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人眼中的西域:給你,這可不是我大明的子民和領土

2020-12-07 騰訊網

明初,西藏、西番、哈密處於明朝的實際控制之下,與明朝有明顯的臣屬關係,然而西域地區並未處於明朝的統治之下,它們和明朝的關係更多只是建立在貿易上,更像是國與國之間的關係。

在《明史· 西域傳》中,有四篇針對西域的外交文書,分別是洪武、永樂、宣德三個時期對別失八裡和哈烈的文書,在文書中都提到了「一視同仁」,當時明朝的主要對手是北方的蒙古勢力,無暇西顧,所以對西域地區的國家和部落都是以一種「主撫輔制」的態度來溝通。

這種針對官方針對西域的態度自古就有,漢武帝通西域的最初目的就是聯繫大月氏夾擊匈奴。

東漢初年,西域鄯善等十八國派來使臣,要求內屬,光武帝以「中國初定,北邊未服,皆還其侍子,厚賞賜之」 而暫不西顧。

明朝官方如此,那麼民間人士和官員是如何看待西域的?從《西域傳》就可以很直觀的體現出來了。

從經濟上認為明朝經營西域有虧於中國,傷中國之體,成化元年,禮官姚夔言:

哈密貢馬二百匹,而使人乃二百六十人。以中國有限之財,供外蕃無益之費,非策。

嘉靖二年,貢使又至。禮官上書:

諸國使臣在途者遷延隔歲,在京者伺候同賞,光祿、郵傳供費不貲,宜示以期約。

從文化上認為西域的人民為化外之民,常常用比較鄙夷的口吻形容他們。

閣臣梁儲因反對中官劉允到西藏去請活佛時說:

西番之教,邪妄不經。我祖宗朝雖嘗遣使,蓋因天下初定,藉以化導愚頑,鎮撫荒服,非信其教而崇奉之也。承平之後,累朝列聖止因其來朝而賞賚之,未嘗輕辱命使,遠涉其地。今忽遣近侍往送幢幡,朝野聞之,莫不駭愕。

然而又從認為明朝經營西域可以保有陝西,詹事霍韜認為:

保哈密所以保甘、陝也,保甘肅所以保陝西也。若以哈密難守即棄哈密,然則甘肅難守亦棄甘肅乎? 昔文皇之立哈密也,因元遺孽力能自立,因而立之。彼假其名,我享其利。

明朝士人的這種對待西域觀點,其實在西漢經營西域就已經形成了,對於唐朝經營西域,魏徵就不同意經營高昌,後來諸遂良也強烈反對,隋書也認為中原王朝經營西域如同兒戲,認為隋煬帝的江都之禍是由於經營西域而得。

從前朝史書所記載的中原士人對西域的看法可以看出這種觀點其實是有深厚的文化背景。

自古以來,中原的士人對西域的認識大多停留在「流沙之地」 、「荒蕪之所」、 「民風無教化」 、「中原王朝西北邊境的戰略屏障」上。

在他們看來,中國的西北邊境是以玉門關、嘉峪關為止的,此外都是外番,不足為據。

其次,中原主體文化總體說來是農耕文化,是儒家文化,並在不斷的發展之中融合了道家、佛家及其他文化,而西域文化是遊牧文化。在千百年來,這兩種文化在對立上的表現又遠遠多於合作。

而且,西域出玉門關、嘉峪關向西都是戈壁、荒漠,出四川向西,就是青藏高原,這種自然環境讓中原士人認為,這種地方是不值得經營的,也是不值得佔據的。

最後,與明朝通貢的各國來使的部分表現也對當時士人西域觀的形成產生影響。在明初,西域使臣中有些無理毆打明朝百姓或販賣人口,有些不滿回賜,有的要求超出規格的接待,有的以次充好,有的不遵守明朝法律,有的與明朝官員勾結,甚至與北方蒙古合作在明朝收集情報。

