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正確」似乎成為各國之間爭議滿滿的話題,對於奧斯卡影片來說,這一點更加遭受爭議,不僅僅是現在被人重視和評論,在二戰時期,奧斯卡也就遭受到這方面的討論。
今天要說的這部影片曾經一下子拿下了三個大獎,更是在第十六屆的奧斯卡之中,獲得最佳影片的殊榮,也就是在1944年,《卡薩布蘭卡》因為電影劇情與當時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形勢相呼應。
「政治正確」也就代表當時迎合了「反法西斯」的熱潮,傳授的觀念都是觀眾喜聞樂見的,作為一種世界主流思想,同時又有積極的政治價值觀呈現,具有宣傳意義,所以這部電影和反法西斯政權一樣取得了「偉大勝利」。
經受得起人民和歷史的檢驗的作品,才能成為經典的好作品,當年榮獲奧斯卡大獎的《卡薩布蘭卡》也一樣,在經歷了七十多年的歷史以後,依然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那麼今日重新回顧這部黑白電影,感受一下它的魅力吧!
曲線救國
開門見山的電影並不多見,像《卡薩布蘭卡》這種開篇就交代歷史背景然後講述電影名字含義的電影,現在已經不多見了,如今比較多的留下懸念,然後在結尾處在揭開故事來源的非常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百姓流離失所,特別是在戰亂頻仍的歐洲地區,更是許多想要逃亡的人們,只不過想要遠離的人多,實際的交通工具就變得非常稀缺,而且價格昂貴,而這時候人們就想到了另一種「曲線救國」的路線。
當時歐洲難民們多半想要到美洲避難,可是過往的船隻卻不是普通人能夠通過的,所以只能繞道而行,經過長途跋涉才到達目的地,這時候就不得不經過一個地方,那就是北非的「卡薩布蘭卡」。
歷史長河
說來這部奧斯卡經典黑白電影還有另外一個名字,那就是《北非諜影》也是這麼來的,還記得在這部電影之前,1940年的二戰期間,德國突破法國防線,英法聯軍在敦刻爾克港口孤立無援,當時就有一部電影《敦刻爾克》非常出名。
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敦刻爾克》電影的續集應該就是《卡薩布蘭卡》了。
曾經那座城市在歐洲殖民地侵佔之前,叫做「達爾貝達」,也使得在1956年摩洛哥獲得獨立之後,這座城市也正式被改名為原名。
摩洛哥人對於「卡薩布蘭卡」可不愛叫,那是一段屈辱被佔領的歷史,也就意味著在現實生活中,卡薩布蘭卡這座城市已經在歷史長河中消逝了,只是在那裡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在過去與現在依然閃耀著光芒。
我們看這部被稱作是經典的《卡薩布蘭卡》的獨到之處,就在於它融入了多種元素,像愛情、戰爭與間諜戰等,堪稱教科書式的劇本。
故事背景
故事的背景建立在二戰,那段非常黑暗的歐洲時期,法國也是最為黑暗,從兩位快遞員是德國人被殺之後,殺害這兩個人的罪犯逃到了北非的影片地名,然後在警察追擊和逃亡的氣氛中,開始了這段精彩的電影。
電影通過細節之處的生動傳神,來為我們介紹故事的兩位主人公,咖啡館裡的Rick和非常美麗來到卡薩布蘭卡的「客人」Lisa,兩個人通過打破慣例和鏡頭切換。來確定這兩位都是非常不簡單的人物。
這不得不感嘆當時的演員也真的很出色,各種細節之處的眼神和動作都讓人覺得演繹得淋漓盡致,主角的驚豔出場,然後故事線索的不斷延伸,還有各種故事,都在一定的人物線上,剖析的一清二楚,所以獲獎是當之無愧的。
《卡薩布蘭卡》被評為「歷史第一愛情片」,成功超過了像奧地利赫本拍攝的《亂世佳人》等電影的評價,主要在於,這部電影的故事變化和情節發展都跟愛情線有著直接的聯繫。
那麼為什麼說這部電影從愛情中透視著人性的光輝呢,這在於在「角色成長」之中,主角都通過劇情的發展,把反抗法西斯的正義感激發出來,成為整部電影中強大的點睛之筆。
結語
本身來說,愛情又何嘗不是一種人性之中的美好光輝呢,在《卡薩布蘭卡》裡面,正是愛情的力量化成動力,成為影響男主走向正義道路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