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

2020-12-24 騰訊網

我叫時有志,今年74歲,是碧江區路臘村路臘組的脫貧戶。

我家現有5口人,大女兒嫁到了外地,二女兒帶著其幼子與我和老伴兒共同生活在一起。

以前,我們家庭條件非常困難,我和大哥、二哥住在老舊的木房子裡,不但擁擠,還時常出現跑風漏雨的情況,住得很不舒心。經濟方面同樣十分困難,一天就是看牛、餵豬、砍柴、砍竹子、挖土、挖砂......從年頭忙到年尾,一年到頭下來沒什麼錢,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平時很少吃肉,只有逢年過節才到街上砍點豬肉過年,有時連子女的學費錢都拿不出來,生病都是扛著拖著。

家庭生活條件開始好轉是脫貧攻堅工作開始。由於我和老伴年紀大了,老伴又多病,2015年我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幫扶幹部用心用情的走訪慰問,給我出主意、想辦法,原來的老房子被鑑定為危房,在2016年通過危房改造政策,得到一筆危改資金,在老房子旁重新修了三間平房,一家人喜氣洋洋搬進了新房,終於實現了我多年期盼的住房願望。緊接著,又通過「五改一化一維」惠民政策,修建了廚房、廁所,自來水管牽到家裡,房前屋後硬化,還裝了太陽能路燈等,這樣的居住環境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為了進一步解決我的經濟困難,我家被評為低保戶,我和老伴以及兩位孫子都有低保補助,每年有13000多元。2017年,我被聘請為村裡的清潔員,負責清掃和維護村裡路面衛生,每個月有500元的勞務補貼;二女兒時翠花在幫扶幹部和政府的熱心幫忙下,通過村裡面組織的貧困勞動力就業培訓,安排到了江蘇崑山務工,每個月有穩定的工資收入。現在,全家經濟來源都有穩定保障。

在教育方面我也得到了優惠保障,小外孫讀書不僅減免了學雜費,而且每個學期有250元的教育資助,還有免費的營養午餐。在脫貧攻堅好政策幫助下,2017年,我順利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現在,居住環境變好了,家庭也有經濟保障,再也不用為吃、穿發愁,日子是越來越寬裕。

這幾年,村裡在打造鄉村旅遊示範區,變化很大,原來的泥巴路鋪成現在平坦的水泥路,家家戶戶房子變得寬敞漂亮,大家的精神面貌都煥然一新,我家的土地還流轉了一部分拿來種荷花,政府給了我相應的補助,政策的幫扶既鼓了我的腰包,又帶動了村集體的建設發展。

現在趕上了好時代、好政策,也遇到了熱心的幫扶幹部,在大家的幫助下,我生活好、心情好、身體也好。心情好了我就喜歡唱歌。「共產黨好啊,共產黨好,共產黨是人民的好領導,說得到,做得到.....」這是我經常唱的一首感恩黨的歌。

