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家窗臺種出能吃的彩色水稻,浙大水稻專家把農業玩出了新花樣

2020-12-05 浙江大學

每人泡了一杯補鐵的血米茶,欣賞花青素的顏色,品味稻米的芳香,熱騰騰的暖流從味蕾匯進心間……這樣的課堂,好「玩」又好「吃」,知識性趣味性並舉,將長長久久留在學霸的記憶當中。

這課名叫農藝實踐課,主講人是浙江大學農學院應用科學系主任吳殿星教授。紅遍大江南北的彩色水稻,正是吳殿星研究團隊的神筆之作,把糧田繪成色彩斑斕的畫卷,讓水稻田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用創意農業賦能鄉村振興,用科技創新助力農村農業大發展。

彩色稻長在田間地頭,還要種到千家萬戶的陽臺

在餘杭的永安稻香小鎮中,以五彩水稻為筆,繪出一幅幅「長」在泥土裡的畫,像憨態可掬的老鼠懷抱一顆大米、展翅欲飛的喜鵲銜來稻穗;在嵊州水稻新品種大會現場,以彩色稻描繪稻田裡的「兩山理論」,繪製全面小康下的美麗鄉村,寓意豐收金穗的稻夢空間……

吳殿星將彩稻作品用圖片一張張展示出來,同時,他語速飛快地介紹了彩色水稻。他說,簡稱彩色稻,是指葉色、穗色等為常規的綠色以外的其他顏色鮮豔的水稻,種植時主要是施用生物農藥和綠色肥料,除能觀賞外,產出的稻米可食用。   

彩色稻,不僅稻葉、稻芒是彩色的,米也有繽紛的顏色。吳老師一邊用課件向大家展示浙大粉彩禾、黑彩禾,一邊拿起桌上的黑米,讓同學倒進玻璃杯。幾粒黑米彈跳入杯底,灌入溫熱的水,便看到美妙的紫紅色緩緩綻放,以紫黑色的米粒為核心,在熱水中嫋嫋升騰起奼紫嫣紅,逐漸蔓延擴散到整杯,在光下呈現出動人的酒紅。

「這就是天然花青素了。這是我們專門培育的黑米品種,不但抗氧化的花青素含量很高,而且還富含可以補鐵預防貧血的營養元素,故叫血米茶。」吳殿星頗為滿意地介紹著自己的實驗成果,自信的眼神正對上同學們的驚奇和讚嘆。

作為水稻專家,在吳殿星眼裡,水稻不僅是糧食,還可以促養增糧、淨化水質、預防控制糖尿病等特殊疾病,甚至美化城市。彩色稻不僅要種到田間地頭,還要種到千家萬戶,種到一方方小小的陽臺上。

「這就是以迷你彩稻講述吃飯的童話故事。」 吳殿星微笑著將他的科研計劃娓娓道來,臉上帶著孩子般的純真,目光真誠堅定,「我們實驗室花了很大力氣,正在把彩色稻做成迷你的、手掌大小的株型。」 吳殿星的設想是,彩稻童話故事以玩具形式呈現,一個由種植盒、營養土和幾粒彩色稻種子組成的小玩具。

「迷你彩稻」預計未來2年來內面世,到時,家家戶戶的陽臺便能做起微縮農業,孩子們可以在窗臺以觀賞愉悅的方式觀察種子發芽到成熟收穫的過程,近距離體驗「每天吃的大米是怎樣長成的」;富有創造力的小微農場主們還可以將彩色稻設計成不同圖案,在自家陽臺種出一個個心儀的故事、享受質樸的中國風童話。

頂著冷風,踩在田間觀察彩色作物栽培

理論與實踐結合,是農藝實踐課的特色,猶如鳥兒的翅膀缺一不可。

下午2點多,站在浙大紫金港校區大西區的試驗田旁,凜冽的寒風在耳畔呼呼地叫。頂著冷風,吳殿星教大家觀察一個月前種下的彩色大麥和紅皮蘿蔔。同學們紛紛找到自己當初種下的一方小田地,認真地觀察從一顆顆種子堅韌地生長而成的、青蔥挺拔的小小麥苗,嚴謹記錄下本組、不同組的實驗數據。

