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遊:五臺山「大朝臺」之旅

2020-12-14 三寶四喜

很多地方去過一次,慢慢也就忘了。有些路走過一遍,就沒有了吸引力。但是五臺山的大朝臺之旅是例外,這條路,我一定還會再去走走的,不僅是說說而已。

五臺山與普陀山、九華山、峨眉山並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與尼泊爾藍毗尼花園、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屍那迦並稱「世界五大佛教聖地」。

五臺山不是一座山,它是「華北屋脊」上的山峰群,圍繞著臺懷鎮,共有五座山峰:東臺望海峰、南臺錦繡峰、中臺翠巖峰、西臺掛月峰、北臺葉鬥峰。

作為文殊菩薩的道場,這裡的寺院據說有三百多,各大廟宇都香火鼎盛,上香拜佛的人絡繹不絕,尤以五爺廟和殊像寺最盛,據傳五爺廟求事業求官運、殊像寺求智慧求學業最靈,所以遊客到了這裡,上香不算,還有不少人出資給五爺「披袍」、唱戲。

那麼求財呢?同行的胖丫說,求財去梵仙寺求狐仙。狐仙?你確定?狐仙難道不是包你走桃花運?畢竟書生和狐仙的故事一向是聊齋中最玄幻香豔的畫面。

不管怎樣,梵仙寺山景還蠻好,可以俯瞰臺懷鎮。

梵仙山裡沒看到美麗的狐仙,下山的時候邂逅一隻小白貓。對貓我一向毫無抵抗力,輕盈的步履,晶瑩的美眸,是狐仙派你來巡山嗎?

顯通寺是五臺山建立的第一座佛教寺院,被稱為「開山之寺」,歷來地位顯赫,宋代時為五臺山十大寺之一。據說,朝拜五臺山,到顯通寺是「方便朝臺」,上了黛螺頂叫做「小朝臺」,能走完東西南北中五個臺子,叫「大朝臺」。

顯通寺金碧輝煌,在寺中臺階上坐了一會,默默圍觀一個導遊給團隊講解顯通寺歷史典故以及神話傳說。在寺院中看到導遊,總覺得怪怪的,很不喜歡。

塔院寺裡的白塔是舍利塔,所以很多人在這裡轉塔,一邊順時針繞塔一邊說說笑笑。還看到了不少對著白塔磕長頭的藏人,有老人,也有孩子。他們有磕長頭專用的簡單板鋪,手上戴著便於匍匐跪倒的手套或纏著布條。在我默默旁觀時,一個小夥子抬頭遇到我的目光,突然對我笑了。那是一種陽光普照的笑容,全無心事,充滿欣喜,仿佛是有一件喜事想要告訴你,而且馬上就要開口對你講的表情。然後,他便笑著,繼續俯身跪倒磕長頭。我以為這只是偶然發現,然而,當我又看另外一個女孩的時候,她高原紅的臉頰上,也立刻朝我綻放出毫無保留、真誠無偽的笑容,一樣的燦爛,一樣的明媚。

也許對他們來說,最大的喜事,莫過於虔誠禮拜時感受到的心靈的輕盈與喜悅,這種喜悅讓他們的眼睛格外明亮而生動。那是幸福的味道,是信仰的光芒。他們的虔誠與那些嘻嘻哈哈轉塔的遊人形成了多麼鮮明的對比,是真誠與虛假的對比,是深篤與淺薄的對比,是信仰與功利的對比。

臺懷鎮裡以及各景區都有不少出家人打扮的乞討者。我認為,他們絕不是出家人。出家出家,無家無產,手不持金錢戒,化緣和乞討是兩回事,扮出家人乞討斂財是對佛法不敬。

在公交車上還遇到幾個真的出家人,其中兩個女尼一直在高聲談笑。一個始終沉默的僧人中途下了車,一個女尼說:沒到地方他怎麼就下了?我如果是這個僧人,恐怕也會中途下車以避嫌,實在是她們作為出家人言談十分三觀不正。在說一個同修時,一個女尼說:「給他新袍子也不要,就穿得窮嗖嗖的,出去都讓人笑話。」出家人高低貧富分別心如此之重,可見,即便是香火再盛的地方,有梵音也會有魔影,有神佛也會有魑魅魍魎。

