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7 15: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2020年12月15日,一頭因誤入「罈子網」溺水死亡的雄性東亞江豚,在漁民老海(化名)收取漁網時被發現,體長1.5米,是一頭成年江豚。
該信息由 「黃渤海東亞江豚保護」公益網絡成員——青島藍灣衛士提供,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第一時間聯繫到科研院所進行後續處理。而在2019年,漁民老張(化名)也曾經發現過四頭誤鑽自家漁網的東亞江豚。
有關統計數據顯示,江豚的誤捕數量約佔整個中國沿海漁業鯨類誤捕量的66%—70%,年誤捕量超過2000頭。
漁民們分析,漁業捕撈時,漁具中的漁獲物較多,為獲得食物,東亞江豚可能會誤入網具中攝食,卻因為無法逃離網具,出水換氣,最終窒息死亡。
那麼,哪些「漁業捕撈」方式,可能會導致「東亞江豚」誤捕呢?
拖網捕撈
是指用漁船拖曳囊袋形網具進行捕撈的作業方式。它是由一艘或者兩艘漁船拖曳1頂網具進行水中拉網捕撈,可以在海水中層,也可以在海底。採用單船進行中層拖網捕撈,是目前世界各國中層拖網作業的主要形式。一般情況下,拖網速度為每小時3~5海裡。每3小時左右起網一次。但因為大海中生活著數千種魚類,在實際作業過程中,漁民們會發現拖拽上船的漁網中,常常會有意料之外的海洋生物,東亞江豚、海龜、甚至於鯊魚,一切皆有可能。也正因拖網漁具的捕撈效率較高,會影響漁業資源的長期利用,為此世界各國採取了規定禁漁期、禁漁區和捕撈限額,限制網囊的網目尺寸等保護措施。
中層拖網捕撈 ©WWF
刺網捕撈
是將長帶形的網列敷設於水域中,使魚刺入網目或被網衣纏絡後加以捕撈的作業方式。網列由若干矩形網具連接而成,其長度可根據水域條件、漁船大小等因素確定,短則幾十米,最長可達數千米。按作業可分流刺網、定置刺網、圍刺網和拖刺網捕撈4種方式。其中,流刺網捕撈是刺網捕撈中最重要的一種作業方式。由漁船系帶刺網網列的一端,船和網列一起隨風、流迎著魚類運動方向漂移,使魚刺入網目。流刺網的殺傷力很大,大型流刺網往往由大、中、小網目的三層網子所構成,不論是大魚、小魚都全部落網,會造成生態浩劫。因此,各國陸續禁用流刺網捕魚。
三重刺網捕撈 ©WWF
罈子網捕撈
是雙樁張網捕魚的一種。一般用雙樁固定網具作業,因在網口兩側叉綱中間分別結附罈子調節作業水層而得名。80年代已成為一種主要張網作業。主要分布於遼寧、山東和江蘇等省沿海。網具呈方錐形,網口綱長40米左右,網口約呈14米×5米的矩形,網身長度38米左右。漁汛前,漁民在低潮平流時將樁打入水底,兩樁的聯線與流向垂直;將網具各部分聯結好,使網具在水中迎流擴張(見圖)。待緩潮時,漁船駛至網口附近,先將網口拉上,而後通過引綱拉起網囊,倒取漁獲物。一晝夜起網一或兩次。因為入口大、底部窄、縱深長,像東亞江豚一旦鑽進網囊,就很難再遊出來,進而導致窒息死亡。
罈子網捕撈 ©makepolo.com
除了漁業誤捕,以下這些因素也都可能造成東亞江豚棲息地喪失或受到汙染,進而導致死亡。
近海過度的開發、工農業生產、排放廢棄物等人類活動造成江豚棲息地喪失或受到汙染。
沿海及港口各類船隻數量及航行頻次顯著增加,危及江豚生存。海洋及河口漁業資源匱乏,導致餌料不足。
氣溫、氣候和洋流等大環境變化,帶來更多病害類影響,江豚不能適應。
黃渤海「微笑天使」的身影,
似乎漸行漸遠……
黃渤海「微笑天使」東亞江豚,已經被列入國家二級水生野生保護動物及CITES附錄I,在IUCN紅色物種名錄為瀕危級(En),數量呈下降趨勢。根據對黃渤海沿岸漁民的調研結果顯示,目前黃渤海江豚的種群數量不及上世紀80年代初的20%,部分水域甚至不足5%,救助和保護形勢非常嚴峻。而東亞江豚作為食物鏈頂端的指示性物種,其生存境況為我們敲響警鐘。
卡魯姆·羅伯茨在《假如海洋空蕩蕩》一書中曾說,海洋動植物不僅是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裝飾品,它們對於海洋健康和人類社會都是不可或缺的。如何留住多樣而完整的海洋生態,讓美麗而豐沛的海洋伴隨人類生生不息,是值得我們深省了!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詞條「拖網捕撈」、「刺網捕撈」
水產百科詞條「罈子網」
蔚藍星球基金
2018年,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與戰略合作夥伴——深圳市一個地球自然基金會(OPF)共同發起了「蔚藍星球」基金。「蔚藍星球基金」是以中國社會公益組織共創的海洋保護戰略為基礎,以構築國內海洋保護協作創新平臺為目標的資助型項目。該項目的願景是通過支持創新或跨領域合作的海洋保護行動,促進環保組織、行業協會與科研力量聚焦並協力解決海洋保護問題,為中國海洋保護力量提供資源和能力建設,最終影響決策者並帶動大眾採取科學的切實行動共同守望我們的藍色家園。
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
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創立於2007年,是一家以「保護海洋生態,人海和諧共生」為使命、以「保護海洋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為價值觀,以「團結一切力量,保護美麗海洋」為行動綱領的中國民間公益社會團體,致力於構建全球化、開放性海洋保護公益生態平臺。自成立以來,持續在全國各地開展海洋生態資源保護、海洋汙染監測與治理、海洋生態科普、海洋保護網絡建設等海洋保護工作;逐步樹立起海岸線監督治理品牌、海洋衛士品牌、紅樹林宣傳保護品牌、社區精準環保品牌、漁業社區環境改善等多個品牌項目。
項目發起方
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
項目支持方
WWF/OPF蔚藍星球基金
項目夥伴機構
東營觀鳥會
威海市華益社會工作服務中心
青島藍灣生態環境公益服務中心
山東大學
煙臺大學
中國石油大學藍絲帶服務社
日照藍道藍絲帶服務社
威海常春藤國際學校
原標題:《守護東亞江豚 | 江豚也會溺水?這才是真相》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