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後花30億,盲盒是一場驚天騙局嗎?盲盒成癮,小心入坑

2020-12-14 騰訊網

大家好我是掌門喵

盲盒知道吧

現在這玩意現在特別火

天貓的《95後玩家剁手力榜單》顯示

每年花2萬元以上在天貓買盲盒的玩家

有20萬人

並且大多數都是95後

我就算95後有15萬人吧

15萬乘以2萬

那就是30個億

也就是說

這幫95後

一年至少要花了30億元買盲盒

這還沒算哪些花費低於2萬的

最古老的95後也就25歲

剛大學畢業

他是怎麼做到每年花2萬塊錢去買玩具的

這種瘋狂

我只在收集寵物小精靈和108張水滸卡

的時候經歷過

當我長大以後

我就再也沒買過小孩子的玩具了

我都是只買成年人的玩具

我將從商業、消費和心理的角度剖析

盲盒和抽獎有什麼區別

年輕人買盲盒

買的是物質快樂,還是精神快樂

以及一入盲盒深似海,從此踏上不歸路的心理機制

是如何形成的

2010年,23歲的大學畢業生王寧

拉上了女朋友楊濤

和一名大學師妹

在北京開了一家賣創意家具、文具、玩具

的潮流商店

這對畢業於鄭州大學

西亞斯國際學院的情侶

萬萬不會想到

多年以後

自己將作為成功校友

回到母校接受學弟學妹們的敬仰

因為他們在2010年開的這家夫妻小店泡泡瑪特

在今天已經變成了一家

一年賣出16.8億元玩具

淨利潤達到4.5億元的企業

而當初那個稀裡糊塗開了家店的王寧

也稀裡糊塗地就成了

全國最大的潮流玩具企業締造者

他當年廣告學的同學們

還在甲方的慘無人道中掙扎的時候

他的公司泡泡瑪特已經估值175億元

正奔跑在香港上市的衝刺線上

依靠著賣盲盒玩具

他跟他當年的女朋友、現在的老婆楊濤

身價也達到了近100億元

而這一切光環

距離他本科畢業,僅僅10年時間

這,就是盲盒經濟風口下所創造的財富神話

更準確地說

這一切只用了5年的時間

因為一切榮耀的前奏

都是從2015年

那個光著屁股日本小人開始的

在2010年到2015年的創業階段

王寧的泡泡瑪特商店,其實賣的東西很雜

漂亮家具也賣

有趣玩具也賣

可愛文具也賣

王寧也一直沒有賺到什麼大錢

轉機發生在2015年的時候

泡泡瑪特無意之下代理了日本的Sonny Angel

這個來自日本的光屁股小人

在日本其實已經火了很多年

一直採用盲盒玩法銷售

但是讓王寧沒想到的是

2015年,Sonny Angel進入中國市場後

一年就賣了3000多萬元

單單這一款產品就佔到了

泡泡瑪特全部收入的三分之一

當一個人體會到了賺錢的快樂

他就會想要雙倍的快樂

所以王寧決定往產業鏈的上遊走

畢竟Sonny Angel是代理的日本人產品

自己只能做中間商賺差價

如果能自己開發一款類似的盲盒潮流玩具

利潤不就全進了自己的口袋嗎

2016年

王寧找到了香港設計師王信明

並從他手中籤下了潮流玩具Molly

這款Molly,設計師王明信其實已經做了10年

積累了一批小眾但絕對忠誠的粉絲

作為設計師

王信明一直把Molly定位為藝術品

一次只做150個

每個的售價都是千元起

小Molly

大師作

但王寧可不是設計師

本科學廣告的王寧

滿腦子都是更多的鈔票

更多的快樂

他來找王信的目的

就是為了買下Molly的版權

然後通過工業量產和商業推廣

把Molly從一個藝術品變成消費品

小白領隨手都能買得起那種

王寧說過一個很經典的比喻

曾經的Molly設計師就是一個

高高在上的劇院歌者

現場門票一千塊錢一張