碧霞禪寺演屏師父說,修行靠自己,靠內心,心即是佛。

普薩頂的姿態氣質,頗有幾分像布達拉宮。

很喜歡寺院的屋瓦飛簷,積澱著時光砥礪磨蝕過的滄桑,簷間瓦楞的罅隙綻開著草木一秋的新綠明黃,充滿了詩意與哲思,還有某種使人陷落的莫名空寂感。

不知道是不是梵仙寺的那隻白貓,跑到了寺院屋簷上,輕盈地踏過俗世塵埃,很形而上地與屋脊上的神獸並行,然後,遁去。

黛螺頂,古稱大螺頂。到了這裡就算完成了「小朝臺」儀式,所以成為遊人必去景點。雖然黛螺頂的垂直高度只有四百多米,但是山路臺階比較陡,很耗費體力。朝臺的人中,不乏有三步一叩的人,還有組團朝拜的人,他們大多身著居士服,有的隊伍還有領頭呼喊文殊法號的人,信眾隨著她的念誦三步一跪,叩頭禮拜,然後繼續揮汗前行。

傳說中,「大朝臺」可以增加五百年修行。這條徒步路線,來了不走實在可惜。

青旅走廊就貼著大朝臺的路線圖,看看就讓人熱血沸騰。店主說每年七八月份朝臺路上戶外人很多,很容易遇到隊伍,而且屬於成熟路線,一個人走也沒問題。於是找了第二天去東臺的拼車,又在五臺山貼吧約了幾個一起去大朝臺的同路人。

搞笑的是,拼車電話問了幾個,跟一個司機約完了時間,才發現他的號碼我和胖丫下午剛打過,於是再撥過去,問他一起拼車的另外兩個人是誰,是不是下午打車回青旅的倆人?他說是,我頓時滿臉黑線:他所說的另外兩個人,就是我和胖丫,而且胖丫並不去朝臺,也就是說,他說的拼車的這三個人,分別是:我,我,還有我。還好,後來另外有個司機在貼吧給我回復,說他有三個人,正好剩一個位置。就這樣,凌晨四點鐘,我踏上了大朝臺的旅程。

東臺海拔2795米。

清晨,天色尚暗,踏上觀景樓,冷丁望出去,一下子愣住了,沒看清楚遠處似覆雪的冰湖一般,到底是什麼?遲疑中我問旁邊的人:遠處是雲?對方答:是啊!

的確是雲。在烏藍的泛著絲絲縷縷金紅色晨曦的天際,重重疊疊的雲靄蓄勢待發般洶湧堆積,然而無比安靜,靜得像整個天地都屏住了呼吸。

生平第一次看到這樣壯觀的雲海,震撼到嗒然忘言。

天地無情方萬古,此時此刻的雲海,非虛非實,不喜不悲,最是無情卻動人。動人的亦不是景致,而是唯心所造的情境。從來善變易變是人心,無關風月。

日光漸明,雲靄也由靜態的冰湖轉為流動的海浪,輾轉翻湧,無聲起舞。

風有了軌跡,山有了呼吸。

此境此景,手中的單反表示無能為力,它已遠遠不能複述目光所及的盛況——被雲霧包裹的觀景臺仿佛漂浮在茫茫雲海中的孤舟,一伸手就能觸摸到風的溫度,就能感到山野與草木的沁涼,就能嗅到雲海凝結著的清澈寒香。

晨曦中,原本蒼青的群山漸漸顯露青綠的線條。重重山巒翠黛、層層浪捲雲海、耀耀金輝璀璨,整個天地都流光溢彩,綻放出驚心動魄的絢麗。

面對自然,唯有敬意:肅然起敬,愕然止語,或是愴然涕下。

在自然的鴻篇巨製中,人類沒有「戰勝」這個詞彙存在的合理詮釋,只因自然從不屑於向人類宣戰。你無法戰勝自然,而我們必然被自然戰勝。一切時間歸於自然,一切空間歸於自然,自然與天道還在。

