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影視文學:走上自覺創作路

2021-01-07 中國經濟網

在現代社會,由於傳播媒介的作用,電影電視劇在發展中融匯了文學的精華,反過來又以其自身的魅力和優勢去影響文學。近幾十年來文藝界的一大景觀就是:文學作品被改編成影視劇後,原著的發行量大增,獲得更多讀者;而絕大多數有品位、上檔次、能吸引觀眾的影視劇,則是來源於水準比較高的文學作品;同時,許多從事文學創作的作家也加入進影視文學劇本創作行列,有力地提升了影視劇的文學性,促進了優秀劇作的不斷湧現。

文學與影視的相互影響

影視文學創作,既是文學事業中的一部分,又是前景燦爛的文化產業。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進程中,文學就像一棵盤根錯節、枝繁葉茂的大樹,隨著歷史的演進結出了豐碩的果實,積累了富足的寶藏;而電影和電視劇卻似運用科技手段培育的速生樹種,短短幾十年便以其旺盛的綜合生命力茁壯成長,打出了自己的天地。覆蓋面廣、影響力大、滲透性強的影視藝術,在整個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美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當今,電影和電視劇已經成為人民群眾精神文化消費的「主食」之一。

文學與影視相互促進並達到雙贏的現實,已經讓許多作家從被動參與影視文學創作,逐步走上了自覺創作道路。過去,有不少作家聲稱:參與影視劇本寫作,會對自己的文學創作造成傷害;更有作家認為:影視是大眾娛樂文化,與文學的崇高精神是不能混淆的,寧可寂寞,也不去湊影視的熱鬧出名獲利。然而,越來越多的事實說明,作家參與影視文學創作,對於文學創作的意義是不可否定的。作為一種具有現代意識的表達方式,電影和電視劇已經成為越來越重要的藝術。隨著時代發展,作家靠文字本身傳遞信息,是遠遠不夠的。從影視方面說,由於科技的飛速發展,影視的傳播力量快速膨脹,影視從業人員素質急需提高。因此,影視要想長足進步,也必須向文學借力。

山西作家的影視淵源

山西作家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與影視的結合越來越密切。其形式表現為:第一,上世紀50年代至上世紀80年代,趙樹理、馬烽、西戎、孫謙、胡正、岡夫等老作家,都創作或者有小說作品被改編成電影。其中,《羅漢錢》《花好月圓》《撲不滅的火焰》《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等都是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影片。據統計,僅孫謙一個人就創作(包括合作)電影文學劇本21部,其中16部被搬上了銀幕,這在那個時代是比較罕見的。

第二,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山西作家創作的文學作品被改編成影視劇的,比過去有大幅度增長。其中影響大的有:由柯雲路的長篇小說《新星》改編的同名電視劇,由鍾道新的中篇小說《超導》改編的同名電影,由張平的小說《天網》《孤兒淚》《抉擇》《國家幹部》改編的電影和電視劇,由馬烽、西戎小說《呂梁英雄傳》改編的同名電視劇,由王永泰小說《一代廉吏于成龍》改編的同名電視劇,由劉慈欣小說《流浪地球》改編的同名電影等,標誌著山西代表性作家的重要作品都在變為影視劇。

第三,除了老作家,山西還有一大批作家直接從事影視文學創作,比如焦祖堯與人合作創作出《大樹臨風》,田東照創作出《李月生的大半輩子》,王東滿創作出《點燃朝霞的人》《風流父子》,鍾道新改編和創作出《黑冰》《天驕》《智慧風暴》等,張石山創作有《水滸後傳》《兄弟如手足》《呂梁英雄傳》《晉文公》,趙瑜創作出《內陸九三》《申紀蘭》,周山湖參與創作出《趙樹理》《黃河在咆哮》,梁楓創作出《楊家將》《羅貫中》《生死之戀》,於淑蓮創作有《昌晉源票號》《駝道》,胡傳閣創作出《嫂娘》,葛水平將路遙的名作《平凡的世界》改編為電視劇,張衛平創作的抗戰電影系列,譚文峰創作的電視劇《阿霞》,楊志剛的農村題材系列電影等,此外,周宗奇、鄧興亮、馬駿、楊茂林、王松山、陳亞珍等作家,也參與創作出多部影視劇;麥天樞、潞潞、梁志宏、孫濤、劉亞渝等,參與了多部電視專題片的撰稿工作。

