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看日本人老哭著說自己是原子彈的受害者,實際上二戰末期如果沒原子彈,日本只會更難看和更悲慘。
早在1944年的時候,日本政府其實已經明白沒有任何勝算了。不過畢竟在戰爭期間作惡太多,裕仁和日本政府高層都擔心遭到懲罰,所以不敢投降,反而決定負隅頑抗,鼓吹本土決戰,希望以日本平民的「一億玉碎」換取美軍的巨大傷亡,從而迫使美國和日本和談。
但是隨著美國先後在日本的廣島、長崎扔下了兩顆原子彈和蘇聯對日宣戰,日本政府終於明白他們的希望已經完全破滅,不得不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向盟國投降。不過實際上就算沒有原子彈,日本政府的痴心妄想也不可能實現。
早在1944年11月,美國就開始對日本本土進行了大規模的戰略轟炸。早期的戰略轟炸因為航程太遠,載彈量有限,加上高空轟炸受海風影響大,精度較差,因此對日本的造成的影響不大。
不過隨著戰線日益逼近日本本土,美國的轟炸力度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加上美國空軍從1945年2月採用了夜間低空使用燃燒彈轟炸的新戰術,日本各大城市都遭到了毀滅性打擊。到1945年8月,日本包括東京在內很多大城市已經成為一片廢墟,幾百萬人無家可歸。
此外從1945年起,美國加強了對日本的海上封鎖。除了使用潛艇進行破交戰外,美國還在日本沿海大量布雷,徹底癱瘓了日本的海上運輸。日本是一個資源有限的島國,工業所需資源大多需要從海外輸入,國內城市間運輸也很依賴海運。海上運輸癱瘓以後,日本少數沒有被炸毀的工業也被迫停產。
比如從1945年8月起,日本的TNT生產基本停止,其他代用炸藥也陸續告急。這麼一來子彈、炮彈的生產也跟著停頓,軍工生產徹底崩潰。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日本真的頑抗到底,也不可能殺傷太多美軍。
而且美國必要時還可以讓蘇軍參戰,甚至可以考慮武裝中國軍隊進攻日本。在勝局已定的情況下,美國不可能再讓日本有條件投降。
所以即使沒原子彈,日本也只有投降一條路。只不過戰事會拖的時間更長,死的日本人會更多,因此他們真的要感謝美國那兩顆原子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