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紀前期,在工業技術的支持下,英國在火炮設計製造技術上開始頻頻點亮新科技線,其中惠特沃斯12磅野戰炮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並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2磅炮的傳統
12磅野戰炮在18世紀末走向成熟,倒不是這種級別的野戰炮有多先進,主要是當時陸軍火炮只有馬匹拖曳或者人力拖曳兩種方式可選,12磅炮是可以支持大量運輸的火炮極限。
當時12磅炮既可以發射實心彈,用來轟擊敵方的城堡、防線,與敵方炮兵展開炮戰,也能發射葡萄彈,用在近距離成片的殺傷步兵。在19世紀初,12磅野戰炮幾乎是歐美軍隊的標配,在野戰中地位很重要。
新的火炮需求
與火炮技術一起進步的,還有槍械技術。在19世紀4、50年代,後膛裝步槍、槍管膛線技術開始運用,以比較先進的斯普林菲爾德步槍為例,該槍有效射擊距離為500碼(約460米),彈頭實際在1000碼(約914米)距離上仍有較為可觀的殺傷力。
反觀火炮性能,在19世紀初期設計的12磅及以下級別的野戰炮,它們受制於身管等技術限制,火炮的射程一般都在1000碼~2000碼左右,以Canon de 8火炮為例,這種12磅炮以5°的仰角射擊時,能夠達到最優的約1500米射程。
在實戰中,前膛裝火炮發射頻率太低,射程上沒有明顯的優勢,在面對步兵的排槍戰術時,沒有機會發射幾輪精確炮彈,自身陣地就會陷入敵方步兵排槍的有效攻擊距離內,在野戰環境下構築的臨時炮兵陣地並不能給炮兵們提供可靠的保護。
因此提升野戰炮性能,讓炮彈飛得更遠、更準,交戰時就能在前幾輪炮擊中給敵人予以更多的殺傷,為壓死駱駝添一捆稻草。
惠特沃斯12磅炮
在19世紀40年代,義大利研發了一款線膛炮,英國約瑟夫·惠特沃斯爵士隨即研發了新的12磅炮,並於1855年獲得專利。
該炮採用均勻的六邊形螺旋炮膛,配以六邊形剖面的彈藥,炮彈在出膛時獲得旋轉力,再加上採用當時還很先進的後膛裝填技術,火炮的膛壓提升,它可以精確炮擊1600碼(約1463米)距離內的目標,甚至有文章聲稱它最大射程達到約10000碼(約9140米),從當時的技術來看,這種說法似乎太過誇大了。
不管如何,惠特沃斯12磅炮確實賦予了野戰炮更高的技術指標,它優秀的精確射程甚至超出了當時交戰的有效觀察距離,考慮到那時候無煙火藥還沒有使用,在煙霧繚繞的戰場上確實無法可靠的觀察遠距離彈著點。
該炮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運用較多,當時一門炮的售價為300英鎊,這價格以當時的物價來說並不便宜,根據一些學者的估算,當時1英鎊大約能購買7克多高純度黃金,一門惠特沃斯12磅炮就值2千克多黃金。
該炮並非沒有缺陷,除了製造上更加麻煩、使用成本高之外,它的後膛結構並不可靠,美軍在使用的時候將後膛鎖死,使用前膛裝填模式操作。
在那個火炮技術井噴式發展的年代,惠特沃斯12磅炮的技術領先地位也沒能持續多久,不久後定裝彈藥和新的發射藥出現,將火炮技術推向另一個新高度,該炮的輝煌歷史也停留在了南北戰爭期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