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Web】兩年前,兩位中科大的90後在校研究生「鼓搗」出一塊神奇的玻璃,讓「空氣成像」成為現實。和傳統意義上憑藉水霧、全息膜等介質在空中成像不同,這是一種無介質空中成像。
現在他們正在籌備將這一科研成果投產,並預計今年下半年量產上市。屆時,空氣成像不再只是科幻電影中的場景,將正式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然而,從象牙塔裡的純粹學術到商業社會的競爭,之間的鴻溝還需要經歷和歷練去填平。兩位90後的理想剛剛起步,就遭遇空氣成像領域日本壟斷企業的專利狙擊。
技術突破讓空氣成像成為現實
2015年,剛剛進入中科大讀研的韓東成和範超相遇,一個光學碩士,一個理論物理碩士,兩個90後相見恨晚。共同的學習交流,讓兩人不同領域深厚的知識碰撞出新的思維火花,二人決心攻克「空氣成像」這一技術難題,並註冊公司東超科技(取字韓東成和範超名字)起步創業。
經過近2年的反覆研究、論證和試驗,2017年年底,二人的創業項目迎來技術突破,「空氣成像」技術成了。
東超科技的核心技術為DCT-plate等效負折射率平板透鏡,其利用光場重構原理,將發散的光線在空中重新匯聚成實像。結合雙目攝像頭等體感交互等輔助裝置,就可以實現人與實像的直接交互。此外,東超科技的空氣成像可以根據場景需要,比如密碼輸入環節等場景,設置不同的影像呈現角度,這樣成像只讓某個特點角度的人可視,實現更高安全性。
和市面上的投影成像等不同,東超科技的DCT-Plate技術,不需要通過任何承載介質將畫面直接呈現在空氣。區別於現有市面上任何的「全息」呈現的虛像,DCT-Plate鏡片呈的像為實像,可觸碰,這讓人跟圖像的「交互」形式和類型都有了更多的拓展空間。
韓東成介紹,東超科技的核心技術不僅實現了國內空氣成像領域「零」的突破,在國際上也僅晚於日本。
東超科技計劃將這一技術應用於軍工顯示、大教育、汽車、戶外媒體、信息安全、展覽展示等領域。
憑藉技術突破,東超科技成為國內唯一一家以DCT-Plate技術實現全息無介質成像的公司。也是憑藉該項核心技術,東超科技在2018年1月獲得了合肥高新科啟創業公司的800萬元天使輪融資,公司估值達8000萬。2019年1月,東超科技再次獲得中科創星1000萬元Pre-A輪融資,市場估值更是達到1.5億元。
一切都順利的讓人羨慕。
正當韓東成和範超全力以赴將自己研發的產品投產、雄心勃勃準備大幹一場的時候,卻迎來了當頭一棒。
突遭變故 專利被訴無效
今年三月,正忙於裝修廠房、進設備,一心撲在產品線上的韓東成收到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覆審委的書面通知時,才知道東超科技的三個核心專利均被人發起無效請求。
2019年2月至3月間,東超科技先後收到關於「一種實現空氣成像的光學平板結構」、「單列多排等效負折射率平板透鏡」、「多排多列等效負折射率平板透鏡」三項專利的無效宣告請求受理通知書。
而這正是東超科技的三個核心專利。其中「一種實現空氣成像的光學平板結構」是另外兩項專利的基礎,「單列多排等效負折射率平板透鏡」和「多排多列等效負折射率平板透鏡」兩項專利可以說是東超科技實現「空氣成像」的兩個解決方案。
一旦被認定專利無效,就意味著東超科技目前賴以生存的技術無法進行商業化投產,一切將終止於起步。東超科技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
在回憶這起專利訴訟案件時,韓東成向TechWeb介紹道:起訴人是一家國內智慧財產權代理人,他們拿的是我們在全球唯一的競品公司日本某公司的兩項核心專利,去起訴申請無效我們的這三個專利。「
目前,全球範圍內成功作出空氣成像技術產品的企業不多,其中,日本公司ASKA3D是全球唯一一家設計生產AI板實現「空氣成像」的公司,其旗下產品早已投入商業應用,是該領域壟斷企業,國內銷售的相關產品多為其代理產品。
面對來自行業巨頭的專利訴訟,初創的東超科技別無選擇,只能正面迎戰。但是事情進展並不順利。
韓東成介紹,因為最初的專利文稿是委託給國內的智慧財產權代理所所寫,在文字表述上寫得不夠嚴謹。因此在開庭之前,儘管東超科技反覆提交了大量書面證據,但語言文字上的證據依然不能夠說清楚東超科技專利的有效性。事情一度變得很棘手。
幸運的是,東超科技的「一種實現空氣成像的光學平板結構」和「單列多排等效負折射率平板透鏡」兩項專利當時已經生產出一些樣品。
