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著大山裡的「慢火車」賣水果,谷達坡村民家蓋起三層樓

2020-12-12 澎湃新聞

秋天剛在湘西的大山裡露頭,懷化開往澧縣的7266次列車就變得分外熱鬧。

籮筐、背簍、竹籃將車廂擠得滿滿當當,金秋梨、葡萄、脆棗散發出濃鬱的香氣。老鄉們坐在車裡聊著家裡的收成,咧開著嘴角,發出歡快的笑聲。

7266/7265次公益性「慢火車」穿行的武陵山區地跨渝、鄂、湘、黔四省市,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地處武陵山區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排碧鄉十八洞村看望鄉親,首次提出「精準扶貧」,作出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重要指示。

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鐵路一直全力以赴。一條條鐵路穿山跨河,串起散落的苗家村落,讓無數村民走出莽莽大山;一列列「慢火車」逶迤前行,連起遠方的土家山寨,給古老山鄉注入不竭動力。

武陵為琴,鐵路作弦;山鄉巨變,千山飛歌。在鐵路的拉動下,美麗的小康畫卷正在武陵山水間鋪展開來。

一趟車、一家人:有溫度的「慢火車」唱響富民之歌

8月29日6時30分,懷化的大街小巷還是一片寂靜,懷化站站內已是人聲喧騰。從十裡八鄉趕來的村民們挑著籮筐、背著背簍來到站臺,有序登上列車。

7時整,7266次列車準時駛出站臺。陽光傾瀉在車窗上,車廂裡坐滿了人,也擺滿了貨。裝滿籮筐的金秋梨被黃色紙袋包裹著,只露出青色的把兒;乾魚敞在簸箕裡,散發著特有的鮮香;紫色的葡萄上蒙著薄薄的露水……

「老向,花生準備賣什麼價?」「張姐,今天怎麼沒帶小孫子啊?」列車員程雅婷從第1節車廂走到第8節車廂,每走幾步就停下來和老鄉們打招呼。

「二姨,這是新摘的葡萄。吃點不?」「春梅,我有個東西,幫我帶給龍鼻嘴站的黃濤。」「妹子,來,搭把手,這個袋子太重,我提不動。」老鄉們用各種稱呼叫著程雅婷。

程雅婷在這趟車上工作了21年,和常坐車的村民都很熟。她說:「走進車廂,至少有80%的旅客看著面熟。我覺得這些旅客都是親戚,列車就像一個小家。」

看著老鄉起早貪黑賣水果賣菜,程雅婷試著在親朋好友中幫著推銷,沒想到反響不錯。於是,她和同事組建小團隊,每年幫村民銷售數萬公斤重的農副產品。漸漸地,大家認定了一點:有困難,找雅婷。

在武陵山區,僅中國鐵路廣州局集團有限公司開行的公益性「慢火車」就有3.5對,大多數站點位於大山深處。這些「慢火車」是大家出行的首選,20多年來共運送旅客2000多萬人次,其中80%是沿線村民。

「慢火車」載著一代代村民走出大山,求學、打工、賣貨、訪友、求醫……很多村民的生活中都有「慢火車」的烙印。

吉首市民周兵是一名火車迷,帶著相機追了23年「慢火車」。他感嘆道:「只有坐上『慢火車』,一年年感受村民的變化,你才知道啥叫『致富車』。也只有坐上了『慢火車』,你才知道村民們是多麼熱愛它。」

一條線、一個村:深耕山村的「慢火車」高奏發展之歌

8時03分,「慢火車」開進麻陽縣谷達坡站。谷達坡村村民莫佰鴻的三層樓房就在谷達坡站下方。站在他家門口看去,村裡漫山遍野都是柑橘樹,雞蛋大小的冰糖橙綴滿枝頭,又是一年豐收在望。

