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章咪佳 通訊員 黃凌伶
2020年7、8月,杭州每日最高氣溫基本上都在35℃左右,最高達躥到39℃;相應的紫外線指數,在11~13之間,這表示曝曬等級都已經達到「極高」。
高紫外線輻射對皮膚有威脅,尤其是在與特定飲食相互作用的情況下。
線索在柑橘類水果(包括果汁)中。
2020年7月24日,法國薩克雷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歐洲流行病學雜誌》發表一篇研究柑橘攝入量與皮膚癌風險之間的潛在關聯的文章。
這項研究,從10個歐洲國家和地區,招募了年齡在25-70歲之間的52多萬名參與者,將他們分為對照組。不同組的成員,每天食用不同量的柑橘類水果或果汁。
排除無效數據後,研究人員發現:27萬人中,大約3%的人患皮膚癌。且與柑橘日均攝入量為10.8g相比,日均攝入量為217.5g的人,患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的風險分別高出11%和23%(10.8g是一個中等橘子的八分之一,小橘子的二分之一。217.5g是大概3個中等橘子(1個中等橘子80-85g)。
研究人員表示,新增皮膚癌以及相關皮膚病的原因,與「柑橘類產品含有的呋喃香豆素」有聯繫,呋喃香豆素會與紫外線相互作用,促進黑色素瘤細胞的增殖。
呋喃香豆素(furanocoumarins, FCs)是一類具有光毒性性質的化合物,在許多植物中都有發現。但宏觀上看,呋喃香豆素主要分布於桑科,薔薇科,芸香科和豆科中,在植物世界的存在感並不強。
葡萄柚、柑桔、檸檬和桔柚等柑橘類水果是呋喃香豆素的主陣地。食用這些水果,相當於口腔攝入呋喃香豆素。如果再經受紫外線照射,會導致皮膚灼傷。
「因為在紫外線UVA的輻射作用下,呋喃香豆素進入大腸桿菌細胞後,可以與DNA中的鹼基發生反應,產生光毒性作用,造成燒傷或紅斑。嚴重時,沉著的色素會終生保留。」法國薩克雷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
倘若人體在曬傷後仍暴露在UVA輻射下,上述加合物又將與相鄰的鹼基進一步發生反應,在DNA中產生鏈間交聯,使DNA的轉錄和複製受到抑制,最終導致典型的急性大皰性皮膚病。
柑橘類水果屬於秋季特產,一向深受人們喜愛,是世界果業中極富盛名的大宗商品。柑橘起源於東南亞地區,栽培歷史悠久。公元前一千年,中國開始栽培柑橘類作物。目前,柑橘主要分布在40°N和40°S之間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2013年,柑橘類作物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水果,產量超過1.35億噸。夏天能時不時來一個酸甜的橘子,或者喝上一杯橙汁、檸檬汁,爽口解暑,令人心神愉快。
但嚴酷的紫外線輻射下,大吃柑橘類水果,就不是太明智了。
那麼呋喃香豆素與紫外線的「混合雙打」,會導致夏天就不可以吃柑橘類水果了嗎?
答案是可以的。
鑑於呋喃香豆素的危害而將橘子排除在購物籃之外,這完全沒有必要。實際上,呋喃香豆素在植物體內分布不均勻。它在葉片和其他部位中含量較高,但在果實和根部,它的含量通常較低。柑橘肉中呋喃香豆素的含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不斷累加,含量總水平也較低。
如果整天躲在室內,吃多少橘子,你還是可以任性的。
如果夏日在戶外時間比較多,請大家注重防曬,出門時遮陽帽、遮陽傘、防曬服等全副武裝;不然,請每天限制一定的柑橘類水果(果汁)的攝入量——
最好不要超過:1個橘子(約80-85g)+對應1杯橘子汁55-60g(2盎司)/或者3個橘子。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