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山阻擊戰是遼瀋戰役中,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等部為保障主力奪取錦州,於遼寧錦州西南塔山地區對增援錦州國軍進行的防禦作戰。此戰前,副司令員胡奇才親上前線,發現一情況後說:我們險些成馬謖。
1948年10月初,東北野戰軍主力對錦州國民黨守軍形成合圍之勢。蔣介石派出由侯鏡如指揮的「東進兵團」和由廖耀湘統領的「西進兵團」,意圖從東西兩側增援錦州,塔山是國軍東進兵團馳援錦州的必經之路。
塔山距錦州30公裡,距錦西4公裡,離葫蘆島不過5公裡,是東北我軍堵住國民黨援軍的必爭之地,敵我兩軍在這裡進行了生與死的搏鬥。1948年10月7日,奉命堅守塔山的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先後抵達。
當時4縱的司令員是吳克華,胡奇才為副司令。胡奇才出身於1914年,湖北省紅安人,1930年參加紅軍,參軍不到三年就身負五傷,1933年6月他任紅四方面軍十一師三十五團政委時,年齡不到19歲。
隨後,胡奇才參加長徵,先後擔任十一師、十二師政委。抗戰中,他任過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五旅七七○團副團長。抗戰勝利後,他任山東軍區第三師副師長,率部急馳東北,不久擔任東北民主聯軍第4縱隊司令員。
胡奇才率領4縱進行了新開嶺戰役,全殲了美械王牌「千裡駒」國軍二十五師,首創東北我軍一役殲敵一個整師的戰例,名揚天下。後來他頭部舊傷復發,離開部隊到大連醫治休養,而部隊又不能長期沒有軍事主官,所以他降了半級,成為副司令。
塔山阻擊戰打響前,胡奇才正在養病,野司首長親自點將,讓他立即趕到塔山指揮作戰。當時,4縱司令員吳克華和政委莫文驊已經做好了防禦部署,以12師和11師32團為第一梯隊,擔任正面防禦任務,重點守備塔山橋和白臺山等幾個要點,10師和11師主力為預備隊。胡奇才對此沒有任何異議,但他總覺得不親自到前線不放心,於是帶上參謀長李福澤一起來到了12師的陣地察看。
胡奇才發現,12師把防守的重心都放在了僅50多米高的塔山上,而前沿的村子塔山堡只布置了一個連防守。胡奇才越看越後怕,因為一旦戰鬥打響,這裡必將承受敵人整營、整團甚至整師的進攻,塔山堡一旦丟失,敵人的重炮將直接擺在我軍的鼻子底下,勢必會給我防守塔山的部隊造成極大的威脅。他對李福澤說:我們險些成為三國演義的馬謖了,馬謖正是犯了「守山不守村,有路不紮寨」的錯誤才最終丟掉街亭的。胡奇才立即將34團1營緊急調往塔山堡,事後證明,胡奇才這個決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