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公交」813路開進南部山區村莊 村民進城打工、賣貨,還能體會...

2020-12-14 濟南時報
  


陳明強為上車的村民測量體溫新時報記者王汗冰攝「碼」上看視頻
  6月3日,當天最高溫38.2℃。早上6:00,當今夏第一個高溫天的暑氣還沒有瀰漫到濟南南部山區的馬家村時,濟南公交南部公司813路車的駕駛員陳明強已經載著等候在站點的村民,啟動了開出南山的首班車。
  沿途經常坐車的村民都和他相熟,他們一早進城打工,傍晚歸來;或者帶著自家的瓜果桃李等農產品,希望賣個好價錢。對陳明強來說,變身快遞員順路幫村民捎點東西也都是常有的事兒。玉水村、裡石村、泉瀘村、核桃園村、川道村……一條條「扶貧公交」線路讓山村與城區的距離縮短了,一輛輛看起來普通的公交車,承載著大山村民的幸福和希望。
  新時報記者跟車體驗,感受開進大山深處扶貧公交上的故事。
掙錢顧家兩不誤:進城打工當天能回來
  南道溝村54歲的趙元英也是813路公交車的老乘客了,她從東羅園村這一站上了車,手裡拎著大包小包的肉和菜,喜氣洋洋,「今天女婿來,村裡超市菜少,我到附近村裡大點的超市多買點菜,坐上公交車,一刻鐘就能到。」
  在承擔起看孫子這個任務前,每天早上6點左右,趙元英都會在村口站牌乘車到仲宮,再倒一趟車到市區打工,下午6點左右再乘車回來。她告訴記者,「我在一家物業幹保潔,一個月2000多元錢,早上8點上班,中午吃點飯繼續幹活,老闆人挺好,讓我3點多下班,我再坐車到仲宮,還能趕上6點多的車回村裡,當天來回省下了租房子的錢,還不耽誤晚上照顧孩子。」
  馬家村的鄧振蘋也經常乘坐早上6點的813路公交車。她說,自己在仲宮一所幼兒園做保育員,「幼兒園要開學了,從家到仲宮只需要半小時,上班特別方便,也不耽誤照顧家裡。」
  這輛813路公交車不僅方便了村民進城,也方便了城裡念舊的老人回村。早上7:00,67歲的老人馬春玲從仲宮坐上車去東羅園村,「我幾乎每天都回去,看看我的院子和菜地,再和老夥伴們聊聊天。」老人告訴記者,自己和老伴在仲宮有房子,但她還是惦記著山村的家,現在坐上公交車十來分鐘就到村頭,特別方便。「姑娘你看,這路上的景色多美啊。」老人望著車窗外,喃喃說道,眼神裡無限依戀。
勞作不再白費:山上的瓜果核桃不愁賣了
  新時報記者乘車體驗的那天沒趕上仲宮大集,車上的村民說,「要是你趕上大集,那這車上可就熱鬧了,保準你沒地兒坐。」
  大紅杏、櫻桃、桃子、山楂、核桃……每到山上有當季的水果下來時,陳明強都會看到有村民挑著筐子把水果運到城裡去賣,看到老人拿的東西多,他都會搭把手。一般從村裡走的時候筐子裡是滿的,回來的時候就空了,村民的臉上也都帶著笑容。
  馬家村56歲的村民董恩貴說,村民種桃種杏種核桃,以前山路不方便,只能等著收貨的人來,價錢低,辛辛苦苦一年也掙不了多少錢,現在運出去賣很方便,收入也高了。
  817路和813路一樣,也是扶貧公交線路之一。裡石村是817路扶貧公交的起點站,也是受益村。村裡的「第一書記」孫凱說,之前山村交通很不方便,從村裡到最近的大路103省道也得3公裡,有私家車的畢竟是少數,村民騎摩託車上下山也都很不安全。出行不方便也限制了當地的發展,之前村裡的核桃、杏、山楂都很難運出去,現在坐上817路,外出打工、外出賣貨都方便多了,打工一個月能掙兩三千,而且單程票價僅1元,又安全又省錢。
  孫凱說,「村裡的老人格外感受到了這趟車的好處,以前老人生病都沒法及時去醫院,買藥也要找人幫忙捎帶,現在坐車去仲宮醫院看病拿藥當天就能來回,包括下山理個髮,都方便多了。」
煙火氣的幸福:趕集買菜吃酒席更方便了
  在扶貧公交線路上,村民們不僅僅是外出打工掙錢,坐上這趟車的人們,更多的是去看看山村外的世界。很多鄰村的村民都彼此相熟,上車就嘮起了家常:你家孩子聽話嗎?老人身體還好嗎?……
  北道溝村的朱秀紅是兩個孩子的媽媽,趁著開學前,她和自己的閨蜜相約一起到仲宮給孩子買件新衣服,「正好出來逛逛街,再買點家裡常用的東西。」記者注意到,朱秀紅和閨蜜倆人都精心收拾了一番,頭髮也編成了漂亮的髮辮。
  她說,自己沒去逛過濟南的商場,在仲宮逛逛就覺得挺開心,也算是趁機給自己放個假。路上倆人一會兒哈哈大笑,一會兒又悄悄耳語,平時在家忙著家務和孩子,公交車的這段路程成了難得的放鬆時間。車開到宏福路這一站,她倆準備下車,「還沒到終點呢。」記者說。「我們從這站下車,可以一路逛著到終點站,既方便還不耽誤時間。」她倆笑著說。