藉助「慢火車」的便利,冰糖橙成為莫佰鴻養家餬口乃至發家致富的「金蛋蛋」。

「以前都是挑著擔子到附近的鎮上賣,只有兩三毛錢一斤,如果坐火車去吉首或者懷化城裡,就能賣到一兩塊錢一斤。火車票來回只要幾塊錢,而且一天就可往返,很划算。」說起「慢火車」,一股感激之情湧上莫佰鴻心頭。

如今,家裡的第二棟樓房正在修建中。女兒出國工作,兒子在讀大學,柑橘樹由幾十棵增加到現在的900多棵,賣冰糖橙年收入五六萬元,莫佰鴻覺得自己已經過上小康生活。他靦腆地說:「多虧『慢火車』,也多虧列車員幫忙,鐵路就是我的親人,感謝的話都說不出口。」

廣州局集團公司開行的3.5趟「慢火車」共有69個停站,其中59個小站深深扎進窮鄉僻壤,不僅幫助像莫佰鴻這樣的村民擺脫了貧困,而且改變了很多城鎮村落的發展格局。

麻陽是「中國冰糖橙之鄉」。柑橘產業已成為該縣支柱產業,其中冰糖橙種植面積佔到全國1/3,產品遠銷國內外。

「麻陽的柑橘種植地主要集中在渝懷鐵路和焦柳鐵路沿線。」麻陽縣柑橘產業辦公室高級農藝師張吉慧介紹說,「上世紀90年代以來,30%以上的柑橘都是通過火車運輸。特別是懷化至梅江、澧縣的兩趟『慢火車』,是沿線老百姓銷售柑橘的最主要渠道。可以說,麻陽柑橘是隨著鐵路走出大山,通過『慢火車』打出名氣的。」

「慢火車」開行後,麻陽縣大龍村站附近大量村民乘坐火車到懷化、麻陽、吉首等地趕集,車站周邊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很多小飯館、小商鋪,站外小街漸漸熱鬧起來。1985年,麻陽縣板慄樹鄉人民政府搬遷至大龍村;1987年,大龍村開集建市,農曆逢五、逢十趕集,大龍村由一個不足400人的小村子變成了大集市,最多時有幾千人趕集。

「這就是『慢火車』拉來的集市。」板慄樹鄉黨委書記龍緒治說。

懷化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原主席譚善祥認為:「『慢火車』不僅帶來沿線村民生活的變化,還帶來了村民們生活體驗、感受乃至思維方式的變化,這些影響更為深遠。」

一張網、一個夢:「高鐵+慢火車」合譜幸福之歌

4年前,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芙蓉鎮居民左浩結束了在外打工的日子,回到家鄉。因為張吉懷高鐵開工了,他和村民們可以在工地做工,也可以在家種菜,專門供給施工單位。

「我們項目部的食材全部在當地採購,每天僅此一項的開銷就有1萬多元,幾年下來採購費用超過1000萬元。」中國中鐵大橋局集團張吉懷鐵路五標項目部工會主席陳湘清介紹。

多年來,廣州局集團公司持續推進建設扶貧,暢通武陵山區對外運輸通道,滬昆、焦柳、渝懷鐵路和滬昆高鐵呈「米」字形延伸。2018年和2019年,貫穿武陵山區的懷衡、黔常鐵路相繼開通運營,從根本上改善了這裡落後的交通狀況,極大便利了沿線1500多萬群眾出行。目前,廣州局集團公司所轄鐵路經過的武陵山區中的湖南23個區縣、湖北2個縣、貴州3個區縣和重慶1個縣均已脫貧摘帽。

「湘西自古行路難。」湘西州委副書記、州長龍曉華說,「鐵路運量大,而且更安全,是我們最放心的運輸方式。黔常鐵路、張吉懷鐵路等更是給湘西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湘西州所轄七縣一市全部脫貧摘帽,我們向鐵路部門表示真誠感謝。」