根據山西作家作品改編的影視劇和參與創作的影視劇、專題片,基本上都做到了主題思想健康向上;藝術表現手法多樣,受到廣大觀眾的好評,曾獲得過「五個一工程獎」「飛天獎」「金鷹獎」等獎項。

山西影視的文學特色

山西作家在影視文學創作中,一直堅持表現社會現實中公眾關注度比較大的題材,在作品中延續了文學創作突出時代特徵,抒發人文情懷,挖掘人物性格,體現山西文化氣息等風尚,努力以精品力作面世。

具體來說,第一是充分發揮題材優勢。比如,山西作家在農村題材小說創作上有很強的實力,出過許多優秀作品,這也就成為作家們在影視文學創作中的重點。

第二是努力挖掘歷史資源。山西歷史上有許多人物和事件值得我們用影視的形式表現出來,比如曾經左右全國金融行業走向的晉商,比如在華夏文明進程中有過重要作用的黃河文化等都是值得作家用影視形式表現的好素材。

第三是作家們通過實踐,認識到影視文學創作來源於文學,但並不完全等同於文學,自身有一定的規律,要在文學基礎上突出影視特點,研究影視與文學在敘事方式上的不同之處,特別是影視文學的故事性、懸念、矛盾衝突,要比文學作品更為重要,文學作品中的一些韻味、含義、心理因素,在影視文學中可能就要淡化。

第四是作家們涉足影視文學創作後,比較注意研究觀眾的欣賞心理,對不同層次的觀眾欣賞要求有所把握,以此而確定自己創作的影視劇是讓哪個層次觀眾觀看的,這樣,做到了定位準確,觀眾對象明確,有較高的收視率。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山西作家的影視文學創作成績有目共睹。當然,影視與文學畢竟是兩種藝術表現形式,要想不斷適應觀眾的欣賞口味,就需要有效對接當今時代的觀眾群體,想觀眾所想,進而講好有筋骨、有態度、有道德、有溫度的故事,傳遞健康的精神價值,打造不負時代的電影電視劇精品,彰顯中國影視的文化自信、藝術魅力和審美風格。

近年來,全球化趨勢與網際網路浪潮相互交織,人才、技術、市場等條件日益成熟,賦予中國電影電視劇升級換代、結構調整優化的契機,多類型、多品種、多樣化的姿態和格局,描摹時代氣象與社會風貌,展現中國影視劇以「提質增效」為主調的繁榮新景觀正在形成,昭示著中國由影視大國邁向影視強國的自信。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為山西作家從事影視文學創作提供了大好機遇,相信大家必定會以藝術品格擔當為責任,以現實主義理念為創作底色,不斷彰顯人性力量和人文情懷,弘揚真善美的主流價值觀,奉獻出更多優秀作品來。

