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人想要幹大事,一輩子「三不爭」,別等到40歲以後才明白

2020-12-24 解強說歷史

王陽明出生於書香之家,不以官做多大為追求,一心只為實現自己的抱負,做一番事業。志向遠大,不畏強權,和荒唐皇帝打太極,和跋扈太監斡旋,鬥智鬥勇,最終達到自己的目的。也只有王陽明臨離世時無愧於心的說:「吾心光明,夫復何求」。

我們在生活中總能看到一些爭強好勝的人,有好勝心,不服輸的勁頭其實是件好事。不服輸的人更能經受住磨難,所以也更容易獲得成功。但是有些事可以爭,有些事最好別爭。正所謂「上善若水,水善利而不爭」,明代「陽明心學」創始人,心學大師王陽明認為,人生有「三不爭」,真正的聰明人才懂得。

不爭過往。

一切過去都過去了,一切的過去都成往事了。人世間的恩恩怨怨,來來往往,都沒必要爭個你死我活,爭個面紅耳赤,為了已經過去的事情,而爭個不休,鬧個不止,沒有多大意思,不管是兄弟父母,還是妻子朋友,不畏過往,不爭過往,好好的珍惜現在,活在當下,才是明智選擇。

不爭面子

面子是世界上最不值錢的東西,王陽明:「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毀謗,不管人榮辱,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動,久久自然有得力處。」

中國人最在乎「三碗面」:人面、情面、場面。

而你活得很累的原因也就在要面子,人想要的越多,活得就會越累,而往往人越是沒有底氣,也就越要面子。

不爭虛名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生在世,都在追名逐利,但是所謂的名利,總有一天會煙消雲散。更何況是虛名,就更是人生的累贅。真正有能力的人,從不看重功勞,而是兢兢業業,穩紮穩打。

越是在乎虛名的人,心越靜不下來,浮躁地做事又怎麼能獲得好結果呢?不爭虛名才是明智的選擇,適度的貪心是進步強有力的動力,過度的貪婪只會讓人迷失在欲望中。

除了以上三不爭,我們這輩子還有一點是必須要爭得,就是只爭朝夕。

朝夕就是早上和晚上的意思,形容時間短暫,比喻要抓住時間,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目的。再好規劃,再美好的夢想,再詳細的規劃,沒有更好的執行力,不能夠充分利用有限的時間,沒有緊迫感的話,是實現不了目標的,人生一輩子,短短幾十年,只有隻爭朝夕,人生才有無限可能。

人生早讀王陽明,就能少走很多彎路

王陽明的一生歷盡坎坷和艱難險阻,但是他最終還是成為了中國的聖人,這一切都源於王陽明的智慧,以及王陽明心學。

王陽明心學自誕生以來,影響了無數中內外名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日本英雄西鄉隆盛曾說:"修心煉膽,全從陽明學而來。"縱觀王陽明的一生,歷經坎坷,遭遇的磨難是常人所難以想像的。

有人說,中國和日本的差距就在一個王陽明!

到了現代,王陽明心學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能讓我們在浮躁的社會站穩腳跟,能更從容應對人生的困惑。

讀一讀王陽明,你的人生也會越來越順。

想要讀王陽明,首先必選的就是《傳習錄》,《傳習錄》堪稱「心學」第一書,「明代理學的根本精神在陽明,陽明心學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而集中體現王陽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傳習錄》。」因此,要想了解王陽明,首先必讀《傳習錄》,以領悟其思想精華。

在西方,王陽明的《傳習錄》的地位集僅次於《聖經》。

第二本就是《知行合一》,這本書和《傳習錄》有所不同,裡面記載了王陽明的一生,一生中的成功還有失敗,記錄了很多有趣的人生故事,就像是一本人物傳記,看起來有趣幽默,但是又能從王陽明的一生中找到人生答案。

裡面有很多人生的實際生活案例,這樣我們就能將學到的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

看不懂文言文的也不要擔心,這兩本是白話文版本的,人生多讀一讀王陽明,就能少走很多彎路,何樂而不為呢?

