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鍾世鎮院士
「百聞不如一見,看圖就能知意。」
作為我國現代臨床解剖學的奠基人、中國數字人和數字醫學研究的倡導者,鍾世鎮院士表達了他對館藏標本功能的理解。
有人認為臨床解剖學只能當臨床外科學的配角,
實際上臨床的創新永遠離不開解剖學的配合。
你知道嗎?
人類各不相同,
體質結構也是不一樣的。
只有了解好人體的結構和功能,
我們才能更了解自己。
中國工程院院士鍾世鎮。廣州日報記者海國攝
正是因為對人體結構的深刻理解,
鍾世鎮院士才能順利開展對「數字人」(即在電腦裡合成的三維人體詳細結構,全部數據來自真實人體)的研究。
千辛萬苦終尋得改進人體管鑄型標本填充劑的方法:
1969年,鍾世鎮隨著學校的第二次大遷徙,從重慶來到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在那裡,他常常冥思苦想著用新的形式來展示人體內部精品的形態結構。為了一種人體管鑄型標本填充劑的改進,他或擠公共汽車,或乾脆背了乾糧,頭戴草帽,騎自行車在上海的大街小巷穿行,到一家家化工廠去求教、實驗。因為這類填充劑必須是韌性、支撐力和透明度都比較理想的高分子化合物。當然,還必須掌握溶劑性能,灌鑄濃度、速度、溫度等技術細節。
在化工廠的支持下,經過無數個不眠之夜,上百次精心試驗,鍾世鎮終於篩選出了苯乙烯、過氯乙烯、環氧樹脂和混合樹脂等近十種性能優異的填充劑。在1978年的解剖學會議上,鍾世鎮拿出了用鑄型法製作出的人體標本,那些細緻而且精美得仿佛藝術品的人體標本讓同仁們驚嘆不已。從1979年開始,鍾世鎮將製作鑄型標本的經驗傳授給學生和助手,第一軍醫大學人體標本陳列室的建設被列入日程,到1988年這十年間,他們完成了上千件標本的製作。
世界人體解剖學泰鬥格蘭特的繼任者,來自加拿大的穆爾教授參觀陳列館後,感慨地對鍾世鎮說:「你們這個標本陳列館品種齊全、設計先進,製作精巧、科學合理,已經超過了我們一直引以為榮的格蘭特人體標本博物館。」
得益於血管鑄型技術的成熟,
我國數字人能夠清晰地看到血管。
「研究鑄型材料,要有很好的理論研究,我們顯示萬物之靈的結構,可以發揮工匠精神,製作工藝精品。」
實踐離不開理論,理論離不開探究。
揭示人體奧秘,感受生命科學。
劉雷攝,趙熙製圖
了解人體,
就是更了解你自己!
8月30日(本周日)10:00,
鍾世鎮院士在線上等您來聽講!
歡迎掃碼聽院士開講
院士開講 | 揭示人體奧秘,讓你更了解自己
鍾世鎮
1925年生於廣東省五華縣,1952年畢業於中山大學醫學院,現為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南方醫科大學教授。中國現代臨床解剖學奠基人;倡導並開展了中國數字人和數字醫學研究;精研管道鑄型標本,創建了有國際影響力的南方醫科大學人體博物館。學術任職包括中國解剖學會名譽理事長、廣東省創傷救治科研中心名譽主任、中華醫學會數字醫學分會終身名譽主任、國際數字醫學會名譽會長等。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廣東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中華醫學會數字醫學分會創始成就獎、中國顯微外科終身成就獎等,並被授予「全國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
廣東科技報社融媒體團隊出品
【來源:廣東科技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