  17歲的小夥王玉琦也坐上了這趟車,在和他的攀談中記者得知,小夥上中專,現在還沒開學,在家有點悶,出來透透氣,「逛夠了能隨時回家,坐車特別方便。」他說,這趟車不僅能扶貧,還能帶大家出來玩,不用悶在山上的家裡。
  「外甥家的孩子滿月,下山到鎮上飯店吃酒席。」「要開學了,再去給孩子買幾件新衣服。」「老公喜歡吃辣,再去買點辣椒。」……行駛在山間的公交車,充滿著人間煙火氣的熱鬧和幸福。
扶貧公交一天也不歇駕駛員山上吃年夜飯
  813路起點站馬家村的村委會辦公室,加一張單人床就是陳明強每天晚上臨時的「家」,夏天晚上天氣涼爽還不錯,山上的冬天格外冷,但他卻沒覺得苦,「還挺好,習慣了。」他笑笑說。
  時間久了,陳明強和沿途經常乘車的村民都成了熟人。有時候他們需要親戚從仲宮買點東西帶到村裡,「接站」的村民在站牌那等著變身「快遞員」的陳明強把東西帶到。「儘管這不是駕駛員分內的工作,但幫個忙不算啥。」陳明強說。
  每天6:00,他從馬家村出發到仲宮,7:00再上山,單程半小時車程。然後7:40下山、10:30上山、11:10下山,14:00上山、14:40下山、16:20上山、17:00下山、18:30上山,然後就住在山上,等著第二天早上6:00繼續新一天的工作。
  而像陳明強一樣的扶貧專線駕駛員,在濟南公交公司有很多。330路是濟南公交東部公司開在大山深處的一條扶貧公交線路,途經西營8個村莊到達積米峪村,最終到達濟南海拔最高的拔槊泉村。駕駛員馬同林在日復一日的來回往返中和周邊的村民建立了感情,周邊村莊的老人偶爾會拜託他從西營鎮上買點豆腐、蔬菜、饅頭等生活用品,遇到腿腳不便的老年人,馬同林也會主動下車攙扶,熱心的他被贊為「貼心兒女」「臨時家長」。
  49歲的劉萬平是南部公交818路駕駛員,從仲宮到終點川道村有20多公裡的山路,每天他要往返兩趟,為了工作方便,他同樣也是每天住在山上。去年年夜飯,他依然堅守崗位,妻子和上高三的孩子怕他在山上孤單,專門買了些菜,全家一起乘坐他開的車上山過年。
  無論身在何處,全家團聚就是幸福。大年夜,極少發朋友圈的他在川道村臨時的「家」裡,曬出了年夜飯的照片,配發了一句發自內心的話:「一輛車、一座房、一個家,守候大山公交人!」
32條扶貧公交線路讓村民真正「走出來」
  濟南公交南部公司八隊副隊長吳震告訴記者,自2016年底以來,濟南公交集團南部公司就陸續開通了10多條這樣的「扶貧線」。「這些線路的開通,改善了當地出行環境,讓村民早上走出去、晚上能回家成為現實。在2019年1月到12月之間,濟南公交集團南部公司817路、818路、819路、820路、821路、822路共運行裡程17.1萬公裡,運量達到13.7萬人次。
  據了解,截至目前,在濟南公交集團,像813路這樣的扶貧線路共有32條,這些線路加強了城鄉交流,加快了村民脫貧的步伐。濟南公交結合村莊布局及實際道路狀況「一村一方案」,規劃扶貧公交線網,通過開闢新線路、開通支線、延長或優化線路、建設便民公交候車亭等方式提升服務品質,現有的32條扶貧線路滿足了170餘個村莊居民的公交出行需求,讓貧困村及沿線居民真正「走出來」。
  (新時報記者柴穎穎)

相關焦點

  • 公交開進貧困村 「一站」解決大問題
    「現在政策好了,家門口就能坐上公交,出門做啥事都不用愁。」4月3日下午,濟南市歷城區仲宮鎮馬家村813路站牌旁,村民張榮發正背著包等公交。公交一路通進村口,讓在鎮上做市場建築生意的張榮發顯得格外有幹勁。
  • 56歲大媽直播帶貨收入翻幾番,濟南南山村民探索線上農業發展路
    去年10月,一次偶然的機會,她發現網上直播可以賣東西,覺得很新奇,在女兒的鼓勵下,開始自學直播帶貨。直播時,她主要推銷自家的農產品,兩個小時裡,直播間的觀眾最多能到兩千多人,平時也有好幾百人,每次直播都能成幾單。除了直播帶貨,西營村的村民還通過電商平臺銷售農產品。
  • 通鄉暢村 為民惠民 靈璧百姓如此評價安凱新能源公交
