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物是中華第一劍,屬河南博物院鎮院之寶,曾改寫中國冶鐵史

2021-01-08 琅琊神話

說起中華第一劍,很多人會想起黃帝的軒轅劍,可那僅僅是傳說中的神器。也有說入選國家寶藏的越王勾踐劍,以及乾隆皇帝的九龍寶劍。我們今天要說的,是考古界公認的「中華第一劍」,歷史價值遠遠高於其它古劍文物,那就是河南博物院的」九大鎮院之寶「之一的虢國玉柄鐵劍。他因其貌不揚,鏽跡斑斑,被戲稱為文物界的「烤番薯」。

虢國玉柄鐵劍

這件玉柄鐵劍於1990年出土於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墓地,距今2800多年,曾險些為盜墓賊所踐踏。考古學家在虢國墓地共發現各類珍貴文物26000多件,玉柄鐵劍被認為是其中最偉大的發現,為什麼它會獲得如此殊榮呢?那是因為它改寫了中國冶鐵的歷史。

虢國玉柄鐵劍

關於中國最早的人工冶鐵年代,國際上最早認為是秦漢時期,後來修正為春秋戰國。上世紀70年代在河北發掘的商朝鐵鉞,最後證明是隕鐵製成,因此普遍認為西周還沒有冶鐵技術。但虢國墓地出土的這件玉柄鐵劍屬於西周晚期,由玉柄、銅芯和鐵身3部分人工冶煉而成,將中國的人工冶鐵歷史提前到了西周時期。它宣告了青銅時代的結束,鐵器時代即將到來,因此中國歷史學家、考古學家稱它為「中華第一劍」。

虢國博物館

說起虢國,我們首先會想到成語「假途滅虢」,那個順手就被滅亡的虢國肯定是不堪一擊的弱國,歷史上並非如此。虢從字形上看是徒手搏虎,說明其國民英勇善戰。據《左傳》記載,虢國最早的國君是周武王的叔叔,屬姬姓王族。後來的歷代國君也均是周王朝重臣,深得周天子信任。西虢在三門峽一帶,抵抗西部戎、狄少數族的侵擾,保衛周都鎬京。東虢在滎陽一帶拒守虎牢關,防止山東諸國作亂。春秋時期以「千乘之國」、「百乘之國」等戰車數量區分國家實力,虢國作為周王室的近衛軍,僅僅虢國墓地陪葬的戰車就有幾十輛,因此你可以推測它的實力。 另外,虢國被認為是郭姓的發源地,如果你姓郭,進虢國博物館參觀是享受半價的。

虢國墓地車馬坑

目前,虢國玉柄鐵劍被收藏在河南博物院,同入選國家寶藏的「婦好鴞尊」和「雲紋銅禁」一起,被列為「九大鎮館之寶」。1999年6月20日,江澤民總書記曾親自到訪河南博物院,參觀此劍後連聲稱讚。 可惜的是,因這件文物太過珍貴,保存技術難度高,目前已撤展入庫,除非有重大展覽時才會出現,你想親眼看到它,那就只能看緣分了。