「蘿蔔紅皮白芯、爽脆多汁。」臉色黝黑的吳殿星隨手拔出一個紅蘿蔔,擦拭幾下後豪爽地啃下,也請同學們品嘗,體驗農作物的口感。

觀察完彩色大麥和彩色油菜花的生長狀態,師生又來到一大片空曠的泥土地前。吳殿星掏出一幅彩色設計圖——原來,適逢浙江大學農學院110周年院慶,吳殿星的團隊將在這裡,用彩色大麥和彩色油菜花繪下農科人對學院的真摯祝福。這幅畫非常特別,充分利用兩種作物的生長特性,前後期會呈現兩種完全不同的色彩,前期是彩色大麥的葉片顏色,後期則是彩色油菜的鮮豔花色。

圖案怎樣設計、如何劃線布點、如何播種、如何栽培管理,吳殿星一邊帶著大家在田間穿行,一邊把彩色作物的落地過程精彩道出。大家手捧著粉彩禾、黃彩禾集成的稻束,像是捧著美麗的手花,在稻葉的清香和稻米的芳香裡聆聽著吳老師生動的講述,了解大麥耐冷、油菜春化特性、學習作物在不同生育期的生長習性。

思政新語

主要講述從功能特色型農作物新品種設計的源頭研發,實現農業創意應用,通過農旅結合和高附加值農產品的開發,助力鄉村振興和美麗中國建設。

思政點睛

以功能特色農作物為有效抓手,助力鄉村振興和美麗中國建設

十九屆五中全會重申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並明確提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為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絕好的機遇。

農村有廣大的市場、廣闊的投資空間。如何拓展農業多功能,帶動農民就業增收,就是一個亟待解決的課題。

吳殿星團隊步子邁得比較快,他們近幾年已在國內外率先選育審定系列功能及特色農作物新品種8個,其中適宜創意農業發展的彩色新品種3個「浙大粉彩禾」、「浙大黑彩禾」和「浙大銀彩禾」。 而這些品種,已作為全國各地農旅結合的重要抓手,助力鄉村振興和美麗中國的建設,為新時代新農科的建設樹立了標杆。

先行試驗彩稻的雲南宜良耿家營鄉河灣村,現在已是美麗的「網紅」村,每年的遊客超10萬人。其實,創意農業,不僅帶來一場視覺盛宴,還成為拉動內需的新引擎,像好看、好玩的一隻創意農產品禮籃1000元,種植香水百合鮮花畝效益達10萬元,一盆創意盆景可以拍出60萬元的天價。培育一個在全國有影響的創意農產品品牌,能形成一個年產值超過10億元的創意農業龍頭企業。

「創意農業具有『養眼、養胃、養生、養心、養智』等多種功能,在未來仍將是促進農業優化轉型、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實現農民增收的有效手段。」吳殿星說,政府層面應該把握好本地區農業的創新點及合理的推進度,可通過龍頭企業帶動、扶持推廣特色創意、藉助博覽會或嘉年華進行集中推廣,將資金用於農民創意與實際銷售的轉化上,以進行引導性支持為主。農民應更加注重獨創性的挖掘,把握供給側改革與耕種輕簡化的大方向,不盲目跟風,結合地方特色與文化及實際消費痛點進行創新,多重考慮產品、渠道、理念,注重服務及項目的多樣性,將地區特色充分轉化為經濟效益。

而實際上,農業創意的目的在於先聚集人氣,讓人有機會了解好的農產品,讓簡單的生產購買變成生產、生活與生態融合。當然,這也勢必會倒逼現代鄉村生產出優質綠色及個性化需求等優新特農產品,形成綠色高質量發展的農業氛圍。

