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的連隊生活(上)

2021-01-19 歲月邊疆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歲月邊疆】

👉點擊右上角[•••]👉點擊[設為星標🌟]


1964 年至 1965 年,我曾在連隊生活過一年,時間雖不長,但印象卻十分深刻。


過去我們常說:「連隊是座大熔爐,連隊是座大學校」,這話一點兒不假。我們一大批上海知青就是在連隊裡脫胎換骨、鍛鍊成長的。


那個年代,連隊生活的艱苦、緊張和單調、枯燥,是人們尤其是當今年輕人們所難以想像的。現在早已是網絡世界、信息化時代了,微信、寬帶、電視、電腦早已遍及千家萬戶,而那時的連隊連電燈都沒有,到了晚上就是一片漆黑,照明只能用自製的小油燈,哪裡有什麼收音機、電視機和網絡,就連看到的報紙都差不多是十天、半月前的。我們的生活就是白天下地幹活、晚上點名開會,循環往復,每天如此。



俗話說:時勢造就人,苦難錘鍊人。正是艱苦的條件和環境,孕育和培養了我們這一代人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髒、不怕難的意志與品格,煉就了我們像戈壁紅柳和沙漠駱駝刺一樣的堅韌與忍耐,並且這都成了大部分上海知識青年最值得驕傲、最寶貴的人生「財富」。


在連隊一年的時間裡,我經歷了人生許多個第一次,有些事情回想起來還挺有意思的。雖然,過去了 50 多年了,但有些事卻仍然像是在昨天發生的一樣,記憶猶新,無法忘懷。


報到的第一天

 

我們團校一行10人是 8 月4 日到達團部的,分別被分配到了六個連隊。


次日一清早,同學們一個個被連隊的拖拉機或馬車接走,最後只剩下我孤零零的一個,焦急而又無奈地等待著。午飯過後,仍不見車的影子,不僅我坐立不安,就連接待我們的幹事也開始著急起來,我估摸他沒少打電話詢問和催促。


直到下午四點以後,遠處才慢悠悠地來了一輛由老牛拉著的大木軲轆車,趕車的是連隊保管,到團部庫房領完東西後來捎帶我回去。見到有車來了,我根本來不及細想,匆匆裝上行李就上路。



這是我人生第一次見也是頭一回坐老牛拖的車,感覺很是新奇,就像大姑娘坐花轎似的感覺挺好,邊行進邊欣賞著沿途的風光。只見兩邊筆直的鑽天楊高聳入雲,一片又一片的青紗帳令雙目應接不暇,遠處逶迤起伏的群山巍峨壯觀,託木爾峰峰頂上覆蓋著的白雪清晰可見,整座山峰在藍天的襯託和陽光的照射下顯得格外巍峨、端莊……邊疆的風光竟是如此出人意料的清雅、優美。


車仍在緩緩地前行著,老牛氣喘籲籲地低著頭、弓著身,十分賣力。雖然人們對牛的讚美之詞頗多,魯迅先生的「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名句也廣被引用,但是牛也常常以「慢」而著稱。五、六公裡的路,我們走了快兩個小時,到連隊時已六點多了,不過大部隊還沒收工回駐地,連隊裡靜悄悄的。我被臨時安排在一間宿舍裡,四張床位,還有一張是空的,應該是騰給我的。


七點多以後,連隊裡有了動靜,嘈雜聲、說笑聲、呼喊聲、腳步聲由遠而近地頻繁傳來,顯然是大家收工回來了。不一會兒,我們宿舍裡的主人們也回來了。鄉音是最好的名片,不用介紹,大家就知道又來了一位上海同伴,都非常興奮並熱情的和我打著招呼,雖然沒有「兩眼淚汪汪」,到也是滿腹的話兒講不完。


連隊的作息時間相當緊張,他們剛洗完臉,開飯的鐘聲就響了。我在小老鄉們的簇擁之下,拿起碗就朝食堂走去。說是食堂,其實是一間空房,裡面沒有一張桌子和板凳,人們打好飯菜都到外面空地,三五人圍成一圈,有蹲的、有地下打坐的、也有自備小凳的。