這些行為,都直接影響了明朝人對西域的看法。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大局大曆。

相關焦點

  • 西域朝貢貿易是明朝的治邊策略,論明朝西域朝貢貿易政策的得失
    在這樣的契合模式下,雙方關係的正常與否,正因為明朝看重的是傳統「華夷秩序"下的政治倫理,所以明朝君臣對經濟上的損失並不放在戰略考慮的核心地位。正如明太祖朱元璋所宣揚的,西域各地「遣使人貢,吾朝廷亦以知其事上之禮",「是我中國有大惠於爾諸國也」一語道破了明朝不遺餘力推行朝貢貿易之苦心。
  • 從明朝將甘肅行省併入陝西看大明對西域的態度
    蒙元對甘肅的重視是因為這裡是連接中亞、西亞其他蒙古汗國的重要通道,當時各大汗國和中原的溝通相對頻繁。因為整個歐亞大陸核心區都在蒙古人治下,所以古老的絲綢之路重新恢復了繁華:商旅絡繹不絕、各地貨物特產競相湧向漢地,河西走廊一帶的城市幾乎重現了漢唐時的富庶。而朱元璋北伐中原、再造華夏後,蒙元餘孽逃奔到漠北,明軍一路追擊還是沒能將他們消滅。
  • 位於東南亞的舊港宣慰司是明朝領土嗎
    譚其驤版《明時期全圖》這地方也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事實上在明朝歷史上確實存在過。這個地區最早出現於哈佛大學出版的歷史圖上...幾乎所有人都為此感到緊張。因為他們從家鄉出逃的事情本身,就已經觸犯了明朝的金科玉律。陳祖義更是因為社會影響惡劣,通緝懸賞750萬兩白銀。
  • 明朝鼎盛時期的疆域,南邊一度到了印度,舊港宣慰司很少人知道
    說起明朝,對於很多人來說並不陌生。那時候的疆域概念和現在大體上不一樣,許多人眼裡明朝版圖僅僅局限於兩京十三省。這是古代封建王朝固有的版圖,其他地方都不屬於明朝直接統治。
  • 野論大辯駁——明朝若不滅亡現在領土應該有多大?
    領土面積取決於很多因素,我國歷史上領土得而復失,失而復得的情況數不勝數,明朝即便不滅亡也很難說明朝版圖就一定比現在大。但既然是野論,我們不如就來設想一下,明朝若不滅亡在具備現實和法理的條件下版圖最有可能是什麼樣子的。首先東北和關內自然是明朝的。
  • 明朝權力最大的人是誰?不是皇帝
    大明王朝,威加海內,最鼎盛的時候從西域的沙漠到白雪飛揚的遼東,都是明朝皇帝的王土,他們抖抖腳,整個東亞大陸都要顫抖。明朝富裕,除了後期潦倒的幾十年,其他時間都富有四海,世界上第一批商業化的手工作坊就誕生在浙江,隆慶開海後月港外等待卸貨的船隻一直排到了外海,從直布羅陀到好望角,遠徵四大洋的歐洲船隊對神秘的東方充滿嚮往,那些價值連城的絲綢和瓷器,在白人眼裡是比黃金還寶貴的奢侈品。這樣的王朝,做皇帝一定是很有權勢的,這是想當然的結論。但實際上並不是。
  • 明朝皇帝有自信和能力,塑造了剛烈的大明!
    設立錦衣衛,後來又設東西廠,專治各種不服,皇帝即使是深居幽宮,也可知曉天下事。還有明代的社會福利是最普遍的,朱元璋設立各種育兒院和收容所,保障貧困人員的生活,減少社會動蕩。最後就是明朝的猛人確實是牛。永樂時期有三楊和太子,這幾位在永樂在塞外搞副業時,把內政處理得是井井有條;徐謙也是,英宗被迫北漂時,他指揮北京保衛戰,助景泰穩國內局勢;還有楊廷和,武宗在位時那是真的秀啊!
  • 明成祖朱棣時代的大明帝國,如果放眼全球當時是第幾強國?
    此時,明朝在成祖統治時期已經穩定下來,東北龐大的奴兒幹都司也已經納入帝國的版圖。雖然此時沒有完成遷都,但是針對蒙古的北伐已經進行了幾次。疆域版圖超過千萬平方公裡,此時大明的戰力正處於巔峰狀態。南平交趾,北伐蒙古,七下西洋,大明帝國窮盡帝國之力把觸手神向遠方。朱棣有一種為子孫後代掃除一切敵對勢力的意味。可惜到了仁宗朱高熾時期推崇儒家削弱武勳,自廢武功。明朝失去了開拓精神。
  • 穿越歷史小說《大明:徵服天堂》:我大明,天下無敵啊!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輕鬆搞笑的歷史穿越小說《大明:徵服天堂》,由歡樂書客的作者六角所著,講述一個倒黴蛋穿越成在煤山上吊的崇禎皇帝,從此開始走上一條不一樣的救亡圖存之路。讀起來輕鬆歡樂,是一本很不錯的穿越明朝的網絡小說。簡介:「上帝所願,我們將奪回神賜的美洲大陸!」
  • 大明風華:為何說明朝滅亡,始於明宣宗朱瞻基?
    《大明風華》中,朱亞文飾演的明宣宗朱瞻基,天性灑脫,文武雙全。自幼便被朱棣、姚廣孝看好,而仁慈、韜略也在他身上顯露無疑。 這一點,與歷史上並無出入,算是契合。在1425年明仁宗朱高熾去世,他成為皇帝之後,承父遺志任用賢臣,雖然僅僅在位十年,但卻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 明朝國號為何是「大明」 正解明朝國號的由來
