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日漸粗鄙的時代,何處安放你的精神家園?

2020-12-16 澎湃新聞

原創 蔣苡芯 新周刊

2020年11月16日,北京,槐谷林藝術花園,胡赳赳(左)與餘世存。(圖/ 張博原)

「在科技的力量下,文字肯定會走向工具化,但我們還是要給自己找一個小確幸的東西——立得住的、讓自己滿意的一種價值,我覺得這才是語言文字真正的土壤所在。」

今年1月,學者餘世存、作家胡赳赳整理編校的《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精講復刻版》出版。《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由清光緒年間進士劉樹屏撰寫,初版於1901年,選取漢字3291個,被譽為「百年語文第一書」。

餘世存、胡赳赳關注研究漢字多年,他們希望藉助此書,對漢字文化在當下語境的困境和困惑予以解答和補充,並推動「大語文熱」的發展。

此次《新周刊》專訪,他們談及漢字運用、變革,語言暴力、腐敗等問題,並希望為這一命題提供脈絡——「何以從漢字入手,學以成人?」

語言暴力和腐敗成為一種語言現象

《新周刊》:兩位是如何決定要重修《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的?

胡赳赳:前提是我寫詩,所以對語言文字比較敏感。我和世存發現一個現象,即當代漢語的粗鄙化。

第一個表現就是語言暴力。這不僅體現在網絡語言的暴力上,包括官方文件、教科書語言、文學作品在內的主流用語,都出現了粗鄙化。

比如我們經常說「搞」「幹」「兩手抓」等,在民國以前,誰都不敢相信大眾會使用這類詞語。而且,當很多人意識不到語言已成為一種暴力系統時,證明粗鄙化程度已經很高了。

所以,我決定自己重新學,找來民國之前的語文教材從頭看,認識每個字的來源。

餘世存:說到我對漢語和語文的理解,可能要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末,那時候我就遊說朋友、同事做漢語研究所和漢語功勳獎。當時我開始意識到,當代人的漢語修養是比較差的。

2013年,赳赳在圖書館發現了《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馬上意識到它的價值,並將之出版。它確實能對當下的大語文熱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也讓很多人看到,除了《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我們還曾經有這樣的語文課本。

現在很多人願意看西方心理學、管理學方面的書。但我覺得,真正搞明白那些漢字,它的功效不亞於讀那麼多現代分科的書。

後來也有人印證了這樣的說法,比如醫者徐文兵提出「字裡藏醫」,經濟學家張巖也意識到當代漢語有致命的語言腐敗,由此導致人的腐敗。

確實,要追究起來,很多漢語現象反映的是時代問題。我們把漢語視為生命的精神家園,但這個家園好壞與否,沒有人去挖掘,習焉不察。

只有不斷打掃、維護這個家園,才會有重新發現的驚喜,同時又能體會到,在母語中能真正安頓自我。但一般人很少注意到這一點。

由胡赳赳與餘世存聯手重編的《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精講復刻版》全書四卷八冊,並增加了兩人分別撰寫的《漢字百講》和《中國字說》配套精講文本。(圖/ 張博原)

《新周刊》:在整理編校《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時,二位有哪些新的發現和驚喜?

餘世存:以前,基於西方中心主義,我們認為拼音文字、表音文字要優越於表意文字,覺得字母文字可以拓展聽覺,而聽覺永遠高於視覺,這是人的一個偏見。

但現在我們重新挖掘漢字時,發現它並不是靠象形字就能定義,漢字的內涵遠遠大於知識界對它的認知。為什麼它的生命力那麼強?哪怕在目前這麼一個網絡時代,漢語仍能爆發出屬於其創造力的部分。

我經常舉的例子是解璽璋寫的《張恨水傳》,其中提到,張恨水雖然與「五四」新文化運動那撥人活在同一個時代,但他仍然使用章回體、文言、古詩詞,而且他也能在其中安頓自我。