來源:山西日報

相關焦點

  • 晉籍作家的文學影視之路
    山西作家在影視文學創作中,一直堅持表現社會現實中公眾關注度比較大的題材,在作品中延續了文學創作突出時代特徵,抒發人文情懷,挖掘人物性格,體現山西文化氣息等風尚,努力以精品力作面世。山西作家與影視的結合越來越密切。
  • 用影視生態賦網絡文學新生機,愛奇藝文學開放平臺的時勢英雄路
    於影視而言,文學是提供內容的源頭,而反之,影視也是文學的另一載體,一種更直觀的表達形態。當傳統文學被預判式微之時,網絡文學正野蠻生長,一波波題材新穎的網文被改編為影視作品,形成當下影視甚至泛文娛行業的一個個風口,從而引發更多聯想。但是,網絡文學也曾因鄙俗、缺乏文學素養、盜版泛濫被質疑,在轉化為影視IP時,精品缺乏,世界觀過弱,內容張力不足也成為其向精品IP進擊的桎梏。
  • 鄴下文人群體的文化意義:古代中國的首次文學自覺
    「文的自覺(形式)和人的主題(內容)同是魏晉產物。」魯迅也論述到:「用近代的文學眼光看來,曹丕的時代可說是『文學的自覺時代』,或如近代所說是為藝術而藝術的一派。促進了建安文學的繁榮文學的繁榮不外乎作家與作品這弧種要素的繁榮。
  • 科幻文學與影視相互賦能
    科幻文學與科幻影視創作再度成為熱門話題。 來自科幻出版機構、影視行業,以及編劇行業的從業者認為,科幻文學為科幻影視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土壤,科幻影視也成為科幻文學的助推器,二者相互賦能。北京電影學院管理學院副院長夏衛國說:「在全球票房前十的電影中,有6部是科幻片,大量的科幻影視作品都來源於科幻小說。」 中國電影的繁榮,一定是伴隨著文學的繁榮,文學是影視作品的母體。
  • 「十月文學院影視創作中心」在京成立
    」跨界對話活動舉行 田亮 攝   中新網北京10月29日電 (記者 高凱)「十月文學院影視創作中心」28日在北京十月文學院揭牌。「文學作品的影視轉化」跨界對話活動同日舉行。  本場「文學+影視」活動是本屆十月文學月「文學+」板塊核心活動,現場集結20餘位作家、編劇、導演、製片人,共同探討文學與影視的創作與轉化議題,意在促進文學與影視的交流合作,打破行業界限,產生破圈效應,促進文學與影視行業的創造性發展。  文學與影視是文藝的重要領域,也是兩個有血緣關係的行業。
  • 趙樹理的意義與啟示:關於新時代文學創作經典性的思考
    這是文學創作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中國新文學形成百年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均有適應那一時期發展態勢的努力與成果,出現了那一時期的代表性作家與作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文學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一方面,社會變革極為劇烈,為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另一方面,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吸納借鑑外來表現手法,使文學的面貌發生了積極的變化,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 網絡文學IP如何實現優質影視轉化
    網絡文學IP能否緩解影視原創編劇缺少的困境有多少網絡小說被改編呢?「影視市場的半壁江山。」網絡作家唐欣恬這樣形容。從事網絡小說創作十餘年,唐欣恬深知,影視市場需要原創內容,而網絡文學提供了豐沃土壤,「網絡文學與影視市場正互相推動、彼此成就」。
  • 影視公司哄搶文學IP 小說作者美了文學產業傷了
    「如果說今年是網絡文學影視劇改編元年,那麼明年就是網絡文學之網絡劇和網絡大電影改編元年。」董江波說。   「我們能夠感受到影視公司和遊戲公司尋求優質IP的迫切心情。」另一位作者陳徐也享受了類似待遇,他目前正在寫反映十年冤案平反路的小說《長夜難鳴》,下個月完稿,但版權早已賣給了東皇影視公司。事實上,他只是把故事大綱講給版權購買方,對方就決定買了。   熱潮也有退潮的可能性   「既然業內人士都稱呼目前的現象為IP熱,那這種熱潮就有退潮的可能性。」周運判斷說。
  • 宋方金、譚飛、李星文受邀主持「文學作品的影視轉化」跨界對話
