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東亞江豚 | 江豚也會溺水?這才是真相

2020-12-22 澎湃新聞

守護東亞江豚 | 江豚也會溺水?這才是真相

2020-12-17 15: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2020年12月15日,一頭因誤入「罈子網」溺水死亡的雄性東亞江豚,在漁民老海(化名)收取漁網時被發現,體長1.5米,是一頭成年江豚。

該信息由 「黃渤海東亞江豚保護」公益網絡成員——青島藍灣衛士提供,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第一時間聯繫到科研院所進行後續處理。而在2019年,漁民老張(化名)也曾經發現過四頭誤鑽自家漁網的東亞江豚。

有關統計數據顯示,江豚的誤捕數量約佔整個中國沿海漁業鯨類誤捕量的66%—70%,年誤捕量超過2000頭。

漁民們分析,漁業捕撈時,漁具中的漁獲物較多,為獲得食物,東亞江豚可能會誤入網具中攝食,卻因為無法逃離網具,出水換氣,最終窒息死亡。

那麼,哪些「漁業捕撈」方式,可能會導致「東亞江豚」誤捕呢?

拖網捕撈

是指用漁船拖曳囊袋形網具進行捕撈的作業方式。它是由一艘或者兩艘漁船拖曳1頂網具進行水中拉網捕撈,可以在海水中層,也可以在海底。採用單船進行中層拖網捕撈,是目前世界各國中層拖網作業的主要形式。一般情況下,拖網速度為每小時3~5海裡。每3小時左右起網一次。但因為大海中生活著數千種魚類,在實際作業過程中,漁民們會發現拖拽上船的漁網中,常常會有意料之外的海洋生物,東亞江豚、海龜、甚至於鯊魚,一切皆有可能。也正因拖網漁具的捕撈效率較高,會影響漁業資源的長期利用,為此世界各國採取了規定禁漁期、禁漁區和捕撈限額,限制網囊的網目尺寸等保護措施。

中層拖網捕撈 ©WWF

刺網捕撈

是將長帶形的網列敷設於水域中,使魚刺入網目或被網衣纏絡後加以捕撈的作業方式。網列由若干矩形網具連接而成,其長度可根據水域條件、漁船大小等因素確定,短則幾十米,最長可達數千米。按作業可分流刺網、定置刺網、圍刺網和拖刺網捕撈4種方式。其中,流刺網捕撈是刺網捕撈中最重要的一種作業方式。由漁船系帶刺網網列的一端,船和網列一起隨風、流迎著魚類運動方向漂移,使魚刺入網目。流刺網的殺傷力很大,大型流刺網往往由大、中、小網目的三層網子所構成,不論是大魚、小魚都全部落網,會造成生態浩劫。因此,各國陸續禁用流刺網捕魚。

三重刺網捕撈 ©WWF

罈子網捕撈

是雙樁張網捕魚的一種。一般用雙樁固定網具作業,因在網口兩側叉綱中間分別結附罈子調節作業水層而得名。80年代已成為一種主要張網作業。主要分布於遼寧、山東和江蘇等省沿海。網具呈方錐形,網口綱長40米左右,網口約呈14米×5米的矩形,網身長度38米左右。漁汛前,漁民在低潮平流時將樁打入水底,兩樁的聯線與流向垂直;將網具各部分聯結好,使網具在水中迎流擴張(見圖)。待緩潮時,漁船駛至網口附近,先將網口拉上,而後通過引綱拉起網囊,倒取漁獲物。一晝夜起網一或兩次。因為入口大、底部窄、縱深長,像東亞江豚一旦鑽進網囊,就很難再遊出來,進而導致窒息死亡。

罈子網捕撈 ©makepolo.com

除了漁業誤捕,以下這些因素也都可能造成東亞江豚棲息地喪失或受到汙染,進而導致死亡。

近海過度的開發、工農業生產、排放廢棄物等人類活動造成江豚棲息地喪失或受到汙染。

沿海及港口各類船隻數量及航行頻次顯著增加,危及江豚生存。海洋及河口漁業資源匱乏,導致餌料不足。

氣溫、氣候和洋流等大環境變化,帶來更多病害類影響,江豚不能適應。

黃渤海「微笑天使」的身影,

似乎漸行漸遠……

黃渤海「微笑天使」東亞江豚,已經被列入國家二級水生野生保護動物及CITES附錄I,在IUCN紅色物種名錄為瀕危級(En),數量呈下降趨勢。根據對黃渤海沿岸漁民的調研結果顯示,目前黃渤海江豚的種群數量不及上世紀80年代初的20%,部分水域甚至不足5%,救助和保護形勢非常嚴峻。而東亞江豚作為食物鏈頂端的指示性物種,其生存境況為我們敲響警鐘。

