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向蘇軍投降的日本關東軍汽車兵。
原標題:堪稱範例 外媒解析蘇聯紅軍對日最後一戰始末
參考消息網8月17日報導 俄羅斯《軍工信使》周報網站8月11日發表題為《蘇聯紅軍在二戰中的最後一役迄今仍為人稱道》的文章,作者為維克託·巴雷尼金,編譯如下:
蘇軍在遠東發起的滿洲戰略進攻在作戰思路和技巧上都稱得上是傑出戰役案例。蘇軍在衛國戰爭期間積累的所有軍事思想都在這次戰役中有所體現。該戰役被外國視為改進未來戰略戰役的基礎也並非偶然。
在法西斯德國無條件投降之後,東亞國家和太平洋地區仍在燃燒著戰火。朝鮮、印度尼西亞、緬甸、菲律賓和中國部分領土等被日本侵略者佔領。美英兩國政府在評估軍事政治局勢後意識到,只有摧毀日本陸軍才能迫使日本投降,要想儘快獲勝離不開蘇聯的參與。
調兵遣將 嚴格保密
蘇聯政府同意參加對日作戰,首先是出於同盟國的責任。考慮到日本的侵略政策,蘇聯被要求確保本國遠東邊境的安全,並加快結束二戰進程。
在二戰期間,「滿洲」境內駐有多達40個日本師,一直對蘇聯虎視眈眈。日本推遲進攻蘇聯只是因為它想先完成在亞太地區的侵略計劃,之後再發動對蘇聯的戰爭。在紅軍的打擊下,希特勒德國無條件投降了,日本陷入全面孤立之中。在「滿洲戰役」打響之前,在偽滿洲國和朝鮮境內集結了大量軍隊。其主力是山田乙三率領的關東軍。在這次戰役開始前,蘇聯面對的敵人有逾百萬軍人、6000多門各類大炮、1000多輛坦克、近2000架飛機和25艘艦艇。此外,在與蘇聯和蒙古接壤的地界還有17個日軍設防區。
考慮到存在被侵略的風險,蘇聯不得不在遠東集結了大量軍隊,並不斷擴大軍力。但要落實對日軍作戰的計劃,仍需大量調遣軍隊。在籌備遠東戰役期間,蘇軍必須解決由於作戰區域偏遠而引起的一系列問題。開闢這一新戰略陣線要求整合西伯利亞和遠東的資源,將大量軍隊運送到1.2萬公裡之外。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優先將在西方參戰過的部隊調派至遠東。總之,在對日作戰中擔當主力的不是那些整個二戰期間常駐遠東的部隊,而是後來調遣過去的、擁有在相似的氣候和地理條件下作戰經驗的部隊。
在往遠東調兵遣將的過程中,蘇軍採取了嚴格的保密措施。甚至就連最高統帥部的部分普通軍官都不知道,這批部隊是往哪裡部署、執行何種任務。在極短時間內將如此規模的部隊投放到這麼遠的地方,這在二戰乃至戰後迄今的歷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一次。蘇軍司令部成功地實現了主要目標:日本情報機構知道蘇軍在做作戰準備,但竭盡全力也無法確認蘇軍投放兵力的截止日期和數量。日本人對遠東蘇軍兵力的構成也沒有正確的推測。
目標明確 思路清晰
為了統率和協調陸軍及海軍的行動,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1945年7月30日下令成立一個新的領導機構——遠東蘇軍總司令部,8月2日下令成立遠東蘇軍總司令部參謀部。
為推進遠東戰役,蘇軍設置了三個方面軍:遠東第1和第2方面軍以及後貝加爾方面軍。與之配合行動的還有3支空軍部隊、3支防空部隊、太平洋艦隊和紅旗阿穆爾河區艦隊。
各方面軍的司令都具有豐富的戰鬥經驗。他們成功地確保備戰措施高度保密,以備突然發動戰爭。所有機密文件都是他們本人親自書寫,不藉助任何打字員或繪圖員。士兵培訓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
此次戰役的目標是摧毀日本關東軍,解放中國東北和朝鮮,加快結束二戰。
這次戰略進攻的果斷目標決定了其主要作戰思路,即後貝加爾方面軍從西邊包抄,遠東第1方面軍從東邊包抄,在其他兵種的協助下,深入敵軍腹地,包圍敵軍主力,將其化整為零,分而殲之。遠東第2方面軍負責攻打哈爾濱,同時配合分割敵軍。
出奇制勝 掌握主動
戰役的主要特點是不尋常的開端——進攻前沒有炮火準備。8月8日晚,三個方面軍的先遣營和偵察隊在邊防軍人的護送下悄無聲息地穿過邊境,在敵軍尚未反應過來並開火時就在多地攫取了敵人的防禦工事。黎明時,後貝加爾方面軍和遠東第1方面軍的主力已通過邊境並發起進攻。在日軍發現蘇聯先遣營行動並展開防禦的地方出現了戰鬥,但蘇軍大部隊繞開了這些交火點。
總體上蘇軍在頭幾個小時出其不意的進攻中佔據了優勢,完全掌握了主動權。蘇聯的突擊行動令日本政府驚慌失措。時任首相鈴木貫太郎8月9日稱,「蘇聯今天早上對我們開戰,這將我們置於絕境,不可能再打下去」。
後貝加爾方面軍的先遣部隊在8月11日穿越了大戈壁,向大興安嶺西面挺進,到8月14日晚已向東北縱深推進250至400公裡,進入了滿洲腹地,並在8月19日至20日攻取了長春和奉天。
遠東第1方面軍在林區山區行軍艱難的情況下突破了強大防線,佔領了7個日軍要塞區,向「滿洲」縱深推進120至150公裡,並在8月19日攻佔了哈爾濱和吉林。
遠東第2方面軍則在通往齊齊哈爾和佳木斯的要道上作戰,在8月19日攻佔了松花江。
短短6天時間,蘇軍以摧枯拉朽之勢將關東軍打得潰不成軍,在8月19至20日完成了戰略進攻行動的目標。
面對不可挽回的戰敗局面,8月14日日本政府決定投降。第二天鈴木內閣垮臺。從8月19日起,接到天皇投降命令的日軍幾乎全部投降。8月底部署在「滿洲」和朝鮮北部的關東軍及敵軍其他力量被完全解除武裝。
1945年9月2日,在停靠東京灣的美國「密蘇裡」號戰列艦上舉行了日本籤署投降書儀式。
成果卓著 經驗寶貴
蘇聯紅軍擊潰日本關東軍的戰役憑藉其巨大規模和一系列特點而堪稱傑出戰例。其主要特點為:先遣部隊隱蔽性好,集中部署大量部隊;方面軍先遣部隊在夜間出奇進攻,進攻前沒有炮火準備;首輪打擊勢頭猛烈,在第一梯隊部署了儘可能多的裝甲部隊和機械化部隊;方面軍進攻速度快,迅速包圍敵人;在行動籌備時期就建立好穩定的部隊指揮系統;行動範圍廣——戰線橫跨5000公裡,縱深200至800公裡。
在「滿洲」戰略進攻行動中,蘇聯軍隊23天內給日本武裝力量造成了二戰期間最慘重的損失——超過70萬人死傷。蘇聯損失了1.2萬人——對這種規模(雙方共有270多萬人參戰)的戰略行動而言損失極少。
此次行動的戰略目標在戰役伊始就已達成。備戰和在山區林區以及草原和沙漠進行大型戰役的經驗豐富了蘇聯的軍事戰略。
蘇日戰爭的主要成果是將中國和朝鮮從日本多年的佔領中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