在今年5月7日開庭當天,抱著背水一戰的想法,韓東成帶著實際生產的產品到了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給三個合議組的議長和審判員當場對比日本公司產品結構和東超科產品的區別。最終通過這樣的實物展示方式,促成了東超科技兩個重要的專利被維持有效判決。
2019年7月3日,國家知識產權局發文並公告第40689、40679號無效宣告請求審查決定書,據該決定書內容顯示,安徽省東超科技有限公司涉案兩件專利「201721714921.X,單排多列等效負折射率平板透鏡」和「201720919002.X,一種實現空氣成像的光學平板結構」被宣告維持專利權有效。
不過遺憾的是,「多排多列等效負折射率平板透鏡」這項專利,由於東超科技目前還沒有實際生產,沒有實際的樣品帶到法院,無法充分說明跟日本公司專利的區別,最終這項專利被判無效。
在談及此時,韓東成雖略感遺憾,不過也很快釋然。他介紹,在嘗試投產的過程中發現「單列多排等效負折射率平板透鏡」的成本更低、效果更好,工藝也要「多排多列等效負折射率平板透鏡」更簡單。於是東超科技所有的生產工藝和方法以及引進的設備全部都是按照單列多排等效負折射率平板透鏡去建設的,多排多列平板從一開始就把這個路徑給摒棄掉了。
這也就意味著,雖然輸掉了這一項專利訴訟,好在沒有給東超科技帶來實質性的損害。在面對行業巨頭精準狙擊時,東超科技首戰告捷。
日企專利狙擊背後
剛剛起步的東超科技緣何受到行業壟斷企業的精準專利狙擊呢?這和當前的市場現狀不無關係。
根據產業研究報告顯示,預計到2020年,全球顯示產業產值將達到1400億美元,伴隨可穿戴設備、智能汽車、商務顯示等智能硬體領域的崛起,市場對於顯示技術有了新的要求,「去屏化」「可交互」的全息影像顯示效果受到關注和追捧。
但是目前「空氣成像」產品幾乎由日本公司壟斷。從國內市場來看,韓東成介紹,其產品售價高達數十萬元每平米。客戶往往需要投入大幾百萬的費用才能完成一個十幾方米的「空氣成像」影像。目前液晶顯示屏費用相比更為廉價,因而「空氣成像」技術在國內遲遲未能得到大規模應用。
韓東成介紹,東超科技的技術進行自主生產後,將替代國外產品,終端售價最初會定在15萬元/平米左右,售價不到進口產品的一半。另外,東超科技有望在明年上半年完善產線後實現成本控制及價格的下調。價格優勢讓東超科技獲得了眾多企業客戶的青睞。
據韓東成透露,早在今年3月份東超科技產品投產之前,國內「空氣成像」市場眾多客戶已與東超科技建立聯繫並表示強烈合作意向,其中包括奇瑞、長安等汽車企業和頭部廣告傳媒公司。在韓東成看來,這也本次還未量產就被起訴的主要原因:競爭對手急於將其產品扼殺在搖籃中。
專利訴訟背後,其實是巨大的商業利益之爭。
淬鍊成鋼
吃一塹長一智,專利訴訟反而逼迫東超科技在專利申請上投入更多精力,要「更專業」。在經歷的驚心動魄的專利生死戰之後,韓東成表示對申請國際專利、建立專利護城河更有信心。
據介紹,上述東超科技的三項核心專利均是同時申請了「實用新型專利」、「發明專利」和「國際PCT專利」。此次參加專利訴訟的是東超科技已經獲得授權的「實用新型專利」相關部分。
由於發明專利、國際PCT專利的審查授予周期更長,需要2-3年甚至5年才能授予。作為一家成立申請專利不足3年的年輕的科技公司,東超科技的這三項「發明專利」和「國際PCT專利」申請尚在「走流程」的過程中。
韓東成表示,已經獲得授權的實用新型專利是基礎,三個專利一旦無效掉的,發明和海外專利統統都授權不了。反之,現在通過充分證據證明,有兩個專利被保下來之後,它的含金量無疑更高了,發明專利和海外專利申請下來的機率將極大提高。
東超科技核心團隊均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依託中科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光學鏡片加工廠的科研資源和生產製造平臺。
按計劃,今年東超科技正在安徽省合肥市積極實現該項技術的量產計劃,工廠投入超千萬。目前正在搭建首條生產線,預計將於2019年下半年實現量產,將在軍工顯示、大教育、汽車、戶外媒體、信息安全、展覽展示等重要行業,形成自己完整解決方案。
韓東成向TechWeb表示,東超科技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在將實驗室技術進行產業化,現在籤訂的意向訂單將近3000多萬元。
對於公司未來發展,韓東成表示,經過這場專利戰之後,更加樹立了公司專利的核心價值。當前科創板大力鼓勵原創技術突破型企業上市,東超科技目前是國內唯一一家掌握DCT-plate等效負折射率平板透鏡「空氣成像」技術的公司,未來也有比較強的信心衝擊科創板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