卡魯姆·羅伯茨在《假如海洋空蕩蕩》一書中曾說,海洋動植物不僅是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裝飾品,它們對於海洋健康和人類社會都是不可或缺的。如何留住多樣而完整的海洋生態,讓美麗而豐沛的海洋伴隨人類生生不息,是值得我們深省了!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詞條「拖網捕撈」、「刺網捕撈」

水產百科詞條「罈子網」

蔚藍星球基金

2018年,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與戰略合作夥伴——深圳市一個地球自然基金會(OPF)共同發起了「蔚藍星球」基金。「蔚藍星球基金」是以中國社會公益組織共創的海洋保護戰略為基礎,以構築國內海洋保護協作創新平臺為目標的資助型項目。該項目的願景是通過支持創新或跨領域合作的海洋保護行動,促進環保組織、行業協會與科研力量聚焦並協力解決海洋保護問題,為中國海洋保護力量提供資源和能力建設,最終影響決策者並帶動大眾採取科學的切實行動共同守望我們的藍色家園。

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

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創立於2007年,是一家以「保護海洋生態,人海和諧共生」為使命、以「保護海洋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為價值觀,以「團結一切力量,保護美麗海洋」為行動綱領的中國民間公益社會團體,致力於構建全球化、開放性海洋保護公益生態平臺。自成立以來,持續在全國各地開展海洋生態資源保護、海洋汙染監測與治理、海洋生態科普、海洋保護網絡建設等海洋保護工作;逐步樹立起海岸線監督治理品牌、海洋衛士品牌、紅樹林宣傳保護品牌、社區精準環保品牌、漁業社區環境改善等多個品牌項目。

