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一位新媽媽吐槽說,她兒子未滿月時就常常吐奶。爺爺奶奶看了很是心疼,抱著孩子沒少往醫院跑,醫生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只是說等孩子長大了做個胃鏡鋇餐,兒子吐奶的症狀並沒有得到改善。
以前新媽媽是純母乳餵養,兒子吃完奶,她都要抱起來輕輕的拍嗝。每次都拍好長時間,長到她以為兒子不會吐奶了,結果她剛停下,兒子就譁譁開始吐。奶奶看見了,抱怨說:「寶寶吃多少吐多少,一點營養沒吸收,還白白受回罪!」
爸爸和爺爺奶奶撇下她,三個人一商量,便決定給兒子添加奶粉。混合餵養後,兒子很容易嗆著,一嗆就咳嗽,然後大吐特吐。新媽媽每次餵孩子吃奶,都如臨大敵,晚上也焦慮的睡不好覺。
爸爸則認為兒子之所以會吐奶,全都是媽媽的問題,是媽媽沒帶好孩子,媽媽表示很委屈。其實,孩子吐奶不一定與媽媽有關,而是受其他因素綜合影響。
嬰兒為什麼吐奶?
1.生理因素
嬰幼兒的腸胃功能發育不完善,六個月以前,嬰兒的胃不像大人一樣垂直向下,而是呈水平狀態,使得嬰兒胃容量很小。出生1~2天的新生兒胃容量只有7~13毫升,相當於一顆鷹嘴豆大小;3~6天的嬰兒胃容量是1~2盎司,只有一顆葡萄大小;1周~6月的寶寶胃容量為2~3盎司,與一顆草莓大小類似。
另外,嬰幼兒食管的肌肉張力比較弱,賁門比較鬆弛、閉合不嚴,食物很容易從食管反流出來,導致寶寶吐奶。
寶寶六個月以後,平躺時間減少、豎抱時長增加、坐立狀態增多,膈肌開始沉降,再加上重力的作用,胃慢慢轉換成垂直狀態。大多數嬰兒的吐奶現象會有所緩解,少數嬰兒需要等到1歲後,吐奶狀況才會減輕。
2.餵養不當
嬰兒如果一次餵養過多,超過其胃容量,而父母馬上將其放到床上,很容易吐奶。或是嬰兒進食過快,吃奶過程中吞進大量的空氣,父母沒能及時豎抱拍嗝,也可能引發吐奶。
這些都是生理性吐奶,如果偶爾一次,且嬰兒沒有痛苦表情的話,父母不必太緊張。如果嬰兒吐奶次數頻繁,同時表現的很難受,父母就需要考慮嬰兒是否患病了?
3.疾病因素
如果嬰兒的腸胃系統出現問題,會造成消化功能退化,寶寶很可能會吐奶;如果嬰兒感冒,造成呼吸系統感染,寶寶呼吸道有粘液也易吐奶。如果嬰兒的神經系統存在病變,也可能伴隨著發燒、吐奶等症狀。
嬰兒吐奶怎麼辦?
嬰兒每次吐奶後,父母可不必著急把寶寶豎抱起來,避免嘔吐出來的物質嗆進肺部。父母可以先讓寶寶側臥,或者把寶寶橫抱起來,然後輕拍其背部,幫助寶寶吐出分泌物。
接著清理一下嬰兒的口鼻,觀察寶寶是否有其他不適。如果寶寶有抽搐、哭鬧不止等情況,需要及時送醫。
父母可以在寶寶情緒穩定以後,少量餵寶寶一些溫開水,以緩解寶寶嘔吐的不適。
父母應該怎樣預防嬰兒吐奶?
母乳餵養的寶寶,父母可以通過抬高嬰兒的頭部,採用側臥位餵奶,使乳汁可以順利通過食管流入胃部,被機體吸收。
奶粉餵養的寶寶,母親可以把嬰兒抱在懷裡,使奶瓶傾斜45度角來餵寶寶。同時要選擇合適的奶嘴,奶嘴過大的話,寶寶來不及咽下,容易嗆著。奶嘴過小的話,寶寶在吃奶過程中容易吸入較多的空氣,造成吐奶。父母可結合寶寶的年齡和發育情況選擇奶嘴。
每次餵食量不可過多,宜採用少量多次餵養的方式。每次餵完寶寶後,可以嘗試豎抱拍嗝,讓寶寶保持豎位半個小時。不可一餵完就把寶寶放下,這樣奶水容易回流,造成嬰兒吐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