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4 11:36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徐小翔 通訊員 鮑航行
記者走訪杭州幾家醫院時發現,各大醫院在推進數位化的同時,仍保留著人口窗口、現金支付等傳統方式,並隨時有志願者、引導員提供幫助。老人不一定要直面冷冰冰的機器,也可以從容享受貼心溫暖的「人工」服務。
12月2日上午8點半,正是杭州各大醫院排隊高峰,記者先後來到位於市中心的省中醫院湖濱院區和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門診部。
在省中醫院湖濱院區,82歲的章大伯排著隊,輪到他時,就從袋子裡掏出一張醫保卡。因為醫院換了新的自助掛號機,老人有點不習慣,沒找到醫保卡的插槽。正在他猶豫時,一旁的「紅馬甲」過來,一波快速操作後,幫他取到了號。「謝謝啊,這個機子是換新了嗎,我以前挺熟悉的,不過這個好,屏幕大、字體大,看得很清楚。」章大伯是浙江工業大學的退休教師,這次是來看眼科的,看完之後,還要去保健門診轉轉。「我住濱江,還是願意來這裡看病,一輛B支3快速公交就到了,很方便。」
門診大廳裡,三五位「紅馬甲」不停穿梭著,為患者解決問題。71歲的錢堯珏是當天年齡最大的在崗志願者,她說,其實不光是老年人,很多不常來醫院的年輕人碰到這些機器也會犯暈,他們也會向志願者求助。「我們可能就是冰冷機器後送溫暖的人吧。」錢堯珏調侃道。
除了「紅馬甲」外,門診大廳還有幾位「藍背心」,他們有一個專屬名字——自助機導引員,雖然和「紅馬甲」的服務範疇會有些重合,但他們互相配合得不錯。
杭州人蔡大媽和愛人洪大伯每次都是結伴看病,一到門診他們就徑直走向人工掛號窗口。洪大伯乖乖地跟在蔡大媽後面,像極了一個聽話的孩子。「到醫院他就離不開我,到哪裡都得跟著。」蔡大媽說,她會用支付寶等一些App,但只要排隊的人不多,她還是願意在人工窗口辦理。
「我們醫院老年患者和外地患者多,基本上40%是外地患者。除了門診大廳外,我們每天安排志願者在院內不同樓層為患者提供幫助。」省中醫院門診辦公室主任王筱萍告訴記者,從2013年開始,該院一直保留著10多個人工掛號窗口,就是為了外地患者和老年患者。事實上,每個樓層都有人工窗口,自助機現金交款口子也依舊開放,方便現金充值。
王筱萍說,2012年開始醫院推出中藥物流快遞服務,患者可在家等藥送上門。在門診綜合服務中心,專門有4位工作人員為老年人提供配送中藥地址的錄入工作。目前,省中醫院有登記在冊志願者6000餘人,提供一周兩次以上長期服務的有近100人,醫院也有專職工作人員做引導。當老年人遇到「數字鴻溝」時,志願者、引導員會隨時出現在他們身邊。
相隔不遠的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日門診量將近8000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老年人。每天,全院有65臺自助機在高速運轉。
考慮到老年人在智能化面前的弱勢,除了增加「紅馬甲」,手把手幫助診者解決問題外,醫院還推出「一老一少」親情帳戶綁定。「也就是說,老人如果沒有智慧型手機,支付不方便,可以綁定親情帳號,老人綁定子女,孩子幫父母支付。」該院信息中心主任陳斌表示。
160705299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