胡赳赳:其實,現在是兩個潮流統治著一切,一個是科學,一個是消費。尤其當這兩者合二為一時,你可以想像我們的整個時代會狂奔到哪裡去。

現在我們在談論傳統文化的沒落、人文主義的消失,其實西方也在談。為什麼科學在進步、物質在提高、GDP在上升,我們卻沒有感受到幸福?在物質無窮轟炸個人時,人的煩惱也變得無窮大、無窮多,沒有辦法回到一種自洽的系統中。

被困在系統中的,遠不止外賣騎手。這絕對不是某個行業的現象,而是每個人的現狀。你再往前推,無論是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摩登時代,還是富士康代表的電子機械時代,人們面臨的系統困境始終如此。

那我們就要去想,為什麼永遠如此,而且變化越來越快?這些東西看似在變,但內在規律沒變,這其中,與我們越來越缺少文化的底色有很大關聯。

2020年6月12日,香港,歐陽昌於北角皇都戲院商場經營的「京華膠片」已有三十多年歷史。「京華膠片」主要替客人製作招牌及燈箱,手寫稿件、貼材料、吹乾、切割、安裝燈泡、實地安裝都由歐陽昌一手包辦,他是香港最後的「文字師」。(圖/ 視覺中國)

《新周刊》:怎樣理解當下的語言腐敗?

胡赳赳:語言本身是有誇張和變形功能的。比如說李白的「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那是一種豪邁和誇張,沒有功利性、諂媚的一面,就不能稱為語言腐敗。

但是「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就比較肉麻,讚美韓朝宗謙恭下士、識拔人才,這就不涉及語言美學的問題,所以可以稱為語言腐敗。

《新周刊》:所以,對於語言腐敗的確定,還是要回歸每個人的自查。浸淫在這套文化系統下,很多人都難以避免被影響。

胡赳赳:要有自覺意識和反思能力吧,語言本質上來源於一種反思。

餘世存:這就是我們一再強調的,你要有自己的靈魂家園,不常回去反思的話,人就會越來越差勁。

漢字是經得起誤解的

《新周刊》:疫情期間,國外救助物資包裝上所寫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等古詩詞引發網友探討。二位如何看待此事引發的輿情?

胡赳赳:其實日本人也不了解何為「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是禪宗的一句話,「山川異域」是禪宗去解釋萬事萬物的不同點,「風月同天」指佛性是「一」的。

所以,我們說,萬事萬物既有每個事物在現象學上的不同點,但從本質上來說又都是同一的,藉此去解釋佛性和萬物的關係。

你看叔本華所說的表象和意志,山川異域是表象,而你的意志狀態是風月同天,這就是不二境地,表現一種哲學思想。

你知道它美,卻不知道它背後的哲學思想,那這個句子不也還是沒讀懂嗎?它是需要一層層剝開的,每層的境界不同。

所以,日本人寫了這些句子也沒有幾個人懂,而且被庸俗化地運用、理解、討論,某種程度上體現了現代人文化程度的粗淺。

餘世存:這些年來,我們民間個性化的優雅語言出不來,比如李嘉誠做個廣告,我們跟著學點;文章、馬伊琍離婚,提出個「且行且珍惜」,我們又跟著學點。

2019年11月10日,北京,位於中國傳媒大學的中國廣告博物館舉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暨中國廣告40年主題展覽,圖為經典廣告語的拼接作品。(圖/ 視覺中國)

《新周刊》:以前大眾識字率不高,人們也能接受傳統文化的寄養,安放自在的生存。而現在識字率高了,每個人都有了認字和思考的能力,社會反而變得粗鄙化。如何看待這兩者的矛盾和張力?