想看的朋友,點擊下圖購買:

相關焦點

  • 王陽明提醒:真正聰明的人,一生有3不問,別等40歲以後才知道!
    人活一輩子,會遇到很多賊,大部分是發自內心的。心裡有賊就看大家了。在這個世界上,除了最困難的事情,其他的一切都只是一片「浮雲」,王陽明,也是如此,他把「修心」當作自己一生的摯愛。王陽明:「一個真正聰明的人,這輩子別問了,別等到40歲才知道!」第一,不要問過去王陽明:「思考過去有什麼好處?你放心吧。」想過去的事,不放手有什麼意義?這樣的胡思隨意的想法只會導致純潔而清晰的心靈的喪失。人活在當下,只需要做以前的事,念念不忘過去的大多是對現實不滿的人。
  • 王陽明:一個男人須堅持「2不問3不爭」,方能成大事
    有人脈有錢就是成功人嗎,就是有本事的人嗎;不,有本事的人是在什麼困境下都能夠圓滿走出來的人。有個叫王陽明的人,一生經歷坎坷,幼時喪母,父親冷淡相對,繼母嚴苛相待,入仕途後,又被宦官劉瑾陷害被貶,既如此,依舊走向輝煌,還悟出王陽明心學。
  • 王陽明:一個真正有大智慧的人,須做到三不問四不爭,積德積福
    是人都會有矛盾,有每個階段該做的事情,有些人看似雲淡風輕,卻不知,雲淡風輕背後隱藏的是大智慧。真正擁有大智慧的人,比如曾國藩、王陽明,都是經歷過逆境不順的人,但最後都成為了聖人,這是因為他們都做到了三不問四不爭。
  • 王陽明透露:真正聰明的人,一輩子堅持2不問,3不爭!積德積福
    後來通過自己的這些經歷寫出了王陽明心學,飽受後人稱讚,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王陽明用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們:真正聰明的人,一輩子堅持2不問,3不爭!不問無關自己的事和自己無關的事情,就不要管。不爭面子當你放下面子你就成功了一半,王陽明認為人沒有完美的,總有讓別人嘲笑的地方。如果你過分在意可能一生都難得開心。而我們中國人通常為人、情、場三面所累。我們往往說自己活得很累,其實是因為太愛面子,太在意別人的看法。越是自卑、沒有能力的人就越要面子。
  • 王陽明制勝法則:男人想要幹大事,悟透3要訣,方可大富大貴
    男人要想幹大事,順勢而為,悟透發展規律,抓住時機,就算現在沒有成功,早晚也會出人頭地!王陽明不僅僅是中國的聖人,一代心學大家,他還是一個軍事家,一個創造心學的人,能將自己的心學智慧運用到帶兵打仗上,還能打勝仗,王陽明是個擁有智慧的人。
  • 聰明的人,一輩子,不爭這三樣東西
    佛說:聰明的人,一輩子,不爭這三樣東西。內斂的霸氣,背後的實力,張揚不拘的個性,瀟灑不羈的風格,活出了自己,才是真正的面子。事實最終都強於雄辯,不是人人都有裡子,但有裡子的人,一定會有面子。這個故事,深入淺出,發人深思,佛說:「人要有不較勁的智慧。」不爭閒氣,不和自己較勁,懂得「讓」即使「爭」,「退」即使「進」。凡事留餘地,處事不爭,免去事端;待人不爭,免去糾紛;這才能讓自己的人生充滿陽光。
  • 王陽明:聰明人一生有「三不爭」,堅持下去,路才能越走越順
    古語云:「唯有不問,方能無疑;唯有不爭,方能無憂。」世間萬物,並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要探個究竟,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爭個高低輸贏。明代的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就曾說過:聰明人,一生有「三不爭」,堅持下去,路才能越走越順。
  • 中年以後,四不爭!
    爭,是一種態度,不爭,是一種風度! 人到中年,我們早已過了爭強好勝的年紀。有些事,心裡明白就好,有些人,不用多去計較。 這四樣東西,你越不爭,反而越有福。
  • 成大事的人,都掌握了一個技能,而王陽明卻用了25年時間才悟出來
    成大事的人,都掌握了一個技能,而王陽明卻用了25年時間才悟出來自西漢時期起,儒家學說就奠定了正統的地位,到了宋朝時期,儒家文化更是達到了巔峰,朱熹、周敦頤這些儒家知識分子,開始提出「存天理去人慾」的核心思想。自此之後,理學開始進入朝堂,到了明朝時期,理學再次迎來了又一個巔峰,當時,要想入朝為官,必須學理學,考科舉。
  • 王陽明:成大事的人,為人處世懂得知行合一,在小事上磨練自己
    王陽明在弘治五年和弘治八年兩次科考中就表現了他的這種剛強和清高,尤其是弘治八年落第之後的王陽明,說出了:「成大事的人,為人處世懂得知行合一,會在小事上磨練自己」王陽明在貴州龍場三年一面勤懇為官,一面潛心體悟大道,終於認識到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的全新境界
