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強為上車的村民測量體溫新時報記者王汗冰攝「碼」上看視頻
6月3日,當天最高溫38.2℃。早上6:00,當今夏第一個高溫天的暑氣還沒有瀰漫到濟南南部山區的馬家村時,濟南公交南部公司813路車的駕駛員陳明強已經載著等候在站點的村民,啟動了開出南山的首班車。
沿途經常坐車的村民都和他相熟,他們一早進城打工,傍晚歸來;或者帶著自家的瓜果桃李等農產品,希望賣個好價錢。對陳明強來說,變身快遞員順路幫村民捎點東西也都是常有的事兒。玉水村、裡石村、泉瀘村、核桃園村、川道村……一條條「扶貧公交」線路讓山村與城區的距離縮短了,一輛輛看起來普通的公交車,承載著大山村民的幸福和希望。
新時報記者跟車體驗,感受開進大山深處扶貧公交上的故事。
掙錢顧家兩不誤:進城打工當天能回來
南道溝村54歲的趙元英也是813路公交車的老乘客了,她從東羅園村這一站上了車,手裡拎著大包小包的肉和菜,喜氣洋洋,「今天女婿來,村裡超市菜少,我到附近村裡大點的超市多買點菜,坐上公交車,一刻鐘就能到。」
在承擔起看孫子這個任務前,每天早上6點左右,趙元英都會在村口站牌乘車到仲宮,再倒一趟車到市區打工,下午6點左右再乘車回來。她告訴記者,「我在一家物業幹保潔,一個月2000多元錢,早上8點上班,中午吃點飯繼續幹活,老闆人挺好,讓我3點多下班,我再坐車到仲宮,還能趕上6點多的車回村裡,當天來回省下了租房子的錢,還不耽誤晚上照顧孩子。」
馬家村的鄧振蘋也經常乘坐早上6點的813路公交車。她說,自己在仲宮一所幼兒園做保育員,「幼兒園要開學了,從家到仲宮只需要半小時,上班特別方便,也不耽誤照顧家裡。」
這輛813路公交車不僅方便了村民進城,也方便了城裡念舊的老人回村。早上7:00,67歲的老人馬春玲從仲宮坐上車去東羅園村,「我幾乎每天都回去,看看我的院子和菜地,再和老夥伴們聊聊天。」老人告訴記者,自己和老伴在仲宮有房子,但她還是惦記著山村的家,現在坐上公交車十來分鐘就到村頭,特別方便。「姑娘你看,這路上的景色多美啊。」老人望著車窗外,喃喃說道,眼神裡無限依戀。
勞作不再白費:山上的瓜果核桃不愁賣了
新時報記者乘車體驗的那天沒趕上仲宮大集,車上的村民說,「要是你趕上大集,那這車上可就熱鬧了,保準你沒地兒坐。」
大紅杏、櫻桃、桃子、山楂、核桃……每到山上有當季的水果下來時,陳明強都會看到有村民挑著筐子把水果運到城裡去賣,看到老人拿的東西多,他都會搭把手。一般從村裡走的時候筐子裡是滿的,回來的時候就空了,村民的臉上也都帶著笑容。
馬家村56歲的村民董恩貴說,村民種桃種杏種核桃,以前山路不方便,只能等著收貨的人來,價錢低,辛辛苦苦一年也掙不了多少錢,現在運出去賣很方便,收入也高了。
817路和813路一樣,也是扶貧公交線路之一。裡石村是817路扶貧公交的起點站,也是受益村。村裡的「第一書記」孫凱說,之前山村交通很不方便,從村裡到最近的大路103省道也得3公裡,有私家車的畢竟是少數,村民騎摩託車上下山也都很不安全。出行不方便也限制了當地的發展,之前村裡的核桃、杏、山楂都很難運出去,現在坐上817路,外出打工、外出賣貨都方便多了,打工一個月能掙兩三千,而且單程票價僅1元,又安全又省錢。
孫凱說,「村裡的老人格外感受到了這趟車的好處,以前老人生病都沒法及時去醫院,買藥也要找人幫忙捎帶,現在坐車去仲宮醫院看病拿藥當天就能來回,包括下山理個髮,都方便多了。」
煙火氣的幸福:趕集買菜吃酒席更方便了
在扶貧公交線路上,村民們不僅僅是外出打工掙錢,坐上這趟車的人們,更多的是去看看山村外的世界。很多鄰村的村民都彼此相熟,上車就嘮起了家常:你家孩子聽話嗎?老人身體還好嗎?……