胡赳赳:有一個統計數字:新中國成立之初文盲率是87%,現在的文盲率是5%。但我老說,認字不識字,你就是新時代的文盲,哪怕拿再高的文憑,面對文字的時候還是會犯怵。

當年陳獨秀在獄中痛感於兩件事。第一件事,當時大家存在畏難情緒,他認為認字本身沒有那麼難,小孩天生就會,是一幫老先生將其弄複雜了。所以他想寫一個正本清源的小學課本,他是研究到「拋」字時去世的。第二件事,漢語文字歷史悠久,卻在長期使用和搬運過程中丟掉了很多精華。

我覺得,這件事的入手,還是要先讓寫作者重視對文字根基的理解,才有改觀;其次,從事語文教育的人,能夠學習、傳授,慢慢地,在漢語運用上會有改觀。

另外,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文化概念的中國,而不是政權、邊界、地理概念上的中國。文化的本質就是文字,因為我們都在使用漢語,所以才會覺得自己是個中國人。

所以,從現在來講,漢語最重要的一點就體現於此:它如何在文化復興當中擔任載體的作用?

餘世存:我覺得漢語言文字確實是有承載的,對於一個民族來說,有了語言就擁有了向心力。新時代的建立,要有正書觀念,包括服裝的改變,這一點孫中山做到了。

我們現在的漢語,可以說在這個時代提前進入了冬天,在這個冬天裡,我們所使用的語言是各自為政的。

西方有一個關於通天塔的隱喻。如果大家使用同一種語言,通天塔很容易建立;但如果各說各話,就很難。大家會覺得,在這個時代很難信任別人,很難遵照契約,很難過正常的生活。

胡赳赳:說實話,這個不怪現在的人,還是和整個系統有關。如果稍微梳理一下這幾千年來的系統,會發現人是一步步被馴化的。

「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不就是這種語言系統嗎?現在的霸道總裁都這樣說話。

餘世存:我覺得這是現代化一個必然的現象,就是不斷下移。在下移的過程中,普及化完成,普通人都能看書寫字,你看現在很多年輕人寫的文章都很好看;但是如何提高是下一步的問題,我們要追求更雅的東西。

這幾年,很多年輕人開始學習古詩詞,說明大家也是不斷給自己提新的目標。並不是說,我能夠用白話文寫一手漂亮文章就到此為止了。

比如過年的時候,大家都在絞盡腦汁地寫對聯,對語言的追求還是精益求精的。

春節寫對聯,體現了中國人對漢語文字的追求。/圖蟲創意

《新周刊》:在我們實現下沉和普及的過程中,會不會留下一些遺憾?

餘世存:這其實涉及中國文化以後究竟如何立足的問題。我這幾年也想過要不要把文言文引進中國的精英教育。我跟很多朋友交流過,他們對此是反對的,文言文自成一體,而我們不用文言文已經一百多年,不再需要它了。

這其實是一個矛盾。前幾年教育部在語文課本中加大文言文比重的時候,社會上總有反對的意見,覺得學文言文沒有必要,是在浪費學生的精力。

我們很難下判斷說教育中有文言文到底好不好,但如果有人願意在傳統方面多花心思、多學一些,可能會對他的言行舉止有所裨益。

胡赳赳: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其實在打通一個道路,就是歷代的註解和注釋。漢字是經得起誤解的,每個時代的人都可以解讀它,因為它背後擁有強烈的價值觀。把知識拿過來,價值觀裝進去,就有了意識形態。

漢字工具化是一種趨勢

《新周刊》:資訊時代之下,文字越發工具化,甚至被替代。對此,你們是否有焦慮?

胡赳赳:最重要的是能在文字中找到美學性。現在的人寫文章,幾乎不會使用對仗,但對仗是中文的基本功力,如果沒有文字的對仗,就沒有中國二分法的陰陽系統,也沒有中國的思維方式。

但現在我們把中文變成了一個符號系統,就跟26個英文字母一樣,你不知道為什麼會有,但這麼用就對了。對於知識發展來說,這樣遠遠不夠。

大家不清楚自己的姓氏由來,你20歲的時候無所謂,到了40歲的時候,你還不去追問自己的來處嗎?

