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鄙的利他主義|危機中的人心

2020-12-22 創新的常識

組織活法,本質是人的活法

某地紅袖章闖進私宅「執法」事件鬧得滿城風雨。

不乏人本著「向來不憚以最壞的惡意揣測中國人」的態度來剖析這等怪現狀背後的人心玄微。

譬如,有人將其比做飲酒後大呼「造反了!」引得未莊人驚懼而得意的阿Q,「好,……我要什麼就是什麼,我歡喜誰就是誰。……我手執鋼鞭將你打……」

自然,也有說,疫情之下,大家神經緊張,心情悶悶,難免「激情執法」,不必過度追究、無限延展之類的。

動機畢竟是內隱的,易猜度,難證實。所以,事主未必是一時小人得志便張狂,未必沒有為戰「疫」大業做出貢獻的初衷,未必沒有利他之心,只是方式方法顯得有些暴力拆遷隊而已。錢理群先生「發明」了「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一詞,不妨依葫蘆畫瓢,姑且稱其為「粗鄙的利他主義」罷。

從道德六階段論說起

要略微系統地闡釋它,得借用一個工具。這便是道德心理學家科爾伯格歸納總結的道德發展三水平、六階段論。

這個理論認為,人的道德層次有三個,前習俗水平、習俗水平、後習俗水平;所謂「習俗」,「是指遵守和堅持社會或權威的規則、習俗和期望,之所以遵守和堅持,也僅僅因為它們是社會的規則、期望和習俗。」在各個層次,又分兩個階段,第二階段分別是第一階段更一般化、更結構化的形式,一個概覽見表1。

舉個例子。

眾所周知,蘇格拉底知道判死他的法律是荒誕的,審判是不公正的,也有機會逃走,但拒絕越獄。處在不同道德階段的人會怎麼評議這件事呢?

階段1:他是傻子嗎?

階段2:這樣做能為他贏得身前身後名嗎?

階段3:他考慮過自己的死對朋友產生的影響嗎?比如,克裡同是否會被大多數人認為「重錢財而輕朋友」?「你應該撫育你的兒子長大成人,讓他們接受教育,而不應該離他們而去,將他們拋棄!」

階段4:如果逃走了,那麼,雅典人的法律和國家會問,你想在你的能力範圍之內摧毀法律和國家嗎?如果公開宣布法律的判決沒有效力,可以由私人來加以取消和摧毀,那麼這個城邦會繼續存在而不被顛覆嗎?

階段5:如果公民和城邦之間的協議是在沒有壓力和誤解的情況下訂立的,也不是在有限時間內被迫做出承諾的,那麼破壞協議和違反諾言就是錯誤的。

階段6:人應該一生行善,即使受到惡待也不能作惡,不能傷害別人,不能以牙還牙,但逃跑違背了自己和城市與法律籤訂的協議,導致法律的效力受損,城邦不成為城邦,這與行善是矛盾的。

對道德階段的偏離

一個人的道德水準能到達什麼樣的階段,與3個因素有關。

首先,是人的認知能力,邏輯推理能力,「道德推理顯然也屬於推理,那麼高級的道德推理依賴於高級邏輯推理」。因此,「很多人的邏輯階段要高於相應的道德階段,但絕對沒有人的道德階段會高於其邏輯階段。」

科爾伯格援引了皮亞傑的三類推理——直覺行動、具體運算和形式運算。在七歲之前的個體往往是依據直覺行動。約七歲時,兒童才會進行具體邏輯思考,能進行邏輯推理、歸類事物、處理具體事物的數量關係;而形式運算則意味著,能考慮到所有的可能性,思考系統中要素間的關係,形成假設,從假設中推理出含義,並檢驗假設的真實性。

與之相匹配的是,前習俗水平對應的是具體運算,而習俗水平對應的低級的形式運算,「很多青少年和成人只是部分地達到了形式運算階段,能同時考慮一事物與另一事物間的所有實際關係,但不能考慮所有的可能性,也不能形成抽象假設」;後習俗水平則需要高級的形式運算。當然,認知能力並非道德階段的充分條件。

其次,其社會知覺、社會觀點或角色擔當發展的階段和境界。這個問題旨在回答:一個人如何看待他人、解釋他人的思想和情感,如何看待他人在社會中的角色和地位的水平?無疑,人的認知水平也會影響社會知覺的發展。例如,一個人不了解世界中的「系統」,也難以理解自己和他人之間的關係。

在前習俗水平,規則和社會的期望是自我之外的,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在習俗水平,自我已經認同或內化了規則及他人的期望,尤其是權威的期望,屬於「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擁有後習俗水平的個體,已經到了將自我從規則和他人的期望中分化出來並能根據自我選擇的原則界定其對價值的看法,可謂「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第三,採取什麼樣的道德行為,所謂知行合一,只有為信奉的道德理念採取切實行動,才算是真實到達了某個階段,尤其是階段6,為道德理念而獻身者,往往成為人類文明的瑰寶,成為人們心中的英雄。

