代中後期的女子們都穿什麼衣服?帶你了解明朝女子襖服
    而後由於服飾風尚的變化,穿用者日漸增多,襖的形制也日趨明確。為了將襖和襦這兩種服式進行區分,人們把長度不超過腰部的短上衣稱為襦,比襦長但是比袍短的袷衣稱之為襖。明代以前女子襖服的發展魏晉南北朝時期,來自北部的遊牧民族和西域各族的異族文化和漢族文化互相薰陶、浸染,胡漢服飾交融,從褒衣大袖的漢族服式轉變為圓領窄袖的胡服。
  • 且看傳統服飾之美
    1、先秦如今常說衣裳衣裳,其實衣和裳是分開的兩種東西。夏商周時期,上為衣,下為裳,右衽,腰間系帶,帶下有蔽膝。襦裙其實是上襦下裙,上襦較短,僅到腰際,裙子很長。4、魏晉南北朝整體承襲秦漢舊制,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開衫(上襦對襟)和大袖衫。開衫特徵是裙腰高,上衣短,衣袖窄,下裙長。大袖衫特點是對襟,束腰,兩腋上收使袖擺成弧形下垂過臀,形成大袖。
  • 宋代男子常服有哪些?貉袖、鶴氅是啥?
    襦、襖,為平民日常穿用的必備之服,有夾棉之分,質料有布、綢、羅、錦、絲和皮,用色有青、紅、棗紅、墨綠、鵝黃等幾種。這兩者的差別並不很大,後來就同稱謂了。短褐,為貧苦人服,是粗布或麻布做成的粗糙的衣服。同類的還有褐衣,不像短褐那樣又短又窄,一般而言,凡不屬於綾羅錦一類的衣料都可以叫褐衣。也有用細麻或毛織成的,文人隱士好穿,也是道家用的衣服之一。直裰也叫直身,是比較寬大的外披長衣,由於下擺無衩、背部卻有一直通到下面的中縫而得名。
  • 明代女子出門穿得多嗎?明代女人的衣櫃裡裝的衣服可能比你還多
    明代女子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幀、背子、比甲、水田衣及裙子,衣服的基本樣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為右衽,恢復了漢族的習俗,其中霞陂、背子、比甲為對襟,左右兩側開衩。成年婦女的服飾,隨各人的家境及身份的變化,有各種不同形制,普通婦女服飾比較樸實,主要有襦裙、背子、襖衫、雲肩及袍服等。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形態,隋唐和宋遼金服飾藝術
    鞠衣(形近禕衣,長度過膝,配大帶革帶)、鈿釵檀衣(後、妃等禮賓之服,質料雜色而不畫,大袖,十二鈿,花樹十二,腰配雙配小綬)、翟衣(貴婦禮、祭之服)、鈿釵禮衣、禮衣、公服(供奉時用)、半袖裙襦、花釵禮衣、大褒連裳(六品以下官妻服,九品以上官女嫁服,褒同袖)。
  • 作為秋冬季的必備漢服,這些明制長襖的袖型你確定不來認識一下嗎?!
    首先,來看看什麼是「襖」。襖,是指有襯裡的上衣。襖從唐代開始大量出現在衣物疏內,替代襦成為日常的冬季禦寒衣物。 從後世宋明清等時代來看,襖的製作上一般保持長袖通裁開衩的特徵,而開衩處多在兩側,唐到金代有單獨開衩在身後的,則另稱開後襖子,而相對的開衩在兩側稱呼缺胯襖子,兩側後面都開的也有壁畫顯示存在。而女子用之於裙子搭配的多是兩側開衩的襖子。 襖子按長短可分襖子(又稱短襖)、長襖兩類。
  • 宋代貴婦人的服飾,九龍四鳳冠華麗貴氣
    宋后妃四服:宋代后妃之四種服飾。《宋史·輿服志》記后妃之服四種:「一曰幃衣,二曰朱衣,三曰禮衣,四曰鞠衣。」實本三禮舊說周代制度發展而成。宋代命婦隨男子官服釐分等級,內外命婦有幃衣、榆翟、鞠衣、朱衣、鈿釵禮衣和常服。
  • 中國各朝代女性服飾盤點,秦漢最顯身材,隋唐最有個性,清代最醜
    魏晉時期婦女一般上身穿衫、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筒肥大。裙多折襉裙,裙長曳地,下擺寬鬆,從而達到俊俏瀟灑的美學效果。並且加豐盛的首飾,反映出奢華糜麗之風 。電視劇中女星穿魏晉南北朝時期服飾劇照:《蘭陵王》中毛林林扮演的馮小憐就是穿的這個仙風道骨的服裝,是不是很飄逸。
  • 傳承傳統藝術,弘揚民族文化,看我們傳統服飾穿在身上有多美
    秦朝的服飾女子服裝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作為禮服的深衣(上衣和下裳相連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為邊緣;其特點是使身體深藏不露,雍容典雅),一是日常只用的襦裙,上襦下裙,上襦斜領、窄袖,長僅及腰間;裙子是有4副素絹連接拼合而成,下垂至地,上窄下寬,裙腰兩端封釉卷條,以便繫結。
  • 襖,中國古代服飾裡的妖孽,紅樓夢裡的襖,貴不可言,美不勝收