這頓晚餐吃的是包穀面摻葫蘆瓜打成的糊糊,還有蒸熟的土豆放在一邊隨便吃,就是沒菜。這是我到連隊後的第一餐,也是我人生以來第一次品嘗的邊疆粗糧「佳餚」。那時候糧食還比較緊張,「糧食不夠瓜菜代」是常有的事,百分之九十是粗糧,我們都叫苞谷粉,加工得相當粗糙,據說出粉率在 95 以上。大米、白面當時成為緊缺物資,一年吃不上幾餐米飯,就是包穀饃也不完全是純的,經常摻入土豆或甜菜等。


現如今,人們稱這些穀物為健康食品,不過今天的粗糧不粗,比我們當時的細糧還細,而且大多是用來調節食物結構、平衡營養成分的,如果粗得讓人難以下咽,長年不斷地吃,難免就日久生厭了。說實話,我第一次品嘗時也皺過眉、犯過愁,只是看到同伴們都「呼呼呼」地吃完,我不好意思只能硬著頭皮勉強吞下了一碗。


聽說來了個上海新戰友,我們那間小屋很快擠滿了人,儘管能聊天的時間不長,因為馬上要去開會,但大家像是久別重逢的親人一般,爭相打招呼、拉家常,問長問短,讓我深深感到親切和溫暖,陡然有了到家的感覺。


夜漸漸深了,同室戰友們都回來了,大家又興致勃勃地聊了很長時間,畢竟他們幹了一天活,早已相當疲憊。我也被折騰了一天,確實有點累了,話還掛在嘴邊沒說完,但鼾聲已響起。不久,大家都已進入了夢鄉,準備迎接明天的新的戰鬥。

 

首過勞動關

 

不知那位偉人曾經說過: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偉大,勞動創造世界。我們到新疆以後,曾受到兵團、師領導們的接見,他們除了講革命史、光榮史以外,說得最多的就是勉勵我們,要過好思想關、勞動關、生活關。思想是根本,勞動是關鍵,要過好三關最重要的是先過好勞動關。我知道要創造美好的未來,就必定離不開艱苦的勞動和實幹,既然投身邊疆屯墾事業,就必須在勞動中接受磨鍊和考驗。


兩天後我被分配到了三排九班,大概考慮到我是團校來的,所以委任我為政治班長。在部隊建制中,《條例》規定團以上單位設政治委員、營設政治教導員、連設政治指導員,而班一級設政治班長算是一大創新。


我們班一共有十三人,都來自五湖四海,四川的、湖北的、河南的、上海的,大家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一起來了。班長曾是個志願軍戰士,歸國回鄉後又從四川自願來到新疆;副班長是 1956 年河南支邊青年。這是一支富有戰鬥力、能打硬仗的團隊,經常擔負艱苦工作或執行單獨任務,最為連隊所看重。



新領的坎土曼還未曾過夜,我們班就接到了打土塊的任務。這是一件苦活、累活,一個模具可脫出兩塊土坯,每塊土坯約有十來斤重,每人每天的定額是 500 塊。因為我是新來的,每天定額 400 塊。


接到任務那天的下午,我和副班長帶領著六、七人應徵「出戰」,每人一塊場地,各自清理、平整,各自挖坑、刨土、放水、泡泥,次日清早再各自起泥、清坑,備好細沙,然後按照步驟,切泥、甩模、成型、倒模,一氣呵成。這項任務要求成型後的土坯要有楞有角、厚薄均勻。這對於老手來說問題不大,而對一個從未乾過體力活的新兵來講,肯定是一場嚴峻的挑戰。


早晨我從泥坑裡起泥時,一坎土曼下去,竟然拔不出來了,泥巴把坎土曼給吸住了。情急之下我乾脆捲起褲管、脫了鞋,跳進泥坑,一下又一下地往上提,既累又慢。老同志見狀趕緊來勸阻,告訴我不能蠻幹,這樣既完不成任務還得把自己給累死。他們教我把坎土曼在水裡涮涮乾淨然後起泥,我一試,這一招果然好使。


