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閏四月,吃樹葉」,說的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2020-12-12 哈嘍捨不得

「閏四月,吃樹葉」,這確實是老祖宗們留下的一句俗語,形成於傳統的農耕社會。這句俗語說的是什麼意思?其實上點年歲的人都知道,吃樹葉,是挨餓的代名詞,不用說舊社會過來的人,上世紀三年自然災害時期,農村人也都有過過吃樹葉、吃樹皮的經歷。」閏四月,吃樹葉「,意思就是說,農曆有閏四月的年份,往往是自然災害多的年份,會出現農業欠收,人民挨餓的現象。當然,吃樹葉並不是發生在閏四月這個月,一般是發生在青黃不接的時候。那麼,為什麼農曆有閏四月的年份,會年景不好呢?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閏月。閏月,是我國農曆特有的一種現象,我國的農曆以陰曆為主,以月亮繞地球旋轉一周為一個月,一年12個月,大小月算下來,一年354天;而陽曆是以地球繞太陽旋轉一周為一年,一年為365天。

這樣下來,陽曆和陰曆一年相差11天。如果這麼一直差下去,經過17年,就相差187天,相當於半年的時間,那農曆的節氣就完全顛倒了,怎麼還能指導農業生產?於是,聰明的中國人就發明了用閏月來平穩這種差異,在陰曆中置於閏月和二十四節氣,使陰曆變為農曆,用來指導農業生產。我國的農曆,以月相定日序,確定每個月的大小;以中氣定月序,確定哪年置閏月。一個回歸年有12個中氣,但卻包含12.3682個朔望月,經過幾番輪轉之後,必有一個歷月沒有中氣。《漢書·律歷表》說「朔不得中,謂之閏月」,也就是把沒有中氣的月份定為閏月,這個月的前一歷月為幾月就是閏幾月。

比如今年沒有中氣的這個月出現在農曆4月之後,那麼這個閏月就叫閏四月。閏月在一年的月序中並不固定,除農曆冬月、臘月和正月外,其他月份都可能有閏月,三年一閏,五年兩閏,19年置7閏,這樣19年後農曆和公曆又基本趕在了一起。這也就是我們在生活中,往往會發現19年後我們的農曆生日和陽曆生日又基本趕在一起的道理。那麼,既然閏月是正常現象,又有9個月份可能閏月,為什麼偏偏閏四月就會出現飢年呢?其實這是農耕種社會生產條件低下所產生的一種現象,在生產力得到很大提高的今天,已經沒有啥道理可講了。所以,這句農村俗語,基本上被人淡忘了,只是今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才又讓人們想起並提起。

2020年,是一個雙春年,正月有立春,臘月又有立春;農曆有閏月,陽曆又是閏年,農曆閏四月,陽曆2月又是29天,比常年多1天。再加上今年新春,又出現了如此嚴重的新冠肺炎,所以讓人們擔心了。農曆四月,在北方來說,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可是因為有了閏四月,春天就顯得非常漫長,並且極有可能出現倒春寒。而這一點,也已經從今年的倒春寒中得到了驗證,穀雨前還多地下了雪,前幾天還有嚴重的霜凍。在生產歷低下的時代,倒春寒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一是對冬小麥不利,二是對開花的果樹不利,三是對剛播種的糧食作物發芽不利。

在沒有科學技術防範的情況下,輕則降低產量,重則顆粒無收。今年農曆閏四月結束,陽曆已經到了6月20號,半年都過去了,而農曆剛剛結束春天,播種這麼長的時間,土地積溫不夠,作物生長緩慢,到農曆秋收,還遙遙無期。在舊社會,糧食產量低而不穩,極容易發生青黃不接的現象,老百姓說難過的日子好過的年,這一年中額外加上一個閏四月,又是一個容易發生倒春寒的四月,這青黃不接的概率自然就更大了,到時候,新糧下不來,舊糧吃完了,真的就可能吃樹葉啃樹皮了。不過,現在科學技術發達,人們對抗自然災害的能力明顯增強,對於倒春寒也早有預防,閏個四月就導致農業減產的現象基本不存在。

