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由於傳播媒介的作用,電影電視劇在發展中融匯了文學的精華,反過來又以其自身的魅力和優勢去影響文學。近幾十年來文藝界的一大景觀就是:文學作品被改編成影視劇後,原著的發行量大增,獲得更多讀者;而絕大多數有品位、上檔次、能吸引觀眾的影視劇,則是來源於水準比較高的文學作品;同時,許多從事文學創作的作家也加入進影視文學劇本創作行列,有力地提升了影視劇的文學性,促進了優秀劇作的不斷湧現。
文學與影視的相互影響
影視文學創作,既是文學事業中的一部分,又是前景燦爛的文化產業。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進程中,文學就像一棵盤根錯節、枝繁葉茂的大樹,隨著歷史的演進結出了豐碩的果實,積累了富足的寶藏;而電影和電視劇卻似運用科技手段培育的速生樹種,短短幾十年便以其旺盛的綜合生命力茁壯成長,打出了自己的天地。覆蓋面廣、影響力大、滲透性強的影視藝術,在整個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美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當今,電影和電視劇已經成為人民群眾精神文化消費的「主食」之一。
文學與影視相互促進並達到雙贏的現實,已經讓許多作家從被動參與影視文學創作,逐步走上了自覺創作道路。過去,有不少作家聲稱:參與影視劇本寫作,會對自己的文學創作造成傷害;更有作家認為:影視是大眾娛樂文化,與文學的崇高精神是不能混淆的,寧可寂寞,也不去湊影視的熱鬧出名獲利。然而,越來越多的事實說明,作家參與影視文學創作,對於文學創作的意義是不可否定的。作為一種具有現代意識的表達方式,電影和電視劇已經成為越來越重要的藝術。隨著時代發展,作家靠文字本身傳遞信息,是遠遠不夠的。從影視方面說,由於科技的飛速發展,影視的傳播力量快速膨脹,影視從業人員素質急需提高。因此,影視要想長足進步,也必須向文學借力。
山西作家的影視淵源
山西作家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與影視的結合越來越密切。其形式表現為:第一,上世紀50年代至上世紀80年代,趙樹理、馬烽、西戎、孫謙、胡正、岡夫等老作家,都創作或者有小說作品被改編成電影。其中,《羅漢錢》《花好月圓》《撲不滅的火焰》《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等都是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影片。據統計,僅孫謙一個人就創作(包括合作)電影文學劇本21部,其中16部被搬上了銀幕,這在那個時代是比較罕見的。
第二,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山西作家創作的文學作品被改編成影視劇的,比過去有大幅度增長。其中影響大的有:由柯雲路的長篇小說《新星》改編的同名電視劇,由鍾道新的中篇小說《超導》改編的同名電影,由張平的小說《天網》《孤兒淚》《抉擇》《國家幹部》改編的電影和電視劇,由馬烽、西戎小說《呂梁英雄傳》改編的同名電視劇,由王永泰小說《一代廉吏于成龍》改編的同名電視劇,由劉慈欣小說《流浪地球》改編的同名電影等,標誌著山西代表性作家的重要作品都在變為影視劇。
第三,除了老作家,山西還有一大批作家直接從事影視文學創作,比如焦祖堯與人合作創作出《大樹臨風》,田東照創作出《李月生的大半輩子》,王東滿創作出《點燃朝霞的人》《風流父子》,鍾道新改編和創作出《黑冰》《天驕》《智慧風暴》等,張石山創作有《水滸後傳》《兄弟如手足》《呂梁英雄傳》《晉文公》,趙瑜創作出《內陸九三》《申紀蘭》,周山湖參與創作出《趙樹理》《黃河在咆哮》,梁楓創作出《楊家將》《羅貫中》《生死之戀》,於淑蓮創作有《昌晉源票號》《駝道》,胡傳閣創作出《嫂娘》,葛水平將路遙的名作《平凡的世界》改編為電視劇,張衛平創作的抗戰電影系列,譚文峰創作的電視劇《阿霞》,楊志剛的農村題材系列電影等,此外,周宗奇、鄧興亮、馬駿、楊茂林、王松山、陳亞珍等作家,也參與創作出多部影視劇;麥天樞、潞潞、梁志宏、孫濤、劉亞渝等,參與了多部電視專題片的撰稿工作。
根據山西作家作品改編的影視劇和參與創作的影視劇、專題片,基本上都做到了主題思想健康向上;藝術表現手法多樣,受到廣大觀眾的好評,曾獲得過「五個一工程獎」「飛天獎」「金鷹獎」等獎項。
山西影視的文學特色
山西作家在影視文學創作中,一直堅持表現社會現實中公眾關注度比較大的題材,在作品中延續了文學創作突出時代特徵,抒發人文情懷,挖掘人物性格,體現山西文化氣息等風尚,努力以精品力作面世。
具體來說,第一是充分發揮題材優勢。比如,山西作家在農村題材小說創作上有很強的實力,出過許多優秀作品,這也就成為作家們在影視文學創作中的重點。
第二是努力挖掘歷史資源。山西歷史上有許多人物和事件值得我們用影視的形式表現出來,比如曾經左右全國金融行業走向的晉商,比如在華夏文明進程中有過重要作用的黃河文化等都是值得作家用影視形式表現的好素材。
第三是作家們通過實踐,認識到影視文學創作來源於文學,但並不完全等同於文學,自身有一定的規律,要在文學基礎上突出影視特點,研究影視與文學在敘事方式上的不同之處,特別是影視文學的故事性、懸念、矛盾衝突,要比文學作品更為重要,文學作品中的一些韻味、含義、心理因素,在影視文學中可能就要淡化。
第四是作家們涉足影視文學創作後,比較注意研究觀眾的欣賞心理,對不同層次的觀眾欣賞要求有所把握,以此而確定自己創作的影視劇是讓哪個層次觀眾觀看的,這樣,做到了定位準確,觀眾對象明確,有較高的收視率。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山西作家的影視文學創作成績有目共睹。當然,影視與文學畢竟是兩種藝術表現形式,要想不斷適應觀眾的欣賞口味,就需要有效對接當今時代的觀眾群體,想觀眾所想,進而講好有筋骨、有態度、有道德、有溫度的故事,傳遞健康的精神價值,打造不負時代的電影電視劇精品,彰顯中國影視的文化自信、藝術魅力和審美風格。
近年來,全球化趨勢與網際網路浪潮相互交織,人才、技術、市場等條件日益成熟,賦予中國電影電視劇升級換代、結構調整優化的契機,多類型、多品種、多樣化的姿態和格局,描摹時代氣象與社會風貌,展現中國影視劇以「提質增效」為主調的繁榮新景觀正在形成,昭示著中國由影視大國邁向影視強國的自信。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為山西作家從事影視文學創作提供了大好機遇,相信大家必定會以藝術品格擔當為責任,以現實主義理念為創作底色,不斷彰顯人性力量和人文情懷,弘揚真善美的主流價值觀,奉獻出更多優秀作品來。
來源:山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