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是中國佛教聖山,素有「金五臺、銀普陀」之稱,來到五臺山恰值中秋時節,天氣甚涼,看來五臺山改名以前稱為「清涼山」是有道理的。
這邊風景獨好,雨露霽菲、霑霧縹緲,華蓋蒼穹、鎏金翠隴。五臺各領風騷,長垣蜿蜒,梵天寂籟,了音響空。東臺望海峰,紅日出滄海、扶雲上瓊臺。南臺錦繡峰,山花抹淡妝,淺束濺芳香。中臺翠巖峰,天石繪蛟龍、鱗片泛彩金。西臺掛月峰,月掛離天中,弱水傾三千。北臺葉鬥峰,葉雪舞極天,長浮若紫氣。
試著脫掉世俗的蓑衣,呼吸秋韻,虔誠禮佛。進入東漢王朝後門,天竺高僧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從洛陽來到五臺山,並為佛道之爭進行了激烈的辯論,雙方劍拔弩張,激戰三日,巧舌如簧。這次辯論的意義重大,不僅關係著五臺山的宗教歸屬,也深刻影響著佛道的未來。兩位高僧終究憑藉高超縝密的思辨為佛教和五臺山帶來千年香火。
攢動的人群穿梭於顯通寺中,而顯通寺即兩位高僧主持修建,原名大孚靈鷲寺,獨尊五臺山。古柏蒼松、勁力聳雲,贔屓負碑、鴟尾好望,古色盈園、比丘祈念。一炷香,兩世界。世人們通過一縷縷青煙向佛祖釋懷,讓內心敞開,沒有隱瞞,唯有虔誠。
佛祖面前,眾人皆渺小,萬般皆空無。世人篤佛,願由心生。佛教丰韻的理論和滔天的想像及娑婆世界的歷程為缺失信仰,流離世間的人們帶來甘露,滋潤到肺腑。藥師佛統領東方淨琉璃世界,普渡濟世,解除橫難,讓災難中的世人覓得一縷陽光。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佛法無量,名氣很大。極樂世界無限美好,金、銀、瑪瑙、珍珠、珊瑚、琉璃等無所不有。這裡的人們沾花聽絲,身披蟬翼、臥雲榻月、行天自健。釋迦牟尼則主宰娑婆世界,就是現實世界,這是個「堪忍」的世界,佛祖就世人的罪孽進行教化,皈依佛門。橫三世佛外,還有豎三世佛,燃燈佛代表過去,生時身邊一切如燈,為釋迦牟尼之師,後傳燈之。彌勒佛是未來佛,胸襟坦蕩、笑口常開,釋迦牟尼弟子,承接衣缽。彌勒佛是最接近世人的佛,平民作風和處世哲學更受人歡迎。
大雄寶殿三世佛的背後還有三尊菩薩像,文殊菩薩、觀音菩薩和普賢菩薩。五臺山正是四大菩薩之首文殊菩薩的道場,文殊菩薩佛龕隨處可見。文殊師利坐騎青獅,手持寶劍,勇敢與智慧並存,仗劍走天涯,頗有俠客之風。觀音菩薩一心向善手持淨瓶,楊枝沾點,處處生花。普賢菩薩坐騎六牙白象,主修德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表六度,四足表四如意。兩旁羅漢林立,形態各異,少些佛祖的威嚴,多些世人的俗態。在民間,羅漢的傳說流傳更廣一些。比如濟公「狂而疏、介而潔」,稱為「濟顛僧」,見義勇為、行俠仗義、精通佛理、文章錦繡,深得佛徒和百姓喜愛。穿過無量殿和千缽文殊殿,不僅被眼前的銅殿精絕。8米重簷銅殿,鏨刻鎏金,萬銅澆鑄,金箔翹角,萬佛朝宗。圖案也極其精美,欞花炅炅、羽翅梵翱、掐絲浮案、曌娑皈孚。
在梵音中徜徉的同時,思量浮屠。大白塔是五臺山的標誌,是釋迦牟尼舍利塔。八卦鎖春秋、鬥笠遮天頸、宮闕盛龍魘、補天遺靈境;銀河繞浮屠、重水映寶瓶、鑾鈴響玉殿、百仙摘星辰。傳說,釋迦牟尼涅槃後,屍骨煉成八萬四千個舍利子,放置在大千世界八萬四千座佛塔中,中國有十九座,五臺山得其一。芸芸眾生繞行白塔,轉動法輪,或誦經、或還願、或祈福。不斷地繞塔、轉法輪,是對生命的一次次洗禮,在現實的輪迴中尋找出生命的真諦和三世的輪迴。佛教認定萬物有因果報應和六道輪迴。前世種因,後事結果,處於六道中的何道取決於前因後果。六道為天、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眾生輪迴、三世往復。脫離三惡道的唯一途徑就是多行善事、修身養性。
有藏經的地方就有佛法,塔院寺藏經閣藏書眾多,可以翻閱經典,窺視義理。《華嚴經》為華嚴宗宗奉,以「法界緣起」為主旨。律宗信奉《四分律》,注重研習和修持戒律。《六祖法寶壇經》是中國禪宗第一本語錄,主張禪定。《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構成「天台三大部」,提出「一念三千」和「三諦圓融」等思想。智覬、慧能、玄奘、吉藏、鳩摩羅什等高僧等都對佛教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位於五臺山靈鷲峰上的菩薩頂金瓦紅牆、琉璃鑲嵌,蟬聲縈耳、菩提般若。108階陡峭臺階阻止不了香客的虔誠,蒙藏佛教徒更是拜「五體投地禮」,直至「五臺聖境」。菩薩頂是五臺山黃廟(喇嘛教)之首,文殊菩薩居所並為皇家寺廟,地位尊貴。大雄寶殿不僅供奉三世佛,還奉黃教創始人宗喀巴。15世紀初,宗喀巴和他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在藏區廣為流傳,並建立格魯派。而緣起性空說為他和格魯派來帶聲譽,並在蒙藏取得眾多信徒支持。
轉眼已到殘陽半瑟、曉月朦朧、靈峰披彩、聖境潑輝之際,在閻浮樹下若有所思,螻蟻營生麋鹿鳴、苾芻蔓引蓮花開、娑婆世界劫難盡,空空色色涅槃生。五臺山美景甚多,羅睺寺、黛螺頂、普化寺、圓照寺、殊像寺等都有自己傳說和藝術表現。潺潺的音樂讓我不忍離開佛的國度,但心裡的佛光使我不曾走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