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名人堂|仁心濟術,術精岐黃

2020-12-16 杏林名人堂

稍顯擁擠的客廳,一縷藥香縈繞,陳舊而整潔的家具,訴說年輪故事。不遠處街道的車水馬龍,讓這裡顯得愈加靜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一位「國醫大師」就住在這樣一間再普通不過的老房子裡。作為當代中醫藥教學的開創人之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張一帖」傳人,李老懸壺近70載,以濟人濟世之情懷,親身傳播中醫國粹的精華與智慧,廣施仁愛,惠及四方,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我國現代中醫的振興之路。

人物經歷

李濟仁,男,漢族,1931年1月出生,皖南醫學院附屬弋磯山醫院主任醫師、教授,1948年11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為首屆"國醫大師"、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安徽省名老中醫。2016年6月11日,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對李濟仁家族的突出事跡進行了專題報導 。

1931年,出生於安徽省歙縣。1943-1948年,師從新安名醫張根桂、汪潤身等,並臨證隨診;1949年,在歙縣小川開業行醫,任所長;1955年、1958年兩度被選派到安徽中醫進修學校(安徽中醫學院前身)師資班學習;1959年,參與籌建安徽中醫學院附屬醫院;1970年,轉入安徽醫學院(現安徽醫科大學)工作;1972年,調至皖南醫學院弋磯山醫院工作;1990年,成為首批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人指導老師;2009年,當選為首屆"國醫大師"。2011 年,國醫大師被聘為安徽省靜安中西醫結合醫院的名譽院長。

主要事跡

李濟仁原名李元善,為表明志向和決心,取"仁心濟世"之意而更名。他誓衛醫道,誠信行醫,力求用最小的成本、最短的療程治癒病人,一直秉承舍醫送藥的優良傳統。行醫60餘載,他拯疾濟羸,以仁心仁術、濟人濟世為銘,詮釋大醫精誠要義。

李濟仁12歲就跟隨當地名醫學醫,成長為具有460餘年歷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張一帖"的傳承人。從鄉野郎中成長為一代名醫,李濟仁初心不改,執著於中醫事業的發展,校注整理新安醫著,潛心提煉新安醫學診治特色和規律,帶領學生還原了668位新安醫家、400餘部新安醫籍原貌,並釐清和闡明了新安醫學對急、危、難、重病症的診療經驗和規律。李濟仁獨著和主編《濟仁醫錄》等學術專著14部,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獲省部級科研獎勵5項,並參編《內經》《中醫基礎理論》等高等學校規劃教材。

李濟仁始終秉承"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自強精進,厚德中和"的家規家訓,他的5個子女也在中醫藥不同領域各有建樹,成為當代中醫傳承的典範。他還培養指導了一批研究生作為傳人,形成一個博士團隊。

獲得榮譽

李濟仁榮獲首屆國醫大師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文明家庭。2017年7月24日,李濟仁被評為德耀中華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候選人。2017年11月,獲得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評選表彰的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

領域貢獻

李濟仁是"新安醫學"研究領域的奠基人之一,理論與臨床並重是其從醫的另一重要特色。"新安醫學需要更多的人來傳承",他潛心提煉新安醫家診治之特色規律,主編《大醫精要--新安醫學研究》等書,其中,集新安醫著之大成的鴻篇巨著《新安醫籍叢刊》首次將歷代新安醫家著作進行校注整理。"獨本不能流傳……要讓更多人領會新安醫學的魅力",為此,他毅然捐出傳本極少的新安醫著《神灸經綸》,交由出版社出版。經多年努力,他帶著學生們成功"還原"已塵封於歷史的668位新安醫家、400餘部新安醫籍,並釐清闡明其針對急、危、難、重病症的診療經驗和富特色的診療規律。此外,李濟仁還以《內經》為宗,理論與臨證互作闡發,確立中醫醫學地理學、中醫時間醫學等新學術生長點,及體質學說、五體痺病、五臟痿病等研究專題,在中醫理論與臨床的研究上碩果纍纍。