如今,張吉懷鐵路和渝懷鐵路增建二線等國家重點扶貧鐵路項目正在加快建設。普速鐵路、高速鐵路聯袂組成的鐵路網,正在武陵山區快速延伸。

隨著鐵路建設加速推進,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一個個產業區橫空出世,武陵山區各具特色的景區更是蕩漾出一個個旅遊圈,向遠方的客人伸出橄欖枝。

張吉懷鐵路途經的芙蓉鎮,是湘西四大古鎮之一,電影《芙蓉鎮》在此拍攝,讓這裡聞名遐邇。7266次「慢火車」就停靠在離芙蓉鎮不遠的猛洞河站,以前左浩去長沙讀書、去上海打工,都是從猛洞河站坐火車。

張吉懷鐵路明年即將通車。左浩開始暢想未來:他想和朋友合夥開個鄉村旅館,再買個旅遊大巴,順便賣點土特產。

「『慢火車』讓我們脫貧致富,高鐵將讓我們過上越來越好的日子。這樣的生活,祖祖輩輩住在山裡的人做夢都想不到。」左浩動情地說。

銀色高鐵飛馳在青山綠水間,綠色慢車穿梭在崇山峻岭間。它們像一根根琴弦,在武陵山區撥動出一首首曼妙動人的樂曲。

7266/7265次列車小檔案

7266/7265次公益性「慢火車」運行在焦柳線上,於1995年開行,全程運行381公裡,8節車廂,最高票價23.5元,最低票價1元。列車為沿途村民銷售農副產品提供了極大便利,為懷化、湘西、張家界的多個區縣脫貧摘帽作出了積極貢獻。

列車運行線路:懷化站、黃金坳站、涼亭坳站、大坡站、麻陽站、谷達坡站、大龍村站、新鳳凰站、利略站、周家寨站、吉首站、馬頸坳站、龍鼻嘴站、萬巖站、排口站、古丈站、猛洞河站、施溶溪站、新永順站、回龍站、官壩站、永茂站、後坪站、二家河站、張家界站、張家界北站、渡坦坪站、溪口鎮站、沙刀灣站、白馬溪站、巖泊渡站、青山廟站、慈利站、水汪站、苗市站、七松站、石門縣站、石門縣北站、新安鎮站、澧縣站。