最後,我想說的是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讓我家能夠迅速改變困境,實現脫貧,過上幸福的生活。同時,我們也不能僅僅依靠國家和政府,還需要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搞點創收,讓生活過越來越紅火。( 碧江區融媒體中心記者馮鵬整理)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李興忠:黨的政策好 致富路上跑
    【我的脫貧故事】李興忠:黨的政策好 致富路上跑 2020-12-24 16: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脫貧故事」感恩黨和國家好政策|織金縣馬場鎮大陌村村民餘昌富
    我叫餘昌富,今年39歲,家住織金縣馬場鎮大陌居茨壕組,家裡3口人。2013年,因為我們夫妻都是殘疾人,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說起我家的故事,還要從一次車禍說起。直到2018年5月,一次偶然的機會,在村委及幫扶人員的動員下,我參加了縣裡組織的家政培訓。培訓結束後,我帶著一家人到貴陽給人做家政服務,如今我和妻子每月有1800元工資,因為孩子要上幼兒園,工資勉強維持生計。  後來,黨委政府在幫扶我們家上花費了大量心血。
  • 「我的脫貧故事」政策幫扶圓了脫貧夢丨鎮遠縣羊坪鎮一碗水村村民...
    但好景不長,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丈夫和兒子接二連三地得了幾場重病,花光了家裡的積蓄,丈夫與兒子基本喪失勞動力,家裡變得十分困難,我成為家中唯一的頂梁柱。2015年,經過鎮村摸底核對於同年確定為精準扶貧對象,在當地政府的支持與幫助下,我成為了扶貧政策的受益者。
  • 「我的脫貧故事」「感謝扶貧政策 讓我過上幸福的小日子」丨平壩區...
    妻子生病有合醫報銷,孩子上學有補助,合作社分紅了……政策「拉」了我一把,政府給錢幫我家蓋了新房,改建了廁所,我的信心更足了。特別是在四個孩子讀書最艱難的時刻,得到了教育政策的資助,得到了企業、個人等社會賢達和有識之士的關心和援手,尤其感謝在夏雲信用社工作的王叔叔和郭阿姨,他們得知我家境困難,害怕孩子失學,就自掏腰包資助我孩子葉容每年大學學費5000元和每月生活費600元;他們的愛心義舉,整整堅持了四年,直至孩子大學畢業。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路上 感謝有你們幫助|安順經濟技術開區西航...
    我叫楊康,家住安順經濟技術開發區西航辦馬廠村。從我記事開始,哥哥是一位大廚,收入很高,家裡的條件一直不錯,逢年過節,母親總會炒幾道好菜,給父親備些小酒,一家人開開心心的,很是融洽和諧。可是突如其來的遭遇打破了原本的平靜和幸福。
  • 「我的脫貧故事」我和我家的脫貧故事丨城南街道李關村老屋基一組...
    我叫郭丹丹,現在是興仁市大山鎮大山中學的一名特崗教師,每每同事們在一起討論扶貧工作的時候,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到我和我家的脫貧故事。  我是家中的老大,有一個妹妹和一個弟弟,一家五口人,父母是農民。  弟弟妹妹念小學,我在興仁第三中學讀書;隨著年級的上升,要到城裡讀書,家裡的開支也越來越更大了。  2013年夏天,我考上了貴州師範大學,家裡的擔子變得更重了,雖然考上了大學,但我仍然有不能繼續上學的可能,然而國家的一個政策解決了學費這個大問題——大學生國家助學貸款。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圓了大學夢,我從貧困戶變成扶貧幹部丨獨山...
    我叫吳澤爽,是獨山縣基長鎮水巖村村民,我曾是貧困戶子女,現在是一名扶貧幹部。  因家中上學的孩子多,2015年,我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在駐村幹部的幫扶下,我們一家先後享受了教育資助、產業分紅等扶貧政策。
  • 「我的脫貧故事」新時代新生活丨黎平縣地坪鎮岑申村村民國白貴
    我叫國白貴,今年44歲,家住貴州省黎平縣地坪鎮岑申村五組,是岑申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作為一個普通村民,我感受最深的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6年取消了農業稅,現在不但不用繳費,而且黨和政府還給我們農民免費提供種植技術,糧食值補、農機補貼、養殖補貼、產業發展補貼,這些惠民政策的出臺讓我們農民打心眼裡感謝黨,感謝政府。
  • 「我的脫貧故事」感謝生在這個美好時代丨清鎮市流長鄉黑土村村民...
    我叫劉錫友,家住貴陽市清鎮市流長苗族鄉黑土村威梭組。我家的脫貧故事要從2014年說起,那時我的大女兒剛剛上大學,我的兩個兒子一個在上初中,一個在上高中。這三個孩子上學的費用,壓得我和妻子喘不過氣。2014年,因三個孩子上學致困,被村裡評為精準扶貧建檔立卡貧困戶。
  • #中國的脫貧智慧#【多彩貴州·決勝2020】我的脫貧故事 |身殘志堅...
