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顯擁擠的客廳,一縷藥香縈繞,陳舊而整潔的家具,訴說年輪故事。不遠處街道的車水馬龍,讓這裡顯得愈加靜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一位「國醫大師」就住在這樣一間再普通不過的老房子裡。作為當代中醫藥教學的開創人之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張一帖」傳人,李老懸壺近70載,以濟人濟世之情懷,親身傳播中醫國粹的精華與智慧,廣施仁愛,惠及四方,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我國現代中醫的振興之路。
人物經歷
李濟仁,男,漢族,1931年1月出生,皖南醫學院附屬弋磯山醫院主任醫師、教授,1948年11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為首屆"國醫大師"、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安徽省名老中醫。2016年6月11日,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對李濟仁家族的突出事跡進行了專題報導 。
1931年,出生於安徽省歙縣。1943-1948年,師從新安名醫張根桂、汪潤身等,並臨證隨診;1949年,在歙縣小川開業行醫,任所長;1955年、1958年兩度被選派到安徽中醫進修學校(安徽中醫學院前身)師資班學習;1959年,參與籌建安徽中醫學院附屬醫院;1970年,轉入安徽醫學院(現安徽醫科大學)工作;1972年,調至皖南醫學院弋磯山醫院工作;1990年,成為首批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人指導老師;2009年,當選為首屆"國醫大師"。2011 年,國醫大師被聘為安徽省靜安中西醫結合醫院的名譽院長。
主要事跡
李濟仁原名李元善,為表明志向和決心,取"仁心濟世"之意而更名。他誓衛醫道,誠信行醫,力求用最小的成本、最短的療程治癒病人,一直秉承舍醫送藥的優良傳統。行醫60餘載,他拯疾濟羸,以仁心仁術、濟人濟世為銘,詮釋大醫精誠要義。
李濟仁12歲就跟隨當地名醫學醫,成長為具有460餘年歷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張一帖"的傳承人。從鄉野郎中成長為一代名醫,李濟仁初心不改,執著於中醫事業的發展,校注整理新安醫著,潛心提煉新安醫學診治特色和規律,帶領學生還原了668位新安醫家、400餘部新安醫籍原貌,並釐清和闡明了新安醫學對急、危、難、重病症的診療經驗和規律。李濟仁獨著和主編《濟仁醫錄》等學術專著14部,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獲省部級科研獎勵5項,並參編《內經》《中醫基礎理論》等高等學校規劃教材。
李濟仁始終秉承"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自強精進,厚德中和"的家規家訓,他的5個子女也在中醫藥不同領域各有建樹,成為當代中醫傳承的典範。他還培養指導了一批研究生作為傳人,形成一個博士團隊。
獲得榮譽
李濟仁榮獲首屆國醫大師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文明家庭。2017年7月24日,李濟仁被評為德耀中華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候選人。2017年11月,獲得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評選表彰的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
領域貢獻
李濟仁是"新安醫學"研究領域的奠基人之一,理論與臨床並重是其從醫的另一重要特色。"新安醫學需要更多的人來傳承",他潛心提煉新安醫家診治之特色規律,主編《大醫精要--新安醫學研究》等書,其中,集新安醫著之大成的鴻篇巨著《新安醫籍叢刊》首次將歷代新安醫家著作進行校注整理。"獨本不能流傳……要讓更多人領會新安醫學的魅力",為此,他毅然捐出傳本極少的新安醫著《神灸經綸》,交由出版社出版。經多年努力,他帶著學生們成功"還原"已塵封於歷史的668位新安醫家、400餘部新安醫籍,並釐清闡明其針對急、危、難、重病症的診療經驗和富特色的診療規律。此外,李濟仁還以《內經》為宗,理論與臨證互作闡發,確立中醫醫學地理學、中醫時間醫學等新學術生長點,及體質學說、五體痺病、五臟痿病等研究專題,在中醫理論與臨床的研究上碩果纍纍。
對於醫術,李濟仁孜孜以求,凡有所悟、所思、所得,均述諸筆端,數十年來聚沙成塔,共撰寫《濟仁醫錄》、《痿病通論》等專著12部,參編《內經》、《中醫基礎理論》等首批衛生部高等學校規劃教材,並獲得省、部級科研成果獎5項,對新安醫家學術思想與診療經驗的傳承與創新起到重要示範作用。
李濟仁,人如其名,注重立德,以仁心仁術濟人濟世,他主張立功,倡立"痺痿統一論"等系列學說,在醫教研崗位上引領學術發展方向,成為新安醫學研究奠基人。他講究立言,帶領家庭乃至一個博士團隊,著書立說,傳承發展新安醫學。這樣的一位國醫大師才是我們真正要樹立為榜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