天亮了,太陽衝破雲海噴薄而出。天上一輪,人間萬姓。光芒普照,苦海廣度。

東臺有一段逸聞:宋宣和八年,代州牧超康弼在慈化大師的陪同下遊東臺羅延窟。他們從洞中出來後,見洞口有一個奇異的僧人,便戲謔地說:「我們己經從洞中出來了,大師為何不進去呢?」僧人聽了說:「我能夠進入一塵遍遊世界,何況這個洞呢?」遂大步入洞,再沒有出來,只留了一頂鬥笠在洞口。人們認為是神僧顯聖,便在臺頂建塔,將鬥笠藏於塔中,得名笠子塔。

戴上鬥笠,我們這個臨時拼湊的大朝臺隊伍,也在這雲開霧散的時刻踏上了旅途。

大朝臺是一條比較艱苦的路線,但是累並快樂著,苦行的過程就是與自我對話的過程,也是與自然對話的過程。

最喜歡東臺到北臺這段路途。

陽光正好,雲霧繚繞。愛極了那些漫山飄舞的雲霧,難怪神仙飛天的背景一概離不了祥雲的烘託。那些雲霧是流動的,飄搖嫵媚,瀟灑舒張,極有韻味與風骨,綿而不軟,濃而不滯,聚而不稠,散而不淡。

看流雲飛舞,仿佛聽得到旋律,和諧、從容,是自然之曲,大音希聲。

一路前行,伴著漫山鮮花碧草,渾如仙境,不似人間。

任何攝影器材,任何後期PS,都代替不了大自然的神奇手筆。360度無死角:一抬頭就是驚豔,一轉身就是震撼,一回眸就是傾倒,一駐足就是讚嘆!

草地上還有一群群身材俊俏、神色悠閒的馬兒,或行或臥,享受著最豐美的青草與最甘冽的清風。

城郊以及村中圈養的牛馬,體態臃腫、眼神渙散,缺少生氣。而這山野之中餐風飲露飽食最鮮嫩青草的牛馬,看起來體態輕盈、精神矍鑠,每一根線條都充滿了健康矯健之美,眼神裡都充滿了靈氣。

牛兒在山坡吃草,還有小牛犢在吃奶。正因眾生有情,人間苦海也有了些許甜味。

雖然萬事萬物終究如露亦如電,但是我依然為自然而心動。

如果有人問我,五臺山最美的是哪個臺,我會說,五臺山最美的風景是在路上。如果願意,可以選個山坡坐上一整天,就看這些雲霧繾綣纏綿出怎樣的奇景,重巒疊嶂都在吟唱無聲的經文,風的軌跡、雲霧的舞姿都是自然的梵音,風雲雷電、山川河流都在共鳴你的內心。

真的,我覺得從東臺到北臺,絕對是一條被神眷顧的路。

同行的這幾位在貼吧「撿到」的同伴,一問才知道,原來都是戶外運動愛好者,還都參加過馬拉松比賽。我問其中一個看上去最文弱低調的有什麼體育愛好,他淡然回答:沒啥,也就是跑跑十公裡啊、練練器械啊這些。

嗯?這還叫沒啥?我忍不住哀嚎:我一老太太跟一群跑馬拉松的小夥子大朝臺?這不是作死嗎?

但是不管怎麼說,我來了,我跟上了,我沒掉隊。

五臺山中,北臺是最高峰,也是華北地區的最高點,海拔3058米。過了北臺華北屋脊的牌坊,直奔臺頂靈應寺。

這漫山的霧靄啊,讓人走在山路上簡直有踏浪而至的視覺感受。難怪路上邂逅的一個女驢友神採奕奕地對我們說,她已經來過多次,雖然每次都覺得特別累,但是這裡太美了,多累都值得。