    全面助力政府打造「村村通」民生工程,安凱新能源公交車延伸至靈璧縣各個鄉村,全面提升服務保障水平,打通廣大群眾尤其是農民進城工作學習就醫出行的「最後一公裡」,讓村民的出行之路更加方便。  公交直接進村 百姓抬腳進城  向陽鄉大馬橋村,是位於靈璧縣東南方向與安徽泗縣交界的最邊遠的一個村莊,前期由於道路等原因,公交終點站距村較遠,村民出行需要步行兩公裡左右才能到站點,對年紀較大的村民來講極為不便。在縣交通運輸局、交投公司支持下,201路新能源公交車直接開進了大馬橋村內,為村民們送去實打實的便利。
  • 坐著大山裡的「慢火車」賣水果,谷達坡村民家蓋起三層樓
    7266/7265次公益性「慢火車」穿行的武陵山區地跨渝、鄂、湘、黔四省市,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地處武陵山區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排碧鄉十八洞村看望鄉親,首次提出「精準扶貧」,作出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重要指示。
  • 這條路,越走越寬廣——交通扶貧鋪就小康生活幸福路
    新華社北京9月22日電  題:這條路,越走越寬廣——交通扶貧鋪就小康生活幸福路  新華社記者魏玉坤、許雄、胡旭  「要想富,先修路」「要快富,修大路」……曾幾何時,這樣的標語布滿鄉村家家戶戶的院牆上,村民口口相傳,飽含著對修路致富的美好嚮往
  • 把菜直接賣到北京社區 這位扶貧書記幫村民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河北張家口三裡莊村以前總會遇到蔬菜滯銷,村民們不是沒有想過把菜直接賣到北京來,但苦於沒有銷路,也就只能「想一想」了。但是,自從20多歲的扶貧第一書記李華一到來之後,逐步實現了這個村民們原本無法實現的事情。現在,村裡的時令蔬菜基本不愁賣,一般都是凌晨三四點送到北京的社區,有時候等不到天亮就賣完了,每年對接銷售量能達到40萬-50萬元。
  • 「公告」南部縣新增13路公交線(南部縣城—永定鎮)
    南部縣城市公共運輸有限公司對新增開通13路公交線(南部縣城—永定鎮)的公告廣大市民朋友及永定鎮全體居民大家好:初秋時節,餘暑還未完全褪去,根據縣委政府會議決定,按照主管部門安排,永定人民盼望已久的南部縣城至永定鎮的13路公交線將於本月底開通。
  • 莒縣庫山鄉東部地區人民進城極不方便
    自2019年初,莒縣公交路線調整以來庫山鄉東部群眾每天經歷著進城難的問題,由原來的1小時到城,變成了現在需要2——3個小時才能進城,而且傍晚回庫山還面臨著無法回家的難題。庫山藥材市場——管帥 管帥——庫山藥材市場9:00 7:3012:00 10:3015:30 13:30以莊科社區一位村民早上需要進城為例,他需要7:20到達村公交站,坐上7:30的公交車,約8:30到達庫山藥材市場
  • 北京跨省公交813路恢復運營 乘客上車需接受體溫檢測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從河北三河市燕郊鎮發往北京通州的跨省公交車813路,在1月28日採取北京界內區間運營方式。北京青年報記者獲悉,3月13日起,813路公交車開始恢復原線路運營,乘客乘車前需接受體溫檢測。
  • 扶貧女孩梁安莉:深扎在貴州山區的香港「花仙子」
    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志文 莫謹榕都市長大的香港女孩千裡迢迢跑去貴州山區種花,還紮下根來幫助當地脫貧,這個「反差巨大」的故事不免令人好奇。近日,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採訪了這個故事的主人公——香港企業家梁安莉。
  • 雲端扶貧路(1)空樹巖村的「實心」隊長
    近年來湖南大力推進精準扶貧,幹部群眾齊心協力,使許多山高路遠的村莊脫貧致富。本臺今起推出特別報導《雲端扶貧路》,講述湖南一批地處偏遠、海拔較高的村莊裡的扶貧故事。永州道縣空樹巖村海拔超過800米,貧困發生率一度高達84%,是湖南省貧困率最高的村之一。在扶貧隊長唐勤勇的帶領下,鄉親們通過因地制宜發展產業、組建專業打井隊等方式,終於擺脫了貧困,走上了致富路。
  • 村民建議:西安公交735路設置長安區引鎮趙坡橋站