無疑,道德行為本身是最能反映一個人所處的道德階段的,然而,由於私有信息的存在及有意為之的信息不對稱,加上人們存在的認知偏差,致使行為及其結果難以完全透明,解讀也因人而異。這就給認知能力和社會知覺偏離相匹配的道德階段提供了可能。

況且,鑑於過度自信效應的普遍存在,人們常常高估自己的認知能力和社會知覺水平。因此,如果一個人的認知能力強大,社會知覺水平很低,但卻表現得很高,並藉此來實現自身的利益,這種人大概就是錢理群先生所說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如果一個人認知能力有限,但自以為其社會知覺程度較高,就會產生「粗鄙的利他主義」,因為他的認知能力支撐不起為團體、機構整體及社會做出貢獻的願望。

利他行為,不管是精緻的,還是粗鄙的,有沒有危機,都是存在的。也許,在本質上,我們應該把利他行為以利己的方式來解讀,會更易接受。

例如,做慈善,有的人以浮誇之法撒錢,這無疑是粗鄙的利他,更是粗鄙的利己。究其根源,乃是他的社會知覺境界太低,信奉的道德理念是前習俗化的,把做慈善當成了一種功利主義的「公平交易」;倘若一個人把做慈善視為弱勢人群賜予的積功德的機會,那便是另一種風格了,精緻地利他,又精緻地利己。

危機中頻見「粗鄙的利他主義」

當危機來臨時,粗鄙的利己主義和粗鄙的利他主義都更容易湧現。

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幹把社會的團結區分為「機械團結」(mechanical solidarity)和「有機團結」(organic solidarity)。前者是指通過強烈的集體意識將同質的個體結合起來,後者建立在社會成員異質、相互依賴的基礎上。

在機器團結的場景中,集體意識強大,高度服從成為美德,律法是壓制性的,將違反和觸犯集體意識的行為視為犯罪、對社會的威脅,而非對特定個人的冒犯,對罪犯的懲處更多出於道德義憤,而非理性考慮,其目的並非糾正越軌行為,而是宣洩受傷的集體意識、情感和尊嚴。

毫無疑問,在危機來臨之際,尤其是巨大危機倏忽即至之時,社會會毫不猶豫地渴望並供給更多的機械團結。在這樣的背景下,較低的認知能力與較高的自我社會知覺就會賦予個體更多的責任感和價值感,仿佛自己變成了另一個人,接近理想的自我。此時,他們的道德優越感就會傾瀉出來,驅動他們揮舞著集體利益大旗,去嚴懲越軌行為。

較低的推理能力的一個典型表現是,非黑即白、非敵即友的二分法。這種思考方法,在證實性偏見的加碼下,變得極其生猛。即使是一個細微的「越軌」行為,也可最終演繹成滔天罪孽。

而較高的社會知覺,則讓他們堅信自己作為社會的一員,任何行動都是為了全社會的利益,即使做了平時看起來十分出格的事情,也合情合理,甚至應該得到獎賞。即使事後證明那些行為是粗魯的,他們也不太可能為此愧疚、自責、懺悔。因為當行為成為了事實,只有通過調適認知才能讓認知協調。

此外,也許還存在一定的「社會易化」 (social facilitation)現象:對於簡單的、熟練的行為,人們在有旁觀者或預期自己的行為會受到其他人評價時,能做得更好;但是,對於複雜的、未熟練掌握的技能,效應卻是相反的。當危機動員起社會的廣泛力量時,無疑會有人在缺乏必要的訓練時就匆匆上陣,去執行集體或權威的意志,而且往往是群體出動。這些成員的彼此「易化」,是容易搞出事情的。

如果相信人是目的,那就應該相信每個人都有實現自我的願望,有「證明自己比別人優越的衝動,求得成功不是為了成功的果實,而是為成功本身;希望享有創造的歡樂,把事情辦成的歡樂,或者只是施展個人的能力和智謀的歡樂」。希望這是真實的,不是幻覺。

