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冬至,查看天氣預報是個晴好天。這幾年,下雪竟然成了稀罕事,使得冬天越來越沒有從前的樣子。想我們這些70後的小時候,哪年冬天不銀裝素裹,積雪沒過了膝蓋,河床結了厚厚的冰,成了孩子們嬉戲的樂園。如今,冬天不僅不落雪,每次下雪還是薄薄一層,堆雪人估計只能堆個巴掌大的娃娃,至於河中滑冰,您想都甭想。
冬雪的意義太大了,尤其對農業而言,關係著一年的收成呢。今年的氣溫受到拉尼娜影響,似乎冷的程度足夠了,但不下雪卻成為很多人心中的遺憾。而農村老農民似乎樂觀了一點,昨天下鄉,遇見他們在一起討論「幹冬溼年」,說大雪會在後面,朋友們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一:幹冬溼年是什麼意思?
這句農村俗語的意思是,如果冬至日天氣晴朗,過年的時候很可能就會雨雪綿綿。作為千百年來口口相傳的俗語,雖然只是預測,但畢竟經受了時代驗證。那麼,這句農村俗語到底有沒有道理呢?
實事求是地講,在北方地區,這句俗語還是有一定的參考作用。如果冬季降水少,來年春季的雨水會相對偏多,這是一個節氣規律,尤其在立春時節,氣溫由冷變暖之際,潮汐與天氣的變化會更劇烈,常常會產生雨雪。因為立春節一般在春節前後,因此也就有了「幹冬溼年」的說法。
二:今年的春節會降雪嗎?
我們都知道,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中重要的節日,不僅僅為晝短夜長的表象,更是冷暖、陰陽轉化的特殊時期,「大如年」的冬至也因此產生了豐富多彩的農村俗語。其中,冬至當日的天氣狀況,成為判斷未來天氣及收成的主要依據。比如,冬至晴,連年雨水多;冬至雪,九九有雪,夏至水滿江。對於農民而言,冬至當天或晴或雪都是非常不錯,最怕的就是呼啦啦刮著西北風,代表著寒冷乾燥的西北高氣壓強大,阻止了溫暖溼潤的東南季風進入,會引發來年的旱情,而這是農民所不願意見到的。
當然,農村俗語畢竟只是經驗的總結,屬於概率之預測。隨著全球天氣異常,複雜難猜使得農村俗語預測時失去準星,短期天氣還不如看天氣預報更準確。
剛才我查看了一下煙臺地區的天氣預報,在15天之內,晴朗的天氣一直會持續到12月末,直到元旦前後才會迎來降雪。想想作為雪窩的煙臺如今也要承受著思雪念雪的痛苦,就知道如今的降雪是多麼稀缺。
雖然藉助著拉尼娜的影響,讓今年的暖冬現象並不明顯,但冷的程度足夠了,降雪卻遠遠不夠,這讓我們對春節前後的降雪多了一份期待。元旦前後,煙臺的氣溫會跌破-12℃,此時正是今年的三九之前,符合「三九四九,凍死老狗」的說法。而今年的立春節在臘月二十二,期待能有瑞雪降臨,作為辭舊迎新的禮物,迎接2021的豐年。至於春節期間,已到了六九末,估計降大雪的機率並不大。
總之,今年氣候還是比較順節氣,至少比去年暖冬好了很多。有農村農民講,這是在為「牛馬年,好種田」奠定基礎呢。朋友,您相信這些農村俗語嗎?您對明年的收成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