「未來農業的魅力在於創意、跨界或融合應用。」吳殿星說,加快創意農業發展,關鍵在於要有源頭的創新技術,包括滿足供給側改革需求的多元化新品種、適應農業現代化及集約化生產技術等,而對鄉村來說,需要與時俱進的觀念與理念更新來接受。

感悟分享

浙大應用生物科學大三學生陳霄雨:

挖掘農產品的新性狀,講好農產品的故事,在提升科技附加值的同時促進農旅結合,不但能讓旅客「看得樂、吃得香」,更能讓市場為科研買單。而作為新一代農科學子的我們,更應著眼鄉村、心繫农民,讓科研孕育的產品落實農田,紮根實際,真正應用於生產實踐中。

浙大應用生物科學大四學生劉臣濤:

今天我們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通過實地的走訪了解到我們目前的農業發展不僅著眼於讓人民吃得飽穿的暖,而更要立足於農業與文化產業的結合,助力鄉村振興,帶動旅遊業的發展

浙大應用生物科學大四學生黃茜蕊:

通過這堂課,我對創意農業有了更清晰具象的認知,具有吸引力的創意往往是在人們熟悉的材料上下手,賦予其新功能富有新活力,像培育出有色稻稈長芒的水稻可以裝飾花束,課堂上老師舉的一個個例子給予我很多的啟發。而作為一名農科學子,未來我會繼續深造,學好專業知識,掌握科學技術,同時關心當今農業農村發展需要,爭取實現技術成果轉化,服務三農。

浙大應用生物科學專業大四學生劉暢: 

農藝實踐課程的魅力在於讓我們看見了農業領域產學研結合的無限可能。在新時代的大背景下,農業可以突破傳統界限,可以更加的豐富多彩,可以實現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的完美結合。作為農科學子也當勇立潮頭,努力構建理論-科研-實踐的橋梁,為助力鄉村振興做出自己的貢獻。