相關焦點

  • 看「三代榮光」、「漢唐宋盛景」——河南博物院「九大」鎮院之寶
    河南省作為中華國家文明起源的中心,上古夏商周三代都曾以此地為中心而統治「天下」。而早期國家文明大量的遺存,為河南博物院提供了大量的收集展覽的素材。遊走於文物之間,自然是讓我們深深體驗到濃厚的中華上古歷史氣息。
  • 河南古墓挖出一把破劍,長得像烤紅薯,卻被譽為「中華第一劍」
    在漫長的中國封建歷史中,曾經出現過許多精緻的禮器和武器,通過這些文物,我國古代社會高超的工藝製造技術也能生動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在中國眾多的傳統武器中,劍的地位一直都是比較高的,通過一些歷史資料的記載也會發現,我國曾經出現過許多名劍。
  • 河南博物院全面開放 鎮院之寶攜「多面」魯迅集結
    原標題:河南博物院全面開放 鎮院之寶攜「多面」魯迅集結 歷經5年改造後,河南博物院26日全面開放,九大鎮院之寶攜手「多面」魯迅奉上歷史文化大餐。 創建於1927年的河南博物院,2009年入選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館藏文物17萬餘件(套)庫。
  • 安徽博物院八大「鎮院之寶」——「八大國寶」
    古老的青銅文明,獨具地域特色的徽州文化,雅致的紙墨瑰寶等等,安徽博物院帶我們進入了一個曾經古老輝煌的過去時光。安徽博物院由新舊兩個展館組成。舊館建成於1956年,蘇式建築,位於合肥市安慶路。新館建成於2011年,徽派建築風格,古樸典雅,位於懷寧路。
  • 河南博物院主展館正式「復出」,九大「鎮館之寶」亮相
    日,闊別公眾視野五年之久,河南博物院主展館正式「復出」。上午9點,河南博物院門外已經有許多遊客在現場排隊。此次主展館開放的消息並未提前對外公布,這也讓不少遊客直呼「驚喜」。河南商報記者注意到,前來參觀的遊客絡繹不絕,有朋友結伴而來,也有全家出動,有熱衷文物的市民,也有來打卡的外地遊客。「看到能進就進來了。」
  • 深秋,來河南博物院喝杯「九千年」的咖啡吧
    「年代最久遠的,九千年的賈湖骨笛」「三千年的『鴞尊』款,這個最可愛」……10月13日上午,在河南博物院主展館三樓特設的文創大廳咖啡區,來自新鄉的馬女士一行5人分別點了不同款的「文物咖啡」。「河南博物院主展館重新開放後,每天到館的遊客絡繹不絕,備受歡迎的不僅有我們的鎮院之寶,還有我們的豫博網紅咖啡。」
  • 看見文物|新石器時代·賈湖骨笛: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
    但1984年至2001年,30多支截取仙鶴(丹頂鶴)尺骨(翅骨)製成的骨笛,相繼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破土而出——而賈湖遺址,卻是距今7800年-9000年的、華夏族先民聚居的史前聚落遺址! 賈湖骨笛橫空出世,無疑為我們研究中國音樂與樂器發展史,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但賈湖骨笛能夠改寫的,遠非整部中國音樂史那麼單純簡單。
  • 中國最古老的遺址:9000年歷史文物出土河南鎮館之寶
    這種觀點是極其錯誤和愚蠢的,對古老的中華文明危害極大。正因為這種觀點一直很流行,所以很多人真的相信這種觀點。但河南博物院一件劃時代文物的發現,是反駁這一觀點的最有力證據。這件文物就是被稱為河南博物院九鎮之寶之一的"賈湖骨笛",出土於河南賈湖遺址。
  • 河南一市,曾為柏子國,是龍泉劍產地,有中國唯一冶鐵文化博物館
    文/史間一壺酒劍,是冷兵器時代的「王者」,象徵著生產力發展最高水平的冶鐵技術產生了兵器中的王者,二者的結合,產生了古代最尖端的「科學技術」—— 鑄劍技術。龍泉劍,號稱「天下第一劍」。戰國時屬韓國,稱合伯。秦置柏亭,漢代分屬汝南郡西平縣、南陽郡舞陰縣。隋為北舞縣。唐開元四年為舞陽縣,後歷代沿襲未變。舞鋼地域在春秋戰國時期,就以生產利劍聞名。《史記》載:韓宣王時,蘇秦遊說韓國,向宣王說:「韓卒之劍戟皆出於冥山、棠溪、墨陽、合伯、鄧師、宛馮、龍淵、太阿,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
  • 3200歲鎮館之寶「親自站臺」 河南博物院文創賣了多少錢
    產品婦好鴞尊會賣萌橡皮擦能講歷史故事婦好鴞尊,作為河南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之一,曾帶著榮耀登上《國家寶藏》的舞臺,如今,在河南博物院的文博商店內,3200歲的婦好鴞尊放下「架子」,以新的形式賣起了現狀河南地市級博物館 大部分處於複製粘貼階段文物牽手文創,河南博物院沒少下功夫,光文化產品創意設計大賽,河南博物院就舉辦了五屆,共徵集、儲備了幾千件設計方案,其中數百件獲獎作品已列入優先開發計劃。相比之下,我省地級市博物館的文創產品開發卻沒那麼「熱鬧」。
