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總理學識淵博,立場堅定,舉止優雅,大智大勇。他為新中國的建立和繁榮立下了豐功偉績,是"人民的好總理"。他贏得了中國人民的愛戴,也贏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
誠然,取得非凡的成就需要非凡的能力,非凡的能力不可能天生而來,需要經過人生的歷練和艱苦的努力。
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周恩來就是一位天降大任者,他的少年時代就經歷了不尋常的磨礪。
一,親人相繼去世:苦其心志
1898年3月5日,周恩來出生在江蘇淮安,一個沒落的紳士家族。
(周恩來出生的房間)
他的父親周貽能給孩子取名為恩來,意為"恩惠到來",是用來對孩子的來到表示感恩和期望。
但事與願違,周恩來出生的第二天,他的外公便去世了。這使周恩來的母親處於極度悲傷之中,她的悲傷使她對孩子的興趣減弱了許多。
在周恩來還是幾個月的孩子的時候,由於他的叔父周貽淦病得厲害,唯恐無嗣,同時希望"衝喜"使叔父的病情好轉,小恩來便過繼給了叔父。
但他的繼父在他一歲時還是去世了,他的養母便守寡帶著周恩來。
天有不測風雲。在周恩來十歲時,最愛他的兩個親人一一他的養母和他的生母相繼離開人間。
周恩來後來曾說:"我的嬸子,當我還是個嬰兒時,便成了我真正的母親。在十歲之前,我一直跟著她,甚至一天也未離開過她,直到她和我的生母兩人都去世為止。"
少年喪母,人生大悲劇,周恩來心裡怎能不悲傷?
二,家道衰弱,日趨貧困: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周恩來的祖父周攀龍有著順利的仕途,在故鄉紹興,攀龍與當地一位魯氏女子結婚,並養育了4個兒子。在19世紀70年代,舉家遷居淮安。所以周總理後來常說"我的老家是紹興",指的不是他的出生地,而是他的祖籍。
周恩來出生時,其父周貽能只是外省的一個小職員,收入微薄,仕途不順。周總理後來常十分嚴肅地回憶他的父親"一個地方小吏,月收入不足30元"。並稱他的家庭是個"破產的官吏家庭"。
(周總理的父親周貽能)
他的母親萬冬兒,是個有才幹的女人,出身於一個傑出的官吏家庭,嫻熟於傳統的交往禮儀。
(周總理的母親萬冬兒)
在周恩來6歲時,他的生母和她的弟弟合中了一張彩票,得了一萬元的獎。有了這筆錢,他們一家搬到了淮陰外祖母的家中。這個家包括周總理的生父,生母,周恩來的兩個弟弟恩溥和恩壽,以及他的養母。
很快,這筆錢所剩無幾。同時,兩位母親的健康也不斷惡化。9歲的周恩來不得不經常往當鋪裡跑,併到親朋家借債,然後買藥為母親治病。但到他十歲時,生母和養母都先後去世。
這對於小小的周恩來,無疑是他一生中艱難的時刻。他們一家不得不重回淮安,生活變得更為貧困。
他的父親不得不北上謀生,只有厚道的老奶奶留下來照顧孩子們。
這時,周恩來再度開始往當鋪裡跑,被迫負責在院子裡種點菜以養活家人。
三,多次被收養,輾轉各地求學: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周恩來的養母(他的嬸嬸)喜歡講故事,尤其講那些抗暴起義的古代傳說。在她的身邊,聽著這些故事,受這方面的影響,這可能使周恩來反抗家長專制的思想逐漸形成。
周恩來曾說:"我感謝我母親的指導,沒有她的關心照顧,那我就不能在事業追求方面培養任何興趣。
(少年周恩來)
在周恩來性格發展過程中,他的奶奶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奶奶非常愛他,經常告訴他有關周家大門外農民過著的艱苦生活,她詳細地給他講述了50年前太平天國起義,懲處貪官汙史,劫富濟貧的故事。
周恩來的父親有4兄弟,祖父的兄弟也有7個孩子。這樣周恩來就有10個叔伯父。他們當中,有很不平凡的人物,其中有三個中了舉人,一個成為地方高級官吏,另一個成了商人,還有一人曾任袁世凱大帥府的秘書。
周恩來的遠大抱負逐漸引起了幾位叔伯的注意。12歲那年,即1910年春天,他離開了淮安,來到了東北一一滿洲。
(少年周恩來)
他先在鐵嶺,他的父親也在這裡,他的叔父貽謙在一個稅務所工作,叔父樂意給侄子講國家究竟是如何四分五裂的,需要如何改變這種狀況以恢復國家的榮光。
這時,周恩來開始閱讀有關維新的書籍,如梁啓超,康有為等人的著作。同時,在叔父的資助下,周恩來進了附近一所第一流的小學讀書。
他的伯父貽庚沒有孩子,不久便把周恩來領走了,讓他在奉天(瀋陽)進了一所更好的東關模範學校。
東關模範學校是傳教士贊助創辦的學校,是當時比較進步的學校。
在校三年,周恩來的書法和國文兩門功課均屬全班第一。他的一篇文章被指定為全區的範文,還有一篇被選入一本集子中發表參加評展。
歷史老師高戈吾給他介紹了一份激進刊物,周恩來開始了解達爾文,盧梭等人的人權概念,腦子裡產生了烏託邦式的自由世界夢想,追尋理想的共產主義。
後來,老師又給他介紹了著名的《新民叢報》,給他指出了革命的方向。
1911年,革命黨人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國。但不久革命黨人便分裂成了一些集團和派別,各自追逐著自己的利益。這使周恩來迷惑不解。
周恩來來自魚米之鄉,那裡風景秀麗,四季如春,這養育了他靈動的性格。
來到東北方,迎著北風,吃著高梁米,每天學生都要室外鍛鍊。這使他又具備了北方人的勇猛。
後來他曾回憶說:"當我上小學時,每天都要做室外體育鍛鍊,把文弱的身體鍛鍊強健了。再一個好處是吃高梁米,這改變了我的生活習慣,也鍛鍊了我的腸胃,這使我的身體能適應以後的戰爭年代和繁忙的工作。"
在東關模範學校,一次校長問同學們為什麼要讀書,得到的都是很平常的回答,"為發財而讀書","為了找份好工作"。而周恩來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這位小時候不斷變換著生活之地的少年,已把自己的磨礪化作了寶貴的財富。他已心懷民族,情系大眾,他的心裡燃燒著日趨成熟的改造社會的激情,並憑自己的智慧逐漸走出了困惑,最終成了新中國的傑出領導者。
(圖片來自網絡)
(堅持原創,讀得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