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彈為六角形?惠特沃斯12磅炮,19世紀中期最優秀的野戰炮

2020-12-12 丹書戰史

在19世紀前期,在工業技術的支持下,英國在火炮設計製造技術上開始頻頻點亮新科技線,其中惠特沃斯12磅野戰炮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並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惠特沃斯12磅炮

12磅炮的傳統

12磅野戰炮在18世紀末走向成熟,倒不是這種級別的野戰炮有多先進,主要是當時陸軍火炮只有馬匹拖曳或者人力拖曳兩種方式可選,12磅炮是可以支持大量運輸的火炮極限。

當時12磅炮既可以發射實心彈,用來轟擊敵方的城堡、防線,與敵方炮兵展開炮戰,也能發射葡萄彈,用在近距離成片的殺傷步兵。在19世紀初,12磅野戰炮幾乎是歐美軍隊的標配,在野戰中地位很重要。

惠特沃斯12磅炮

新的火炮需求

與火炮技術一起進步的,還有槍械技術。在19世紀4、50年代,後膛裝步槍、槍管膛線技術開始運用,以比較先進的斯普林菲爾德步槍為例,該槍有效射擊距離為500碼(約460米),彈頭實際在1000碼(約914米)距離上仍有較為可觀的殺傷力。

反觀火炮性能,在19世紀初期設計的12磅及以下級別的野戰炮,它們受制於身管等技術限制,火炮的射程一般都在1000碼~2000碼左右,以Canon de 8火炮為例,這種12磅炮以5°的仰角射擊時,能夠達到最優的約1500米射程。

Canon de 8火炮

在實戰中,前膛裝火炮發射頻率太低,射程上沒有明顯的優勢,在面對步兵的排槍戰術時,沒有機會發射幾輪精確炮彈,自身陣地就會陷入敵方步兵排槍的有效攻擊距離內,在野戰環境下構築的臨時炮兵陣地並不能給炮兵們提供可靠的保護。

因此提升野戰炮性能,讓炮彈飛得更遠、更準,交戰時就能在前幾輪炮擊中給敵人予以更多的殺傷,為壓死駱駝添一捆稻草。

惠特沃斯12磅炮

惠特沃斯12磅炮

在19世紀40年代,義大利研發了一款線膛炮,英國約瑟夫·惠特沃斯爵士隨即研發了新的12磅炮,並於1855年獲得專利。

該炮採用均勻的六邊形螺旋炮膛,配以六邊形剖面的彈藥,炮彈在出膛時獲得旋轉力,再加上採用當時還很先進的後膛裝填技術,火炮的膛壓提升,它可以精確炮擊1600碼(約1463米)距離內的目標,甚至有文章聲稱它最大射程達到約10000碼(約9140米),從當時的技術來看,這種說法似乎太過誇大了。

惠特沃斯12磅炮

不管如何,惠特沃斯12磅炮確實賦予了野戰炮更高的技術指標,它優秀的精確射程甚至超出了當時交戰的有效觀察距離,考慮到那時候無煙火藥還沒有使用,在煙霧繚繞的戰場上確實無法可靠的觀察遠距離彈著點。

該炮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運用較多,當時一門炮的售價為300英鎊,這價格以當時的物價來說並不便宜,根據一些學者的估算,當時1英鎊大約能購買7克多高純度黃金,一門惠特沃斯12磅炮就值2千克多黃金。

惠特沃斯12磅炮

該炮並非沒有缺陷,除了製造上更加麻煩、使用成本高之外,它的後膛結構並不可靠,美軍在使用的時候將後膛鎖死,使用前膛裝填模式操作。

在那個火炮技術井噴式發展的年代,惠特沃斯12磅炮的技術領先地位也沒能持續多久,不久後定裝彈藥和新的發射藥出現,將火炮技術推向另一個新高度,該炮的輝煌歷史也停留在了南北戰爭期間。

