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邦|http://www.cyzone.cn 2016-01-20 18:55
偶像計劃推出的偶像團體IP·Family
偶像計劃是一個製造偶像的平臺,採用C2C的網際網路造星模式,一端是練習生,一端是粉絲,通過不斷的課程進階和粉絲互動,由粉絲們「養成」心愛的偶像。同時,偶像計劃還會憑藉線上大數據和集中式資金管理,將偶像選拔和培養的過程進行標準化、流程化,並利用資本形式實現快速批量複製。
論粉絲與明星的「C2C關係」
雖說做的是造星的事,但偶像計劃創始人何怡更願意用「養成偶像」來定位自己的產品。他告訴《創業邦》,國內的造星模式以及韓國的練習生模式,都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方式。「傳統經紀公司推的新人和節目都是賭博性的,砸完錢沒火起來也許就沒有下文了。」
他認為,C2C是個不錯的解決方案,直接把粉絲和偶像練習生聯繫在一起,且相比於傳統的B2C——經紀公司比較強勢的模式,C2C為有夢想成為偶像的年輕人提供了均等的機會。
其實,偶像計劃的模式更接近於國內的超男快女,只不過它切入的是一個長尾市場,周期更長。在何怡看來,偶像計劃的對標產品是日本的AKB48組合。
上海交大畢業之後,何怡去了日本工作。多年二次元文化的浸染以及對AKB48的喜愛和研究,讓他覺得在當下國內市場逐漸接受二次元文化的同時,這個模式值得試試。況且,他發現,目前國內除了TFBOYS等少數成名團體,很少有現象級的偶像個人或團體,優質偶像極度匱乏,而傳統藝人經紀公司養成明星耗資大、周期長,對資源整合的要求也非常高。
偶像計劃創始人何怡
偶像是如何養成的
偶像計劃的練習生海選向所有用戶開放,但入選標準是:年齡小(6至20歲),顏值高(萌妹子或者小鮮肉)。為什麼要設置這個門檻?何怡解釋,主要是因為這一人群的可塑性最強,成長空間和留給用戶的想像空間也最大,可以保證「養成感」。此外,一般明星或偶像,養成時間基本需要三到五年,更有甚者達十年有餘,所以,年齡越小的練習生,成長空間也就越大。
成長體系主要分為兩塊:課程進階和粉絲互動。製作團隊會把自主設計的培訓課程發布到平臺上,練習生根據任務拍攝練習視頻,上傳後由粉絲投票、打分。課程的完成度、打分的高低、在任務中和粉絲的互動都將決定練習生是否能夠晉級,解鎖更高級別的課程。系統會分別根據人氣度和活躍度對練習生進行排名。排名高,就能得到粉絲用戶的打賞以及偶像計劃的專屬培養機會;反之,則會被平臺淘汰。
這個平臺上的偶像與時下的藝人是否有些不同?何怡認為有本質的區別。時下藝人可能主要專注於自己的才藝或者是演技,但「偶像計劃」的明星要學會與粉絲互動。「前期常常和粉絲互動聊天,只有粉絲覺得有意思,他們後面才會發展得更好。」在練習生的成長中,粉絲福利也是考核的重要部分。
線下活動反哺線上內容
在偶像計劃的平臺上,用戶主要分為三類:粉絲、練習生、Center籤約生。第一批用戶主要通過社交媒體、社交網絡和視頻網站的線上推廣,以及從何怡之前運營的二次元社區導入。用戶普遍為90後,這也就決定了在維護用戶黏性上,偶像計劃與時下的主播秀等直播平臺必須有所不同。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他們採用了線下活動反哺線上內容的網際網路方式。這包括為旗下的籤約練習生出版首支單曲,把練習生在韓國的學習生活剪輯成真人秀等。他還建立了線下中心作為練習生線下培訓和線上迷你Live的場地,舉辦與粉絲互動的「握手會」也在計劃中。
目前偶像計劃儲備的練習生有近200個,公開了113個,其中女生有100個,正式籤約的有50個。「Center籤約生」一期中有7人通過考核選拔成為偶像團體IP·Family正式成員,並赴韓國錄製首支出道單曲MV。
偶像計劃天使輪拿到了千萬級人民幣,近期正在和陌陌談合作事宜。
在何怡看來,偶像計劃面對的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在短期內製造出現象級的偶像個人及團體。但他認為「基於流量的內容變現以及藝人價值」是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流量增長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任何一家經紀公司都會有合作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