項目發起方

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

項目支持方

WWF/OPF蔚藍星球基金

項目夥伴機構

東營觀鳥會

威海市華益社會工作服務中心

青島藍灣生態環境公益服務中心

山東大學

煙臺大學

中國石油大學藍絲帶服務社

日照藍道藍絲帶服務社

威海常春藤國際學校

原標題:《守護東亞江豚 | 江豚也會溺水?這才是真相》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守護東亞江豚 山東首個「黃渤海東亞江豚保護」公益網絡正式組建
    原標題:守護東亞江豚 | 山東首個「黃渤海東亞江豚保護」公益網絡正式組建10月29日,由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發起、WWF/OPF蔚藍星球基金支持的「黃渤海東亞江豚保護」公益網絡在山東省正式組建。「保護網絡」成員以線上「東亞江豚保護網絡分享會」的方式,不僅學習交流了黃渤海東亞江豚的形態特徵、地理分布、生活習性、所面臨的威脅等,以及如何針對山東沿海東亞江豚分布、威脅因素、漁民意識等進行綜合調查;還同時邀請到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林文治博士,在線講解了鯨豚擱淺救護方面的知識。
  • 【拯救江豚】江北看江豚 心潮逐浪湧
    2月22日,我和嶽陽市江豚保護協會7名志願者,北去湖北石首市長江天鵝洲白鰭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考察。這裡,界碑、標識、標本室、監測室等設施齊全;60多頭江豚生活得很幸福。這讓我看到了洞庭湖江豚保護的希望。  江豚遷地保護譽滿全球  江豚保護爭朝夕,愛心人士心相約。10時30分,石首市漁政局長趙宏出城十裡相迎。
  • 浦口區自然保護區讓江豚安心住下來
    如今,隨著長江漁業資源的衰退和生態環境的惡化,江豚數量急劇減少。為保衛江豚的「家園」,在江蘇省南京市長江浦口段,一場聲勢浩大的「江豚保衛戰」拉開了序幕。「整個28.5公裡的浦口段都被劃入了保護區範圍,曾經數十家造船廠林立的「十裡造船帶」被拆除,南京港集團部分碼頭佔用的生態公益林全部恢復,七壩港碼頭的6家非法混凝土企業被取締……」對於浦口區橋林街道辦事處主任吳長兆來說,這一系列動作他仍記憶猶新。  一組數據反映了浦口區整治力度。
  • 八裡江江豚保護協會歡迎您
    2019協會足跡「宿松縣八裡江江豚保護協會」成立後,江豚核心活動區八裡江已經取得可喜的成就,包括一塊校園保護地設立、一家江豚保護示範小學(曹湖完小)的活動、一個高科技觀測哨建立、一個「江豚第一灣」品牌的成功註冊等。這些點點滴滴進步,見證了一批志願者們的努力!從「江豚村」觀測站看到江豚活躍次數越來越多,帶給我們不僅僅是欣喜,更是對未來長江整體保護的希望。
  • 九江人的動畫電影《江豚》笑笑來了!
    【新朋友】點擊標題下面藍字「九江發布」關注【老朋友】點擊右上角,分享或收藏本頁精彩內容【公眾號】微信名稱:九江發布 微信ID:jjfb20147月21日晚上6點,南昌市新建區新城吾悅廣場5樓的星軼影院人頭攢動,233個座位的放映廳,大家兩兩隔坐,文演影視「江豚影迷會」首場觀影活動,在動畫電影
  • 拆除「十裡造船帶」,留住「江豚之戀」
    「整個28.5公裡的浦口段都被劃入了保護區範圍,曾經數十家造船廠林立的「十裡造船帶」被拆除,南京港集團部分碼頭佔用的生態公益林全部恢復,七壩港碼頭的6家非法混凝土企業被取締……」對於浦口區橋林街道辦事處主任吳長兆來說,這一大動作他仍記憶猶新。
  • 教你讀懂「江豚從亞種升級到種」的意義
    這兩天有個新聞,就是江豚被從亞種升級到種了。相信很多人看到這個新聞,一定會有一些疑惑:江豚是啥?從亞種升級到種有什麼意義?這裡就解讀一下————江豚是什麼?————說到豚,很多人一定想到了海豚,不過在我國長江,還生活著一種叫做江豚的生物。它們長得也十分可愛,然而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江豚的數量也急劇減少,如今,長江江豚的數量已不足1000頭,這是什麼概念?比大熊貓還少。所以,是極其瀕危的生物了。————從亞種變種有什麼意義?
  • 若能與你共乘海浪之上:江豚與海龜的愛戀,成長才是最終解
    但是在愛與感傷之後的升華,才是湯淺政明告訴觀眾的人生感悟——成長。跟《春宵苦短,少女前進吧》一樣,在純愛背後,成長的印跡才最深入人心。忘記在那裡看到的一句話,日本文學創作習慣用煙花和櫻花來渲染唯美浪漫,因為美好易逝,剩下的就是極致的悲傷。
  • 漁民上岸 江豚「回家」 從「微笑精靈」看長江生態興衰
    有關它的記載,經常會伴隨著長江中已經滅絕的白鰭豚和白鱘,許多在江邊土生土長的人們,都親歷過它們的存在和消亡。 安徽省安慶市漁政巡護員錢明勝表示過去自己捕魚的時候也見過很多白鰭豚,中華鱘和江豚也都有見過。中科院水生所博士 王利民:這個世界上只有兩條河流生活著兩種哺乳動物,一條是長江,另外一條就是亞馬遜河。長江裡面的白鰭豚和江豚是我們的國寶。
  • 【長江十年禁漁】環境改善 「微笑精靈」江豚「回家」