相關焦點

  • 利他主義:最不起眼的營銷模式,成就今天的晨光文具
    正是創始人王雲安一直靠著「利他主義」的想法幫助加盟商把店開起來,加盟商到處給古茗做宣傳,才給古茗帶來第一波加盟商。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曾經說過一句話:「利他是現代社會的靈丹妙藥。」在短短時間內,學校周邊湧現出一大批晨光招牌的文具店,貫徹先利他後利己的思維,讓晨光文具深入人心,為後續搶佔文具市場打下基礎。如果說換招牌是初步嘗試「利他主義」的做法,那接下來就是滲透策略。
  • 品牌的利他主義哲學:去麥當勞上廁所,去鏈家列印
    原標題:品牌的利他主義哲學:去麥當勞上廁所,去鏈家列印文丨尋空的營銷啟示錄(xunkong2005)文章開始先講兩個親身經歷的小故事。故事一:某次跟朋友逛街,在路過一家麥當勞的時候,他突然停下說,我去下洗手間,然後徑直走進了麥當勞。
  • 綠皮書,粗鄙的白人混混和優雅的黑人紳士的傲慢與偏見
    人們都說,「缺什麼,才會愈加強調什麼」……所以我們是不是可以認為西方社會現在所謂的政治正確的「反種族主義」「女權主義」,不過是「種族主義」和「男權主義」問題的凸顯……綠皮書講的正是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粗鄙的白人混混作為司機(兼助理)帶著優雅的黑人紳士(音樂家)到種族主義尤其嚴重的美國南方巡迴演出的故事……《綠皮書》的名字來自於開始工作之前唱片公司給白人司機託尼的一本手冊——《輕鬆度假 黑人司機綠皮書》……我們發現,即使受過良好的教育擁有博士學位並且非常有錢作為僱主的黑人知名音樂家
  • 研究展示人性本善,兒童利他理念具可塑性
    2月4日發表在網絡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華盛頓大學學習和大腦科學研究所(I-LABS)對百名19個月的孩童進行調查,展示了孩童純真的利他主義。「我們認為利他主義是人類最重要的特性之一,是社會道德的重要內容。」博士後研究員巴拉甘(Rodolfo Cortes Barragan)說,「我們成年人在看到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會互相幫助,即使有的時候要損失一些自己的利益,我們想看看兒童是否如此。」
  • 油畫:甘於清貧的女畫家瓊·厄德利,大氣的表現主義畫風
    素描《從後面看的騾子車》近一個世紀前,1921年5月18日,瓊·厄德利出生在蘇塞克斯郡的一個奶牛場。油畫《自畫像》厄德利就讀於英國格拉斯哥藝術學院,1949年,她在那裡舉辦了一個小型展覽。這次展覽使她獲得了一份工作。
  • 《螞蟻的故事》|透過螞蟻社會看蟻類生物的3種利他行為
    螞蟻社會的利他行為:達爾文進化論認為:利他在遺傳中具有高生存價值,在自然選擇中,擁有利他天性的生物更有可能使它們的物種存活下來。螞蟻在表現「利他主義」行為時,往往冒著傷害自身利益的風險,對於螞蟻個體來說,這似乎不合乎進化論規律;但對於螞蟻群體來說這最終提高了親族的總體適應度。
  • 這部動漫變成生化危機,金木被救走,利世復活成最終BOSS
    生化危機開始而在救金木的過程也不算一帆風順,因為金木被救走之後,怪物好像有自己的意識一樣為了留住金木而在不斷地掙扎,其中一個非常特別的分鏡,就是才子在掩護的時候發現怪物會自動爆炸,這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金木被奪走,可能就失去的暫時的力量來源,另一個原因就是這也是其中的一個攻擊方式。
  • 轉生史萊姆第二季定檔1月,魔王在背後使壞,利姆露遭遇大危機
    不過這個史萊姆是一個擁有前世記憶和特殊能力的史萊姆,通過他不斷的打怪升級,甚至吞噬暴風龍王后,獲得了極為強大的力量。之後在一些機緣巧合下,成為了許多怪獸的王,並通過自己的智慧,建立了一個被他人承認的怪獸國度。而這樣一個新奇有趣的故事,在近期終於是宣布定檔在明年1月的消息,消息一出頓時受到了許多網友的喜愛。
  • 知否:懶惰丫鬟碧絲,跟明蘭10年因貪財背叛明蘭,最終成粗鄙農婦
    她的「懶」,被縱成了背叛在叛亂夜中,侯府陷入了危機,此時的明蘭為了抵禦外界,把團哥兒和蓉姐兒都藏起來了,而此時這個丫鬟碧絲因收下了顧二的寡嫂邵氏那一隻手鐲,見利忘義,告訴了邵氏團哥兒的藏身處,最後邵氏就是想害死團哥兒,還好蓉姐兒當時在場,英勇就弟,險些團哥兒就被害慘了。
  • 轉生史萊姆第二季定檔1月,新世代魔王在背後使壞,利姆露遭遇大危機