對於醫術,李濟仁孜孜以求,凡有所悟、所思、所得,均述諸筆端,數十年來聚沙成塔,共撰寫《濟仁醫錄》、《痿病通論》等專著12部,參編《內經》、《中醫基礎理論》等首批衛生部高等學校規劃教材,並獲得省、部級科研成果獎5項,對新安醫家學術思想與診療經驗的傳承與創新起到重要示範作用。

李濟仁,人如其名,注重立德,以仁心仁術濟人濟世,他主張立功,倡立"痺痿統一論"等系列學說,在醫教研崗位上引領學術發展方向,成為新安醫學研究奠基人。他講究立言,帶領家庭乃至一個博士團隊,著書立說,傳承發展新安醫學。這樣的一位國醫大師才是我們真正要樹立為榜樣的人。

相關焦點

  • 傳承岐黃之術 譜寫大醫精誠
    「醫者仁心,鄧主任就像我們的親人一樣。」家住文登區侯家鎮南學村的劉女士說,之前鄧英姿在南學村當村醫時,兒子因為肚子疼找他看病,鄧主任根據孩子的臨床指徵,考慮是脾胃受涼所致,讓其回家熱敷,如果沒有緩解再看。「孩子熱敷後,疼痛明顯緩解。」自此,劉女士一家只要身體不適,都找鄧英姿看病,即使鄧英姿調到文登區皮膚病醫院,也會遠道求醫。
  • 你不知道的岐黃之術,普及上古神話裡的神醫
    03岐黃現在所謂的岐黃,其實不是一味中藥,而是根據岐伯和黃帝兩人問答而編輯《黃帝內經》而來。所以岐黃之術又泛指中醫的醫術。內經04巫鹹傳說中的巫醫,唐堯時臣,「以鴻術為堯之醫岐黃之術上古神話世界恢弘博大,相信擅長醫術的大神還有很多,歡迎朋友們在評論區留言補充。揭露洪荒隱秘,盡在夜述封神。
  • 白眉大俠:本是武聖人於和的前輩,深諳岐黃之術的他未成天榜高手
    傳說陳摶老祖贏了宋太宗趙匡胤一盤棋而得到一座華山, 宋代的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曾提到:「帝召華山隱士真源陳摶,問以飛升、黃白之術」。由此可以看出陳摶真的是一位隱士高人,歷史上記載陳摶生於唐代的871年,他一直活到了宋代的端拱二年,也就是公元989,算起來歷史上陳摶高壽達118歲。
  • 為什麼醫界稱為杏林?杏林指什麼?
    杏林作為醫界的別稱由來已久,但是為什麼單單杏林作為醫學界別稱,今天用一則故事來詮釋為什麼醫界稱為杏林,杏林指什麼。杏林"這一稱頌醫界的代名詞,雖然早巳為大多數人所熟知,然而對於它的來源卻不是人人都知道的。這個杏林代名詞的來歷和董奉有關,下面為什麼網小編來談談為什麼醫界稱為杏林。
  • 北京岐黃秦氏中醫院為三省市防疫一線人員捐贈1萬份中藥湯劑
    連日來,疫情牽動著每個人的心,為助力打贏這場防控戰,北京岐黃秦氏中醫研究院聯合內蒙古百草堂秦氏中醫門診部、山東奎文門診部積極行動,用堅守與擔當踐行著醫者的初心與使命,熬製1萬份預防肺炎的中藥湯劑,第一時間捐贈給抗疫一線人員。
  • 醫者仁心秦立梅 敬業奉獻終不悔
    為助力打贏疫情防控這場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在疫情防控期間,正在休假的秦立梅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組織自己下設的北京岐黃秦氏中醫研究院、呼和浩特百草堂秦氏中醫門診部、山東奎文門診部工作人員,積極投身抗擊疫情工作中。
  • 史建江:仁心妙術播撒光明