過了一坎還有一坎,上模時,我切的泥團不是太大就是太小,甩在模子裡不是多就是少,嚴重影響了進度,還是在老同志的指導下我才悟到了竅門。倒模更有學問,端著二、三十斤的模子要小步顛跑,看準位置猛地一個倒扣,然後徐徐提起,土坯才能成型,否則缺角少楞、歪歪扭扭,全要報廢。


一天勞動下來腰酸腿痛,全身像散了架似的,躺在床上不能動彈,飯也不想吃。第二天我還硬挺著,第三天實在不行了,起床號吹過後,我仍睡在那裡一動不動,大家都以為我病了。


排長是位女同志,還是一位老勞模,專門過來看望我,說了許多安慰的話,並讓我好好休息。我心裡清楚自己沒病,主要是累的。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後,我咬牙起床繼續去幹活。堅持了近半個月,我終於頂住了種種困難和考驗,闖過了第一道關口。



秋冬之交,班裡派我和另一位老同志去磨坊工作,主要任務是加工澱粉。我是給老同志打下手的,天天要做的事是拉運、清洗、粉碎土豆,保證磨粉的需要,另外每兩天把加工好的溼粉挑到曬場。


每天我首先要把幾十筐的土豆搬到水池邊,洗淨後再拿去粉碎。這看似簡單,其實不然,關鍵在於粉碎。現在人們會以為粉碎是最省力的,電鈕一摁,馬達一轉,片刻就成。可那時我們可沒有什麼電動粉碎機,而是木製的、人工手搖的、又土又破的磨盤。我每次操作時,先把滿筐的土豆扛在肩上,一隻手拉著,徐徐地往喇叭口傾倒;另一隻手搖動大木輪,利用大齒輪帶動小齒輪,從而改變轉速的原理,把土豆粉碎成小塊,以便於磨盤碾壓。


你也別以為這就像騎自行車似的,大輪帶小輪那樣輕鬆,那個土製粉碎機既笨又重,很費體力。有人曾問過我每天要清洗、粉碎多少土豆,說實話我還從沒稱過,但每天的出粉量都在七、八十公斤,按照出粉率來推算,要粉碎的土豆至少在七、八百斤,其工作量之大和疲勞程度可想而知。一直堅持到入冬,水沒了,土豆磨完了,磨坊的工作自然結束了。磨坊不僅磨出了澱粉,也磨練了我的堅強意志和吃苦耐勞的精神。


冬天來了,大田裡的農活變少了,連隊進入了農閒期,工作相對輕鬆了些。這時連隊要我們班抽調一人臨時去豬場幫助打井水,因為冬季冰凍三尺,澇壩的水基本乾涸,那時又沒有自來水,也沒有水泵、機井之類的,所有的人、畜用水全靠井水,而且是要人工打水。


我自告奮勇領命前往。豬場附近有一口井,井深 18 米,井繩上掛著兩個大鐵桶,一上一下。井口與地面齊平,井口上還積有薄冰,天寒地凍需要十分小心。豬場裡有幾百頭豬,一日三餐要餵水、澆飼料,還要衝洗圈舍、器具,用水量很大,我的任務就是確保豬場的用水。



每天天剛亮,我就出現在井邊。為了防滑,先在周圍鋪上一層稻草,接著就是不停頓地搖動手把,提起、放下,不斷地機械式地重複這些單調的動作。我必須在早晨、中午、下午餵豬前,把大木桶的水打滿,而且要隨時補充,一刻也不能斷水。說句玩笑話:豬吃食了,我還不能去食堂;豬躺下了,我還得繼續忙碌,就像一臺抽水機不停地運轉。


整個冬天,天蒙蒙亮就得開始幹,直到天黑結束,沒有調休、沒有替換、沒人陪伴、沒有加班費、沒有節假日,我到新疆後的第一個元旦和春節就是在井臺邊度過的。


春節過後不久,連隊進行了整編,原來的五連分編為三連和四連。我被調到三連一排當排長,這才告別了曾經朝去暮歸、默默工作過的崗位。


半年時間裡,我還幹過許多農活,如平整土地、收割水稻、手掰玉米、夜運羊糞等,但其艱苦程度和勞累狀況都無法與前述的感受相比,我把每一次勞動都看作是一次挑戰,是對智力、體力、耐力、意志力的挑戰。我深知挑戰不會結束,新的考驗還在後面,戰鬥仍將繼續。