比如「來」(來)這個字,很少有人知道,它其實指的是小麥。小麥是從東亞傳過來的外來物種,所以把它稱為「來」,後引申為「到來」之意。

「麥」(麥)就在「來」下方加了個「夂」,指栽種之意,就此把這兩個字區分開來,一個用引申義,一個用本意再造一個字。

當你知道這個字的來源時,對它的觀感會完全不一樣。漢字背後負載著大量歷史學、造物方法論的東西。

文化的本質就是文字,因為我們都在使用漢語,所以才會覺得自己是個中國人。

餘世存:當然,絕大多數人還是把文字當作工具而已,不可能人人都知道每個字的來龍去脈。我說過,一個人琢磨一下自己的名字、親人的名字,已經很好。

琢磨會讓他進入漢字的某種門檻,他琢磨得越多,就越能夠讓自己踏實一點,或者有某種坐標感。

中國與西方不太一樣,我們有一套厲害的文字評判系統。比如在孔子之前,一個國君去世,大家都會議論要給他一個諡號,國君對這個是很重視的。

既然人類創造了文字,它總會有它的功能和功德。中國文化對此有自己的解釋,比如我們認為「文」是要與天文、地文溝通的,走到「文」的階段,你才能抵達像佛陀所說的「無上正覺」的頂點。

所以,在過去,中國的老百姓也是高度重視「文」的,包括斯文,也代表了一個精神的參照系。

《新周刊》:如何看待網友們用「火星文」「表情包」等新型話語來解讀和應對一些社會文化輿論事件?

胡赳赳:現在的人擅長用娛樂化的方式將嚴肅的事件消解掉,婚喪嫁娶都可以實現娛樂化。這個問題不只是我們,西方也是如此。

這可能會牽扯到另一個特別大的問題,那就是我們很快會變成一個單向度的人,逃避崇高,迴避嚴肅。

漢語文字歷史悠久,卻在長期使用和搬運過程中丟掉了很多精華。

《新周刊》:在當下的語境下,「大語文」教育的實現會不會遇到一些難點和痛點?