    不過這個史萊姆是一個擁有前世記憶和特殊能力的史萊姆,通過他不斷的打怪升級,甚至吞噬暴風龍王后,獲得了極為強大的力量。 在之後的故事中,我們不僅能夠看到利姆露能力的不斷提升,甚至還能看到他成為魔王的時刻。
  • 電影《人生剩利組》,擊碎你內心的中年危機,最溫柔的尊嚴凌遲
    通過一位父親陪兒子擇校的小事,將一位男性的「中年危機」真真切切的表現了出來,人們觀看電影往往是滿足自己在生活中所幻想,所得不到的,然而本片並非為了滿足觀眾幻想之作,將最無力,最絕望最不願面對和承認的現實推到觀眾面前。
  • 動漫中那些中文突然出現的片段,你們怎麼能說這樣的粗鄙之語?
    一、《牙鬥獸娘》「粗鄙之語」這部動漫講述的是關於「獸鬥士」的故事,故事中的獸鬥士同時擁有人類的頭腦與野獸的獠牙,是戰鬥力非常可怕的生物。而宇崎瞳是這部動漫的女主,雖然從表面看起來她只是一個普通的女子高中生,但是實際上是獸鬥士中有著最強鬥爭本能的「蜜獾」!那麼這個怎麼看都和中文沒有關係的動漫,究竟是怎麼扯上中文的呢?
  • 小時代裡的利他主義試驗
    2011年,時任《南方周末》時政記者的方可成參與籌辦的政治學研究新欄目流產,他索性帶領已經組好的團隊「單幹」,「政見」就此成立。  在這位前記者看來,大眾媒體上的觀點性內容良莠不齊。一些高產的評論作者,學識水平和思想深度其實有限,有時甚至連事實都沒有搞清楚,抓住一句話就大做文章。  「比起大眾傳媒提供的快餐,學界的研究有著嚴格的學術規範。」
  • 《天道》水善萬物而不爭,利己和利他界限在哪裡?
    在現代商業社會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思維方式,那就是利他思維,無論做人做事,都需要考慮別人的感受,別人的利益,以及別人的立場,高人和普通人最大的差別,不僅是思維上的立體,而是全方位的為相關者利益最大化提供成熟的解決方案。社會是有層次的,三教九流,說的是階層,每個階層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則,底層邏輯並非都是吃得苦中苦,方得人上人。
  • 當校服露出粗鄙模樣 校園文化就成了貪婪的遮羞布
    原標題:當校服露出粗鄙模樣 校園文化就成了貪婪的遮羞布 近日,浙江溫州。有家長反映,平陽蘇步青學校的2480元的校服出現嚴重質量問題。據知情者透露,平陽蘇步青學校昆陽校區2480元的校服,孩子在穿的過程中衣服起球嚴重、用手搓脫線開裂。
  • 卡夫卡心中的「愛」:利他與利己
    —— 卡夫卡我覺得,愛他人就會利他;愛自己即會利己。我想甲不比乙更好就是指兩者都有不好吧?所以,卡夫卡是不是在說:利他與利己都既可能是正當的,也都可能是不正當的!有一種利他,叫利己的利他;有一種利己,可能是利他的利己。它們可能都是正當的。
  • 語言日漸粗鄙的時代,何處安放你的精神家園?
    我和世存發現一個現象,即當代漢語的粗鄙化。第一個表現就是語言暴力。這不僅體現在網絡語言的暴力上,包括官方文件、教科書語言、文學作品在內的主流用語,都出現了粗鄙化。比如我們經常說「搞」「幹」「兩手抓」等,在民國以前,誰都不敢相信大眾會使用這類詞語。而且,當很多人意識不到語言已成為一種暴力系統時,證明粗鄙化程度已經很高了。
  • 《黃金時代》:大膽粗鄙的肉體歡愉後,是對自由追求和精神獨立
    正如他在《一隻特立獨行的豬》中寫道:「我已經四十歲了,除了這隻豬,還沒見過誰敢於如此無視對生活的設置。」的確,在文學界沒有一個像王小波特立獨行的人,他不願加入任何組織、不混圈子,他不願被條條框框所束縛而拒絕加入作協。
  • 女人,你真懂啥是「大男子主義」嗎?
    我接觸過這樣一個家庭,男人乍一看絕對不是大男子主義,平易近人,和藹可親,一天一句話也不說,大多時候都在傻呵呵的笑。他媳婦可強勢,一天閒言碎語不斷,家裡來客人了也都是他媳婦作陪,然後他去煮茶倒水,讓我感覺很暖。
  • 利他行:前行的道路,一定要找個人與你並肩同行——利他行交流會
    利他行 利他心!現在利他行這個「貴人」就站在你的面前,選擇他,讓他引領你,我們一同奔向夢想!天助自助者,當你足夠努力,並且足夠優秀的時候,全世界都會選擇幫助你;天下所有成功者,都有可能成為你的貴人。前行的道路一定是長遠而艱辛的,正因如此,利他行的領袖們更是背負著每個成員的前途與命運,他們用實力說話,引領大家的方向,團結萬眾,凝聚人心,永不停息地為實現這一夢想而奮鬥。隨著夜幕悄然降臨,會議也進入了尾聲,在此祝賀本次活動完美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