所以永遠只能收穫一小批粉絲

而泡泡瑪特做的事情就是跟他籤約

把他的作品做成專輯賣向全世界

讓本來只有1%的人玩的東西

走進5%、10%

Molly實現工業化量產後

價格從上千元降到了59元

在盲盒玩法的加持下

短短一兩年時間

銷量從原來的幾百個暴增到幾千萬個

2019年

泡泡瑪特單賣Molly就獲得了4.6億元收入

可能會有人覺得不可思議

這麼醜的小人

怎麼賣了4.6億元

有這想法的其實不止你一個人

網絡上對Molly的評價

本來就有點分裂

有人說好看有人說醜

不信我們看一下

覺得Molly醜的人請扣1

不醜的請扣2

任何產品

都不可能讓所有人誇口

以中國14億的人口

只要有1%的人願意買走

就能夠保你賺得流油

況且Molly也不是說特別醜吧

她有點像一個憋了一肚子氣的女孩

明明內心在咆哮

表面卻要迷之微笑

挺像女白領在職場上受了氣

又不能開罵的狀態

這種帶著情緒和代入感的觀賞性

就是Molly被大眾接受的情感基石

因為潮流玩具本質上是一種精神消費

你覺得它某種程度反映了你的

想法、愛好、信念或者情緒

它就成了你的精神夥伴

特別是對於那些離開家鄉故土

到一個陌生的城市打拼的年輕人而言

當所有的壓力、煩惱、憂愁

都無人傾聽時

一個栩栩如生的小玩偶

很可能就是你最緊密的朋友

這跟很多獨居年輕人喜歡養貓

其實是同樣的道理

它填補的是那份情感空虛

那為什麼不養狗呢

因為狗要遛啊

大城市的年輕人本來就是加班狗

你還要他下了班去遛狗

別逗了

而盲盒玩法

更加強化了潮流玩具的精神屬性

盲盒雖然看似等於抽獎

其實完全不一樣

抽獎結束於開獎

不論中沒中

消費者的心理期待已經完成了

但盲盒一般都是成套產品

成套產品講究的就是一家人要整整齊齊

滿足的其實是消費者的收集欲

一整套產品被逐漸集齊的過程

其實就是心理期待和滿足感愈來愈強的過程

當全部集齊的那一刻

一種集齊7龍珠般的神聖感就會油然而生

所以盲盒的滿足感

其實是一個動態的心理過程

每一次打開盲盒,都是一次打怪升級

會有成功,會有失敗

會有心理滿足,也會有心理落空

在漫長的收集過程中

盲盒玩家投入的成本不僅僅是金錢

還有時間、精力和情感

而金錢、時間和情感

是人在這世界最寶貴的三樣東西

我們一旦對哪個事物投入了這三樣

他就會給我們帶來金錢買不到的快樂

比如愛情、父母、寵物

甚至包括我們喜愛的遊戲

他們給我們帶來的快樂

不僅僅是因為我們在他們身上花了金錢

還有共同經歷的時光、歲月和情感

這些都是用金錢買不到的快樂

但快樂有多少

當我們想放棄他們時

痛苦就有多少

消費者玩盲盒投入大量的金錢、時間和情感

會讓盲盒玩家的沉沒成本變得非常高昂

一旦盲盒玩家想中途放棄

之前花的時間、金錢和情感就將全部白費

高昂的沉沒成本

會讓盲盒玩家感到異常痛苦

所以最終更可能放棄的

更可能是「放棄」這個想法本身

這就是一入盲盒深似海

從此踏上不歸路的原因

這在網際網路被稱叫做用戶粘性

在心理學被叫做成癮

在商業上則被看作是開掛

因為它讓消費者自帶分裂屬性

實現了一個消費者作N個用的功能

一個消費者來買3次

不就等於來了3個消費者嗎

所以有時候幾個人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一個人可以來幾次

比如泡泡瑪特的復購率就達到了58%

2個人可以當作3個人用

充分實現了次數上的勝利

而除了收集欲情感滿足

盲盒的第三大價值就是社交

還記得小學時收集水滸卡的場景嗎

