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你與《千與千尋》的初見嗎?
我第一次看《千與千尋》是在初中,差不多已經快十年了。
那時並沒有看懂什麼,只是覺得畫風和故事都很吸引人,至於故事裡的各種寓意完全沒有想過。
最近又把千尋看了一遍,因為人生閱歷不同了吧,感悟也不一樣了。
這次再看,無臉男這個角色讓我感觸很深,關於付出和回應。
無臉男站在人來人往的橋上,卻從來沒有人願意為他駐足,也沒有人願意接納他。
他孤單,他落寞。
後來他遇見了善良的千尋,千尋給無臉男留了一扇門,給了他一道光,從此無臉男便把她放在了心上。
千尋想要藥浴牌,無臉男幫她得到,還多給了很多;別人都喜歡金子,無臉男以為千尋也喜歡,於是變出許多的金子給她;陪著千尋去找錢婆婆,完成那一段旅途。
他說,「我只給小千,不給別人。」
他在意小千,希望滿足小千的願望。
他給了小千偏愛和例外,給了小千自己的溫暖和陪伴。
很多人都覺得被無臉男這樣的偏愛和例外所感動,許諾「如果能得到這樣的偏愛和例外,會用餘生的時間告訴他人間值得!」
不過,我想要分享的是另一種感受:
求而不得,人生常態。
很多人心意被拒絕後,會覺得是自己不夠優秀,於是逼迫自己變得更優秀,以為那樣就會獲得那個人的回頭。
加倍的努力,改變自己,使自己變成那個人可能會喜歡的樣子,在意那個人,把那個人放在心上,在意關於她的一切。
就像無臉男為了千尋想要會說話,變出金子給小千,最後還追著小千上了電車。
我看到無臉男苦苦追著小千的片段,差點被浪花打翻的片段,卻很心疼他,和心疼那些為了喜歡的人而逼迫自己變得「更優秀」的人一樣。
不是你變「優秀」了,那個人就會喜歡你。
喜歡是一種感覺,和你是否優秀並沒有太大關係。看對眼了,自然就喜歡了,看不對眼,也勉強不來。
更何況,其實優秀有很多種定義,不同的人對優秀的定義也不一樣。有人覺得性格好是優秀,有人覺得物質條件好是優秀,有人覺得能力強是優秀,有人覺得相貌出眾是優秀……
你根本不知道,你在意的那個人想要的「優秀」是什麼樣的。
人們往往只看到被拒絕的人的難受,其實拒絕別人的那個人,心裡可能也不是那麼好受。
生活中,我也遇到過認識的人向我表達心意。拒絕後看到對方不太高興的樣子,其實我心裡也過意不去。
雖然對方想要變得「更優秀」,更合我口味,但這個過程,其實我更不舒服。
這樣的付出,其實讓我很有壓力,我只是個普通人,卻成為了對方的某種動力,某種希望,某束光。
在相處過程中,我還需要考慮對方的感受和想法,刻意的避諱些什麼,甚至對方在打探自己喜好的時候,還必須一邊不得罪人,一邊不給對方希望。
其實我覺得,不是每個人都是你看到的那個樣子,也許你喜歡的只是他的陽光豁達,但其實他本人內心並不是那樣,只是他在努力的變成你看到的那個樣子。
而你完全可以自己變成那個樣子。
雖然逼迫自己「變得更優秀」,是在為難自己。甚至在這個過程中,還會打擾那個人。
但不可否認,為了那個人而變得更優秀,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
即便並沒有得到自己最初想要的結果。
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光,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樣。
以上主要是基於學生時代的感情得出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