  • 臺北故宮博物院即使改名換姓也難變其文物及中華文化脈絡的傳承
    在我們中國的寶島——臺灣省就擁有一座與北京故宮博物院齊名、甚至珍藏的歷史文化寶物價值更為厲害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裡大約珍藏有近69萬餘件歷史文物,而它們不只是許許多多中國人心中的國寶
  • 山西博物院鎮館之寶
    現場聽介紹,此器高19釐米,長43釐米,寬13.4釐米,屬溫酒器。一邊一對貫耳用於懸吊;通體呈龍形,前端為龍首,露齒昂翹,瞠目張角,齜牙咧嘴為流。蓋面飾龍紋與前端龍首銜接,襯渦旋紋。腹兩側以渦紋和雲紋為襯託,主紋飾鼉紋和夔龍紋,頭向與龍首相反,頗富動感。圈足飾相對的夔龍紋,更增穩定之感。特別是鼉紋在青銅器中極為少見,鼉即鱷魚。是商代晚期「方國」青銅文化的代表作品。
  • 文物會說話:前世是女戰神化身,今生為鎮院之寶——婦好鴞尊
    張國立老師曾在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的開場白中這樣說道:如此炫酷的開場,一看就知道我們是一個年輕的節目,我們有多年輕呢,也就上下五千年。這句話讓飛魚感觸良多,作為華夏大地上的一份子,每每想到中華文明有五千未曾斷層的歷史,一份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 中國各地博物館鎮館之寶!讓你一次看個夠!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被譽為「中華第一神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甘肅省博物館 馬踏飛燕
  • 70年代,花800元買來的「蘿蔔白菜」,如今成了博物院鎮館之寶
    上世紀70年代河南省博物院,在省內徵集文物。當時花了800塊錢從農民手裡買來的「蘿蔔白菜」,如今成了博物院的鎮館之寶。眾所周知,臺北故宮裡有個翡翠白菜,為鎮館三寶之一,而在河南博物院,竟有一根蘿蔔,也是鎮館之寶。
  • 看見文物 | 「中華第一燈」­­­­­——長信宮燈
    看見文物 | 「中華第一燈」­­­­­——長信宮燈 2020-12-22 16: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中國這些國寶級文物,都是博物館鎮館之寶,快來看看你認識幾個?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五千年歷史綿綿不絕,光耀於世,浩瀚的文化古籍和巧奪天工的文物珍品構成了中國歷史長河中一段段華彩樂章。郵票作為文化傳播的載體,傳承古老文明,傳播歷史文化,通過圖案的設計,記錄下來很多種國寶級文物,下面跟隨方圓一起來探尋郵票中的國寶級文物。
  • 【特別活動回顧】大家講堂|講給孩子聽的博物院之寶系列:河南博物院鎮館之寶——貓頭鷹的秘密「婦好鴞尊
    時間:2019年5月11日星期六地點:一樓大家講堂主講:馮勇周六上午,河南省少年兒童圖書館聯合河南博物院中原歷史文化宣講團共同舉辦的講給孩子聽的博物院之寶系列:河南博物院鎮館之寶——貓頭鷹的秘密「婦好鴞尊」活動,在我館大家講堂舉行。
  • 中國30 個知名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漲知識!
    《鎮館之寶》是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國寶檔案》欄目製作的10集大型系列紀錄片,該紀錄片在全國範圍內精選十座最具有影響力的博物館,並從中選取十件代表不同器物類別、不同朝代的鎮館之寶作為展示對象。用現代人的視角去感受鎮館之寶的歷史傳承。讓觀眾通過文物完成一次歷史與現代的穿越。
  • 《國家寶藏》劉濤圓夢演繹「女戰神」守護鎮館之寶
    本周,來自河南省博物院的三件傳世國寶——婦好鴞尊、雲紋銅禁、賈湖骨笛將在劉濤、雷佳音、蔡國慶父子三組「國寶守護人」的演繹下,展現其充滿傳奇性的前世故事。  作為華夏文明起源地之一,河南見證了華夏文明的誕生與繁盛。本期節目中展示的三件國寶「年齡」加起來超過萬年,其中婦好鴞尊、雲紋銅禁都和酒有關,賈湖骨笛則將中華文明的音樂歷史拉長到了8000多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