夜闖支渠口

 

三連是個青年連隊,除了幾個幹部和老職工,成員幾乎都是上海知青,充滿著朝氣和活力。我們一排是放水排,擔負全連幾千畝農田的灌溉任務。放水時各班分成日夜兩班,12 小時一班,無縫交接不能斷人。


放水人員的任務是管好自己的引渠,左右兩邊同時灌溉,逐塊地向下推進。這看似簡單,其實責任很大,必須不停地在地塊四周查看,地勢偏低的地方要適當加高田埂。認真的同志事前都會做好大量的準備工作,不然的話,馬虎大意、腿腳不勤往往會造成跑水,水滿外溢,衝毀田埂。如果碰上地塊之間高差很大,一旦跑水,那決口一拉就是好幾米,讓你哭都來不及。這可不是說笑,確有人哭過,早春時節,天寒地凍,水涼刺骨,情急之下跳入水中堵口子、補田埂,其滋味可想而知。


我隨班作業,除協助大家一起放水外,主要負責查渠、查崗、查驗質量,根據農渠裡的水位,調配各引渠的水量,儘量做到大小適當,確保灌水均勻、快慢有序、進度一致。


通常情況下,放水的困難並不大,但是相比較於白天,夜間作業的難度係數要大些。空曠的田野裡一片漆黑,田間行走、查看水情、挖土堵口等,全靠一盞小馬燈發出的微弱的光亮;相比較于晴天,雨天作業的環境就更惡劣些;相比較於尚未翻耕的條田,尤其是老苜蓿地,新翻耕的農田其放水的條件就要差得多。如果三種情況碰頭了,那就是難上加難,難免出狀況。


春灌的某天晚上,我當班。大家剛吃完夜班飯,突然狂風大作,所有的馬燈都被吹滅了。我頓時感到情況不妙,當即要求大家迅速返回崗位,加強戒備。我們每個人都高度緊張,摸黑作業,不敢有絲毫馬虎。


緊接著豆大的雨滴飄落而下,而且愈來愈大,我趕緊向農渠跑去,只見水位上漲,高出我之前所做的標記,來勢洶洶。此時,下面也叫喊起來,紛紛告急,水太大了。面對這種情況我當機立斷增開引渠,並要求下面多開地塊,選擇性地串灌,以減輕水流的壓力。這當然是權宜之計,我最初的想法是儘量堅持到天亮,然後去支渠的閘門口調小水量。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情況依然吃緊,必須馬上處理,容不得拖延。


那時我之所以猶豫有兩個原因:第一,雨天路滑、四周漆黑、空曠無人,要徒步二、三公裡實在不便;第二,最主要的是那邊經常「鬧狼」,我聽人說過二支渠周圍曾有狼出沒。這不是無中生有,我們連隊附近確實有狼,其一羊圈的羊只,多次被狼襲擊而死;其二冬天的某個晚上,我們班往地裡運羊糞,離卸車地不遠處就有一隻狼與我們相視而立,大夥和我都親眼目睹。所以要獨自一人上支渠,難免心裡犯怵。



面對兩難選擇,我還是硬著頭皮決定涉險前往。為了給自己壯膽,也為了安全起見,我先把馬燈捻亮,坎土曼扛在肩上左右來回晃蕩,因為我聽人說過,獨狼喜歡夜裡在你身後搭人肩膀,待你回頭時發動偷襲,所以這一招是防後面的。一路上我還把開閘的板手甩的叮噹響,穿著高腰雨鞋的腳,不斷地蹬地而行,故意弄出點動靜來,想用來嚇唬嚇唬狼。事後回想起來,真覺得十分可笑,到底是狼嚇人還是人嚇狼?


