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閏四月,吃樹葉」,這確實是老祖宗們留下的一句俗語,形成於傳統的農耕社會。這句俗語說的是什麼意思?其實上點年歲的人都知道,吃樹葉,是挨餓的代名詞,不用說舊社會過來的人,上世紀三年自然災害時期,農村人也都有過過吃樹葉、吃樹皮的經歷。」閏四月,吃樹葉「,意思就是說,農曆有閏四月的年份,往往是自然災害多的年份,會出現農業欠收,人民挨餓的現象。當然,吃樹葉並不是發生在閏四月這個月,一般是發生在青黃不接的時候。那麼,為什麼農曆有閏四月的年份,會年景不好呢?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閏月。閏月,是我國農曆特有的一種現象,我國的農曆以陰曆為主,以月亮繞地球旋轉一周為一個月,一年12個月,大小月算下來,一年354天;而陽曆是以地球繞太陽旋轉一周為一年,一年為365天。
這樣下來,陽曆和陰曆一年相差11天。如果這麼一直差下去,經過17年,就相差187天,相當於半年的時間,那農曆的節氣就完全顛倒了,怎麼還能指導農業生產?於是,聰明的中國人就發明了用閏月來平穩這種差異,在陰曆中置於閏月和二十四節氣,使陰曆變為農曆,用來指導農業生產。我國的農曆,以月相定日序,確定每個月的大小;以中氣定月序,確定哪年置閏月。一個回歸年有12個中氣,但卻包含12.3682個朔望月,經過幾番輪轉之後,必有一個歷月沒有中氣。《漢書·律歷表》說「朔不得中,謂之閏月」,也就是把沒有中氣的月份定為閏月,這個月的前一歷月為幾月就是閏幾月。
比如今年沒有中氣的這個月出現在農曆4月之後,那麼這個閏月就叫閏四月。閏月在一年的月序中並不固定,除農曆冬月、臘月和正月外,其他月份都可能有閏月,三年一閏,五年兩閏,19年置7閏,這樣19年後農曆和公曆又基本趕在了一起。這也就是我們在生活中,往往會發現19年後我們的農曆生日和陽曆生日又基本趕在一起的道理。那麼,既然閏月是正常現象,又有9個月份可能閏月,為什麼偏偏閏四月就會出現飢年呢?其實這是農耕種社會生產條件低下所產生的一種現象,在生產力得到很大提高的今天,已經沒有啥道理可講了。所以,這句農村俗語,基本上被人淡忘了,只是今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才又讓人們想起並提起。
2020年,是一個雙春年,正月有立春,臘月又有立春;農曆有閏月,陽曆又是閏年,農曆閏四月,陽曆2月又是29天,比常年多1天。再加上今年新春,又出現了如此嚴重的新冠肺炎,所以讓人們擔心了。農曆四月,在北方來說,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可是因為有了閏四月,春天就顯得非常漫長,並且極有可能出現倒春寒。而這一點,也已經從今年的倒春寒中得到了驗證,穀雨前還多地下了雪,前幾天還有嚴重的霜凍。在生產歷低下的時代,倒春寒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一是對冬小麥不利,二是對開花的果樹不利,三是對剛播種的糧食作物發芽不利。
在沒有科學技術防範的情況下,輕則降低產量,重則顆粒無收。今年農曆閏四月結束,陽曆已經到了6月20號,半年都過去了,而農曆剛剛結束春天,播種這麼長的時間,土地積溫不夠,作物生長緩慢,到農曆秋收,還遙遙無期。在舊社會,糧食產量低而不穩,極容易發生青黃不接的現象,老百姓說難過的日子好過的年,這一年中額外加上一個閏四月,又是一個容易發生倒春寒的四月,這青黃不接的概率自然就更大了,到時候,新糧下不來,舊糧吃完了,真的就可能吃樹葉啃樹皮了。不過,現在科學技術發達,人們對抗自然災害的能力明顯增強,對於倒春寒也早有預防,閏個四月就導致農業減產的現象基本不存在。
何況,現在糧食產量大大提高,農民家中,誰家的存糧都能吃上兩三年,哪裡還會發生吃樹葉的現象呢?真吃樹葉,那是一種嘗鮮,是當野菜吃一些可食的樹葉,比喻榆樹葉,比喻柳樹芽,這些現在成了餐桌上的一種美味。所以,現在沒有必要擔心挨餓,但是,遇到閏四月這樣的牛景,倒春寒發生的機率非常大,在農業生產中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提前做好防範,這也許正是目前」閏四月吃樹葉「這句俗語存在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