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是備受市民信賴的「網紅」專家。除了奮戰在抗疫第一線,早在2月2日晚,由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推出的《張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數字版免費發布,一周後升級版面世,成為全網收藏的「抗疫寶典」。近期,這本手冊波斯語版已經面世,由伊朗衛生部門提供給伊朗民眾免費下載。
「為支持伊朗抗疫,我們免費提供版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社長溫澤遠3月3日接受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採訪時介紹,《張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狀病毒》英文版已經籤約,俄語版、烏茲別克語版、泰語版、越南語版權輸出也在順利推進,部分語種手冊預計於3月在當地出版。
版權輸出背後是防疫科普圖書出版的速度與質量。除了張文宏主編的防疫手冊,上海科技社自疫情以來已出版《抗疫·安心——大疫心理自助救援全民讀本》《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醫學防護裝備所致皮膚問題及皮膚病防治原則》,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感染科主任、醫院感染管理科主任胡必傑等主編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預防與控制100問》也已免費發布電子版全書。
奮戰:第一時間出版
「易懂、好用、體現上海水平。」在《張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狀病毒》策劃之初,上海科技出版社副總編輯李珺就與張文宏團隊達成了編寫的共識。
以2月3日上海首批人員復工為節點倒推上線時間,作者與編者此前已連續奮戰4晝夜。數字1.0版2月2日晚發布後,大家並未鬆口氣,一周後又迅疾修訂更新推出數字2.0版,新增「電梯」「社區有患者」等關鍵詞,並同步推出紙質版。截至目前,《張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狀病毒》已不斷加印至近百萬冊,其中87萬為公益贈閱,免費提供的PDF版本閱讀量更不可計。「儘管這本書是火線推出的,但因為張文宏教授的權威指導、作者團隊的精心編撰和編輯的用心,使得它不只是一本有時效性的小冊子。即便疫情之後,仍會對個人的健康管理有參考價值。」李珺說。
醫學出版是上海科技出版社素有積累的強項,社內有西醫編輯部、中醫編輯部、《大眾醫學》雜誌編輯部、醫學科普編輯部等多支精兵強將。就在西醫編輯部為張文宏團隊這本書「拼命」時,醫學科普編輯部正與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團隊緊密合作,編輯出版從心理救助角度出發的讀本。
2月4日,東方醫院派出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暨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上海)55位醫務工作者與後勤保障人員奔赴武漢一線馳援,進駐方艙醫院。這之後,上海出版的《抗疫·安心——大疫心理自助救援全民讀本》在方艙「出鏡率」頗高,不少病患拿到免費贈閱的手冊都表示「很有用」。在該書11.6萬冊印量中,10萬冊為公益贈閱,其中4.5萬冊直接送到武漢抗疫一線。
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馮強醫生在方艙醫院 董天曄 攝
合力:長期資源積累
「出版人沒有能力衝到一線,通過圖書、雜誌、新媒體渠道普及科學知識,就是我們能發揮的價值。」疫情發生以來,全國各地出版社迅速行動,相關出版物都為各地抗疫工作發揮一定作用。在溫澤遠看來,出版抗疫科普讀物,要速度也要質量,關鍵是找對作者。同時,緊隨疫情形勢變化,推出各階段有需求的內容,避免重複出版。
在上海科技社為抗疫策劃出版的圖書中,有及時提供防護知識的,有側重心理救助的,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皮膚科主任鄒先彪主編的「醫學防護裝備所致皮膚問題及皮膚病防治原則」回應一線醫護人員急需,剛剛發布電子版全書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預防與控制100問》由胡必傑教授帶領上海國際感染控制論壇專家團隊編寫,還有策劃中的「方艙醫院感染控制手冊」(中英文版)等。這些出版物的作者團隊幾乎都是在抗疫一線的該領域權威專家,幾本書的覆蓋面和應用場景各有不同。
作者資源是長期積累的。17年前SARS流行期間,翁心華教授主編《嚴重急性呼吸徵——一種新出現的傳染病》,作為翁教授學生的張文宏就是主要編寫人員之一,這本書和張文宏的多本專業著作都由科技社出版。胡必傑教授的團隊曾在科技社出版被稱為感染控制「綠寶書」的《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標準操作規範》。在常年配合與積累中,編輯與專家形成了良好的合作關係。以《張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狀病毒》為例,網友們認為實用的問題和場景,是編輯與作者共同推敲出的。比如寵物出門如何消毒?如何處理武漢或其他地區發來的快遞?洗熱水澡可以幫助消滅病毒嗎?編輯提問、作者答疑,閱讀快速上手、注重用戶體驗,正是這本手冊受到歡迎的原因。
「能以如此快的速度出版,是合力的結果。」溫澤遠說,疫情的特殊工作條件,考驗出版社的人員素養、管理流程、應急能力。從書號申領、編輯、排版、校對、印刷,社內組織的生產協調群一直在高速運轉,編輯群、編者作者溝通群熱火朝天。市委宣傳部出版處開通報送審核、配套書號的網上申報「綠色通道」。《張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狀病毒》下印廠時,世紀出版集團緊急協調中華印刷廠、世紀物流在人手不足的情況下加班加點,啃下印刷、配送的硬骨頭。
思考:融合出版未來
「過去出書,一般是先印紙書,再製作數字版。疫情之下,這些圖書都是先發布數字版。新的傳播方式擴大了出版社和圖書的影響力,也令我們思考融合出版新的方向。」溫澤遠介紹,除了圖書出版,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旗下《科學畫報》《大眾醫學》《張江科技評論》等專業雜誌利用公眾號做科普,傳播效果不俗。
國內歷史最悠久的綜合性科普期刊《科學畫報》編輯部發布40多篇原創文章,總閱讀量超過1500萬,其中一篇《17年前的果子狸不會離去,除非你們再也不去吃野味了》的「爆款」文閱讀量達910萬;《大眾醫學》除利用公眾號發布聚焦疫情的原創文章,還在雜誌中附贈防疫「健康錦囊」別冊;《張江科技評論》約請多位專家撰寫《新型冠狀病毒及其藥物研發,你關心的都在這裡》《海鮮水產病毒會引起人體肺炎嗎?》等權威文章。
「促進數字和融媒體出版是趨勢,如何打造系統性、可持續發展的數字傳播平臺是疫情引發的思考。以刊物公眾號為例,相較出版社平臺,受眾更為集中,黏性更高。」疫情期間發起的「上海書展·閱讀的力量」2020特別網聚,吸引本市新聞、出版、發行機構和網絡文化平臺、新媒體等多方參與,形成大眾網絡平臺和專業機構之間資源共享、流量對導,在溫澤遠看來,這確是全行業的思考和實踐。
「我們也在思考下一步的選題方向,深度發掘一些更有回溯性和前瞻性的選題,進一步從人文的角度講清楚病毒、傳染病與人類的關係,倡導科學的生活態度,對市民百姓未來更好地健康生活有所啟發。」溫澤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