何況,現在糧食產量大大提高,農民家中,誰家的存糧都能吃上兩三年,哪裡還會發生吃樹葉的現象呢?真吃樹葉,那是一種嘗鮮,是當野菜吃一些可食的樹葉,比喻榆樹葉,比喻柳樹芽,這些現在成了餐桌上的一種美味。所以,現在沒有必要擔心挨餓,但是,遇到閏四月這樣的牛景,倒春寒發生的機率非常大,在農業生產中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提前做好防範,這也許正是目前」閏四月吃樹葉「這句俗語存在的價值所在。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閏四月吃樹葉」什麼意思?有道理嗎?吃的又是什麼樹葉
    在亞洲地區一般兩三年就有一次閏月,是一種大家比較容易接受的調整時間計量方式。▼ 「閏四月,吃樹葉」是什麼意思?這是一句農村俗語,講的是一年當中有兩個四月則這一年的農作物收成會比較差,可能會出現饑荒,很多人只能以樹葉作為生存的食物。
  • 今年是閏四月,農村俗語:「閏四月,吃樹葉」,說的啥意思呢
    在農村對於特殊一些的年份,從來都不缺少這樣那樣的說法。尤其是對於一些閏年,都會有不同的描述,今年也是特殊的一個年份,不但是閏四月,而且還是雙春年,一年會迎來兩次立春。雙春加上閏四月的年份原本就不多見,所以對於這樣的年份,民間的說法還是很多的。
  • 農村俗語「閏四月,吃樹葉」是什麼意思,今年真的要吃樹葉嗎?
    有閏月的年份還是比較常見的,只不過這閏四月稍微有一點特殊,這句「閏四月,吃樹葉」的俗語講的就是這閏四月的特別之處。「閏四月,吃樹葉」從這句話的字面意思上理解,如果是閏四月的年份,那麼就要準備吃樹葉了。吃樹葉的意思也比較好理解,意味著吃不上糧食,要靠吃樹葉來充飢了。那道理來講每十九年就會有七個閏月,閏月也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為什麼說這閏四月就會出現這種情況呢?說法一:這第一種說法也是最普遍的,小編覺得也有一定的道理。
  • 農村俗語「閏四月,吃樹葉」,金鼠年碰上閏四月,老農為啥害怕?
    閏月其實是一種農民自古以來所用的農曆的中的一種現象而已,閏四月有啥不一樣的呢?農村有句老話叫做「閏四月兆年荒,閏六月不宜婚,閏八月兆兵荒」,也有句俗語說「閏四月,吃樹葉」。意思是說遇到閏四月的年份,往往意味著一年的收成不好,要鬧饑荒;遇到閏六月的年份,那麼這一年不適合結婚;如果遇到閏八月的年份,那麼意味著這幾年可能會出現兵荒馬亂的情況。不管是哪句俗語,反正意思一致,就是說遇到閏四月的年份,可能預示著今年要餓肚子了,為啥這樣說,這樣說有道理嗎?
  • 俗語說「閏四月,吃樹葉」,這到底是什麼意思
    「閏四月,吃樹葉」是很古老的俗語,是古代農民長期從事農業生產總結出來的警示俗語。這是針對氣候而來的,它直接關係到農作物的生長和農民的生活問題。「閏四月,吃樹葉」俗語的關鍵詞是「閏四月」。緊跟後面的「吃樹葉」是形容詞,是說明人們遇到「閏四月」,農業生產不好,減產,農民的生活自然也不會好,沒糧食吃,甚至到了吃樹葉的地步了。因此,弄明白「閏四月」的含義十分關鍵。「閏四月」是怎麼回事?知道了閏月是怎麼來的?就明白了「閏四月」是怎麼回事了。
  • 俗語「閏四月,兆年荒」是什麼意思?為何農村老人都不喜歡閏四月
    閏年是什麼大家應該都知道,那為何要設立閏年呢?閏年是為了彌補因人為曆法規定造成的年度天數與地球實際公轉周期的時間差而設立的,補上時間差的年份為閏年。而2020庚子鼠年,在農曆節氣上有兩個立春節氣,正是叫做「雙春年」;同時也是公曆閏年加上農曆閏月的「雙閏年」,今年農曆閏四月,一般每隔八年或十一年會出現一次。
  • 俗語:「閏四月,兩頭春;老農民,賣兒孫」,到底是什麼意思?
