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的成功和婚姻的幸福是每一個職業女性的終極夢想,可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歷史上傑出女性數來數去就那麼幾位,其中覓得如意郎君者更是寥如晨星,高位者雖有拜在石榴裙下者,但所為皆為名利或是被迫而已,大多數女性更是都被封閉在深閨之中,也許幸福,也許不幸福,有所作為就談不上了。唯有上帝的寵兒維多利亞女王,不僅叱吒世界近六十四載,還擁有一位志趣相投的夫君阿爾伯特親王,讓我們來羨慕嫉妒恨一下吧!
維多利亞女王於1819年出生於英國倫敦肯辛頓宮,她成為女王似乎也是上帝的安排,她的父親肯特公爵在兄弟排行中第四,輪到她繼承王位的希望本來十分渺茫,但是她的所有伯父要麼無婚生子女,要麼婚生子女都去世了,她成為了唯一的繼承人,加冕那一年她僅僅18歲,一時間,她的婚姻成為各方博弈的目標。女王的婚姻在歐洲從來都是難事,選擇身份相當的強國王子,英國會成為這些強國覬覦的目標,因為歐洲歷史上通過婚姻獲得土地甚至國家的事情太多了,選擇國內頂級貴族呢,也很容易皇權旁落,說白了,王夫這個職位太重要了,呵呵。
她對愛情也曾有過憧憬,在登上王位前,她曾有過一位初戀情人,他就是後來成為俄羅斯沙皇的亞歷山大二世,當時的俄羅斯王儲,但兩位王位繼承人的婚姻從來都不可能是自己的事,國家的利益永遠是在個人感情之上的,分手是唯一的選擇。好在上帝沒有讓她黯然神傷太久,很快為她送來了阿爾伯特親王。最初,維多利亞女王是出於理智接受這位由母親和舅舅安排的結婚對象,她的表弟薩克森—科堡—哥達親王阿爾伯特,是來自德國的一位小公國王子。
阿爾伯特和維多利亞同一年出生,比她小3個月,有趣的是他們是同一位助產士接生,一個在英國,一個在德國,而女王最初是逆反這樁幾乎是從小就約好的婚事的,可是當1839 年10 月,他們在倫敦重逢時,他的英俊和博學很快讓女王深深地愛上了他,求婚竟然是女王提出的,現在知道為什麼世俗中總是男性提出求婚了吧,因為強者篤定對方不會拒絕,是啊,大英帝國的女王,比他這個小小的德國王子,在地位上高出太多了,因此他是不用向她求婚的。她求了婚,他恭敬地應從了,我們可以想像,他的內心深處並不開心。為什麼事業成功的女性婚姻大都不幸福吧,男人永遠都覺得自己才應該是那個主宰!
作為女王深愛的丈夫,婚後的阿爾伯特親王一直影響著英國政治,甚至被稱為英國的無冕之王。可是所有英國人,包括女王本人,對這個德國人是警惕的,最初他離國事最近的時候,是幫她給文件上的籤名貼上方格紙。但阿爾伯特親王在波恩大學接受過正規高等教育,在哲學、文學和自然科學方面都有涉獵,他的博學使他的妻子在治國方面不得不傾聽他的意見,女王讀得很困苦的國事文件,阿爾伯特輕易就能理解並向她解釋,當她沒耐性的時候,他以她的名義向大臣們發手諭,對國事作備忘、評論或建議。制度無法阻止他成為她的私人秘書和秘密顧問。隨著維多利亞越來越對他的才智表示絕對服從,他也就越來越深地參與到國事之中。
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時的1837年~1901年,是英國最強的「日不落帝國」時期,英國歷史上稱為「維多利亞時代」,此時,英國加大殖民擴張,在一定範圍內建立和佔領了很多殖民地。和我們中國的交集是在她的主導下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爭,無疑她曾是我們的敵人,但我們不得不佩服她的治國能力,她在位的幾十年正值英國自由資本主義由方興未艾到頂尖、進而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的轉變時期,經濟、文化空前繁榮,君主立憲製得到充分發展,使維多利亞女王成了英國和平與繁榮的象徵。從事業的角度來說,她達到了一個女性能夠達到的最高度,這還是在那個女性受教育程度和社會地位很低的年代的事情,作為今天的職業女性,我們有何理由去抱怨今天的時代對女性發展仍然存在的桎梏呢。
女大學生就業在今年的問題尤為突出,但只要我們不放棄,永遠會有機會在前面。而美滿婚姻對我們的影響更為重要,維多利亞能成為一代雄主,阿爾伯特親王在這一時期對妻子的影響功不可沒,最令人感動的是,這種影響力是出於愛情,而不是出於對權力的貪婪,如同武則天對李治那樣。要知道,阿爾伯特親王本人是一個藝術氣質很濃厚的人,婚前對政治和權力持排斥態度。而對於我們今天的職業婦女來說,選擇一位和自己心靈默契而又理解和支持自己事業的終身伴侶何等重要呢,我們不要做孤獨的女強人,也不要做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男人成功的小女人,我們要做自己的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