這就是五臺山的魅力吧。

到了靈應寺,在寺後的山坡坐了一會。清風徐來,極目遠眺,看山川秀美、雲霧妖嬈,但覺寵辱偕忘、悲喜不驚。

一切語言都成了多餘。面對如此大好河山,朕只想靜靜。

北臺到中臺的路平緩了很多,草甸豐美喜人,途中休息,小夥子們搞點小節目歡樂一下~~~~高手過招,全靠擺拍。

中午在北臺通往中臺之間的嶺上萬聖澡浴池吃的齋飯。大朝臺途中,無論在哪兒掛單或是吃齋飯,按照大家習慣性的做法,一般是掛單(住宿)五十塊錢,吃齋飯時沒有人挨個收取飯錢,往功德箱裡投五塊十塊的,隨你。不給錢也沒人來催討,全憑自覺。

五臺山常年氣溫較低,五六月份還在下雪,十月份之後就已入冬,五一前和十一後幾乎沒有遊人,僧人的生活也很清苦。所以,僧人供養的齋飯,還是隨喜給點功德錢的比較好。畢竟這裡海拔較高,糧食蔬菜運輸不算方便,僧人們要做這麼多齋飯不容易。

用過齋飯繼續上路。

在半山腰遇到朝臺信眾自濃霧中繞山梁而來,口誦經咒,三步一跪,叩頭禮拜。在塵埃砂石滿布的路面上,印上汗水與祈念。我拍了張照片後避讓到了路邊,看他們走來,跪倒,叩頭,起身,走,跪倒,叩頭,一聲聲經咒虔誠祝禱......突然不知道為什麼,淚水就盈滿了我的眼睛。無悲之悲,未喜之喜,或者五味雜陳,然而全無痕跡。

我回憶起在塔院寺中見到的那些藏族信眾,他們無疑是幸福的,這種幸福是他們骨子裡的狀態。

過於沉重的肉身無法飛行。你的一切欲望與怨念,就是你的負重,讓你只能在紅塵中匍匐苟且。

我羨慕信仰虔誠的人。

中臺海拔2894米,是東南西北四座臺頂的中心,也是諸多河流的發源之地。

太原資深戶外人小五認為中臺最華美。嗯,沒錯,中臺頂的寺院是建於唐代的演教寺,供奉的是童子文殊,這在眾多寺院中並不多見。

在演教寺外的空地上,有石刻五百羅漢像。此刻,大霧瀰漫的山坡上,面向山巒曠谷靜默端坐的五百羅漢,顯得神秘而莊嚴。萬相百態都仿佛已凝固,這是一種會呼吸的靜默。

背後望去,一尊羅漢像的手臂端舉著,不知是承接還是賜予,是要予人醍醐灌頂的清涼,抑或引人走入佛光滿布的淨土。

突然很想走入其中,然後回頭,面向你,面向這個世界,靜靜地站立。

繼續前行。

我們多數時候不走公路,是從山野中被踩出的小路走。那些頂部雕著蓮花的樁子在曠野迷霧中靜靜佇立,指引著我們的方向。

實際上,中臺往西臺走的途中,那些在雲蒸霞蔚中曲折盤旋的山路,也是非常壯觀的風景,望過去遼遠而蒼茫。

那些霧逡巡而至,仿佛是急等著抹去我們來時的足跡。

生命中那麼多走過的路,笑過哭過的記憶,仿佛此時此刻都被一場大霧無聲無息地吞沒了。什麼能證明你路過走過?什麼能證明你愛過恨過?當你與天地山巒一起歸於沉寂,即便是曾漫天飛過,也再無一絲翅膀的痕跡。

聽說來五臺山,東臺最適宜觀日出,而西臺掛月峰最適宜賞月。但是登上了西臺,我們簡單商議了一下,大家都同意不在西臺掛單了,一直走到獅子窩,這樣才能保證兩天走完大朝臺路線。

五百年修行在等著我們!這樣互相鼓勵著,我們短暫休息之後,繼續啟程上路。

從離開西臺開始,我們就陷入了「抄近路」魔咒,不止一次在抄近路的想法中繞路。

山景依然壯美,但是腿腳越來越僵硬了。加上走公路的時間長了,來來往往的車輛尤其是載重車呼嘯而過,我很不喜歡。

路過吉祥寺。這裡的建築非常有特點,因為急著趕路,我們並沒有去寺中觀摩,繼續去往獅子窩方向。

下西臺我們就曾迷路過,過了吉祥寺,為了翻山抄「近路」,再次走錯了路。荒草野花,青山寂寂,怎麼也看不到盡頭。小雨的GPS定位顯示獅子窩忽遠忽近,方向飄忽不定。眼看天色漸晚,疑心再走下去,會不會獅子窩沒找到,轉進蘭若寺與小倩和姥姥團聚去了吧?

