襦與襖是相近似的衣式,襦形式短小,自膝以上或至腰部,對襟側縫處下擺開氣,袖端細長,衣身也比較窄,區別於衫,故稱襦。襦有單襦近似於衫,復襦則近似於襖。
高髻,金花細飾,上襦、下裙、披帛,結玉環綬宮女。
通常貴族婦女的服色以紫紅、黃色為主,用錦羅並加刺繡。庶民婦女多以青、白、褐色為多。上了年紀的貴族婦女,也喜歡服用紫紅色襦。龐元英·老婦吟:「紫襦葉葉繡重重,金雀銀鳳各一叢,汗溼時裝行漸困,橫塘水影同春送」。
山茶花羅衣
而襖大多是有裡有棉絮的一種冬衣,對襟側縫下擺開氣的,又稱「旋襖」。可以代替袍的作用,不過袍有限制,根據宋朝禮制局的規定:除命婦可以穿用外,其餘大多數庶民女子是不能穿用的。
並且還規定:命婦的袍色,三品以上是紫色,繡有仙鶴及芝草;三品以下則一律用黃色,並不繡花樣。至於襖的服色,除白為「兇服」服色,其餘並沒有一定的限制,盡可以隨各人的喜好。
窄袖衣是宋代女子中普遍流行的一種便服。式樣為對襟,交領、窄袖、衣長至膝。特點是非常瘦窄,甚至貼身。由於這種服裝式樣新穎、省料,很快流行了起來,不但貴族婦女非常喜歡穿著,一般士庶女子也多效仿。
重樓子花冠,窄袖衣,下著裙,尖足履。
到了南宋時已非常普遍。這也反映了一種現實,即宋人重視經濟,除頭髻不計,穿衣也講究用料經濟,便於行動,並且誇張了女子的曲線美。
同時,還流行一種翻領款式的長至膝的窄袖衣。製作時領襟上加兩條窄窄的繡邊裝飾。
翻領多是呈三角形,與初唐胡服風格近似。這種裝束有時還帶披帛,腰間繫結採綬,雙雙做成各種連環結,其餘垂下,或在正面,或在一側。
此形始於五代,直流行到南宋。
宋末又流行窄袖裹貼身體,前後兩側縫處開衩,衣衩處有許多扣為飾,叫做「密四門」衣,人稱妖服,是我國古代的奇裝異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