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直過民族」走上生態致富路
石梯村位於享有「中國犀鳥谷」之稱的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被譽為「中國鳥類資源第一縣」,享有「活著的鳥類博物館」的盛譽。該村是中緬邊境上一個以景頗族、傈僳族為主的直過民族貧困山村,以村內千年「茶馬古道」上的石梯為名。
過去,靠山吃山、刀耕火種。如今,村民們放下了「油鋸、斧頭、砍刀、獸夾」等「祖傳家當」,自覺投身於生態保護中。近年來,盈江縣通過生態扶貧得到實惠、增加收入、穩定脫貧,以發展觀鳥旅遊為主的生態脫貧路越走越寬。
從狩獵者變護鳥人
從盈江縣城出發去石梯村,需要用時2個小時。松林疊翠的山梁上,排列著一排排黃褐色木架瓦房,屋脊兩端是美麗碩大的犀鳥造型,外牆上景頗刀與長矛交叉的圓盤標誌是景頗族的民族特色。
「這條14公裡直通村裡的路是2016年國家投入1600萬元修建的,2017年10月正式通車。」盈江縣太平鎮石梯村傈僳族村民蔡伍說,「太平鎮石梯村自然資源豐富,有犀鳥、紅腿小隼、孔雀雉等550多種鳥類,還有國家級保護植物26種,過去只有觀鳥探險的人來,現在路通了,旅遊的人越來越多。」
石梯村擁有24.7公裡的邊境線,是一個景頗族和傈僳族雜居的邊境山區村寨,共有45戶、185人,海拔最高1300米,山下的洪崩河吊橋從大盈江上橫跨而過。
「這裡的生態環境好,是因為附近的村民們轉變了發展觀念和方式,從砍柴人變護林人,從打鳥者變愛鳥人。鳥越來越多,風景日益秀美,已被設為銅壁關自然保護區。」太平鎮黨委書記沙永勝說。
「以前我們過著守著大山餓肚子的窮日子。」蔡伍說,在盈江縣政府和縣觀鳥協會的指導下,石梯村村民開始學習鳥類知識、當鳥導,科學建立鳥類觀察點,開發了全國第一個雙角犀鳥監測點,吸引了很多觀鳥愛好者。
保護生態走上小康路
閣龍農家樂的主人刀勇是景頗族,家裡有6口人。祖祖輩輩住在石梯的山崖上,出寨子到山下去趕集,每次都要3天才能回來。靠種旱谷、香草為生,一年的毛收入只有1萬多元。
「路修通了以後,來村裡觀鳥的人越來越多。2017年,我家開起了農家樂,到現在毛收入有5萬多元,與過去相比,我家的收入高了4倍多。」刀勇掰著手指頭說。
通過發展生態旅遊和觀鳥服務,當地群眾收穫了「第一桶金」,嘗到了生態保護修復帶來的「甜頭」。「以前進山背刀,現在進山當導遊。去年,我家靠當導遊增收4萬多元,還買了一輛新車。」從當年的打鳥人到現在的護鳥帶頭人,傈僳族小夥蔡伍一席話,道出了石梯村民的心聲。
盈江縣通過調研,確定將石梯村作為生態脫貧的試點,以生態資源為依託和載體,努力打造「中國犀鳥谷」品牌,通過引進高端觀鳥遊、生態旅遊促進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這幾年黨的政策特別好,政府送來種子和化肥讓我們種咖啡、堅果等。」沙永勝說, 「生態環境也越來越好,觀鳥遊客也越來越多。每年10月到第二年的4月是觀鳥旺季,一年最多有400多人來觀鳥,石梯村民過得越來越好。」
打生態牌提升旅遊效應
現在盈江縣有觀鳥導遊210人,能熟練辨別150餘種鳥類。聚焦「為遊客提供優質觀鳥體驗」這一重點,盈江縣鼓勵群眾搞服務,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理念,整合資金,依山就勢,支持村民建特色民居,開農家客棧,為觀鳥愛好者提供住宿服務。
截至目前,全縣建成農家客棧200餘間,每年10月至次年5月的觀鳥旺季,每家客棧每天可有500元至1000元的收益,村民變身當「老闆」。
同時,在觀鳥協會的管理下,為觀鳥愛好者提供導遊、交通、背包、送餐等服務,每次可獲得服務費200元至1500元不等,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石梯村村民人均純收入從1000多元躍升到8000多元,家家住上新民房,率先脫貧。
如今,觀鳥旅遊產業由點向面拓展,建成大盈江國家溼地公園、太平石梯、銅壁關等12條經典觀鳥路線,觀鳥旅遊已成為年直接經濟效益超過1000萬元的網紅產業。同時,開發鳥類元素文創品、農特產品、手工藝品,帶動創收2000多萬元。
為推進人鳥和諧相處,盈江縣為觀鳥產業、生態保護和貧困群眾致富增收搭建平臺,結下「鳥緣」。通過「四議兩公開」方式,全縣200多個村民小組將愛林護鳥、不準破壞生態環境等內容寫入村規民約。
黃榆
【編輯: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