來源:《人民鐵道》報

文字:彭承軍 唐克軍 陳明君

圖片:朱進軍 袁庭軒 李泳鋅

視頻:袁庭軒 李泳鋅

製圖:劉坤弟

原標題:《坐這趟慢火車賣水果,村民家蓋起三層樓》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蘭鐵局公益性「慢火車」公交價格助沿線村民趕集賣農產品
    圖為「慢火車」沿線村民挑著農產品上車。 就此,候進福算起了帳:櫻桃上市後,他每天都會坐小慢車前往天水,該車票單程5元,交通成本低。目前,櫻桃均價一斤15元,日均賣出60斤,除去吃飯等開銷,毛利潤近800元,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 特等站開出的「慢火車」,你想體驗嗎?
    據她母親介紹,她們來自河北淶源,坐這趟車去北京走親戚。「娃三個表姐都在北京念書,她明年高考,特別用功,希望也能坐著這趟車去北京上大學。」母親的話裡飽含期待。6437/6438次公益性「慢火車」在奇峰塔村等太行山深處的扶貧村都設有站點。交通基礎設施的巨大變化,改寫了太行山區閉塞落後的歷史。 奇峰塔站是保定市易縣南城司鄉奇峰塔村村民乘坐「慢火車」走出大山的重要窗口。這個村子位於太行山北端東麓、拒馬河中遊西側,群山環抱、溝深地瘠、交通閉塞,2013年底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村,2016年成為北京局集團公司定點幫扶貧困村。
  • 慢火車:扶貧助農路上的「百變擔當」
    中國鐵路瀋陽局集團有限公司充分發揮鐵路運輸在脫貧攻堅中的重要作用,結合管內公益性「慢火車」沿途地區經濟發展狀況,推出了多項便民利民新舉措,全面提升公益性「慢火車」設備設施和服務質量,使「慢火車」真正成為沿線百姓的便民車、致富車。
  • 「慢火車」 滿載情懷鋪就脫貧之路
    在高鐵網四通八達、高速發展的今天,穿越時空的「慢火車」滿載著時代情懷,把方圓百裡的上百個村莊緊密聯繫在一起,大大滿足了求學、通勤、務工、務農、旅遊等群體的出行需求,把「人民鐵路為人民」的服務做到了最後一公裡,用實際行動抒寫了民生擔當。如果說高鐵拉近了空間距離,那麼「慢火車」則是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
  • 秀山這趟「慢火車」,你坐過嗎?
    2006年,秀山開通鐵路,成為渝懷鐵路線上的一個區間站,在這條線路上,有這樣一趟「慢火車」,是秀山人永遠的記憶!XIUShanChongQing5609/5610不知道大家是否坐過這趟列車?
  • 新春走基層|大山裡的"第一書記"郭超華:點亮村民希望的篝火
    更喜的變化是,村民脫貧致富的幹勁被徹底激發了——晚上,沉寂多年的篝火節又重新燃起來,作為州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的父親聶林唱起了他自編的三棒鼓詞。 一年前,這裡還是一個人人爭相逃離的深度貧困村。自從省總工會派駐的扶貧隊到來後這裡一天天在變化。春節前,新湖南客戶端記者來到了這裡,尋找一位大山裡的「第一書記」郭超華的故事。
  • 「扶貧公交」813路開進南部山區村莊 村民進城打工、賣貨,還能體會...
    玉水村、裡石村、泉瀘村、核桃園村、川道村……一條條「扶貧公交」線路讓山村與城區的距離縮短了,一輛輛看起來普通的公交車,承載著大山村民的幸福和希望。  新時報記者跟車體驗,感受開進大山深處扶貧公交上的故事。
  • 【地評線】西安網漫評:扶貧慢火車「升級」,滿載溫情開往春天
    在快速發展的新時代,「慢火車」猶如舞動的針線,將偏遠貧困地區編織進一起奮鬥、共同富裕的畫卷。此次扶貧慢火車「升級」,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心繫貧困百姓,更彰顯了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堅定決心。扶貧慢火車「升級」,起點是扶貧站,終點是小康站。四十幾年來,它曾是百姓進出大山唯一的交通工具,當地人稱之為「莊戶列車」。
  • 「地評線」西安網漫評:扶貧慢火車「升級」,滿載溫情開往春天
    在快速發展的新時代,「慢火車」猶如舞動的針線,將偏遠貧困地區編織進一起奮鬥、共同富裕的畫卷。此次扶貧慢火車「升級」,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心繫貧困百姓,更彰顯了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堅定決心。扶貧慢火車「升級」,起點是扶貧站,終點是小康站。四十幾年來,它曾是百姓進出大山唯一的交通工具,當地人稱之為「莊戶列車」。