終於,在翻過山頂後,看到了一處建有寺院的山坳。天色不早了,大家體力消耗很大,縱然景色再美,士氣也有點不高,不過總算勝利在望。我們互相鼓勵著,就下山直奔「獅子窩」而去。

山坡實在是太美,各色的野花開得炫目耀眼。但是山路看上去不遠,走起來可真是沒完沒了。走啊走啊,走得簡直懷疑會不會壓根沒有盡頭。將近兩個小時過去了,一抬頭,那處處房舍依然在不遠處。

終於下了山。就在山腳下,沿著溪流與泉水前行,我看到了兩個尼姑,一個年紀大一些的端坐在河邊石頭上,手裡捧著一本書,她戴著眼鏡翻著書頁,正在講解著什麼。她的周圍或站或坐簇擁著幾個孩子,有的十幾歲樣子,有的大概七八歲,正在興致勃勃地聽她講解。在她們身後,一個年輕女尼兩手攏在身前默默站在那裡,身著灰色僧袍,身材纖細,亭亭玉立,站得筆直而端莊。風就從她的袖底袂間縈繞而過,隱約可以聽到孩子的笑語呢喃。

這一刻,暮色四合,夕照熔金。我,只是一個過客。

為了緩解疲勞能洗個熱水澡,我們沒有去寺院掛單,直接在最近的旅店入住了。晚餐時問了當地人才知道,我們抄近路的結果是翻山越嶺趕到了獅子窩下邊的竹林寺,比原定計劃又多跑了一段路。

第二天繼續趕路。

路過金閣寺,長長的臺階與靜寂無人的寺院清幽靜謐,正殿的門都鎖著。繞到後樓又回來,發現大殿門開了,這是觀音殿,供奉的是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師父正在不急不緩地給一對母子講觀音孝母的典故。想起已逝的父母,眼淚潸然而下。

這一天的路程比較輕鬆,感覺並沒有走太久就到了接近南臺的關卡。就在快要抵達南臺的途中,面對小徑的誘惑,我們再次選擇了「抄近路」,在迷霧之中撞進了一片人跡罕至的山谷。大霧鋪天蓋地,看不到南臺,看不到路人,聽不到公路車輛聲音,只能憑著GPS方向一路穿行,在重重疊疊的矮灌木和草叢中硬闖,陡峭的山坡爬得我們氣喘籲籲、筋疲力盡。最後的那片通向南臺的山坡,我們停下來吃了點東西才總算衝上去。之前跟倆個驢友先走的維群已經早到了一個多小時,在山頂上等我們呢。我們告訴他:又走錯了,又多翻了一座山。他簡練地回答:呵呵。

到了南臺,大朝臺之旅就結束了。這裡有很多車返回臺懷鎮,而我早就聽聞古南臺的師父修行很好,想要再去古南臺走走。所以,他們尋車返回,我則踏上了去古南臺的路。

一路上都靜得悄然無聲。山谷裡的濃霧悄無聲息地襲上滿布著石塊的山坡,唯一能聽到的就是自己的腳步聲和呼吸聲。就連樹梢上的鳥兒,都默默地呆立著,側耳聽著風聲。

古南臺的雲集寺是一座很古老的寺院,格外的清靜安寧。正殿已經很殘舊了,屋子裡擺著一些生活用品,堆積著不少雜物,但是絲毫不減莊嚴整肅的氣氛。站在幽暗肅穆的佛堂中,不知道我等俗人該和師父說什麼。師父問我從哪兒來,告訴我說,等會就有個也是來自四平的居士要來看他。又指著大殿門旁堆著的六道木,說:你去拿一根吧,這個闢邪。

