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華文化的研究,可以深化我們對自己這個國家、這個民族、這個文明的認識,但是,要全面認識我們這個文明,就必須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演進統一起來進行綜合的研究。筆者愈來愈強烈地感到,在對中國幾千年來經濟結構、經濟制度、政治結構、國家治理制度、社會結構、社會自我治理制度的研究中,簡單化、概念化、教條化傾向還很嚴重,所有這些領域,都有必要像對中華文化一樣,認真反思和總結,從概念梳理開始,在世界文明演變的總進程中做出新的理論概括。
恩格斯的「文明論」:「文明時代是社會發展的一個階段」
我們所熟悉的關於「文明」的概念,直接源於恩格斯出版於1884年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談到「文明」這一概念的內涵時,恩格斯說:「文明時代是社會發展的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上,分工,由分工而產生的個人之間的交換,以及把這兩個過程結合起來的商品生產,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完全改變了先前的整個社會。」恩格斯把「奴隸制」「農奴制」「僱傭勞動制」都歸入「文明時代」的範疇,「隨著在文明時代獲得最充分發展的奴隸制的出現,就發生了社會分成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的第一次大分裂。這種分裂繼續存在於整個文明期。奴隸制是古代世界所固有的第一個剝削形式;繼之而來的是中世紀的農奴制和近代的僱傭勞動制。這就是文明時代的三大時期所特有的三大奴役形式;公開的而近來是隱蔽的奴隸制始終伴隨著文明時代」。
恩格斯還特別指出:「卑劣的貪慾是文明時代從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動力;財富,財富,第三還是財富,——不是社會的財富,而是這個微不足道的單個的個人的財富,這就是文明時代唯一的、具有決定意義的目的。」
我們當時所認知的「文明」,就是和家庭、私有制、國家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一個特殊的歷史階段,是和「卑劣的貪慾」及「微不足道的單個的個人的財富」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一個特殊的歷史階段,是和社會大分工以及奴隸制、農奴制、資本-僱傭勞動制密切聯繫在一起的歷史階段,它自身並不構成一個獨立的研究單位、研究對象。
福澤諭吉的「文明論」:「以西洋文明為目標」
究竟何謂「文明」?古往今來,國內國外,有各種各樣的定義。
對近代中國思想界文明觀影響最大的,是日本福澤諭吉1875年出版的《文明論概略》。在這裡福澤諭吉把「文明論」界定為「群眾精神發展論」,但同時也指出「文明有兩個方面,即外在的事物和內在的精神。外在的文明易取,內在的文明難求。謀求一國的文明,應該先攻其難而後取其易」。「所謂外在的文明,是指從衣服飲食器械居室以至於政令法律等耳能所聞目能所見的事物而言」。但「內在的精神」更重要,「文明的精神,也可以稱為一國的人情風俗」。「文明」的真諦究竟是什麼?福澤諭吉認為「文明的真諦在於使天賦的身心才能得以發揮盡致」(由體力而體力智力並重,再而智力躍居上位)。
福澤諭吉心目中標準的「文明」,是「西方文明」。《文明論概略》第二章的題目就是「以西洋文明為目標」。他認為:「現代世界的文明情況,要以歐洲各國和美國為最文明的國家,土耳其、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為半開化的國家,而非洲和澳洲的國家算是野蠻的國家。」他動態地看待「文明」,認為「文明並不是死的東西,而是不斷變化發展著的。變化發展著的東西就必然要經過一定的順序和階段,即從野蠻進入半開化,從半開化進入文明。現在的文明也正在不斷發展進步中」。比較而言,他當時認為歐洲文明達到了時代的巔峰,是世界各國學習的典範,「現在的歐洲文明,僅僅是以現在人類的智慧所能達到的最高程度而已。所以,現在世界各國……如果想使本國文明進步,就必須以歐洲文明為目標,確定它為一切議論的標準,而以這個標準來衡量事物的利害得失」。
福澤諭吉在這部著作中還專門論述了中國為什麼是一個「半開化的國家」,原因就是秦始皇杜絕了爭論的根源以後,統一天下,從此實行了專制政治。
只要看一看康有為、嚴復、梁啓超等人直到後來新文化運動健將們的相關言論,就可明白,福澤諭吉文明論的這些觀點,是多麼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好幾代人。20世紀50年代在大學所接受的教育,其實也沒有真正擺脫福澤諭吉關於「中國是個半開化的專制主義國家」這一論斷的影響,只是話語改換成了「封建主義專制國家」而已。
責編:吳正丹
31927649,.「文明論」內涵之比較,.2020-11-30 13:19:55,.204064,.吳正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