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366年開始,奧斯曼軍隊用了三年的時間佔領了整個馬裡查河谷,從而據有了保加利亞南部的大部分地區。像約翰·巴列奧略一樣,希什曼也淪為穆拉德的附庸。在得到不必改信伊斯蘭教的許諾之後,希什曼的女兒嫁入了蘇丹的後宮。希什曼在奧斯曼軍隊的幫助下,成功趕走了匈牙利人,但是沒能像他期望的那樣奪取他弟弟佔據的那份國土。
1371年,希什曼取得了塞爾維亞人的支持,趁著奧斯曼軍隊西進的時機,開始反對奧斯曼人。然而,他在薩莫科夫(Samakov)遭遇了決定性的失敗,隨後逃進了山區。於是,土耳其人得以暢通無阻地進入了保加利亞都城索非亞(Sofia)前面的大平原。 不過,穆拉德並不急於奪取索非亞。
他不僅是一名戰士,也是帝國的締造者。他總是認真計劃他的戰役,並且以很快的速度實施他的計劃,但是他也懂得欲速則不達的道理。在進攻索非亞之前,他要先確保左翼的安全。他打算奪取斯特魯馬河(Struma)和瓦爾達爾河(Vardar)的河谷,杜絕塞爾維亞人的威脅。
於是,他下令入侵馬其頓,向著瓦爾達爾河進發。 馬其頓和塞爾維亞的內訌比保加利亞還要嚴重。1355年,斯泰凡·杜尚在進攻君士坦丁堡的途中死去,他的兒子繼位。然而,這位被臣民稱作「Nejaki」(軟弱的人)的新君卻讓曾經的「帝國」陷入了無政府和內戰的狀態。1371年,歷史重演了。
塞爾維亞人再一次進軍到馬裡查河,並且和上次一樣被奧斯曼人徹底擊敗。在這場發生在切爾諾門(Cernomen)的戰鬥中,有三位塞爾維亞領主或淹死,或被殺。 於是,馬其頓的東部被奧斯曼人徵服了,其迅速程度堪比十年前對色雷斯的徵服。奧斯曼人在茲拉瑪(Drama)和塞雷斯(Serres)這兩座城市進行殖民,並把那裡的教堂改建成了清真寺。
斯特魯馬河河谷內和附近的城市、村莊都宣布承認奧斯曼人的統治權。而在更為偏遠的地區,那裡的塞爾維亞人作為奧斯曼人的附庸,繼續統治著當地。1372年,奧斯曼軍隊渡過了瓦爾達爾河。他們將河谷東側的居民奧斯曼化,河谷北側則交給已經淪為奧斯曼帝國附庸的拉扎爾大公(Prince Lazar)管理。拉扎爾大公原本被選為塞爾維亞王位的繼承者,但是此時支持他的臣民已經寥寥無幾。這就是斯泰凡·杜尚的塞爾維亞帝國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