    ■史建江出門診 模範故事醫者仁心,是一種品質,更是一種境界。2017年5月的一天,邢臺醫專第二附屬醫院眼科來了一位特殊的病人:來自農村貧困家庭的兩位古稀老人步履蹣跚地牽著43歲的智障女兒到此求治。據統計,截至目前史建江已獨立完成角膜移植術1000餘例,小梁切除術1000餘例,白內障摘除+人工晶體植入術5000餘例,各種眼外手術近30000例,完成了各種近視眼手術50000餘例,均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成為國內最好的屈光手術專家之一。
  • 「杏林」與「杏壇」一字之差,所指的並不是一回事
    在舉國上下、眾志成城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之際,衷心感謝奮戰在疫情前線的醫護工作者,人民不會忘記,祖國不會忘記,杏林們忘我的犧牲精神將載入史冊。這裡的「杏林」,指的就是醫護工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有一個詞「杏壇」,「杏林」、「杏壇」一字之差,但其意思卻差別很大,雖然都與杏樹有關,但所指的並不是一回事,而是兩個不同的職業。「杏林」原是中醫學界的代稱,也是常用的一個詞彙,典出東漢時期福建籍醫生董奉。
  • 小虎名醫馬東陽:用「丹青」繪就的仁心妙術
    他以自己的仁心妙術,以自己對對生命、生活的體悟,為眾多患者不僅解除了身體上的病痛,並且撫慰了患者的心靈。當有人問他:您是怎麼做到行醫和繪畫雙修的?這兩者之間有什麼關係嗎?馬東陽說「繪畫給了我真實的情感和公平公正的精神,從而使我對我的病人也傾注了真實的情感,使我發自內心去同情和憐愛他們。
  • 《魔道祖師》魏嬰與岐黃一脈的關係分析
    魏嬰為何要為岐黃一脈負責?因為救人是一個連續性的行為,並不是我救了你,我們就結束了。我救了你,就對你的生命和安全產生了責任,而不是我將你從這個危機中解除,卻又將你置身於更加危險的處境。老祖宗教我們救人救到底,如果你沒有救到底的能力,從一開始就不要救人,不要與這個人產生關係,建立聯繫。魏嬰為何要為岐黃一脈復仇?
  • 和濟醫院「進群」
    黃河新聞網長治訊:12月13日,由山西白求恩醫院、同濟山西醫院韓建立教授牽頭成立了我省首個甲狀腺減重代謝外科聯盟,長治醫學院附屬和濟醫院成為聯盟單位。MDT多學科發展模式將是今後醫療界新趨勢,與省城專家以及全國頂級專家的深入交流,長治醫學院附屬和濟醫院乳甲外科以後將在臨床診療、學術交流、業務培訓等方方面面展開深入合作,進一步提升長治醫學院附屬和濟醫院甲狀腺腫瘤診治水平,提升患者就醫體驗,打造上黨特色,造福上黨人民。
  • 「安徽好人」黃希松:紮根鄉村三十餘載 醫者仁心情系民生
    在三面環山的黃村鎮,黃希松不畏艱苦,三十餘年來譜寫了一段充滿醫者仁心的不平凡故事。2019年榮獲涇縣第一屆「鄉村名中醫」榮譽稱號。2020年10月份入選「安徽好人」。 ……  三面環山的黃村鎮,生活條件艱苦,黃希松三十餘年來譜寫了一段充滿醫者仁心的不平凡故事。在黃村鎮衛生院,四處可見來自國內各地患者送來的感謝錦旗,書寫了黃希松懸壺濟世的醫德和醫術。
  • 「杏壇」與「杏林」
    這條信息美中不足的是誤將「杏林」當「杏壇」。說「筆誤」是託詞,「沒文化」「張冠李戴」確是實情,貽笑大方也就在所難免。文章中的字可改,標題中的字尚無修改權限,也曾有過刪除——修改——重發的念頭,後又想,能看出的一眼就看到了,看不到的重發也未必能發現。