    《紅樓夢》裡的人初春,冬季和深秋都穿襖。一年四季有三個季節要穿襖。從賈母到王夫人大觀園姊妹都穿襖。襖,是中國古代的主要服飾,那時候沒有毛衣,沒有保暖衣褲,只能穿襖。襖,這個字是由「衣」和「夭」組成,意思是它是衣服裡妖孽般的存在。《紅樓夢》裡的襖,無處不在,琳琅滿目,貴不可言,美不勝收。
  • 盤點我國各朝代的服飾,每一個都有特色,我都好喜歡
    殷商時期的服飾大體上可分為四種類型:(一)頭戴捲筒式冠,身穿交領窄袖衣,腰束寬帶,衣長過膝,腹部懸有一長方形「蔽膝」,下穿鞋。(二)頭戴高巾帽,身穿右衽交領窄袖衣,腰束紳帶,腰間佩帶蔽膝。(三)頭戴平箍式冠,身穿大翻領窄袖上衣,前面、肩部及背部都飾有變體紋樣。(四)男子將頭髮束在頭頂,將髮辮垂於腦後,身穿緊袖圓領上衣,前面、領部及後背都飾有紋樣。
  • 中國古代服飾演變,五分鐘帶你了解各個時期的服飾
    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從宮廷傳開的「半臂」,有對襟、套頭、翻領或無領式樣,袖長齊肘,身長及腰,以小帶子當胸結住。當時還流行長巾子,系用銀花或金銀粉花的薄紗羅製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帶上,再披搭肩上,旋繞於手臂聞,名曰披帛。
  • 時代不同,服飾擁有不同特點,包括顏色、款式等等
    除劇情外,或精緻華麗、或簡單大方的女性服飾,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服飾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原始社會。時代不同,服飾擁有不同特點,包括顏色、款式等等。在最近的熱門書《粉黛羅綺:中國古代女子服飾時尚》中,也介紹了不少中國古代女子服飾的特點。一部服飾史,同樣也是一部文化史。
  • 宋代女子服飾演變過程
    貴族女子的禮服大抵沿襲初唐的服制,而常服則頗多變化。北宋初年的服裝裝飾,還是很隨便,一般喜歡穿較新穎的式樣、鈎心鬥角、別出花樣,呈現出百家爭鳴的盛況。後來朝廷不得已下令——限制女子皆從夫之服色。庶民之家,不得服綾縑五色華衣。不過,民間並不完全遵守就對了。到了仁宗)、英宗、神宗數朝,時裝興盛之風有增無減:大戶地主、商人世家的女子穿縑綾,著奇裝異服。
  • 遼、金、西夏的服飾藝術
    上一篇我們說到宋代的服飾,主要是官服制度,其實同兩宋並存的還有北方的遼、金、和蒙古等政權。他們也有著自己的服飾文化。遼、金、元都是少數民族為主的政權。遼,以契丹族為主;金,以女真族為主;元,則是以蒙古族為主的政權。這個時期,既有民族間的矛盾,又有經濟文化上的交流。
  • 中國古代布料、服飾的特點及演變
    宋代女性內衣出現了「抹胸」(抹肚)、「襦」「裹肚」「抹胸」穿著後上可覆乳下可遮肚,用鈕扣或帶子繫結,單的夾的,形式不一。老百姓多用棉製品,貴族人家用絲織品並在其上繡花。最有趣的是《遼代文物叢書》服飾篇中形容遼代女性「抹胸」為「一橫幅布帛,裹於胸部」;而契丹女子則大膽將「抹胸」作為 「女」(女子相撲運動員之稱)的比賽服裝;貼身內褲的「」(犢鼻褲),造型像牛頭,形象生動。
  • 宋代男子服飾,頭戴幞頭長袍大袖
    宋代大體沿襲唐制,袍衫仍然比較寬大,裙褲也比較肥闊,但是由於階級地位的不同而趨向兩極分化。趙國胤做了宋朝的開國皇帝,重定了服制,僅衣帶的等級就有二十八種之多。黃袍仍然是帝土的專用品,任何人都不許穿用,否則為犯罪行為。
  • 北朝的一般服飾,分為哪些種類有哪些特點?
    窄袖緋綠,短衣長勒靴,有騾蹤帶,胡服也。窄袖利於馳射;短衣長勒,皆便於涉草;所垂蹀躞,蓋欲佩帶弓劍、粉悅算囊、刀砌之類。」這種窄袖、長勒靴蹂躞帶等,都為適應於他們日常生活中的實用之故。紡進而言日:「五帝異儀,三王殊制,掩衣左右,何足是非。」這就是說,掩左掩右,可各取其制。《南齊書本紀》宋帝禪位下詔有提到,是以辮髮左衽之首,款關請吏;木衣卉服之長,航海來庭。辮髮左衽即指北方各民族,木衣卉服即指南方其他各民族。這種左衽的衣制,是北族同漢族在衣式上不同的制裁,今在出土的陶俑和繪畫中都還保留著很多的形象。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宋代服飾
    隨著盛唐的沒落,輝煌大氣被宋代的含蓄內斂與持重所取代,服裝平面「十」字結構更加規整、理性,去零歸整結構的表現達到極致。宋遼金元是一個民族紛爭不斷的時代。少數民族政權元朝的建立,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豐富了中原本土的衣飾文化,考古發現也是中古後期最豐富、最典型的時期,文獻成果也是最值得做跟進研究的。宋代服裝延續了前朝服裝褒衣大袖的寬博狀態。下擺施橫欄的圓領袍衫是宋代男子的常見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