餘世存:很多人提出,現在要看科技寡頭的力量,因為當前科技走得更快,所以就看他們能不能讓大家換一種活法。

在科技的力量下,文字肯定會走向工具化,但我們還是要給自己找一個小確幸的東西——立得住的、讓自己滿意的一種價值,我覺得這才是語言文字真正的土壤所在。

胡赳赳:語文教育還是應該從最根本的方式做起,那就是培養閱讀習慣。語文考題的答案永遠是開放式的,沒有標準。

孩子們長大後,人們不希望他們變成文盲,哪怕只是粗通文墨、有一定的知識水平,也是好的。

✎作者 | 蔣苡芯

原標題——專訪餘世存、胡赳赳:在粗鄙時代,回歸漢語這個精神家園

相關焦點

  • 誠品生活深圳年底關閉 精神棲息地何處安放?
    財經生活頻道《1919創財經》戳 △誠品生活深圳年底關閉 精神棲息地何處安放? 這裡是正在直播的1919創財經。7月3日下午,誠品生活深圳在微信公眾號宣布,將在會今年的12月31日結束營業。消息一出,讀書愛好者們深表遺憾。
  • 《百鳥朝鳳》:傳統民間藝術的傳承困境與國人精神家園的迷失
    前言:我們的時代正踩著風火輪向前跑,無論你選擇敞開懷抱迎接,還是選擇閉目無視,新事物都不停地向你撲來。我們一直引以為傲的歷史,正在悄然地退到後臺,我們曾經的經典藝術也正在一點點退出歷史舞臺。然而不同於發達國家的是,我們城市化的時間用得過少,人已經從鄉村來到了城市,精神家園卻還留在原地。我們的精神故鄉沒有經歷幾十年的文化沉澱,鄉土情懷一直深藏在國人的心中。生長在農村的民間藝術,如今何處安放
  • 叩問靈魂的安放
    作者:葉辛 《魂殤》寫的是知識分子的靈魂安放。這其實是一個世界性的命題。受過教育、有文化的當代人,每一個都會在人生之路上面臨「靈魂安放何處」的困惑。《魂殤》要告訴今天的讀者,涉及人類靈魂的事物,尤其是感情,很多時候是說不清道不明的。而我們的生活還在繼續。
  • 《黃金時代》:大膽粗鄙的肉體歡愉後,是對自由追求和精神獨立
    在新中國成立後,「X」並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放,在「文革」期間,更是一個X壓抑、X忌諱、X禁錮的時代,可以說是「無X」時代。在那個「人人看牢了自己下身,看緊了他人下身」的時代,突然出現另外一種「裸露一切被人看」的情況,自然是要被當成罪惡而加以鞭撻。
  • 《何處如家》點評 末日家園重建遊戲
    《何處如家》(No Place Like Home)是一款Chicken Launcher製作Realms Distribution發行的火星背景生存冒險模擬遊戲。《何處如家》點評 末日家園重建遊戲人類毀了地球,離開它去了火星,只留下了極少數人。
  • ...徐興無:文學的精神能夠伴你走過滾滾紅塵,點亮通往精神家園的道路
    他希望同學們學習韓文公,擔負起「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的重任,即便沒有這樣的機遇和能力,也要堅持理想與責任,不要放棄文學賦予的精神解放與思想自由的能力,即使淹沒在滾滾紅塵和茫茫人海,也不要忘記回家的路。同學們,老師們:大家都能感受到今年的畢業典禮很特別,也很難得,文學院單獨舉行了一次本科和研究生的畢業典禮。
  • 作為悖論的「家園」揭示了一種靈魂的狀態
    在今天,很多堅固的東西都如哲學家所言煙消雲散了,家園也正在失落,不管是鄉村還是城市,都處於一種斷裂、消逝的狀態。除了「形而上」的家園,「家」這一相對「形而下」的具體的概念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變革。有人因此提出——網絡時代,何以為家?人們理想中的家園,可能是不斷追尋而不得的桃花源,也可能是被迫遠離只能懷念的原鄉。
  • 從浪跡天涯的蘇敏到遺夢廊橋的弗朗西斯卡,女人的自由何處安放?
    由此,婚姻也好、生活也好,它們並不可怕,更不需要去「反對」,真正需要反思的,恰恰是「你將自己的自由安放於何處」這一命題。重生的出走者在蘇敏微博下的評論中,是一片讚嘆之聲。這些聲音更多來自於年輕女性,她們嘆息著自己的婚姻、自己母親的婚姻,那些圍城內外、生活細瑣中的困獸之苦,似乎終於得以在蘇敏的故事裡找到了一個出口。
  • 鄭柵潔為文藝工作劃重點: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
