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高質量的東西能用的時間就會很長,不像一些便宜貨用幾次就報廢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就證明了這一點,比如1941年冬天發生在莫斯科的一場戰役。直到現在我們才從軍事檔案得知,當時的莫斯科正依賴19世紀製造的老式大炮來保護,這些大炮曾在1877至1878年的俄土戰爭中使用。
1941年的寒冬,法西斯分子正步步緊逼首都莫斯科。首都的局勢越來越危險,蘇聯人民必須不惜一切代價保住最後一片陣地。但是能不能保住莫斯科是一個難題,在最關鍵時刻,紅軍幾乎被解除武裝。
首先蘇聯士兵缺乏大炮,朱可夫元帥報告了這一緊迫的問題。但整個紅軍剛剛經歷了基輔戰役的巨大損失,根本沒有沒有炮兵儲備。於是有人建議可以向捷爾任斯基軍事技術學院求助,這個學院擁有全蘇軍最好的炮兵系,曾培養出蘇軍炮兵主帥M.И.涅傑休和炮兵元帥Ю.П.巴扎諾夫。
在戰爭開始的初期,捷爾任斯基軍事技術學院幾乎所有的炮兵訓練工具都被疏散到撒馬爾罕(烏茲別克斯坦城市,州首府)。幸好,在莫斯科附近有一些被遺忘已久的軍械庫,這裡存放著俄土戰爭時期的大炮,這是1877年沙俄帝國生產的大炮。儼然是老炮了!
這門重型火炮的原型是1887式海軍炮,安裝直退式炮架以後,就成了陸軍使用的大口徑野戰炮。由聖彼得堡的大型兵工廠普提洛夫工廠生產。這是一種採用螺式炮閂,使用多級藥包的榴彈炮。利用閂體上的螺紋與炮尾內表面上相應的螺紋相嚙合來閉鎖火炮。是一種後膛的阿姆斯特朗炮,炮管上粗大的套箍,是識別阿姆斯特朗炮的最明顯特徵。
克虜伯後膛炮的裝填原理。
同時發現的,還有早期來自克虜伯技術的大口徑架退式後膛火炮,這些火炮使用楔式炮閂,射速比較快。在18~19世紀,沙俄帝國的軍隊是鐵桿的德粉,不僅照搬德國軍隊的作戰思想,也引進了大量的德國火炮技術。
他們不僅在廢棄的軍械庫發現了大炮,還發現了152毫米口徑英寸的炮彈。武器準備就緒,送到索爾涅奇諾戈爾斯克-紅波列前線。沙俄大炮在戰鬥中表現非常優秀,這些老炮可以連續發射10發大炮, 新的炮兵連操作這批武器。大炮很重,幾乎沒有適應現代作戰條件的能力。射擊是直接瞄準目標,因為沒有裝備現代瞄準鏡。
儘管歷史悠久,但是老炮也能贏得新勝利!這些大炮仍然讓紅軍滿意。老式後膛炮可以發射40公斤重的開花彈和實心彈丸,動能和威力十分可怕,可以輕易砸碎德國坦克。但鑑於該炮沒有精密光學瞄準鏡,無法像現代反坦克炮一樣進行直瞄射擊,只能概率炮擊,命中率要靠信仰。所以紅軍訴說的德國法西斯坦克看到這門大炮就紛紛落荒而逃的情景,估計是段子。不過,在二戰初期,德國參戰的三號和四號坦克的裝甲厚度只有十幾毫米,用一個40公斤的大鐵球,完全可以砸碎,蘇軍的說法並不誇張。
在莫斯科戰役期間,蘇聯紅軍利用這些老炮取得了一些炮火支援作戰的勝利,而且保存了幾十年的沙俄帝國大炮,幫助紅軍發動了最後的戰役進攻,最終贏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