《杭州日報》2020年12月1日


相關焦點

  • 浙大水稻專家「玩出新花樣」 賦能鄉村振興
    每人泡一杯補鐵的血米茶,欣賞花青素的顏色,品味稻米的芳香,熱騰騰的暖流從味蕾匯進心間……這樣的課堂,好「玩」又好「吃」,知識性趣味性並舉,將長長久久留在學生的記憶當中。  這課名叫農藝實踐課,主講人是浙江大學農學院應用科學系主任吳殿星教授。
  • 2020浙江·長江下遊水稻新品種大會暨慶豐收活動隆重舉行
    嵊州良種繁育場和嵊州農科所的技術人員在這裡多年經營,積累了許多寶貴的水稻種植經驗。2017年,我省水稻新品種「看禾選種」核心基地落戶甘霖。同年,在我市成功舉辦了首屆浙江水稻新品種大會。2018年,基地列入全國水稻新品種展示示範區之一,承擔國家級水稻新品種展示示範任務。去年,全國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授予嵊州為國家農作物新品種展示評價基地。
  • 中國雜交水稻承載起馬達加斯加糧食安全的新希望
    我計劃在下一季度時增加試驗田的面積,稻農需要改變傳統的種植方式,使用雜交水稻種子,因為利潤非常可觀。」在中國—聯合國糧農組織南南合作項目支持下,中國農業農村部於2019年10月派出9名專家和技術人員前往馬達加斯加傳授農業技術。
  • 「稻中有道」|蝦蟹兔子,水稻地裡它們忙活啥?
    而且,他種水稻跟別人不一樣,還得請兔子來幫忙。稻田裡的蝦兵蟹將--稻田裡的蝦兵蟹將蝦蟹2018年,金偉豐在稻田裡分區域套養了羅氏沼蝦、螃蟹和甲魚,這些是他經過近十年的實踐,挑選出的稻田套養品種。他有著一套自己的稻田套養標準,一個是保證水稻生長安全,其次就是人放天養,不進行額外的管理,不投餵餌料,讓它們自然淘汰。
  • 瞭望丨雜交水稻:東方魔稻
    ◇從改革開放初期至2019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7%提高到59.2%,這些貢獻正讓更多的土地發揮出巨大的潛力,最終轉化為大地上的生產力和碗裡的糧食  ◇中國成功讓全球五分之一人口吃得飽吃得好的同時,還為全世界提供了解決糧食短缺的中國技術  2020
  • 日本農業(一)水稻大米篇
    水稻農業 大米是世界上勞動強度最大的食品之一。有機農業在除草和其他勞動方面需要大量投入。現在許多農場都歸擁有和管理僅有一對年長的夫婦,並且沒有足夠的勞動力進行有機耕作,但幸運的是,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所使用的化學藥品以及輸送系統有了很大的改善,例如,農藥的使用溫和得多。通常是用手或從低空飛行的無線電遙控直升機上直接噴灑到水稻植株上。過去,強大的化學物質從較高的高度掉落,並嚴重掉落在周圍的土地上。」
  • 中種集團發布水稻新品種
    為了落實國家質量興農戰略、促進稻米產業健康發展、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近日,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種集團」)水稻發展戰略暨新品種發布會在四川省金堂縣召開。本次活動以「攜手新中種、共創新財富」為主題,聚焦水稻種業面臨的新形勢新挑戰,發布「高產又好吃」的水稻新品種——竹香稻-川種優3877和狀元稻-瀘優727。
  • 一粒彩色米,讓「稻夢空間」變身脫貧致富的「造夢空間」
    水稻變顏料,稻田成畫板,恍如置身夢幻空間,引得遊客紛紛拍照留念。近些年,「稻夢空間」的農民以彩色水稻繪製大千世界的故事逐漸傳開。他們播撒的是智慧之種,收穫的是幸福生活。種稻田畫種出多彩人生2011年,瀋北新區政府從日本引進稻田畫製作技術,並在一塊80餘畝的稻田上做實驗——用黃、紫兩種顏色的水稻種出了一幅反映錫伯族人民騎射的圖案,在當地引起轟動。政府搭臺,企業唱戲。
  • 遨遊太空的水稻與常規水稻有什麼不一樣?是不是營養價值更高?
    據了解,嫦娥五號探測器搭載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的紫花苜蓿和燕麥種子,華南農業大學組織廣東、廣西、福建、四川等優勢科研院所精心遴選的水稻、甜玉米、南藥、微生物等31份材料……在過去20多年的時間裡,我們進行了30多次航天搭載,將數以萬計植物的種子送上太空,利用宇宙高能輻射、微重力、交變磁場、高真空等空間環境因素對種子進行誘變,並經過育種家悉心照顧
  • 這個中國專家又在杜拜沙漠種出了水稻
    杜拜的沙漠裡能長出水稻,你相信嗎?  近日,袁隆平團隊就完成了一項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試驗——沙漠裡種水稻,畝產超500公斤。  這是全球首次在熱帶沙漠實驗種植水稻取得成功!    袁隆平為什麼跑到杜拜的沙漠去種水稻?
  • 通訊:鍾章美成就竹子與水稻超遠緣有性雜交
