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俗語:少不讀西遊,老不讀三國。在我看來:書,本來並沒有什麼特意的閱讀界限。不同的人讀同一本書,收穫也不見得就一樣。同樣一個情節,有些人哭的稀裡譁啦,有些人沒有感覺就是這樣的原因,所以書還是要順著自己的生活和興趣讀下去,所有別人的建議對你來講,都只是參考。
接下來,我就從我個人的角度分享一下,西遊記的讀後感。
①吳承恩視角。關於西遊記的歷史地位,就不過多表述了。四大名著之一,不是吹出來喊出來的。其構思之縝密,思想之豐富,細節之出神入化,文學語言之五彩斑斕,故事之引人入勝均讓後人望其項背。毫無疑問,作者的才華不論橫著看還是豎著看,都是冠絕古今。
從吳承恩的角度,西遊記可能寄託了他對傳統思想的挑戰,對自由的渴望,對公平的追求,全書能隱隱約約的感受到一個生活事業都不如意的大才子滿腹的才華,卻遭到社會的阻力,不滿和委屈,想掙脫卻掙不脫。他生活的那個時代,大明已經進入晚期,政治腐敗,作者雖然不滿,但依然寫出了這樣的傳奇故事,唐僧最終還是取得了真經。說明作者仍然對未來或者後世,充滿了期待。即使不盡如人意,但只要不放棄努力,仍然可以見到光明。我眼中的西遊記,可以定位為正向積極的一部著作。
②唐僧視角。唐僧是一個孤兒,父親死的早,母親被壞人霸佔。自小被寺院收養。可以說並不是多麼美好的童年,雖然家庭背景不錯,但是成長經歷可謂真正的寒門學子,全憑自己努力爭取到的機會。
團隊從無到有,從一個人到五個人,從一盤散沙到一個鐵血團隊,唐僧雖然是唯一的人身凡胎,但是意志力居功至偉,堅定的信念始終支撐著整個故事和情節。人,神,佛,魔共存的體系裡,能最終脫穎而出,其努力程度可見一般。
不管路上是有觀音保護,還是唐王御旨,從唐僧的角度來講,首先我自己得努力,要不其他人再幫我也沒用啊。故事更加無從開始……
③儒家視角。西遊記裡,儒釋道三教合一,混雜在一起共同演繹。但不論是什麼門派,最終還是包容在中華文化之內。
很多人說中國人沒有信仰。什麼是信仰?信仰不一定就是非得有個佛祖或者玉帝,或者西方世界裡的救世主。正本清源,知行合一,天人合一,自古就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根本精神和信仰。具體到具體的細節,勤勞,自強,樂觀……都是我們這個民族的信仰。所以雖然說,在西遊記裡雖然儒釋道都存在,但是我感覺作者仍在突出我們自身的文化傳統。
為什麼孫悟空是個猴或者猿,為什麼小白龍化作一匹馬!不由得讓我想起,一個成語心猿意馬。人的欲望有72般變化,思緒不定,心神不寧……所以作者選擇了凡人唐僧騎著馬而且會緊箍咒管著猴子,不能心猿意馬。而豬八戒代表食色享樂情緒,沙僧代表務實肯幹情緒,都有唐僧過來中和協調。最終相互協作,克服困難,鍛造思想,取得真經。與其說西遊記是唐僧團隊的勝利,不如說是中國傳統思想修身養性,心誠意正,格物致知,齊家治國,知行合一的勝利。
④妖怪視角。如果西遊路上沒有妖怪,那取經這個事顯得很沒意思。同理,生活中一帆風順,就好比西遊記裡沒有妖怪。你願意看到這樣的西遊記嗎?唐僧帶著孫悟空走了一年到了西天。這還有啥意思……
讀完西遊記,我們都應當知道,生活中存在很多妖怪,我們需要一個一個將他們解決掉,歷盡磨難才能收穫正果。所以妖怪絕不能少。
同樣的,商業裡邊,沒有了對手那就悲催了。會喪失進步和創新的動力。
⑤唐王視角。西遊記原型是唐朝的玄裝法師西行遊記。我想每一個唐王,都希望其治下的國度能夠國強民豐,而國強民豐的必要手段就是豐富人們的思想而不是禁錮人們的思想,教育非常關鍵。
因為唐朝的貞觀之治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有名的盛世。所以感覺作者有意無意,再用虛構的天庭來對比明朝政治,刻板,專制,腐敗。進而突出解放思想得重要性。
最後,小時候沒事就看西遊記,幾乎這部電視劇伴隨著我們這一代人整個的童年和青春,時至今日。電視劇仍然是經典中的經典,無法超越。
可是當我們這些和電視劇一起長大的人越來越老的的時候,回頭再看西遊記。仿佛我們就是唐僧,有時候又像孫悟空,有時候又是個活生生的豬八戒……某些夢裡邊,甚至想著自己是個法力無邊的神仙或是個菩薩……
當夢醒來,最終我們還是生活中的自己,每天要起床,要學習,要幹活,要掙錢,要吃飯……一切都好像在書裡,一切又好像不在書裡。但不論如何,西去的路上,總是人流如織,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