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詞話》多次高度評價後主詞,王國維為何如此偏愛李煜?

2021-01-11 青於墨

李煜、李清照向來被奉為「詞壇二李」,然而在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中這二位卻有不同的分量,相比較於對李清照的置若罔聞(詳情見上一篇王國維的《人間詞話》為何隻字不提李清照?),王國維對李煜表現了特別的喜愛。

李煜詞歷來受到好評,作品因率真自然、哀婉感人而備受喜愛,而以王國維的評價最高。《人間詞話》一共六十四則,其中從第[十四]到第[十八]則五則的篇幅都是用來高度評價李煜詞的:

[十四]溫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李重光之詞,神秀也。[十五]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周介存置諸溫、韋之下,可謂顛倒黑白矣。「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金荃》《浣花》能有此氣象耶![十六]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是後主為人君所短處,亦即為詞人所長處。[十七]客觀之詩人不可不多閱世,閱世愈深則材料愈豐富、愈變化,《水滸傳》《紅樓夢》之作者是也。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李後主是也。[十八]尼採謂一切文學餘愛以血書者。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詞亦略似之。然道君不過自道身世之戚,後主則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而在《人間詞話》未刊稿第[四十一]中有:唐五代之詞,有句而無篇;南宋名家之詞,有篇而無句。有篇有句,唯李後主之作及永叔、少遊、美成、稼軒數人而已。

王國維為何如此偏愛李煜?簡單來說,後主詞作可謂是與王國維《人間詞話》的詞論最相契合的一位詞人。而李煜詞也的確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

變俗為雅的「士大夫詞」

「士大夫詞」的反面就是「伶工之詞」。詞依燕樂(即「宴樂」)而生,中唐代文人詞自然、流暢、活潑,生活氣息濃鬱,到了五代作為在筵前花間歌唱的一種曲子詞,很容易便具備了綺麗香豔的特點,即伶工之詞。

從五代詞集《花間集》中就可窺見當時詞的面貌:多是一些鏤玉雕瓊、裁花剪葉的豔情詞,以女性的容貌體態為描寫對象,浮豔輕薄,談不上什麼深刻的內容和思想。

從溫庭筠到韋莊再到馮延已,不斷的使詞趨於雅化,馮延已詞已經有從伶工之詞到士大夫之詞轉變的趨勢。(關於詳細的馮延巳詞的情況,下一篇展開討論。)

而李煜則徹底將伶工之詞轉變為士大夫之詞,以極高的藝術修養促進詞的典雅化。他對詞的雅化不僅體現在語言上,更體現在內容和意境上的典雅化。

在他筆下,很難找到那種俗豔的鄙詞,其詞真實自然、情真意切而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所以龍榆生先生評論後主詞「乃一掃浮豔,以自抒身世之感與悲憫之懷,詞體之尊,乃上躋於風騷之列。」

而在意境上看,正如李清照在《詞論》中有:「五代幹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熄,獨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五代時期幹戈離亂、四分五裂,儒家道統以及倫理綱鬆懈,唯有南唐君臣尚文雅。尤其是李煜,將詞作為自我抒情的工具,以詞來抒寫自我感受、描寫自我的情感世界,毫不掩飾自我真性情的真率表達,使得詞有可能成為士大夫文人的抒情載體。從而使詞的發展走向正軌。

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李煜詞以亡國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前期詞多是延續花間傳統,奢靡富貴的宮廷生活,美豔照人的宮娥與歡宵達旦的歌舞構成詞的主要內容,雖然格調歡快明朗,但是總的來說內容較為空泛,缺乏深刻的意義。

但李煜的後期詞完全突破花間詞多寫男女戀情以及傷春悲秋等內容的傳統,他以詞抒寫自我內心感受,抒發家國之恨,身世之悲,以及人生的感悟,以毫無雕飾的白描手法將內心豐富而強烈的情感借詞噴湧而出,將自身的感情全身心而毫無保留的投注於詞作中。

同時我們可以看到,李煜之前的五代詞的抒情主體多以女性自比,常借男女戀情抒發自己的人生感受,風格偏於婉媚陰柔,而李煜詞雖然也有此類創作,不過他更多是以自己為抒情主體,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有「四十年來家國,三千裡地山河」的豪壯美。

以上兩方面都可以說李煜詞「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詞在李煜這裡就具備了主體精神。

但是正如葉嘉瑩先生認為李煜並不是五代詞意境演進上的一個必經階段,而是一種「天才的突現」。從後來北宋初期詞壇的狀況就可以印證此觀點,北宋初期晏殊、歐陽修等人的小令卻是延續花間路數而在境界上稍微有所發展,還是多寫留連光景的閒愁以及人生苦短好景難再的哀傷,並沒有延續李煜所開拓的抒寫自我襟抱的路子。真正繼承李煜這種寫法的,是與之相去約一百年的蘇軾。