哪個男生的卡片最多

他走到哪裡

最大的卡片交易中心就在哪裡

他的座位就是全班的王之寶座

接受全班男生的仰望

永遠人滿為患

但你要是不玩水滸卡

下課就只能一個人坐在位置上

看女孩子玩橡皮筋

而盲盒,就是當今女生們的水滸卡

泡泡瑪特的女性消費者佔到了75%以上

當她們用一個玩具

去換另一個玩具時

這種以物換物的原始交易方式

要比金錢購買要更有人情味

因為在交換的過程中

你可能會收穫一段有趣的對話

收穫一個興趣相投的朋友

收穫一段陌生人的經歷

最終

你會收穫一個社交圈子

從而獲得心理上的社交滿足

再加上潮流玩具的顏值本來就不低

具有非常高的展示價值

比如日本的Sonny Angel系列

就非常適合萌妹子拍照發微博和朋友圈

所以智慧型手機的普及

和微信、微博、QQ等社交媒體

更是成為了讓潮流玩具走出小眾

走向大眾的破壁機

而盲盒經濟的爆火

讓風口和泡沫也隨之而來

巴不得什麼都給它盲一下

比如盲盒抽跑鞋

盲盒抽Iphone

盲盒抽大牌口紅

照這麼發展下去

是不是老婆也可以盲盒一下

噢,已經有了,相親不就是嗎

這些表面看似很盲盒的東西

其實很盲目

因為它們本質上就是抽獎

盲盒是為喜愛買單

抽獎是為功利買單

盲盒買的其實是產品

如果產品我哪天不喜歡了

我就可以選擇不買

而抽獎買的是物超所值、僥倖心理

花50塊錢

就想抽到5000塊錢的IPhone

但假如你是老闆

在設計這個抽獎遊戲的時候

你可能讓自己虧錢嗎

所以從概率上來講

99%的人註定要成為抽獎分母

要是老闆心再黑一點

連分子都不設

這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騙局

所以抽獎也更容易出現詐騙

所以消費者願意買盲盒

願意買潮流玩具

前提是消費者的真心熱愛

你喜歡漫威

所以你想集齊一套超級英雄

你喜歡火影

所以你想集齊一套五影

所以盲盒的核心競爭力

其實並不在於盲盒這種形式

而在於文化IP的塑造能力

就像Molly在實現商業化之前

已經被老粉絲們喜歡了近十年那樣

唐老鴨、米老鼠、漫威英雄

葫蘆娃、西遊記、三國演義

不管在我們8歲,18歲還是28歲

這些我們打心底熱愛的文化

總能給我們帶來快樂、回憶和陪伴的小夥伴們

這才是盲盒的靈魂

也是我們願意付費的前提

編輯:小盆

相關焦點

  • 花幾十萬買上癮的「盲盒」也有假?痴迷盲盒的95後注意了
    所謂盲盒,就是不知道裡面裝的是什麼,也就是這股神秘感吸引了很多的年輕人痴迷於拆盲盒,「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麼味道。」這句話用來描述「盲盒」非常應景。
  • 盲盒「熄火」:玩家後悔入坑 自稱「被割韭菜了」
    「60歲的玩具迷,買盲盒花了70萬」、「夫妻二人4個月花20萬買盲盒」等新聞層出不窮,將盲盒生意推向高潮。 數據顯示,2019年「雙十一」當天,在天貓賣出了超過200萬個盲盒,銷售額為8212萬元,而上一年有近20萬在盲盒上花費超過2萬元的「硬核玩家」。
  • 盲盒潮玩,該入坑時需入坑~
    而盲盒作為模玩的線下販賣形式也吸引了一大量90/00後年輕玩家,乃至出現了比「炒鞋」更瘋狂的「炒盲盒」熱!根據閒魚今年年中發布的官方數據,過去一年閒魚上有30萬盲盒玩家進行交易,每月發布的閒置盲盒數量較一年前增長320%,Molly娃娃交易超23萬單,均價70元。限定款和潛藏款被炒至上千元並不少有,非常受追捧的盲盒費用狂漲39倍:泡泡瑪特的潘神聖誕潛藏款,原價59元,現在曾經賣到2350元的高價,狂漲39倍。
