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餵養是父母們一項重要的工作,尤其是第一胎,面臨的各種問題手忙腳亂,讓很多媽媽頭疼,尤其是寶寶吃完奶後,經常會出現吐奶的現象,這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來認識一下什麼是吐奶
新生兒吐奶又稱為漾奶,或者溢乳,大多數是生理性的。這是因為寶寶各項器官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寶寶的胃不同於大人,容量小又處於橫位,大腦皮層控制嘔吐反射能力差,一不小心便會發生嘔吐。這些都與解剖生理有關,等寶寶月齡增長後,這種現象便可慢慢消失。
如果寶寶吐奶頻繁,吐奶時壓力很大,呈噴射狀,並且一次吐出的量很多,就要考慮病理性吐奶。媽媽發現寶寶吐奶異常,體重不增加,同時伴有腹瀉發熱等症狀,一定要帶寶寶去醫院就診,以免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寶寶吐奶與日常餵養有關嗎?
答案是:有。除胃腸功能紊亂或出現先天性腸道疾病導致的病理性吐奶,生理性吐奶與媽媽的餵養有一定關係。寶寶胃容量小,如果媽媽餵奶過多,也會從口中溢出,或者餵奶過快,寶寶在吮吸過程中吸入空氣,也會造成吐奶現象。
如果寶寶喝奶粉,人工餵養時奶嘴孔太大,也會使寶寶將空氣吞入腹中,刺激胃部導致吐奶。另外,餵完寶寶後立即放在床上,吸入的空氣沒有立即排出,也會吐奶。
寶寶吐奶後,應該怎麼做?
寶寶發生吐奶後,很多新手寶媽急著拍打背部,其實這樣做是錯誤的。寶寶吐奶,第一步不是拍奶嗝,新手媽媽別搞錯了。
寶寶吐奶後,應該首先檢查口中是否有殘留的奶液,如果吐出的奶還殘留在口中,驟然抱起來會使奶液倒流,嗆到寶寶更容易吐奶。這時候,應該將寶寶翻過身來,保持右側臥位,用乾淨柔軟的毛巾輕輕將口腔清理乾淨,然後再慢慢將寶寶抱起來,輕輕拍嗝。
拍奶嗝不應該在吐奶後進行,要在每次餵完奶後,將寶寶輕輕抱起,使其頭靠在媽媽肩上,輕輕拍打後背,聽到寶寶發出嗝的聲響,吞入的空氣就排出來了,這樣,吐奶的機率就降低了。
母乳餵養技巧很關鍵
母乳是最經濟、最天然的營養品,分娩後要做到早吮吸、早接觸、早開奶。媽媽要與寶寶早進行皮膚接觸,增進母嬰感情,多吮吸才能刺激乳汁分泌,早開奶促進母乳餵養。
媽媽給寶寶餵奶時,要託著他們的臀部和背部,使寶寶的頭部更貼近乳房。哺乳時不要壓住寶寶的鼻子,注意聽聲音,寶寶吮吸能聽見明顯的吞咽聲,若光吸不咽,則要考慮奶量不充足,要及時追奶,作出相應的解決辦法。
不管寶寶吮吸母乳還是喝奶粉,餵完後都要拍奶嗝。拍完奶嗝後不要急著將寶寶平放,要先保持右側臥,不要來回翻動寶寶,以免奶液衝擊胃部,造成吐奶。
(配圖均來自網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