    我是長安區引鎮前門村的村民,之前我們到西安市需要到趙坡橋站乘坐4-33路公交,現在4-33路已經變更為為735路,變更後的735路不再設置趙坡橋站,導致附近三個村莊的村民,無法就近乘坐公交車,造成了諸多不便。
  • 8路公交正式通車
    石塘鎮石塘村村民藍加龍在村裡開了一家溪魚店,12月22日,他首次乘坐8路公交車從蓮都區大港頭進貨,高興極了。  當日,石塘鎮至蓮都區大港頭的8路公交試點線路正式通車,標誌著雲和縣城鄉客運一體化工作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彌補了公共運輸線路未覆蓋的空白區域,也大大方便了群眾出行。
  • 南部山區全力爭當省會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
    發布會上,南部山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文東河介紹了南部山區在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生態保護、保障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情況。不斷加大產業扶貧力度,變「輸血」為「造血」,新實施扶貧項目32個。堅持扶貧、扶志相結合,設置扶貧專崗3328個,發放補貼2225萬元,有效激發了貧困群眾脫貧內生動力。健全完善動態監測和即時幫扶機制,有效防止了返貧和新致貧。整合鄉村發展要素資源,探索建立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有效銜接機制,為實現穩定脫貧、共同富裕和全面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 回望脫貧路丨雲南屏邊用科技扶貧 村民靠現代種植業增收
    新修的田間公路通往各個山坡,收購的大車可以直接開到山腳下,村民們只要將枇杷送到路邊,就能賣出去了。 屏邊縣全縣都在山區,4鎮3鄉700多個自然村中,很少有成片的平地,大部分都是陡峭的坡地。山深林密,是天然的生態區,但對生活在這裡人們,卻並不友好。過去,這裡的人們,就以這些坡地為生,大部分作物都是玉米。
  • 除了南部山區、雪野湖……濟南還有哪裡春遊好?
    今天,有網友小吃貨問,除了南部山區、雪野湖...濟南還有哪裡可以春遊?有沒有小眾點、新鮮點的地方,疫情快結束了,等能出門的時候準備去。 有的,有的,咱們來看看大家有哪些好建議?
  • 實拍:邯鄲西部太行山區,人去村空10年後的村莊,是啥模樣?
    今天,我通過圖片向您展示一個人去村空10年後的村莊,看它是啥模樣。這個山村位於邯鄲西部太行山區涉縣境內,村名叫下廟底。村莊是清朝時期搬遷過來的,現有證物為光緒三年修建的河神廟。但由於村莊規模小,只有十幾戶人家,村裡的公共事業投入大。最重要的是村民生活不方便,比如,村小人口少,連一個小鋪都養不活,開小鋪的去批發站進貨,批發站都不願意,因為進貨量還沒人家零售要的多。更重要的是,靠在村裡開小鋪生活,全日看守,沒人來買;關門吧!
  • 濟南南部山區一些小山村成旅遊者「打卡」網紅村
    來自北京、日本等國內外知名音樂人為樸實的村民獻上了一場視聽盛宴。村民梁作官的二胡和諸城派古琴交相呼應;來自日本的前田穰與駐地藝術家張破合作聲場表演,凝聚了來自村子裡的自然能量;北京音樂人張淺潛、曹草的歌聲激蕩在村莊……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卻因藝術而興,成為旅遊者「打卡」的網紅村,每天都有遊客前來遊玩,多的時候一天有四五個旅遊團。
  • 粵西即將再添一條扶貧路 打造高速扶貧「雲茂樣本」
    雲茂高速不僅是廣東珠江三角地區通往廣西新增加的一條出省通道,同時也是粵西山區和北部灣北部地區通往珠江三角地區的一條經濟幹線。作為一條山區高速公路和「扶貧路」,雲茂高速全長129.816公裡,起於羅定市圍底鎮,終於高州市荷花鎮,跨雲浮、茂名兩市3個縣、區12個鄉鎮,輻射600多萬人,其中貧困人口約13萬人。  雲茂高速羅定段計劃2020年底開通,茂名段計劃2021年5月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