  • 「入坑」盲盒的年輕人,有人一年耗資百萬元
    自復旦大學歷史系畢業後,一直在博物館同文物打交道的孫路遙,沒想到自己有朝一日入了「盲盒」的「坑」。「冬天加班結束,或是忙完一個大展,就順帶去商場逛一圈,悄悄帶一款盲盒回家,忐忑又興奮。」吸引孫路遙的,是不知何時出現的盲盒販賣機。造型與普通販賣機無異,只不過外形更花哨,販售的商品也非零食飲料,只有拆盒才揭曉是哪款玩偶的所謂「盲盒」,「它的樂趣就在於不確定。」
  • 盲盒當道,韭菜橫行
    我好羨慕啊,花30塊錢就有可能開車價值幾千上萬的東西,而且看大V們的中獎比例,好像比買彩票中獎容易多了。搏一搏,30變3000,簡直賺翻了。真的是這樣的嗎?這個價格,真的有人買嗎?我不知道。但是真的有人靠倒賣盲盒賺了錢的,閒魚官方數據顯示2019年一30歲的上海男子通過轉賣盲盒賺了10萬。泡泡瑪特靠盲盒賺了16億。盲盒的生意有多好?泡泡瑪特今年雙十一的銷量為1.42億,這樣你大概能明白,盲盒到底有多受人追捧。
  • 網紅「盲盒」泡泡瑪特赴港上市!萬物皆可「盲盒」,你入坑了嗎?
    從新三板摘牌後不到一年,以網紅盲盒而被大眾熟知的玩具公司泡泡瑪特近日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書,短短3年間,泡泡瑪特實現了營收的飛速增長。從十年前「盲盒」橫空出世,到如今盲盒、福袋、盲選的潮流充斥我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如火如荼的盲盒文化,你也入坑了嗎?
  • 一入盲盒深似海——小小盲盒,盡榨乾了多少人的錢包?
    作者 | CDA數據分析師一對來自北京的夫婦,4 個月在盲盒上花了 20 萬;一位 60 歲的玩家,一年花了 70 多萬購買盲盒。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關於盲盒的這類新聞層出不窮,那麼盲盒到底是什麼?
  • 1000億的泡泡瑪特和盲盒裡的95後
    這些來買玩具的人,不是需要哄孩子的父母,而是以95後、00後為主的年輕人。這種場面,對泡泡瑪特來說已經不算新鮮。在2018年4月,泡泡瑪特在上海舉辦展覽會,同樣是上千人提前足足4天4夜在會場外面排隊。泡泡瑪特做的玩具仿佛有一種魔力。
  • 【新經濟】1000億的泡泡瑪特和盲盒裡的95後
    【新經濟】1000億的泡泡瑪特和盲盒裡的95後 2018年12月21日,北京的冬天一如既往的寒冷。但在這天清晨6點的西單大悅城門外,卻有兩千多人排起了長龍,他們打算在寒風中再等4個小時,等大悅城一開門就衝進去買一款玩具:泡泡瑪特的新款公仔。
  • 盲盒經濟正當時,品牌該如何玩轉盲盒營銷!
    近年來,「盲盒」因未知、不確定的特質讓不少人「上了頭」,成為了當代年輕人的「新寵」。 2019年,天貓《95後玩家剁手力榜單》顯示,過去一年中,天貓上潮玩手辦銷量的同比增長達到近 190%;有近20萬消費者每天在天貓上花費2萬元收集盲盒。
  • 一家賣盲盒的公司,憑什麼值1000億?
    12月11日開盤價較發行價直接翻倍,之後股價雖有回落,截至發文,市值仍近千億港元,其創始人王寧身價接近500億港元。144分之1,是抽中泡泡瑪特隱藏款盲盒的概率。以59元的常見定價計算,理論上獲取這種盲盒需要8469元。而實際根據盲盒設計,如果運氣好,可能買一隻就會抽中。
  • 你在地鐵站隨意買下的盲盒,讓這個95後一天賣出50萬隻,年賺2億多!