相關焦點

  • 防空炮演變來的反坦克炮,英國早期的反坦克支柱,QF-2磅反坦克炮
    英寸,換算為公制為1575毫米,約為40倍徑左右。它的衍生型是QF-2磅MKⅧ型機炮,雖然說是作為防空武器,可這種被戲稱為"砰砰炮"的玩意,彈鏈裡的炮彈只有14發炮彈,防空效果只能用差勁來形容了。
  • 幫助英國在戰爭初期抵禦德國坦克的反坦克炮——QF2磅反坦克炮
    考慮軍費有限的嚴峻問題,英國人很自然的就把口徑定為了40毫米口徑,這是因為他們有許多2磅炮彈,如今正好可以裝備給計劃開發的2磅反坦克炮。 (二戰中英國的磅指的是炮彈重量,這是來自於前裝滑膛炮時代的說法,因為當時習慣於以火炮發射的炮彈重量來給火炮命名和評級,英國將這個方式保留到了二戰。)
  • QF20磅炮,英國L7坦克炮的奠基者,二戰坦克炮技術集大成者
    QF17磅炮但在實戰中,17磅炮也在技術競爭中逐漸失去優勢,至少在二戰後期已經有多款足以和它抗衡的火炮;作為對手的德軍,除了黑豹中型坦克安裝的「釣魚竿」似的70倍徑75毫米炮,KwK安裝20磅炮的御夫座坦克殲擊車作為QF 17磅炮的替代品,QF 20磅炮身管倍徑為66.7倍,炮管長度5.75米,而前者為55倍徑,炮管長度為4.191米;除了加長加強的炮管,QF
  • 造型獨特的QF-2磅反坦克炮,如何成為抵禦德軍坦克的反坦克利器?
    事實上,這種反坦克炮的前身可不怎麼樣,它的前身是英國皇家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裝備的QF-2磅MⅡ型40毫米機炮,這種機炮其實就是英國人把維克斯機槍放大後的產物,身管長度為62.01英寸,換算為公制為1575毫米,約為40倍徑左右。
  • 圖說:克虜伯野戰炮決定普法戰爭結局 武器技術代差影響歷史進程
    普法戰爭(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就是這樣一個罕見的例子,普魯士軍隊憑藉革命性的野戰炮徹底擊敗了法國強大的、數量眾多的軍隊。戰爭爆發時,普魯士軍隊共擁有1334門火炮,其中1000多門屬於輕型克虜伯火炮,分為三種:6磅FeldkanoneC/61和C/64、4磅FeldkanoneC/67、8cmStahlkanoneC/67。
  • 19世紀前的老式線膛槍也都使用球形子彈嗎?
    深潛者:在19世紀發明米尼或圖森南式步槍之前,貌似子彈全都是球形的吧?然而對於線膛槍,其實根本沒必要採用球形子彈。那麼19世紀以前線膛槍沒有採用過非球子彈完全是思路局限的嗎?▲米尼彈kgb1059:你想想米涅彈後面那個坑是怎麼加工出來的嘛。深潛者:米尼彈不是鑄造的?
  • 傳說中的「義大利炮」,竟然是法國造?丨局器
    不過或許很少有人知道,這門「義大利炮」其實並非是義大利貨,而是一門正經的法國炮:暱稱「75小姐」的M1897式75毫米野戰炮。普法戰爭期間的法國火炮(圖源:Wikimedia Commons)在19世紀末,西方列強都已經開始研製火炮的反後坐裝置,其中液壓氣動長後坐結構的反後坐裝置最為常見,但都沒有推出一種成熟可靠的產品,直到M1897式75毫米野戰炮出現。
  • 從17磅炮到183口徑的巨炮,英國殲擊車的跨度為何這麼大?
    自行反坦克炮和二戰時的英制17磅炮就蘇聯和德國來看,坦克殲擊車或是突擊炮所呈現的造型普遍為無炮塔式的,主炮往往直接安裝在車體上面,而車體也很容易就能看出常規坦克的影子。反觀英國,算是歐洲戰爭最早和德軍交上手的國家之一,當時英軍主要的坦克炮就2磅炮和6磅炮。對於戰爭初期來說,這兩門炮的威力還是可以的,甚至還要強於同時期同口徑的德制火炮。英國在法國及北非戰役中使用的坦克,多為這兩種火炮的載體。但就算英國初期的火炮性能不錯,在和德國坦克的對決中也未能佔到絕對的優勢。所以威力更強大的反坦克就被英軍帶進了戰場,即17磅反坦克炮。
  • 第一艘旋轉炮塔遠洋鐵甲艦,炮彈重達320公斤
    【話說軍世】在19世紀下半葉,得益於工業技術的迅速提升,海軍戰艦的能力不斷提升,尤其是1959年,覆有堅硬裝甲的法國海軍鐵甲艦光榮號起航,讓戰艦的發展出了巨大變化,也開啟了主力戰艦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尤其是旋轉炮塔的出現,讓火炮戰艦具有了更強大的戰鬥力。
  • 名副其實的釣魚竿,二戰德國105倍徑的81mmPAW 1000反坦克炮
    雖然二戰德國在火炮數量上與盟軍相比差距很大,但是在質量上卻明顯技高一籌,尤其是以克虜伯、萊茵金屬為代表的幾家軍工企業,在相關領域確有不少優秀作品,戰爭中火炮身管倍徑越做越大,彈藥殺傷力越來越高。儘管當時德國研製了身管倍徑達100倍的75毫米炮,不過這並不是德國的極限,德國還有105倍徑的PAW 1000式81毫米反坦克炮。
  • 一炮就能正面擊穿虎式:卻熱衷「逃跑為上」的自行反坦克炮
    【話說軍世】在二戰的歐洲戰場上,因為德國虎式重型坦克的巨大威力和厚重裝甲,盟軍士兵曾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患有「恐虎症」,在戰鬥中最不想面對的就包括虎式坦克,當時可以對戰虎式的盟軍坦克不多,英國手中的17磅反坦克炮,是少數對虎式有直射威脅的重火力。
  • 紅色巨棰:80斤大鐵球將德國坦克砸碎,衛國戰爭中的阿姆斯特朗炮
    直到現在我們才從軍事檔案得知,當時的莫斯科正依賴19世紀製造的老式大炮來保護,這些大炮曾在1877至1878年的俄土戰爭中使用。1941年的寒冬,法西斯分子正步步緊逼首都莫斯科。首都的局勢越來越危險,蘇聯人民必須不惜一切代價保住最後一片陣地。但是能不能保住莫斯科是一個難題,在最關鍵時刻,紅軍幾乎被解除武裝。首先蘇聯士兵缺乏大炮,朱可夫元帥報告了這一緊迫的問題。
  • 19世紀80年代,歐洲戰艦鋼結構裝甲防彈大測試
    1876 年拉斯佩齊亞裝甲防彈測試和鋼裝甲 到19 世紀70 年代中期,法國的克勒索(Creusot)制鋼集團已經能用平爐煉鋼法製作厚度很大的鋼裝甲了
  • 「大和號」主炮的炮彈,轟擊陸地目標的殺傷範圍有多大?理性評估
    第二是大和號被日本聯合艦隊當成寶貝,總是各種呵護,幾乎沒有實戰記錄,最有可能用主炮轟擊地面目標的應該是中途島戰役,結果航母機動艦隊覆滅後,山本五十六坐著大和號就溜之大吉,否則還真有可能留下主炮轟擊效果的記錄。 它被稱為「大和旅館」不是沒有理由的,幾乎淪為日本海軍撐門面的樣子貨,既然沒有實戰數據,那就只能用其他戰例比較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