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記載,太行北餘,方五百裡,稱其五臺。
釋迦牟尼佛在印度說:「東方有國,名曰震旦,其土有山,號曰清涼。」《名山志》載:「五臺山五峰聳立,高出雲表,
山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臺,故曰五臺。五臺山是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之一位居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但五臺山不是一座山,它是由五座平均2000米的山峰組成。它特殊的地理位置
使五臺山『五巒巍然、氣候清涼』這正好與佛經中的『清涼山』、『五頂山』等文殊菩薩傳法的道場相吻合。
中國歷史上的北魏孝文帝、隋煬帝、宋太宗、元成宗、元英宗、清聖祖、清世宗、清高宗、清仁宗等9位皇帝,先後18次至五臺山巡幸拜佛。
這座古老的佛教名山
歷史上有興盛,有衰落,歷經滄桑。
然而在這沉浮起落中五臺山仍歷久不衰留下了極其豐富的佛教文化資源
風雪徒步朝拜大五臺。
在戶外屆是一種特殊的存在強度不高,也太危險。但需要勇氣,當你在寒風中艱難行走的時候,當你在寒風肆虐的廟中喝著熱湯的時候。你會靜靜的去思考人生,你會重新認識你自己。你可以說這是大自然的力量,也可以說是徒步的力量。更可以說是信仰的力量。
五臺山位居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是中國唯一一個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並存的佛教聖地。因其五座主峰峰頂平緩有如壘土之臺而得名,這五座臺頂上,分別供奉著文殊菩薩的五個法身,又稱五方文殊。東臺望海峰,有寺名曰望海,主供聰明文殊,拜之可使人聰明。北臺葉鬥峰,為華北最高峰,有華北屋脊之稱,有寺名曰靈應,主供無垢文殊,拜之可心地純淨、一塵不染。中臺翠巖峰,臺頂遍布龍翻石,有寺名曰演教,主供儒童文殊,他是西方宗教中國本土化的典型產物。西臺掛月峰,有寺名曰法雷,主供獅子文殊,拜之可使人勇敢。南臺錦繡峰,有寺名曰普濟,主供智慧文殊,拜之可使人獲得無窮智慧。此外,在佛國中心臺懷鎮,還有一座黛螺頂,則集文殊菩薩的五種法身供於一寺。
朝臺是佛教信徒禮遍全山佛寺,親臨五座臺頂,對佛教的信仰凝結在對自然山體的崇拜之中的一種佛教巡禮活動。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驢子們加入了朝臺的隊伍中。而大五朝臺是橫在驢子們門前的一座山,檢驗驢子們的意志力、體力和腳力的最好去處。做為十大冬季徒步線路之一的五臺山,風雪路上的朝臺更是被驢友們稱之為自虐的一種境界,但我卻認為更這是一種戶外的修行方式,正所謂滾滾紅塵尋靜謐,我心由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