走出寺院時,依然是濃霧瀰漫,曠野寂寂,悄然無聲。

我按照師父的指點,從寺後的山上繞過去。回頭看看,寺院牆外有四塊刻著「阿彌陀佛」的石塊,那幾個鮮紅的大字在迷霧中格外耀目。

山路上沒有人,只有滿眼青翠的峰巒山谷,還有草地上徜徉的牛群。它們安閒地吃著青草,抬起頭用溫和而愕然的目光,望著一個淚流滿面的過客。

遠處的迷霧,依然自山谷間悠然起舞。

回到了南臺,還想去佛母洞。正好聽見兩個驢友打扮的老哥在說什麼,聽到了佛母洞三個字,於是就去問他們的路線,果然是打算從南臺徒步到佛母洞,於是就一起徒步前行。

這幾位都已經年逾七十,但是不僅體力強悍,而且精氣神足著呢。他們背著露營裝備,三五好友一路徒步露宿,好生讓人羨慕。

南臺到佛母洞大半都是下山路,不是特別陡,有了古南臺師父送的六道木當手杖,順利到了佛母洞。雖然佛母洞六點鐘就不放人進了,但還是在寺中靜靜坐了一會。紅塵之外,享受片刻清靜安寧。

小五說,我這兩天的行程,是大朝臺很圓滿的「六臺一洞」標準路線。沒想到還有這個說法,很是開心。但是聊著聊著,我發現小五作為多次朝臺的資深山西戶外人,居然不正面回答他是否見過東臺雲海日出的問題。我大樂,不停地問:你作為本地人,見過日出雲海嗎?真的沒見過?

直到現在我還是想問:小五啊,我一個東北人頭一次來就看到了日出雲海,你走這麼多次大朝臺,見過沒呀?