    鄭柵潔為文藝工作劃重點: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 2020-08-27 21: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堅守自己的精神家園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
    畢竟我們每個人都只是社會上一朵小浪花,在洶湧的波濤面前不值一提,有時候你除了隨波逐流,也無可奈何。早知結果不如所願,倒不如一死了之。莊子說,「喪己於物,失性於俗者,謂之倒置之民。」意思是,為了追逐外物而犧牲自己,為了趨膚流俗而喪失本性,這叫做本末顛倒的人。1900隨著海水去了,但他沒做倒置之民。
  • 陳培浩:當代敘事中的家園輓歌——讀林森長篇小說《島》
    非常重要的一點就在於賈樟柯的電影人文表達從山西小城轉向了變遷中國,並觸目驚心地提出了一個家園何處的問題。「鄉關何處」作為中國古典詩歌一個典型的鄉愁表達提示著原鄉對於中國人的精神意義。但在當代中國,「割不斷的鄉愁,回不去的家鄉」在急劇現代化的進程中被展現為「日益消亡的家鄉」。促使賈樟柯去拍攝這部半紀實半虛構電影的因由是三峽工程產生的大量移民,隨著三峽水位的上漲,很多人曾經的家鄉將永久消失。
  • 《龍族幻想》家園在哪 家園進入入口位置一覽
    導 讀 在龍族幻想遊戲裡我們要去哪裡找到家園系統呢?龍族幻想家園系統在遊戲什麼地方呢?家園系統在遊戲的何處才可以玩呢?想必有很多玩家還了解吧那!
  • 璀璨文化星光照亮城市精神家園
    為持續推動文化建設高質量走在全省全國前列,我們要牢記總書記諄諄囑託,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握時代脈搏,與時俱進、創新發展。躍升城市文化能級,離不開創新發展。實踐證明,發揮創新的聚變效應,將充分迸發文化活力。「十三五」期間,南京無縫對接「一帶一路」「大運河文化帶」等戰略,打造具有南京特色的標識性重大文化工程,拓展文旅消費「南京模式」。
  • 當校服露出粗鄙模樣 校園文化就成了貪婪的遮羞布
    原標題:當校服露出粗鄙模樣 校園文化就成了貪婪的遮羞布 近日,浙江溫州。有家長反映,平陽蘇步青學校的2480元的校服出現嚴重質量問題。據知情者透露,平陽蘇步青學校昆陽校區2480元的校服,孩子在穿的過程中衣服起球嚴重、用手搓脫線開裂。
  • 這個比QQ空間還古老的網站,是多少女孩的精神家園?
    你多久沒有上網衝浪了?你還記得第一次和網際網路的親密接觸嗎?仔細算算那些誕生於 1999 年的網站,已經整整二十歲了。這些網站就像一座孤島,在飛速發展的網絡時代,這麼多年來一直堅守著自己 QQ 空間式文藝復興的設計。
  • 粗鄙的利他主義|危機中的人心
    ……我手執鋼鞭將你打……」自然,也有說,疫情之下,大家神經緊張,心情悶悶,難免「激情執法」,不必過度追究、無限延展之類的。動機畢竟是內隱的,易猜度,難證實。所以,事主未必是一時小人得志便張狂,未必沒有為戰「疫」大業做出貢獻的初衷,未必沒有利他之心,只是方式方法顯得有些暴力拆遷隊而已。
  • 帶你了解Lolita服飾的時代變遷:日漸被大眾接受的Lolita
    【大lo喵】原創Lolita時尚風格目前是一種小眾的服飾裝扮,如今卻日漸被大眾接受,屏幕前的你也許對Lolita這種服飾並不了解。本期lo喵就給大家科普一下Lolita服飾時尚的時代變遷,了解一下這種服飾文化的發展和背後獨特的精神內涵。
  • 我和父親的小花園:我一生的精神家園
    白色的月季花「聖潔」玻璃翠不停的開花,引來不少喜愛它的圍觀者,從我們的花盆裡剪了枝回去扦插,以獲取同樣盛開的繁花;仙人掌最省心,幾乎不用管就能長得很精神日漸長大的葡萄藤花開雖美,精心養植需要付出耐心。父親會經常整理那些花草,我在一邊看著。
  • 心若無旁騖,何處惹塵埃
    路遙為了創作出《平凡的世界》,將自己關在煤洞數年,與外世的一切喧囂隔絕,在內心安靜地耕耘著自己的精神家園,這才寫出了這部驚世之作。荷蘭畫家梵谷之所以令人仰止,亦是因為他對藝術創作的忘情投入,以及能夠忍受孤寂的平凡生活。
  • 書稿寫作與編輯應慎用網絡語言
    網絡語言,顧名思義,是從網絡中產生並應用於網絡交際的一種語言,是一種有別於傳統語言的新型表達形式。當這種新型語言形式進入文稿寫作,甚至進入圖書出版,則不可避免地會給編校工作帶來影響。作為一名編輯,筆者時常會在審稿過程中遇到一些「紅極一時」的網絡用語。如何對待這些熱詞,自然成為網際網路時代的文字工作者面臨的一個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