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春季的砥平裡戰鬥結束後,志願軍團長哭著向軍師首長報告戰況:40軍三個團攻擊砥平裡,斃傷美軍800人,我軍傷亡1830人。
俗話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時。作為頂天立地的中國軍人,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志願軍團長是不可能哭的。那砥平裡戰鬥結束後,志願軍為何會哭?很明顯,志願軍攻擊砥平裡的傷亡已經超過了團長所能承受的底線。當然了,志願軍攻擊砥平裡的結果有些遺憾,但每一位參加砥平裡戰鬥的中國軍人是值得尊敬的,他們是我們心中永遠的英雄。
那麼,從橫城反擊戰的勝利到砥平裡戰役的失敗,這中間僅僅過去了3天。在這3天中,志願軍到底經歷了什麼?讓我們從1951年2月12日開始算起。
1951年2月12日,圍殲韓軍第8師的戰鬥接近尾聲,鄧華集中40軍119師356團、357團、120師359團、42軍125師375團、軍炮兵團等部隊,於2月13日晚上對砥平裡據點展開進攻。
當時,鄧華的態度非常的堅決,119師師長徐國夫希望鄧華將進攻的日期向後拖拖。徐國夫的思想很直接,也很接地氣:砥平裡據點的敵軍大都為裝備精良的美軍,志願軍以攻堅戰的方式進攻美軍據點,敵人的情況肯定要做進一步了解。但鄧華表示,13日的進攻日期不可再做更改。
鄧華認為,砥平裡的敵軍有1800多人。但實際上,砥平裡的敵軍有6000多人。砥平裡的敵軍以美軍為主體,為美軍第2師第23團整個步兵團,一個坦克中隊和一個法國營。砥平裡的防禦陣地設置有暗堡、掩體、交通壕等布局,這使得砥平裡據點形成了立體化的防禦工事。
徐國夫指揮部隊向敵人陣地展開了攻擊。13日下午,炮兵42團集中火力向敵人開火。不幸的是,敵人的空襲給炮兵42團造成了損失。由於我軍炮兵規模較小,炮兵42團撤出了戰鬥。缺少了炮火支援的志願軍官兵就用手中的輕武器和敵人展開拼殺。
我軍的主攻部隊向敵人展開進攻,美軍憑藉陣地固守待援,我軍官兵每前進一步都會付出很大的代價。357團3營7連在攻堅戰鬥中受阻,擔任攻擊的7連副連長身受重傷,但他仍然請求戰士們將他抬上擔架,他要繼續指揮戰鬥。
這就是我軍的一線指揮員,哪怕身負重傷,他們也不下火線。哪怕只剩下最後一口氣,他們也要和敵人做殊死的戰鬥。
7連連長利用美軍坑道為掩護,指揮一個排的官兵向敵人撲過去。美軍展開了反撲。在戰鬥中,連長本人受傷跌倒在地,他忍著劇痛指揮戰士們阻擊敵人。最後,連長壯烈犧牲。指導員接替連長繼續戰鬥,最後也壯烈犧牲。
砥平裡據點的戰鬥進行了三天。在這三天中,志願軍官兵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敵人浴血奮戰。由於敵人的核心陣地始終未能攻克,師長徐國夫向溫玉成軍長建議:撤出戰鬥。
砥平裡戰鬥的結果不盡如人意,但這場戰鬥也給我軍官兵以清醒的認識:要想加強我軍部隊的攻堅手段,我們一定要加強技術兵種,尤其是地面炮兵的建設。為了提高志願軍的戰鬥力,從1951年開始,中國突擊組建了17個地面炮兵師,從蘇聯購買火炮15000多門。這些炮兵部隊經過短暫的訓練後就直接開赴朝鮮接受實戰鍛鍊!到了1953年夏天,志願軍的攻堅作戰能力非常成熟。不管是打美軍陣地還是打韓軍陣地,志願軍的攻堅戰能力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