    十月文學常務副院長呂約致開場辭,介紹了本次活動是本屆北京十月文學月「文學+板塊」的核心活動。立意和主旨是促進文學與影視的交流合作,打破行業界限,產生破圈效應,促進文學與影視行業的創造性發展。十月文學院影視創作中心的宗旨,是搭建專業平臺、聚攏優質資源,推動優秀文學作品的影視轉化。通過創新思維與運作模式,打造北京與中國文學IP的影視孵化平臺。
  • 「「十三五」成就巡禮」讓文學藝術紮根沃土 為轉型發展蹚出新路
    這些作家、藝術家從社會生產和百姓生活中汲取素材、找尋靈感,將文學、藝術工作融入山西轉型發展大局之中,堅持培根鑄魂、守正創新,創作出了很多反映人民心聲、鼓舞人民鬥志、深受人民喜愛的優秀作品。緊扣時代脈搏 綻放文學新輝煌2017年臘月,岢嵐縣氣溫到了零下20多攝氏度,處於極寒天氣。
  • 宜興作家王順法文學創作「井噴」作品接連在大型文學期刊發表
    「王順法用短短兩年時間,接連在重點文學期刊發表三部長篇小說,成為值得關注的文學現象。」12月16日,宜興市文聯主席團(擴大)會議召開,文聯主席夏侯嶺在盤點一批具有時代標識的文藝品牌時,對宜興作家王順法勤奮創作並且成果豐碩的行為作出褒獎。
  • 著名作家王幹賈興安在泉暢談文學創作:泉州是一座小說創作的富礦
    [新聞頁-臺海網] 臺海網11月28日訊 據泉州網報導 26日,由泉州市文聯主辦、泉州市作家協會承辦的「名家進泉州公益講座(文學類)」王幹小說創作專場講座和賈興安散文創作專場講座先後在泉州師範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演播廳舉行,吸引不少作家和高校師生到場聽講。
  • 電影《點燃朝霞的人》:80年代山西文學的銀幕化代表
    01眾所周知,文學是影視藝術的重要依託, 以張藝謀為代表的第五代導演揚名國際自然也離不開紮實的文本基礎(張藝謀的電影很多改編自知名作家的小說,例如莫言、蘇童、劉恆、餘華等人的文學作品)。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之時,以趙樹理為代表的「山藥蛋派」作家有著深遠的影響力。山藥蛋派立足於現實主義方向,既能抓住普遍的民族心理,同時又富有山西鄉土特色。
  • 強化網絡小說影視化改編的文化自覺
    古裝題材網絡小說在影視化改編過程中的文化自覺,為其發展拓寬了空間,同時「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也為網絡文學的發展帶來了一次新的機遇與挑戰。  讓「架空」得以落地  古裝題材網絡小說在創作初期,更傾向於採用「架空」歷史的寫作方式,或是以穿越時空的模式建構整部作品。
  • 文學創作經驗談:文學創作中如何給人物起名字?
    涉及到文學創作(包括影視劇本創作),給其中虛構的人物起名字,平均來講文化素養比「普通」年輕父母略高些的廣大筆者,就各種盡情發揮了。可是,有時候發揮得有點兒太那啥,弄得不咋「好看」。作為寫作者,並不多的讀者中,所幸還有若干「鐵粉」、「擁躉」。
  • 戲劇影視文學/廣播電視編導——優選院校報考指南奉上
    戲劇影視文學130304 戲劇影視文學簡稱「戲文」,以研究電影/舞臺劇(包括話劇,小品等)/電視劇的文學劇本創作為核心,重點在於培養編劇人才的專業素質
  • 短篇小說《不能走那條路》創作的前前後後
    在半個多世紀的文學生涯中,他共創作發表長、短篇小說50多篇(部)、散文集兩部和電影文學劇本20餘部。其中短篇小說《不能走那條路》面世後,反響強烈,影響廣泛,成為我國最早反映土改後出現兩極分化現象的文學作品。
  • 愛奇藝文學會員正式納入愛奇藝VIP會員權益體系 影視文學互哺鏈路...
    在作者方面,愛奇藝籤約了以唐家三少、南派三叔、fresh果果、水千丞、酒徒、張悅然、卻卻、常書欣、夢魘殿下、小狐濡尾、李歆、林海聽濤、蘭月熙為首的明星作家團與實力作家團隊組成的作家群體,為用戶提供了高品質、多樣化的內容,為全產業鏈創作提供內容源頭。
  • 德保:2020年文學創作再上新臺階
    德保:2020年文學創作再上新臺階 www.gxbszx.gov.cn  2021-01-13 09:20  閱讀:1938次  作者:陸 杉  編輯:楊煜智  來源:右江日報
  • 講座+籤售|餘秋雨×江學恭:從文學影視作品中看藝術意蘊探尋
    三湘都市報12月12日訊 12月13日(周日)下午2:30,長沙圖書館橘洲講壇特邀國家一級作家、餘秋雨得意弟子江學恭先生帶來《從文學影視作品中看藝術意蘊的探尋》主題講座,結合眾多經典文學影視作品的藝術形象塑造,分析文藝作品中的探尋藝術意蘊的可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