  • 成大事的人,都掌握了一個技能,而王陽明用了25年時間才悟出來
    身邊的人正準備拿筆給他,看見王陽明擺擺手,便念道:山近月遠覺月小,便此山大如月。人若眼大如天,又見山高月更圓。在座的人無不驚嘆,這簡直就是天才啊,這首詩雖然語意平淡,卻極具藝術感,而且還從一個11歲的小孩口中誦出。王陽明一邊讚嘆,一邊說道:「文章雖小,卻不足掛齒。寫作怎麼會是一件小事?
  • 男人單到40歲以後,會是怎樣的結局?
    這個時候你可以選擇你所喜歡的女子,也可以選擇優秀的同齡人,不過是在兩情相悅的基礎之上才行,畢竟婚姻是雙向選擇。 大家也可以把目光投向更年輕的隊伍當中,比如二十多歲或者三十出頭的女人,不過,想要找這個群體的女人,大家就必須把要求放低一點,比如不要求物質條件,不要求家庭背景,不要求學歷,否則也難以如願。
  • 天道:想要幹大事的方法,就是別把自己太當人,別把別人不當人
    相信每個人都想做點事情出來,但這不是向誰證明,但是能對得起自己,可是往往做點事情出來的人沒有多少,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在尋找捷徑。就像電視劇【天道】丁元英說的,想要成功肯定是有方法的:想要幹好事,別把自己太當人,別把別人不當人。
  • 王陽明: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 3不問,4不爭」!早懂早受益!
    像曾國藩,王陽明就是真正聰明的人,他們雖然有過低谷,本來就是個普通人,但最後卻成為了聖人,因他們的秘訣就是一輩子「3不問,4不爭」。三不問不問過往王陽明:"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已經過去的事,放不下又有什麼意義呢?像這樣胡思亂想,只能白白丟失清明的本心。人只能活在今時今日,也只需做好眼前此刻的事情。
  • 一個日本人,創造6萬億日元,王陽明心法《做人》:揭示成功之道
    王陽明立志做聖賢(聖人),一輩子只追求這一件事,然後名利雙收,不僅做了明朝的聖人,直到現在,依然受很多文化人,學者的追捧。據說,王陽明的心學傳到了日本,不知道稻盛和夫是否受了前人的影響,總之,這個日本人,很聰明的將王陽明的心學,聖人之法明確化,應用到了商界上。
  • 王陽明:真正的聰明人,他一輩子「3不問,4不爭」!積福積德
    比如曾國藩,王明陽,他們就是真正的聰明人,他們一生遇到很多事情,走過低谷,上過高山,最後成為了聖人,而讓他們能做到這一步的秘訣,靠的就是一輩子的3不問,4不爭。那麼這3不問4不爭到底是什麼?但王陽明不同意,王陽明知道直言進諫就是往槍口上撞,只會惹武宗更加生氣,於是他選擇了「不爭」,主動將平定寧王的功勞讓給太監張勇,自己躲進寺廟樂得清閒自在。這樣自然也省去了口舌之爭,這樣的王陽明一箭雙鵰,真的很讓人佩服。
  • 世道無常,越「爭」越失:不爭,才是你的「天命」
    在某次座談會上,有人曾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人這一輩子,究竟像什麼?」坐在臺上的教授這麼說到:「生活像水,人像茶,兩者相融,才能細細品味,甘香四溢。」水是「源源不斷,細水流長」的代表,而茶,則是甘苦相伴,以淡為主的象徵。
  • 王陽明心學智慧:中年男人慾有所突破,人脈次之,需牢記4字真言
    王陽明心學智慧:中年男人慾有所突破,人脈次之,需牢記4字真言人類歷史上,有2個5歲才開始講話的人,都對人類世界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一個是德國的愛因斯坦,他的相對論,改變了人們對宇宙的認知;一個是我們中國的王陽明,他的心學,改變了人們對自我的認知。
  • 人到中年:不比,不言,不忘,不爭
    人生越走越遠,時間越來越久,很多時候,自己一個人逐漸明白,也逐漸淡然,逐漸懂得,其實人到中年:不比,不言,不忘,不爭,只有這樣,才能活出來最好的生活。人生匆匆,一切便也如此,人到中年,逐漸明白,不比是一種淡然。2、不言是一種智慧很多時候,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想要與別人去訴說自己的痛苦。想要去與別人訴說自己心中所有的不甘與委屈。
  • 王陽明:破除心中3賊,人生方能成大事,否則一切都是徒勞
    甚至在此過程中悟出「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心中賊」是我們一切痛苦的根源,是一個人想要獲得成功必須要除掉的東西。王陽明認為只有破除心中三賊,才有可能成就大事,否則所有努力都是徒勞。1、破除焦慮之賊焦慮會分散我們的心神,讓我們難以專注眼下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