    那麼,朱元璋為何把這一新生國家的國號定為「大明」,其實在當時朝野對此國號出處已經明確,並且達成共識,不存在太多爭議。但隨著時間推移,明朝國號的由來逐漸又變成了一個爭論的話題,持續多年,各種說法層出不窮,最主要的有兩種。
  • 明朝時,為何留下國外進貢的大象和犀牛,而獅子都被「退貨」了
    「志士難揮落日戈,大明碧血滿山河」。明朝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許多腥風血雨、氣吞山河的故事。除了氣壯山河的故事,還有不少稗官野史,比如,國外為了表達對明朝皇帝的尊敬,進貢大象、犀牛等動物,但獅子都被皇帝退貨了。您可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小編這就來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若大明和奧斯曼帝國互換位置,15世紀的明朝能否打下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之戰1359年,土耳其帝國切斷了君士坦丁堡同巴爾幹半島等地區的聯繫。1451年,穆罕默德二世即位土耳其蘇丹,而同時期奄奄一息的拜佔庭帝國領土只剩下首都君士坦丁堡及其附近若干城市,以及被土耳其軍隊切斷了聯繫的伯羅奔尼撒地區,不但失去了地中海商業勁旅的地位,而且被迫聽任熱那亞和威尼斯的商人在境內建立各種商業據點。君士坦丁堡實際上已是一座孤城。
  • 為何明朝對高麗的外交策略變化無常?
    待元朝覆滅,大明上位,高麗毫不猶豫地倒向大明,成為明朝的藩屬國。而明太祖更是樂於收下高麗的臣服,如此便可有效地牽制北元,何樂而不為? 只要對方願意俯首稱臣便可,或許是由於中國地廣物博,管理好自身已經是大費周章,對於周邊的領土並無極強的興致,且管理異族頗為不易。是以,只要能威懾住對方,令其不存在軍事上的妄動,中國對外的表現一向是謙和有禮的。
  • 網絡世界裡,明朝愛好者正在重建大明
    你可能以為這是一個麻將裡旋轉了90度的二餅,但這其實是一面大明帝國的國旗。當然,這旗子肯定不是真的,它是由一位明粉所設計的「架空大明旗」。這群網友對明朝的喜愛已經超出了普通的「歷史愛好者」範疇,不論在線上還是在線下,它們都都會用各種方式來稱讚明朝的強大,並竭力維護明朝在其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具體來說,狹義上的明粉又分為: 宣傳派 、行動派和反清復明派。
  • 新舊航路之爭:與奧斯曼帝國的強硬相比,大明為何比較內斂?
    面對西方列強的殖民步伐,明朝和清朝採取的政策是一致的,只不過明朝時期與西方的相對優勢是我們更強一些,所以明朝的反應就比清朝要好,初步保持了海疆的安全。 晚清呢,就不要提了。
  • 明朝丟失的土地比清朝還多,為什麼貶低清朝而推崇明朝呢?
    實乃中國最後一個漢王朝,有著漢人的骨氣; 還有的人說,清朝統治時期領土更大,康乾盛世讓國家的GDP翻了幾番,清朝的統治讓今天的邊疆少數民族納入中國的版圖,而後期的列強入侵是因為在明朝就開始的閉關鎖國,支持清朝的都是滿族和愛新覺羅家族的後人等等。
  • 明朝歷代皇帝聊天群,明太祖朱元璋該打誰
    如果歷史有假如,那麼假如明朝歷代皇帝齊聚一堂,明太祖朱元璋會對他們說什麼? 明太祖朱元璋:想我朱元璋一生,誅陳友諒,滅張士誠,北伐大元,建立明朝,廢宰相集皇權,興科舉,懲貪官。你們這些臭小子告訴我,為什麼我大明卻只有276年而已。孫兒你先說,今天我一定要找出那毀我大明江山的敗家子。
  • 《大明風華》裡朱亞文和王學圻穿的甲冑,對明朝甲冑復原度高嗎
    最近熱播的《大明風華》,已經過半了。熒幕上的古裝劇,以清朝的居多,難得有部明朝的戲,小院也追了一下。人物、情節方面就不去說它,這些內容我前面有專門寫文,重點談談劇中的甲冑。明朝甲冑不是自創,它承襲自元朝。
  • 大明風華:湯唯身穿鎧甲化身明朝花木蘭,北京保衛戰躍馬揚鞭
    最近熱播電視劇《大明風華》更新到50多集,土木堡之變已經發生,北京保衛戰正式打響。 土木堡之變,明朝最為精銳的京師三大營全軍覆沒,明成祖朱棣和明宣宗朱瞻基積累下來的家底瞬間灰飛煙滅,京師只剩下老弱病殘,宛若一座空城擺在瓦剌大軍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