到鬥渠頂頭要橫跨八個農渠,渠堤兩邊長滿了雜草,每過一個農渠,我都停下來定定神,環顧一下前後左右,認為沒有異常了,再繼續前行。眼看就要到時,突然「嗚——哇」一聲長嘯,劃破曠野寂靜的夜空,嚇得我雞皮疙瘩驟起,冷汗直冒,心砰砰直跳。緊接著又是幾下短促的「嗚~哇~」聲,直到我分辨出是原來是毛驢的叫聲後,才穩下神來。


支渠在鬥渠的右上方,閘門就在兩渠交匯之處。我站在閘門旁,深深地呼吸了幾口,看看四周除了流水並沒有什麼狼,自然鎮定了許多,膽子也大了。調節好水量後我還悠然自得地欣賞起周圍的景色來。我感到很慶幸,或許狼沒有光顧此地,或許狼躲在草叢中偷偷地窺視著我,總之我沒遇見狼。


這驚魂的一夜,在我的人生經歷中劃上了一道多彩的印記。


相關焦點

  • 連隊黑板報,是時候「刷新」了
    一天早晨,我和幾個戰友在連隊門口打掃衛生時聊起黑板報,戰友們紛紛說:「現在黑板報沒有什麼新意,很多內容都是報紙上登過的」「黑板報內容太少了,幾眼就看完了,看過就不想再看了」「有時黑板報上圖片太多,幾個大圖一放,文字沒有多少」。戰友的評價讓我很失望,感覺辛辛苦苦製作出來的黑板報成了負擔。
  • 3名文職人員來到英雄連隊
    陸軍軍醫大學3名文職人員來到該旅「英雄炮兵連」見習鍛鍊,充分體驗基層連隊生活、訓練,全面提升軍事素養、強化責任意識、提高任職能力,為下步工作開展打下堅實基礎。 ▲參觀榮譽室 為了讓「新同志」儘快融入連隊生活、感受優良傳統,「英雄炮兵連」官兵舉行了莊重的入連儀式,歡迎前來見習鍛鍊的
  • 平時過得硬,關鍵時刻頂得上 英雄連隊英雄兵
    命令下達,協同恢復順暢,連隊趁勢突破「敵」重重防線,迅速奪下機場。關鍵時刻頂得上,英雄連隊英雄兵。郭強,土家族,2003年入伍,如今已在黃繼光英雄連工作13個年頭了。早起床整理黃繼光床鋪、晚點名呼點黃繼光名字……用他的話說,天天跟英雄黃繼光在一起,身上早已打上英雄連隊的印記。郭強當新兵時就展露出非凡勇氣。那年,部隊空降訓練首次使用某新型降落傘,並改進了跳傘訓練動作。
  • 「我在連隊當戰士,交了一群兵戰友」
    其中,指揮管理系政治工作教研室講師陳建州也變身為普通一兵,走進榮譽連隊「紅五連」,全身心投入到緊張火熱、激情洋溢的基層連隊生活。此次陸軍組織了院校科研機構幹部和機關幹部到榮譽營連見習鍛鍊、加鋼淬火。「非常榮幸能夠以戰士的身份來到紅軍傳人英雄連隊,地方換了,崗位變了,肩上責任將更重,自我要求將更嚴,作為『紅五連』第一名『見習列兵』,我定將不負連隊榮譽、牢記紅色傳統,虛心學習、苦練本領,儘快融入集體訓練生活,為連隊建設增光添彩。」入連儀式上,在雄壯的連歌聲中,陳建州的表態發言飽含鬥志與激情。隨後,陳建州入住了先進班——突破臨津江英雄班。正式開啟屬於陳建州的「列兵模式」。
  • 連隊美起來 職工富起來
    「上了『光榮榜』後,職工群眾幹起活來更有熱情了,同時也會帶動周圍的人一起行動起來,共同打造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一八三團十連黨支部書記、連管會指導員葉宏銘說。如今,十師各連隊利用「光榮榜」表彰先進、樹典型,利用「曝光臺」揭短處、轉風氣、促整改,將「大道理」融入「小連情」中,還創新推行黨員分包製、一周一督查一點評制,讓改善連隊人居環境意識更加深入人心,連隊呈現出新變化、新氣象。小康不小康,廁所算一樁。
  • 英雄連隊英雄兵
    一茬茬官兵用青春和熱血履行使命、守護高原安寧,譜寫了英雄連隊英雄兵、矢志強軍矢志贏的嶄新篇章。熔鑄鐵心向黨的英雄魂1948年,淮海戰役王塘戰鬥進行得異常慘烈。當時,八連由助攻變為主攻,與敵人一個加強營血戰,先後擊退敵方十多次瘋狂衝鋒後,全連僅剩7名勇士。連長張春禮帶領6名官兵用刺刀與敵人肉搏,將血染的戰旗牢牢插在陣地上。