相關焦點

  • 山西五臺山大朝臺記
    五臺山朝臺之行給我留下刻骨銘心的感受,不僅是因為那美得令人窒息的璀璨星空、大氣磅礴的日出雲海,也不僅是開滿野花的高山草甸、牛馬成群的天然牧場,更是因為它是三步一磕、不畏千難萬苦虔誠的朝聖之旅,挑戰體能和毅力、充滿艱辛的自虐之旅。
  • 五臺山大朝臺的經歷(六)南臺重生
    大朝臺的第二天一早6點起床,在獅子窩吃罷早上的齋飯,開始出發去南臺,從獅子窩到南臺大概需要四個半小時的時間,然後再從南臺兩個小時下撤到佛母洞,完成整個大朝臺。每年大朝臺到此都出入一趟佛母洞,重生一次,然後結束大朝臺之行。經過這八年來每年一次的大朝臺,也是每年對自己人生的一次反思。生活中有些解不了的惑,想不通的事,感覺無法逾越的困難,在大朝臺的過程中都好像變淡然後逐漸消散掉了。大朝臺就如同一場人生,爬東、西、南、北、中臺的過程就像人生的每個階段。
  • 臺外的唐代國寶建築,徒步臺頂的大朝臺,五臺山還能這樣逛
    臺內與臺外五臺山有「五臺抱一鎮」的說法。東臺望海峰,西臺掛月峰,南臺錦繡峰,北臺葉鬥峰,中臺翠巖峰,五座臺頂之中,以北臺最高。按五峰之外稱臺外,五峰之內稱臺內,臺內以臺懷鎮為中心。大、小朝臺·朝拜東南西北中五座臺頂的五座寺院,稱為:大朝臺。·臺內的黛螺頂,供奉著五座臺頂的文殊菩薩像,來這裡朝拜,稱為:小朝臺。
  • 五臺山文殊洞舉辦第九屆朝聖行活動 三步一拜小朝臺
    他說,我們的活動名稱是「新年祈福小朝臺」,沿著大智路至黛螺頂朝拜五方文殊。大智路,就是通向成佛的路。普賢十大願是成就佛果所必修的功課,其第一願,即是禮敬諸佛,以此集聚資糧,淨除罪障,這是我們這個活動的出發點。
  • 風雪五臺山,紅塵靜謐處
    《名山志》載:「五臺山五峰聳立,高出雲表,山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臺,故曰五臺。五臺山是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之一位居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但五臺山不是一座山,它是由五座平均2000米的山峰組成。然而在這沉浮起落中五臺山仍歷久不衰留下了極其豐富的佛教文化資源風雪徒步朝拜大五臺。在戶外屆是一種特殊的存在強度不高,也太危險。但需要勇氣,當你在寒風中艱難行走的時候,當你在寒風肆虐的廟中喝著熱湯的時候。你會靜靜的去思考人生,你會重新認識你自己。
  • 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為什麼名氣很大的是「五爺」
    中國這麼大,我想去看看。帶你去一個你曾經去過或者沒去過的地方。都知道五臺山是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首的文殊菩薩的道場。文殊是釋迦摩尼佛的上首大菩薩,是般若(音bō rě,即智慧)的化身,主司智慧。(文殊即手持智慧之劍)《華嚴經》中有佛說文殊在清涼山講經說法,而五臺山以氣候清涼、地兼五頂,所以在唐朝唐高宗和武則天「二聖」的授意下,就把五臺山正式確定為文殊菩薩的道場,五臺山亦得名「清涼山」。信徒或遊客前來五臺山朝臺禮佛,亦或觀賞佛地風光,許願、還原顯得更加功利化、世俗化。
  • 我在五臺山,修行五百年
    (原創)文/泰山怡人幾年前,因工作生活的壓力,我心情一直鬱鬱寡歡,打不起精神,聽朋友說,五臺山是佛教聖地,去一次,可除去人間所有的煩惱,相當於修行五百年。於是,2014年七月,我隨君子木的陶然行,踏上修行之旅。
  • 我和五臺山與隕石之緣
    時值深春,下午4至5點的樣子,我在原落等上了老僧,拿了燈泡另外帶了一個開關,一路前行,來到萬佛洞(據記為唐代),師傳打開房門,一米多高的"佛家三聖"高座佛臺,我換了新燈泡,師傅倒了茶水,啦起家常,原來師傅俗姓趙,繁峙縣人(離五臺山不遠)在家排行老二,因當時家貧出家,時年陸十有八,但身體還算硬實,有法會一定要去,管中午飯,並有十來八塊錢的補助。
  • 五臺山是象徵智慧的文殊菩薩的道場,你盡可在五臺山奉獻你的虔誠
    人生必有一次去朝臺,飄揚的經幡,五臺的險峻,刻骨銘心的美景與眾多朝臺者的信仰與汗水,總有一個理由讓你愛上這裡。來五臺山,流連於香菸繚繞、鐘磬悠鳴的古寺,走過熙熙攘攘的佛事、法會和道場。不退初心,還原真心,永存善心,五臺聖境,殊勝,阿彌陀佛……我每年都要來數次五臺山五臺山,我不知道是是因為對大自然美景的迷戀?是因為對順治皇帝出家五臺山傳說的吸引?
  • 遊記:五臺山,我和叔叔山西自駕遊
    明天與後天的行程是五臺山兩日遊,與其說是遊覽勝地,倒不如說是我們被淨化,或者被寺廟香火所感染。由於一些原因,我們選擇了一個精品旅遊團前往,這也是第一次報。其實我向來不喜歡跟團遊,但是這次做了一個明智之舉,緣由會在後面慢慢與大家分享。
  • 五臺山經典自駕線路推薦