  • 特等站開出的「慢火車」,想來體驗嗎?
    2020-09-05 21:37:54來源:用戶投稿作者:莊玉妹在高鐵迅速發展的今天,公益性「慢火車」猶如舞動的針線,將偏遠貧困地區編織進並肩奮鬥、共同圓夢的幸福畫卷。每天17時45分,準時從特等站北京西站出發的6437次公益性「慢火車」,它穿越太行山,駛向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大澗站,已成為京原線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由這個特等站開出的「慢火車」,你想來體驗嗎?巍巍八百裡太行,自北向南貫穿中國大地的腹心,北接燕山、南銜秦嶺,是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的地理分界。
  • 成都某居民樓香腸掛滿了:裡三層,外三層!四川人與香腸的冬日戀曲
    成都市某居民樓的香腸掛滿了:裡三層,外三層,網友稱這是金錢的味道!咱也來曬曬自己家的香腸,裡面掛了幾層?外面掛了幾層吧?每到冬天,都會做些麻辣香腸,走到賣肉的巷子裡,都能聞到這個誘人的香味兒!無論是外出打工,還是出國留學都得帶些去吃,或者盼望著家裡的人寄過去,思鄉之情就完全寄托在這麻、辣、香的美味裡了。很多外地人吃了四川的香腸都是讚不絕口,一發不可收拾,從此愛上了這個麻辣味兒再看看我陽臺上掛的香腸,別說裡三層、外三層、上三層、下三層了,就是單純一層都沒有掛滿啊!
  • 大山裡建起「火車站」--新南村的脫貧新鮮事
    新華社鄭州7月23日電題:大山裡建起「火車站」--新南村的脫貧新鮮事新華社記者劉高陽「站臺」上鐵路交通信號燈閃爍,不時有遊人駐足拍照,伏牛山餘脈深山中的伊河支流邊,一輛內燃機車頭掛著兩節綠皮車廂停靠在村頭。「早就在朋友圈看到朋友在這裡拍照打卡,今天就帶孩子來看看。」
  • 陝西:三原市場監管局幫助天井岸村民田炳文家蓋廚房
    5月17日,嵯峨鎮天井岸村民田炳文家新蓋的廚房建成了,原先低矮破舊的土胚房變成了寬敞豁亮的樓板房。田炳文高興得說,感謝駐村工作隊幫我蓋起了新廚房,這也了卻了我多年的願望,今後做飯再也不用擔心房子漏雨了,廚房也變得乾淨衛生了。
  • 四間三層樓農村樓房設計圖,真的超級贊,蓋好實景更好看
    雖然現在很多農村地方宅基地受限制,但是不妨有的地方還是可以隨意建的,有的朋友問我想蓋四間三層樓房怎麼建好看?這你可問對人了,小編這裡有很多好看的戶型圖可以分享給大家。今天就先給大家分享三款四間三層樓農村樓房圖片,非常的大氣好看,想要多開間的朋友們這簡直就是你們的福利,有需要的趕快收藏。
  • 大山裡的「時光機」
    之所以叫展室,因為地方實在太小了——就是土木結構的兩層小樓,一樓放置了簡單的沙發和桌子,沿著吱吱呀呀的木樓梯走上二樓,二三十平方米的屋子裡,入眼全是照片、書法作品、展板和一些老物件,幾乎沒有下腳的地方。連院子裡的雨棚下,也掛著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成就展的宣傳畫。儘管如此,這裡卻是老屋基村人氣最旺的地方。2011年從老鷹山煤礦退休後,高曉發一手創辦了這個家庭展室。
  • 大山深處有「新家」
    原標題:大山深處有「新家」   □新華社記者王丁李鈞德史林靜   八百裡大別山,橫亙在中國地理的南北分界線,這裡既有北國江南的風光旖旎,也有江南北國的豫風楚韻。古老村落、綠色資源、紅色故事,在此交相輝映。
  • 農村三層樓帶陽臺圖片,屋內亮堂堂,真是個不錯的選擇
    很多朋友想給自己建一個溫馨的小家,都得有個精緻的外觀和合理的布局;別墅一般在兩層以上,除了庭院、露臺以外,那麼當然得要有個陽臺,不僅可以欣賞美景,更多偏向的是休息,那麼一個舒心的別墅陽臺設計師必然要的,一切都是最舒適的選擇。
  • 大山裡的獨行者
    鴨子在淺淺的溪水裡伴著落葉一起遊向遠方,周醫生在雞群中給它們灑下清晨的第一頓飯。在犬吠、雞鳴,一切家禽甦醒的時刻,生機與活力也隨之甦醒,生命應有的冗長蓋過了季節的輪迴。周醫生行走在鋪滿落葉的小路上,用一個藥箱、一件白大褂對這個村莊進行著守護,對全村人的生命進行著縫縫補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