  • 連隊的盛宴——會餐
    說起連隊會餐,無論是離開部隊多年的老兵還是「新兵蛋子」,都能眉飛色舞地跟你「白話」一番。會餐,是沉澱在記憶深處的一種味道,如同一杯佳釀歷久彌香。吃興正酣之時,連隊主官來挨桌「敬酒」了。班長一聲「起立」,全桌人馬從座位上起身,筆直的看著笑容可掬的領導,其中眼尖的戰士一定會在「不行,滿上」的鬨笑中把連隊主官的茶缸加得滿滿的,連長、指導員巡視一番提出希望後,班長高喊「一二三——」大家異口同聲齊吼「幹!」喊聲一浪高過一浪,雄性十足,直喊得你熱血沸騰。就連來隊的軍嫂們也被感染,情不自禁融入其中,端起飲料也一飲而盡。
  • 十二師這個連隊,被國家點名表揚了!
    日前,中央文明委在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公布了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名單十二師二二二團八連榜上有名十二師二二二團八連榮獲「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天池腳下、瀚海邊緣一個不起眼的連隊緣何如此高光亮眼?一個個富民產業落地生根職工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顯著改善連隊各項事業充滿生機與活力近年來二二二團八連不斷取得新成就佔地1000多平方米的
  • 退伍季:我的連隊和老兵
    我想大部分人都與我一樣,當第一次踏進連隊門口的那一刻,你要交給它的不只是青春,還有自己的理想奉獻;它帶給你的不僅僅是一處安生,還有光輝的過往與榮耀。說道這裡,就不得不提到我們連即將退伍的老兵金鎖了,已經在這裡走過十二年的他,十二月就要離開這個他夢開始的地方。
  • 一個連隊的「冰與火之歌」
    運送冬菜的物資車,必須趕在12月之前將連隊過冬的物資配送完畢。因為距離過遠,連隊的哨位沒有接裝暖氣。哨位上,哨兵們如同屹立在雪域高原上的石頭,極其艱難地對抗每一股寒風、每一粒雪花。5月,官兵們戴的是棉帽,穿的是荒漠迷彩大衣。「基本感覺不到冷,稍微活動下,還能感到身體發熱。」中士馬學峰說。
  • 個個都能頂得上!他們是英雄連隊新傳人
    支委會上,書記和副書記意見一致:下士樊錚鋒專業技能不夠過硬,建議利用這個機會幫助他成長進步。然而,一名支委卻提出了不同意見:「作為新晉士官,樊錚鋒軍事素質不過硬、日常表現難服眾,應該先下功夫彌補不足。」「每個崗位都關係連隊發展,送學本身也是一種導向。」這名支委堅持己見,並建議推薦素質全面的下士廖飛作為送學人選。
  • 「我要讓兒子大學畢業後回連隊種地」
    冬日的太陽暖暖地照在田野上,六師五家渠墾區的職工群眾陸續進入農閒時節。11月18日,記者走進連隊發現,職工群眾一改在家「貓冬」的習慣,有的學技術,有的出門務工。六師一○二團四連職工張會強則忙著動員兒子張家俊回來種地。  「大學畢業就回連隊啊,在這裡掙得不比在外少。」  「你是大學生,有文化,再學學經營,肯定能把莊稼種好,能讓土地效益翻倍。
  • 新兵下連隊,部隊的安排有規律嗎?退伍軍人教你如何進心儀的連隊
    今天,小編請一位當兵16年的退伍軍人給大家講一講部隊安排新兵下連隊的規律以及技巧,讓你進入心儀的連隊,施展你的才華為部隊、為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每個新兵班裡都有一個班長和10名新兵組成,班長不光負責給新兵訓練,也擔負著監督每名新兵的一舉一動和表現,如果新兵訓練成績不錯,集訓期間屢屢發揮特長,人特別悶,不會洩露秘密,新兵每一個小小的特點都被班長寫在小本子上記錄下來,並向上級匯報情況,如果到了下連隊的那天,連裡、團裡或者營裡都看班長的記錄進行挑兵。