    這意味著鍾章美的「竹子與水稻雜交」研究取得了關鍵性的突破:成功地實現了水稻與竹子雜交,培育出後代有繁育能力的新植物———竹稻。這些種子播下後,成活了92株,但出現了嚴重的分離現象:株形參差不齊,高度從60釐米到2米的都有。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堅硬的稻稈用鐮刀亦難以割動。研究遇到了新的難題。1976年冬,鍾章美因生計關係回到了蕉嶺縣農業局,繼續竹稻的研究工作。
  • 再戰100天,誓奪水稻豐收
    交匯點訊 超長梅雨期嚴重威脅水稻豐收,加強田間管理刻不容緩,8月4日,江蘇省農業農村廳和江蘇省農科院在宿遷市聯合舉辦全省(淮北片)水稻綠色高質高效生產管理現場觀摩培訓會議,來自省、淮北五市及所轄各縣(市、區)農業部門、江蘇省農科院、南京農業大學等教育科研單位的領導、專家,農業企業負責人以及種植大戶等200餘人參加會議。
  • 有些農民為什麼放棄種高產的雜交水稻,反而去種常規水稻?
    在20多年前,流行高產品種,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糧食充足率的滿足,消費者更喜歡米質偏軟的大米,不但要吃飽,還希望能吃好,吃得更愉悅。由於雜交水稻是解決高產為主,現有多數品種口感一般,且選育新品種更換育種目標最少需要8-10年,常規水稻品種由於小眾,就更加注重品質,在消費者改變消費習慣的時候,就佔有先機。常規水稻品種也是非常優秀,米質好、產量高。
  •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印在了這個國家的貨幣上
    「早年間我們的水稻研究跟著別人走,慢慢地並駕齊驅,到現在各個方面正逐漸形成引領。」數據顯示,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由改革開放初期的27%提高到2019年的59.2%。這些技術正讓更多的土地發揮出應有的潛力,最終轉化為大地上的生產力和碗裡的糧食。
  • 參試雜交水稻900餘種!袁隆平院士團隊水稻試驗田今日收割
    10月4日上午,在麗水碧湖虹菊糧食產銷專業合作社的水稻種植基地裡,長江中下遊水稻秈稻的42個試驗品種迎來收割。   碧湖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農技人員曾勝威說,為了選育出適合推廣的稻穀品種,農業部門對試驗田的數據做了精準的採集。
  • 湖北選育出新種子 像種小麥一樣種水稻
    湖北選育出新種子 像種小麥一樣種水稻黃岡一節水耐旱稻可旱地種植 畝產可達550公斤糧食安全關係到國計民生,也關係到國家安全,無糧不穩。我國南方喜歡食用大米,大米是主要糧食品種。農業關鍵還是靠科技,需要科技,科技新農,袁隆平研發的雜交水稻,解決了14億人的吃飯問題,在湖北黃岡,當地科技工作者,也因地制宜,開發新的稻穀品種。
  • 瞭望|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印在了這個國家的貨幣上
    數據顯示,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由改革開放初期的27%提高到2019年的59.2%。這些技術正讓更多的土地發揮出應有的潛力,最終轉化為大地上的生產力和碗裡的糧食。 今年4月,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廖西元表示,農業科技對豐富中國人的「米袋子」「菜籃子」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 2019年鼎盛農業有限公司答謝大會暨水稻新品種發布會舉行
    解保勝研究員做《打造智慧化服務平臺》的報告。東北網記者 王亮 攝  會前,與會人員對鼎盛農業試驗田進行參觀。富爾農藝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立在參觀中表示,富爾農藝經過多年的拼搏奮鬥,現已經發展成為是農業農村部頒證的註冊資本1億元以上的種子育繁推一體化的農藥和肥料研產銷一條龍的大型種業企業。本次活動也會發布新品種,相信這些新品種一定會為黑龍江農業生產和農民朋友的增產增收貢獻新的力量。
  • 稻魚共生—水稻和魚兒共同做出的大事業!
    由于田魚是吃稻花長大的,原生態,所以肉質非常鮮美。特別是魚鱗柔軟可食,深受人們的喜愛。 魚稻共生栽培模式的技術要點 01
  • 「專家評述」無限風光在險峰——水稻的白葉枯病害難題被攻克
    該研究成功分離鑑定到水稻白葉枯病的「剋星」——持久抗病基因Xa7,為水稻白葉枯病的長效防控鋪平了道路。論文連結:https://doi.org/10.1016/j.xplc.2021.100143專家評述水稻(Oryza sativa L.)是全球超過半數人口的主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