    #中國的脫貧智慧#【多彩貴州·決勝2020】我的脫貧故事 |身殘志堅不言棄 獨臂大俠一片天 2020-12-11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脫貧故事」好政策接二連三,好日子說來就來|黃平縣野洞河鎮新陽...
    我家有2個勞動力,兒子缺乏專業性技術,妻子缺乏實用型技術,因而兒子在外務工只能做普工,收入低且很不固定,而我與愛人當時只能簡單幹點農活,種些稻穀和玉米這些經濟價值不高的傳統農業維持生活,家中收入來源都不穩定,於是在2013年底被識別為貧困戶。
  • 播州區樂山鎮:「話脫貧、感黨恩」宣講進山村
    自7月16日以來,一場場「話脫貧、感黨恩」宣講活動接連在播州區樂山鎮新華村17個村民組開展。「我沒上過學,不會說話,但我知道黨的政策真是好。自從2016年我家被評定為精準扶貧戶以來,在政府的幫扶下蓋了房子、平了院子、通了自來水,養殖、種植和孩子上學都得了補貼,我是打心眼裡高興。」新華村村民趙國芬笑著說。「話脫貧、感黨恩」宣講活動現場,黨員幹部與群眾共話脫貧成效,共謀致富路子。
  • 「我的脫貧故事」跟著黨走,生活甜如蜜丨荔波縣拉片村英盤組村民謝...
    我叫謝家友,現年55歲,老家住黔南州荔波縣瑤山瑤族鄉拉片村英盤組。如果沒有黨,沒有脫貧攻堅政策,我想這輩子我可能跟我的祖祖輩輩一樣挨困受窮。我幹了28年的組長,如今已步花甲之年,可以說沒有人比我更深有體會家鄉的發展和變化了。
  • 南丹脫貧群眾以歌舞感黨恩
    現在我住進樓房了,真心感謝黨感謝政府。」從裡湖瑤族鄉懂甲村麼幹屯搬遷出來的莫榮學向鄉親和遊客們講述他家的故事。為激發貧困群眾知黨恩、感黨恩和增強自我脫貧的內生動力,南丹縣創新開展「黨建+感恩教育」活動,通過懇談會、上黨課、山歌會等活動,與群眾「數一數過去,比一比變化,講一講感恩,想一想未來」,激發群眾的感恩情懷,引導群眾深切感受扶貧政策的利好和家鄉變遷,增強脫貧信心和決心,一些村屯建起感恩樓、感恩石碑、感恩長廊,唱起感恩山歌、寫起感恩對聯、寄出感恩信件,黨群幹群關係進一步密切
  • 河南柘城:黨的政策好 鋪平脫貧路
    這還得感謝黨的好政策,感謝你們的幫助。」柘城縣紀委監委駐皇集鄉張集村扶貧工作隊長林大偉和張玉東嘮起了家常。看到張玉東幸福滿滿的樣子,林大偉不禁想起第一次到張玉東家走訪的情景。三間舊瓦房,屋內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家中四個孩子都在上學,家屬身體不好,生活壓力大。張玉東蹲在牆角抽著悶煙,眉頭擰成了「疙瘩」。
  • 我的脫貧故事|呂敬:我的致富「編年史」
    呂敬和他的致富寶貝以前,我家只有幾畝貧瘠土地,以種植玉米為生,那時候,由於土地的位置海拔高,土質又不好,一年下來收不了多少糧食,全家窮得一件像樣的衣服都沒有,孩子們讀書的生活費也交不起,還欠債1萬多元。2013年,因缺乏致富路子,我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脫貧故事」身殘志堅不言棄丨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板寨村村民...
    我叫姚加碧,是黔南州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板寨村下寨組村民,今年46歲,我家有4人,但是全家勞動力只有我一人,我老婆屬於精神智障二級屬於無勞力,家裡還有一個年邁的母親和一個剛上小學的孩子。  我的家鄉在國家級茂蘭保護區內,山多田少,村民們都過著靠山吃山的日子。但由於我肢體殘疾,很多的重活、累活我幹不了,我尋思著我還能做什麼?  這一家子以後的日子該怎麼過?  我苦惱了,不知道該怎麼辦?
  • 我的脫貧故事|曾祥意:跟著政策奮鬥 就會過上好日子
    在禹謨鎮同心村,曾祥意夫婦在扶貧政策的幫扶下,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通過發展養殖業和積極到村集體合作社務工,一步一個腳印,戰勝了貧困,一家人過上了美好生活。曾祥意清掃他家的院壩提到這幾年受惠於扶貧政策給整個家庭帶來的變化,曾祥意滿是感激:「前幾年,我家還是貧窮,弟兄姊妹多,我家一共九姊妹,都住在老房子。現在幾兄弟都修起房子了,我也得了政府補助,我的房子得了3.5萬元,2020年還得了5000塊錢的補助金買了一對小豬仔,5月份買的,現在有300多斤了,買的時候花了3400塊,現在能賣一萬四五千元,還是感謝政府的政策好。」
  • 「我的脫貧故事」我生長在一個好時代丨鎮遠縣報京鄉報友村村民劉...
    因為我明白在大學讀書需要昂貴的學費,加上生活費一年至少需要10000元左右,這對於一個經濟較為困難的家庭是承受不起的!  當認識到這些現實困難自後,我內心雖有不甘,但想到年紀尚小還需上學的弟弟和家裡修建房屋也需要資金的問題,我感到十分無奈和無助,產生了放棄上大學的念頭,認為自己當前最為緊要的事情就是外出務工掙錢養家。
  • 「我的脫貧故事」扶貧政策改變人生|劍河縣磻溪鎮小廣村村民楊曉昌
    曾經一度頹廢直至禿頂的生活讓我活在了人生最低谷期,也名副其實的戴上了貧困戶的「帽子」,然而,也正在我貧困戶的身份改變了我的一生。我叫楊曉昌,家庭人口7人,我今年39歲,是劍河縣磻溪鎮小廣村(前鋒小村)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