  • 「猛虎三連」:猛虎連隊猛虎兵
    「鞋子放在外面可以散去臭味」「帳篷空間狹小,戰靴太佔空間了」……「在床邊,即便是無光條件,也能快速蹬上鞋。快出8秒不是偶然的。」連隊幹部說。豈止是一雙鞋子的擺放,每天熄燈前,連隊值班員都要組織清點戰備物資,更換水壺內飲用水。頭盔按照作戰要求擺放、子彈袋利於快速取穿……一件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卻讓三連始終保持著全團緊急出動最快紀錄。
  • 神秘的飛彈押運兵:四級軍士長稱呼連隊「東風鏢局」
    專列上全部車廂為軍用;零擔是單獨一節或幾節軍用自備車,大多隨民用貨物列車編組。  專列和零擔都編有自備生活車,生活有保障,「但有時零擔也會『耍單』(不掛自備生活車)」。四級軍士長馬海峰說,無論是專列還是零擔,押運飛彈裝備的車廂必須全時有人值守。戰士們一路吃住都在飛彈旁,一方面監測飛彈狀態,一方面定時檢查加固情況。
  • 北疆情:還有那隻連隊的小鹿|百家故事
    因為在我半個多世紀的記憶中,珠恩嘎達布其留給我的印象是那樣純真、溫馨、清晰和難忘,總是能勾起我對自己青春歲月的留戀和回憶,特別是那隻與連隊官兵朝夕相伴的小鹿。當年的珠恩嘎達布其山珠恩嘎達布其是位於內蒙古東烏珠穆沁旗嘎布沁高畢蘇木中蒙邊界附近的一個山頭。
  • 鋼鐵連隊這樣煉成
    鍾志光攝(新華社發)   這是一支英雄連隊,誕生於抗日戰爭的烽火硝煙中,以傳承紅軍血脈、敢打硬仗惡仗享譽全軍。   1964年1月,國防部發布命令,授予解放軍某部六連「硬骨頭六連」榮譽稱號;1985年6月,中央軍委授予該連隊「英雄硬六連」榮譽稱號。
  • 傳承發揚「硬骨頭精神」的英雄連隊
    今年年初以來,人民陸軍一支英雄連隊再次走進千千萬萬人的視野。習主席給連隊全體官兵回信,勉勵他們牢記強軍目標,傳承紅色基因,苦練打贏本領,把「硬骨頭精神」發揚光大,把連隊建設得更加堅強。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連隊「時代楷模」稱號,號召全社會向他們學習。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表彰該連為「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
  • 嘮嘮我的連隊我的戰友,他們每個人的故事都值得分享
    >……硬核主官一文一武深入兵心於海鵬處女座山東漢子一枚,連隊管理上向來說一不二、苛求細節又「毒舌」。於是,他快速調整心態,與連隊官兵同吃同住、談心交流、積極融入,在人生嶄新的道路上奮力前進。秦博23歲的他是連隊骨幹隊伍中最年輕的一員,身為連隊的班長骨幹、駕駛員、光端技師……他一人身兼多職。六年的從軍經歷磨礪了他老練沉穩的性格與高標準完成任務的能力。
  • 六年級作文:難忘的小學生活
    篇一:難忘的小學生活400字作文彭泳齊「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坐在草坪上的我一邊欣賞暮色,一邊不禁感嘆,光陰似箭這成語果然如實,時間真如箭一樣快。我的校園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是我們生活學習的天地,校園裡將永遠留下我們的歡聲笑語,永不褪去。篇二:難忘的小學生活400字作文呂修睿時光依舊,童年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