    「閏月」是非常普遍的一種現象,每隔兩年到三年都會有一次閏月。然而人們對閏四月看法不一,多數人認為閏四月年景不好。古代俗語也有「閏四月,吃樹葉」這樣的說法。意思就是在閏四月這一年,老百姓的收成不好,所以到了年底只能吃樹葉為生。
  • 農村俗語「七年難逢九月閏,百年難遇初一春」啥意思?有道理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和年份、日期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七年難逢九年閏,百年難逢初一春」,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話還有道理嗎?
  • 老人常說「閏四月,吃樹葉」,2020年是災年嗎?有啥禁忌要注意?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今年,是個很特別的年份。不光是個雙春年,還是個「閏四月」的年份。那首先,我們先來說一個為什麼會有閏月的出現。我們現在記錄日期,一般會有陰曆和陽曆。很多人會將農曆成為陰曆,但細說開,農曆和陰曆還是有區別的,因為農曆是將陰曆與陽曆合併的一種曆法。
  • 農村俗語:「百年難遇寡,鼠年逢雙春」,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很多農村俗語都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中總結出來的,只不過社會不同了,有些俗語也只適用於以前,放到現在雖然過時了,但也能從中看出以前人的生活狀態。比如有這麼一句俗語叫做:「百年難遇寡,鼠年逢雙春」,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農村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狀火」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狀火」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在農村裡,留下來了很多的農村俗語,這些農村俗語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智慧,而且字字珠璣,句句屬心。這農村俗語又分為很多種,有涉及生活的、有關於健康的、有了解氣象的、還有關於為人處世的。因此來說,這些農村俗語也是五花八門,各種原因都有,這對於我們後人來說自然有很大的幫助。而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關於老人和少年健康的農村俗語。而老祖宗認為,老人是以後是否要長壽,少年知否以後會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這和自身的養生是差不多的。
  • 2020年「閏四月」,應該注意什麼?您們家那邊有哪些風俗與禁忌?
    再加上今年是閏四月,在農村還有「閏四月,兆荒年」的說法,不禁令人瑟瑟發抖:今年啥也不想了,保命要緊。眼下正是閏四月的第2個四月(陽曆5.23-6.20),應該注意什麼呢?一起說說各自家鄉的風俗與禁忌?2020年「閏四月」,應該注意什麼?2020年為什麼會閏四月?日期又是怎麼定的?由於篇幅過長,在這裡就不解釋了,大家自行百度即可。
  • 俗語「會生生在六月,會死死在臘月」到底啥意思?有沒有道理?