    小朝臺【黛螺頂】朝拜五方文殊菩薩黛螺頂位於臺懷鎮中心寺廟群區以東,位於陡峭的半山脊黛螺頂上。黛螺頂(寺)也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小朝臺」。黛螺頂把五座文殊菩薩像複製塑造後,集中在一起,來到這裡朝拜了五座文殊菩薩像,等於轉遍了五座臺,所以叫「小朝臺」。南禪寺位於五臺縣陽白鄉李家村,當你踏入南禪寺,就猶如進入一座唐代藝術殿堂,無論是建築,還是塑像、磚雕,都是稀世國寶。
  • 兩日一晚五臺山自駕遊「朝拜」,值得珍藏!
    關於遊程:兩日一晚關於價格1、自駕:一太原-山西五臺山2、酒店:妙吉祥禪意客棧,1晚318元標間3、門票:五臺山景點門票145元/人(內設有多個寺院,收取不同費用)關於行程第一天:太原至山西五臺山自駕需3個小時,早上九點出發,中午12點半抵達五臺山,抵達後先至景區購買門票,然後再開車行駛30分鐘左右抵達五臺山內。
  • 五臺山之文殊菩薩的道場
    大顯通寺,曾經鼎鼎大名的大孚靈鷲寺攝摩騰、竺法蘭來到五臺山後,發現山裡有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五臺山營房村有座山很像釋迦牟尼在印度講經說法的靈鷲山,而且《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曾說文殊菩薩在五頂山,也就是五臺山居住過,
  • 被稱為「華北屋脊」的五臺山,擁有著特殊的意義,令人流連忘返!
    五臺山位於山西東北部五臺縣境內,被稱為「華北屋脊」。五臺山方圓約300公裡,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崛起,巍然矗立,峰頂平坦如臺,故名五臺,是一個融自然風光、歷史文物、古建藝術、佛教文化、民俗風情、避暑休養為一體的旅遊區。
  • 朝聖五臺山,必去寺廟全攻略,這裡是文殊菩薩的道場
    五臺山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之一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文殊菩薩)的道場清朝康熙、乾隆等皇帝多次巡幸五臺山為這裡添加不少皇家的威嚴五臺山是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之一,還是中國唯一擁有青(漢傳)黃(藏傳)兩廟的佛山,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在這裡融融相處。在佛教中,文殊菩薩是大智慧的象徵,前往五臺祈福禮佛,或許能夠在香菸繚繞與誦經聲中,感悟到非凡的大智慧。
  • 五臺山的寺廟各有特色,唯一晚上開放的廣化寺,由此成為網紅寺廟
    我是魚總愛旅行,今天說說五臺山廣化寺從現在開始到今年年底,山西省內的景點在每周的周一至周五期間全部免票,但需要預約!趕緊用同程小程序看看飛山西的超值優惠機票,錯峰出遊是個不錯的選擇哦。到山西旅遊,很多人都會去五臺山,五臺山的寺廟非常多,一般建議的旅行時間是2-3天,如果要坐車大朝臺(轉五臺山的五座臺)那就多加一天。計劃徒步朝臺的朋友按照自己的體力合理安排時間就可以。
  • 中國風景: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五臺山
    五臺山最低處海拔僅624米,最高處海拔達3061.1米,為山西省最高峰,有「山西屋脊」之稱。臺頂雄曠,層巒疊嶂,峰嶺交錯,挺拔壯麗,大自然為其造就了許多獨特的景觀。五臺山地區夏季溼度大,常有雨水,4月以前和11月以後,高入雲端的公路有可能被積雪封堵,難以通行。冬季的五臺山,既冰凍雪寒,又寧靜美麗,與其他季節截然不同,充滿另外一種風情,雖然時有風暴、大雪。
  • 禮佛五臺山
    五臺山是中國佛教聖山,素有「金五臺、銀普陀」之稱,來到五臺山恰值中秋時節,天氣甚涼,看來五臺山改名以前稱為「清涼山」是有道理的。這邊風景獨好,雨露霽菲、霑霧縹緲,華蓋蒼穹、鎏金翠隴。五臺各領風騷,長垣蜿蜒,梵天寂籟,了音響空。
  • 山西五臺山2死1傷 驢友慘痛教訓還當引以為戒
    山西五臺山風景區新聞宣傳中心官方微信消息,12月13日下午,三名外地驢友在五臺山臺頂進行戶外徒步時,因天寒風大雪深迷失了方向,請求救援。五臺山景區管委會接到公安分局的報告後,立即啟動應急機制,迅速組織多部門開展救援工作。
  • 五臺山是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五臺山有五個臺頂:東,西,南,北和中部,分別是東臺望海峰,西臺掛月峰,南臺錦繡峰,山巒層疊,溝壑和溪谷,流淌的山谷和河流,森林,樹木,盆地和山脈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個美麗的地方,色彩鮮豔,氣候涼爽,適合人們旅遊和逃避夏季的酷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