北道溝村的朱秀紅是兩個孩子的媽媽,趁著開學前,她和自己的閨蜜相約一起到仲宮給孩子買件新衣服,「正好出來逛逛街,再買點家裡常用的東西。」記者注意到,朱秀紅和閨蜜倆人都精心收拾了一番,頭髮也編成了漂亮的髮辮。
她說,自己沒去逛過濟南的商場,在仲宮逛逛就覺得挺開心,也算是趁機給自己放個假。路上倆人一會兒哈哈大笑,一會兒又悄悄耳語,平時在家忙著家務和孩子,公交車的這段路程成了難得的放鬆時間。車開到宏福路這一站,她倆準備下車,「還沒到終點呢。」記者說。「我們從這站下車,可以一路逛著到終點站,既方便還不耽誤時間。」她倆笑著說。
17歲的小夥王玉琦也坐上了這趟車,在和他的攀談中記者得知,小夥上中專,現在還沒開學,在家有點悶,出來透透氣,「逛夠了能隨時回家,坐車特別方便。」他說,這趟車不僅能扶貧,還能帶大家出來玩,不用悶在山上的家裡。
「外甥家的孩子滿月,下山到鎮上飯店吃酒席。」「要開學了,再去給孩子買幾件新衣服。」「老公喜歡吃辣,再去買點辣椒。」……行駛在山間的公交車,充滿著人間煙火氣的熱鬧和幸福。
扶貧公交一天也不歇駕駛員山上吃年夜飯
813路起點站馬家村的村委會辦公室,加一張單人床就是陳明強每天晚上臨時的「家」,夏天晚上天氣涼爽還不錯,山上的冬天格外冷,但他卻沒覺得苦,「還挺好,習慣了。」他笑笑說。
時間久了,陳明強和沿途經常乘車的村民都成了熟人。有時候他們需要親戚從仲宮買點東西帶到村裡,「接站」的村民在站牌那等著變身「快遞員」的陳明強把東西帶到。「儘管這不是駕駛員分內的工作,但幫個忙不算啥。」陳明強說。
每天6:00,他從馬家村出發到仲宮,7:00再上山,單程半小時車程。然後7:40下山、10:30上山、11:10下山,14:00上山、14:40下山、16:20上山、17:00下山、18:30上山,然後就住在山上,等著第二天早上6:00繼續新一天的工作。
而像陳明強一樣的扶貧專線駕駛員,在濟南公交公司有很多。330路是濟南公交東部公司開在大山深處的一條扶貧公交線路,途經西營8個村莊到達積米峪村,最終到達濟南海拔最高的拔槊泉村。駕駛員馬同林在日復一日的來回往返中和周邊的村民建立了感情,周邊村莊的老人偶爾會拜託他從西營鎮上買點豆腐、蔬菜、饅頭等生活用品,遇到腿腳不便的老年人,馬同林也會主動下車攙扶,熱心的他被贊為「貼心兒女」「臨時家長」。
49歲的劉萬平是南部公交818路駕駛員,從仲宮到終點川道村有20多公裡的山路,每天他要往返兩趟,為了工作方便,他同樣也是每天住在山上。去年年夜飯,他依然堅守崗位,妻子和上高三的孩子怕他在山上孤單,專門買了些菜,全家一起乘坐他開的車上山過年。
無論身在何處,全家團聚就是幸福。大年夜,極少發朋友圈的他在川道村臨時的「家」裡,曬出了年夜飯的照片,配發了一句發自內心的話:「一輛車、一座房、一個家,守候大山公交人!」
32條扶貧公交線路讓村民真正「走出來」
濟南公交南部公司八隊副隊長吳震告訴記者,自2016年底以來,濟南公交集團南部公司就陸續開通了10多條這樣的「扶貧線」。「這些線路的開通,改善了當地出行環境,讓村民早上走出去、晚上能回家成為現實。在2019年1月到12月之間,濟南公交集團南部公司817路、818路、819路、820路、821路、822路共運行裡程17.1萬公裡,運量達到13.7萬人次。
據了解,截至目前,在濟南公交集團,像813路這樣的扶貧線路共有32條,這些線路加強了城鄉交流,加快了村民脫貧的步伐。濟南公交結合村莊布局及實際道路狀況「一村一方案」,規劃扶貧公交線網,通過開闢新線路、開通支線、延長或優化線路、建設便民公交候車亭等方式提升服務品質,現有的32條扶貧線路滿足了170餘個村莊居民的公交出行需求,讓貧困村及沿線居民真正「走出來」。
(新時報記者柴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