    摘要:俗語「會生生在六月,會死死在臘月」啥意思?有道理嗎?答案來了文/農夫也瘋狂雖然小寒節氣才剛過去,距離過年也還有一段時間。但是農村很多的老人都開始關注立春了,估計不少人也聽說了即將到來的2020年是鼠年,並且這一年不僅是雙春年,年初和年尾都有立春,而且還是雙閏年,陽曆年有一個閏二月,農曆年中還有一個閏四月。這也就意味著農曆四月份出生的人,在明年可以過兩個生日了。不過也有一個不好的消息,那就是對於上班族來說,明年要多上一個月的班哦。
  • 農村俗語:「春不撿雞,冬不撿兔」,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春不撿雞,冬不撿兔」,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在農村生活當中都存在著多種多樣的講究,其實很多地方風俗在城市裡已經很難看到了,真正堅持傳統的還是只有農村當中。而農村裡也同樣代代相傳著不少老話,這些話我們將它們稱作是「俗語」,而在諸多的農村俗語當中就有這樣一句話:「春不撿雞,冬不撿兔」為何會這樣說?是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其實在很早期的農村生活人們還十分的喜歡狩獵,那就是打野兔和抓野雞,這些野味都是當地人特別受歡迎的食物。每當有客人和重要節日的時候,他們便會拿上各自的工具上山捕獵,滿載而歸之後就又是一頓豐盛的晚餐。
  • 在農村,俗語「明七暗九,暗九大關口」,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大家好,這裡是「豬友巴巴」,每日點評農村大小事,更有趣味冷知識,想要了解更多三農趣事,農村新鮮事,不妨點擊上方的關注訂閱呀!今天我們談論的話題是:在農村,俗語「明七暗九,暗九大關口」,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 俗語:閏四月、兩頭春、兆荒年,為何閏四月極為罕見?
    今年是雙春年加閏四月,在民俗上有何講究?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即是雙春年,又是閏四月,兩者一結合,這裡面的學問就大了。閏月的由來日常生活中,我們記日子總說陰曆和陽曆。中國最傳統的曆法是陰曆,就是按照月亮的運動周期來計算的,月亮的陰晴圓缺一個循環就是一個月。初一是新月,十五是滿月。
  • 俗語「閏四月,兩頭春;老農民,賣兒孫」,為何對農民影響這麼大
    俗語「閏四月,兩頭春;老農民,賣兒孫」,為何對農民影響這麼大?中國古代有「四民」的說法,也就是「士農工商」。說得更直白一點,那就是指讀書的、種田的、做工地、經商的。社會中的這四種角色的扮演者,有著不一樣的地位。
  • 農村俗語:離家千裡,勿食枸杞,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離家千裡,勿食枸杞,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生活在農村免不了會聽到各種各樣的俗語,有的俗語雖然很簡單,但是仔細想一下還是非常有道理的。不知道大家之前,有沒有有沒有出過遠門呢?大家遠門的時候,有沒有聽過:男人行千裡,切莫吃枸杞這句話呢?
  • 農村俗語「男不摸頭,女不摸腰」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男不摸頭,女不摸腰」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在農村裡面生活都會比較寧靜和平淡一些,因為農村並沒有什麼多餘的娛樂和休閒活動。當在農村還是有一個樂趣的,那就是聽農村老人們說一些老話,這些老話就是農村俗語,都朗朗上口沒特別有趣、其中一些俗語還帶著著一些特別有趣的故事,蘊含著一些道理,到現在都可以讓我們受益匪淺。這些農村俗語其實都是農民老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對生活經驗的一個總結,對與生活上遇到的一些事情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所以俗語其實也是農村文化的一部分。
  • 來年是辛丑寡年,農村俗語「寡年去追牛,糧食無需愁」,什麼意思
    引言:明年是寡婦的辛丑年,鄉下俗語「寡年追牛,糧不愁」,是什麼意思?久而久之,鼠年也就要過去了。下一年是大家最喜歡的牛年。在鄉下看來,明年是辛丑年,辛也是金,所以明年是金牛年。因今年已有閏四月,明年將是兩頭無春之年。事實上,寡年也是很正常的一年,十九年中有七個寡年。來年為牛年,對於牛年在民間歷來被視為佳節,眾所周知的俗語是:牛年,廣種薄收。因為對牛馬的喜愛,想要做牛做馬為人勞碌一生,而且無怨無悔,特別是在農耕時代。牛更是農田中得力的幫手,那麼對於牛有什麼理由不喜歡牛呢?俗話說:「牛馬年,好種田,最怕雞猴這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