    95後小朋友創業賣盲盒,年賺2億多保守估計的話,如今的盲盒市場早就達到千億級。也許有人很難理解,為什麼一隻59元的玩具,會造就這麼大的市場?這就要說到盲盒的產品設計了:通常,一整套的盲盒有12套,每一套裡又有12個娃娃。
  • 85後創業賣盲盒,年賺4億:揭秘盲盒經濟,如何掏空年輕人的工資?
    2019年,泡泡瑪特營收16.8億,淨利潤是4.51億元。 3年時間,泡泡瑪特淨利潤暴漲近300倍,估值已經超過了175億。 2019年8月,天貓發布的《95後玩家剁手力榜單》顯示,95後最燒錢的愛好中,潮玩手辦排名第一。每年有20萬硬核玩家,一年在盲盒上花費超過2萬塊。有些瘋狂的消費者,一年甚至要花上百萬。 2020年兒童節,拼多多數據統計顯示,十大熱銷商品榜上,盲盒排第二。
  • 裝有動漫周邊的盲盒,是95後漫友交的智商稅嗎?80後漫友也曾沉迷
    由於盒子外表都沒有內裡物品的標註,所有只有當漫友打開盲盒的時候,才能得知究竟買到了什麼動漫周邊。這樣如同猜謎一樣的模式,讓很多95後漫友感到激動和上癮。動漫周邊盲盒95後漫友買盲盒是在交智商稅嗎?很多人對95後漫友這樣的不理性消費嗤之以鼻,認為買盲盒是在交智商稅。
  • 盲盒玩家是交 「智商稅」嗎?
    那些玩家與盲盒又有哪些故事?反覆購買盲盒真的是交「智商稅」嗎?帶著這些疑問,記者採訪了數名盲盒玩家,來聽聽他們怎麼說?與幸運相隨的盲盒對於年齡偏大的讀者,可能對盲盒還不太了解。但對於很多小孩和部分成年人,玩盲盒已成了一個時尚。盲盒之所以吸引人,因為玩家只有購買後打開才知道自己抽到了什麼,正是這種不確定性,也成為了吸引玩家的存在。
  • 現象級玩具,盲盒是怎樣讓你上癮的?
    盲盒在近年得到了井噴式發展,在網際網路上爆紅。閒魚作為當代消費主義的照妖鏡,同樣證明了盲盒的瘋狂。據官方數據統計,2018年閒魚上就有30萬盲盒玩家進行交易,且每個月發布閒置盲盒數量,相比於前一年增長了320%,那些最受追捧的盲盒價格,更狂漲39倍。
  • 盲盒的金錢遊戲
    「一般一個盲盒的成本價只需要15元左右,出廠價一般根據進貨量在20~30元左右浮動,市場價可賣至59元。」上述工廠負責人劉偉向「創業最前線」透露,盲盒市場確實屬於暴利行業——現在生產潮流玩具的工廠,賺錢效應堪比「印鈔機」,他見過不少同行年收入都超幾個億。但高利潤並不代表高回報。即便整個行業處於爆發期,在豐厚的利潤下,也不是誰都能過得好。
  • 一年賺4.5億,95後為之瘋狂,盲盒正在悶聲發大財
    你開過盲盒嗎?就是下面這個 POP MART(泡泡瑪特),在去年突然火遍全網,無數年輕人,特別是 95 後如同中毒一般為它瘋狂。就是這個系列,去年一年賣了4.56 個億。狐妹看到新聞說,就在去年,就為了收集盲盒,有近 20 萬人人均花費了 2 萬多人民幣,甚至還有土豪一年為此花了上百萬。
  • LSPACE丨今天你開盲盒了嗎
    從它大熱開始說起泡泡瑪特作為盲盒產業的頭部企業,只用了三年就讓自身淨利潤從156.9萬飛躍到4.5億,將中國Z世代手中的潮玩「玩」出了新盲盒經濟。泡泡瑪特在2017-2019年營收分別為1.58億元、5.14億元、16.83億元,增幅分別達到225%及227%。
  • 讓人慾罷不能的盲盒背後有玄機
    在天貓發布的《95後玩家剁手力榜單》中,潮玩盲盒是硬核玩家增長最快的領域,成為95後年輕人最燒錢的愛好。僅在天貓平臺,就有近20萬玩家每年人均花費2萬餘元收集盲盒,購買力強的群體每年為此花費甚至超百萬元,其中95後佔了大多數。看似不起眼的盲盒,到底有何魔力吸引著新一代的95後花重金去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