  • 姓氏源流:杏林孫氏
    生活在榮成偉德山南杏林溝一帶的孫氏族人,稱為杏林孫氏。 杏林孫氏始祖:孫山 遷徙:威海杏林孫氏是膠東較大一支孫氏,系三國孫權大帝後裔,同為福山孫氏八兄弟後代,屬樂安孫氏的分支。修於元代的杏林孫氏族譜序中有這樣記載:「不夜黃溝諸孫氏原系統宗」(譜藏文登圖書館)。八兄弟族譜記載:公元1402年孫廣遷居不夜村。
  • 紅杏枝頭春意鬧,杏林深處思董君
    明代風流才子唐伯虎向來蔑視世俗,狂放不羈,他不僅對桃花傾愛有加,對杏花也是情有獨鍾:《杏林春燕》紅杏梢頭掛酒旗,綠楊枝上轉黃驪。鳥聲花影留人住,不賞東風也是痴。(明.袁華《杏林圖》)都提到了董奉與杏林的典故。相傳三國時期,吳國有個醫生董奉,醫術高超,與當時的華佗、張仲景齊名。董奉隱居於江西廬山,常年堅持為人看病,卻從不收取報酬,只要求在他醫所附近的山坡上栽種杏樹。得重病的人治好了,就讓患者家屬種植五棵杏樹;病情較輕的人治好了,種植一顆杏樹。這樣若干年之後,杏樹成林。
  • 省中醫院「杏林尋寶」12年,今年8種中醫絕技羊城亮相
    當天演示會共8個特色療法分成三組呈現,分別是經典與創新——氣機調平綜合療法、道醫針法與人迎脈口脈法、經絡診察;探新與發秘——四維立體針療法、乳腺解結法;獨家與傳承——踩蹺療法、整骨導引術、火功推拿。2009年,廣東省中醫院啟動了「杏林尋寶」活動,廣邀有一技之長、掌握特色療法的名家能人到現場展示交流。此後,省中醫院更加系統、全面、深入地開始了大江南北中醫特色療法的尋寶曆程,並專門成立傳統療法中心,承接尋回來的寶。杏林尋寶活動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民間獻寶人前來,成為醫院挖掘中醫特色療法的重要渠道,以及搶救散落在民間瀕臨失傳中醫絕活的有效途徑。
  • 以大醫精誠傳承中醫文化——岐黃路上的跋涉者山東名中醫藥專家...
    蘇東升就是這樣一位心懷地方百姓,岐黃路上的跋涉者。《大醫精誠》出自唐朝醫家孫思邈的《備急千金方》第一卷,乃是中醫學典籍中論述醫德的一篇極重要文獻,被譽為「東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文章教導中醫人在臨床中時時刻刻都是以患者為主,要從患者的角度來思考自己的用藥處方。出生於杏林世家的蘇東升在大學期間讀此文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影響了他一輩子的從醫生涯。
  • 發生屋後杏林裡的一段「杏緣」
    聆讀葉紹翁的精美詩句,禁不住想起發生屋後杏林裡的一段「杏緣」。早年,我家住在微山湖畔,爺爺在百裡防洪長堤種下百株杏樹。小杏苗慢慢長大,枝榮葉茂,形成了微山湖畔遠近聞名的杏林。杏花敗桃花開,李子開開鬍子賴。早春二月,微山湖還有幾分寒意,湖邊未能解凍的冰塊相互撞擊,發出譁譁的聲響。
  • 網劇《那時杏林春暖》甜蜜殺青
    無二影業(寧波)有限公司製作的中醫題材古風愛情網絡劇《那時杏林春暖》在寧波象山影視城正式殺青,影片在拍攝過程中得到了象山影視城以及寧波影視協會的大力支持。該劇由古川、巴晨旭執導,丁一一、王浩歌、宗元圓、希爾力、徐宇軒、陳釔霖、劉浩鑫、姜晨等聯袂主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