    其中,長江的代表性珍稀物種——江豚,以它們種群命運的起伏,記載了一個長江生態興衰的歷史,讓我們一起去探訪,這種承載著母親河記憶和鄉愁的「微笑精靈」。  長江江豚是長江特有的古老而珍稀的物種,因為性情溫和,嘴部弧線天然上揚呈微笑狀,而被稱為長江的「微笑精靈」。它不僅是長江中現存唯一的水生哺乳動物,也是全球唯一的淡水江豚。
  • 留住它的微笑,​長江江豚擬升為「國寶」級動物
    >便開始了戲水、捉魚的幸福「豚」生長江江豚瀕危程度遠超大熊貓長江江豚僅分布在長江中下遊幹流以及通江的鄱陽湖和洞庭湖中據2017年長江江豚生態科學考察結果顯示長江江豚種群數量僅約為1012頭被稱為「水中大熊貓」而大熊貓通過多年保護數量已經達到2000多頭長江江豚的瀕危程度遠遠超過大熊貓長江江豚極度瀕危主要是受人類活動的幹擾長江江豚並不挑食以常見的小型魚類為食
  • 小江豚計劃|盛夏光年裡,陪孩子「藝路童行」
    2020年8月28日,在湖北省高考理科狀元唐楚玥精彩的分享會後,伴隨一場難忘的音樂劇結業匯報表演落幕,融創華中小江豚音樂劇夏令營圓滿舉行。在著名歌劇演員、音樂劇演員周正中老師和青年教師、文學博士、電影配樂人王希翀老師,以及喚醒花園音樂教育中心的教師們的精心指導和陪伴下,小江豚夏令營的學員們,經過近一個月的培訓,帶來了精彩紛呈的音樂劇表演。
  • 委員代表接力籲江豚保護升級:保護動物名錄修訂到底卡在哪?
    對江豚的保護升級呼籲多年,有關方面並非沒有行動。根據去年聯名提案的第一提案人徐旭東收到的農業部「提案答覆函」,2017年5月9日,農業部召開了長江江豚升級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專題論證會,與會專家一致同意通過《長江江豚保護級別提升可行性分析》和《長江江豚保護級別提升政策風險性評估》兩份報告,並建議儘快按程序上報。
  • 江豚?上海男子夜釣,河中冒出大型「奇異生物」
    不過,黑夜靜悄悄充滿神秘未知,誰也不知道會遇到什麼——比如近日一位上海釣魚愛好者,就遭遇這離奇、詭異的一幕……河道水花翻湧,冒出「奇異生物」據稱,這位的上海釣魚愛好者在周邊一條河道夜釣,當時魚情一般,並沒有魚咬鉤,這位釣魚人也是無聊地四處掃視。
  • 建議閉殼龜屬、東亞江豚等升國家一級,並加大對長江黃河本土魚的保護
    這是該《名錄》繼1989年首次頒行的第二次修訂。公開徵求意見的時間為一個月。中國綠髮會作為一家長期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的基金會,對此高度重視。在徵求意見期間,綠會政研室廣泛徵求了綠會現有152個中華保護地及有關專家、志願者意見,特以陸生動物、水生動物兩個部分向相關部委提出建議。
  • 新時代文明實踐|世界環境日,江心洲萌娃畫微笑的江豚
    中國江蘇網6月5日南京訊 「6.5」世界環境日當天,由南京市建鄴區生態環境局、江心洲街道聯合主辦,鳳凰數媒、江蘇鳳凰少兒出版社、江蘇文藝廣播、南京江豚保護協會、南京星合廣告有限公司共同協辦的「保護長江,關愛江豚」環保公益活動在洲島家園鄰裡中心舉辦。
  • 長江江豚
    武漢市禁捕辦科長 楊凱今年以來,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和廣大市民積極參與下,全市打擊非法捕撈活動得到有效遏制,非法禁用魚具源頭治理也得到綜合整治,全市兩起打擊非法捕撈案件分別獲得農業農村部和公安部長江流域非法捕撈十大案例,特別是多年未出現的長江江豚在武漢江段多次出現,也見證了我們禁捕工作的成效。
  • 自然研學|守護長江精靈的少年們
    印刻瀕危魚種,守護長江精靈  武漢第十二中學刻制長江珍稀魚種版畫,源於一場關於江豚的講座——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博物館館長張先鋒,連續兩年到學校做《留住江豚的微笑》講座。
  • 長江江豚擬升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數量比大熊貓還少
    19日,國家林草局、農業農村部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擬升級長江江豚為國家一級保護物種。長江江豚被稱為長江中的」微笑天使「 ,他們性格活潑,智商相當於3-5歲人類孩童。根據2017年科考結果顯示,長江江豚僅存約1012頭,數量比大熊貓還少。
  • 為護江豚南京打撈千噸級沉船 潛水員負重上百公斤清淤
    持續的「長江大保護」,讓江豚戲水的動人一幕,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長江江面上。為更好地保護江豚,這兩天,南京長江辦和海事部門正在緊鑼密鼓地開展一場沉船打撈行動。為了把船拖離水面,南京浦口區長江辦的工作人員正在加班加點,對這艘船開展清淤工作:「噸位比較大,它沉下去,下面泥沙也比較多。兩艘船在這邊清,每小時清淤40噸左右。24小時基本上不停,直到把泥沙清完。」沉船清淤,潛水員的擔子最重。周師傅每次要負重上百公斤,連續在水下工作3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