所以說李煜在詞境的開拓是具有相當的超前性的。

赤子之心,以血書者。

李煜詞除了典雅以及境界闊大之外,最重要的特點一定不能忽視——「真」。

「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反而成了作為詞人的優勢,因為他閱世極淺而性情極真。擁有一顆不為世俗侵染「赤子之心」,在創作中可以不計功利、專注審美表現,因而取得了卓越的藝術成就。

這顆「赤子之心」不因環境而改變:前期他盡情書寫在沉溺於奢靡生活中的快樂,毫不掩飾對富貴生活以及如花宮娥的眷戀;作為亡國後的階下囚,他也沒有掩飾對故國的思念以及對往昔夜夜笙歌的宮廷生活的留戀。一曲《虞美人》將他的藝術生命終結,真純的性情終於將他年輕的生命推向萬劫不復。

李煜短暫的四十二歲生命中,經歷了兄長、父親、皇后與母親等重要親人的去世,以及亡國之傷、被俘之辱、直至最後被毒死,對人生苦痛和悲涼有著深刻的體驗。尤其是後期的創作幾乎篇篇都凝注著李煜的悔恨和淚水,正所謂「以血書者」。這類作品經常能以一己之悲痛而引起人們強烈的感觸,使人即便沒有這番經歷也能在其詞中找到共鳴。

所以說,「李煜的身世之感融匯了人類生存中的失意悲傷,是他個人的,也是人人的,所以一發而為名句,流傳千古。」(劉峰傑,章池《人間詞話百年解評》)

但是客觀地看,王國維認為李煜詞「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不免有過譽之嫌。這一點可以視為是由於李煜特殊的身世以及高超的創作水平所達到的客觀效果,而並非作者本人的主觀創作意圖,他是否有為世人受難擔荷罪責的精神實際上是不得而知的。

總之,王國維對李煜的偏愛,一來因為李煜詞很大程度上契合他的詞學理論,二來李煜憑藉高超的創作才華的確是詞史上無法繞開的裡程碑。

相關焦點

  •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為何隻字不提李清照?
    王國維是近代詞學批評史上一位很有影響力的批評家,其聲名最顯赫的評論著作莫過於《人間詞話》。《人間詞話》形式上雖然採用的是詩話詞話的傳統模式,但它所建立的批評體系,但是卻有十分明顯的開拓性——不僅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理論建構,而且幾乎使詞史上有成就的詞家以獨特而清晰的面目呈現在他所構建的批評格局中。
  • 《人間詞話》:人間年年歲歲又何其相似
    朱光潛曾評價《人間詞話》:"近二三十年來,就我個人所讀過的來說,似以王靜安先生的《人間詞話》為最精到。"在這樣的心情下,王國維扎進了中國古詩詞的研究中,寫出了《人間詞話》。王國維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先生在人間詞話中寫到: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 王國維《人間詞話》的三種意境
    王國維(1877-1927)字靜安晚號觀堂浙江海寧人,他的《人間詞話》在學界享有十分崇高的地位,得到了很高的評價。其中《人間詞話》裡王國維提出人生三大境界的這一說法,他在自己的著作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第一境界出自晏殊《蝶戀花》,昨夜西風慘烈凋零了綠樹,我獨自登上高樓,望盡了天涯路。
  • 李煜短短4句「寫愁」詞,寫出王國維的「無我境界」,被世人盛讚
    李煜,字重光,號鍾隱、蓮峰居士。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史稱「南唐後主」。開寶八年,國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後被宋太宗毒死。「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在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中有這樣一句話「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李煜的筆下是「有我之境」。
  • 115年前,王國維寫《人間詞話》,專家評論:最高格的無我之境
    很可惜,事與願違,哲學的研究並沒有給予王國維實質性的幫助。王國維便捨棄哲學而改投文學,在1906~1908年間,他撰寫了此部影響巨大的《人間詞話》。《人間詞話》是晚清之後最有影響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國近代最負盛名的詞話著作。
  • 國學大師王國維說錯了?細論人間詞話中的隔,學詩詞須搞懂這個字
    △ 王和尚細說王國維人間詞話之「隔」論比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第39則,批評南宋詞人姜夔寫景之句「如霧裡看花,終隔一層」,並且他舉姜夔詞中「△ 王和尚細說王國維人間詞話之「隔」論雖然詩法與詞法,在創作與賞析中都略有不同,但王國維《人間詞話》雖號稱「詞話」,但也多舉詩例,故其「隔與不隔」之論,在詩之賞析中也頗適用
  • 王國維115年前的一首詞,寫盡人間悲劇,末二句是經典名句
    王國維詞中的悲劇色彩特別濃厚,他筆下的人間悲劇,不是一時、一地的,不是單一、孤立的,而是延綿相續、重重疊疊的。在靜安眼中,人生的苦海,從時、空兩方面看都是無邊無際、沒有盡頭的。「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這是人類共同的悲劇,美好的事物總是容易消逝的,其中深刻的悲劇之美,可與千古詞帝李煜的詞相通。
  • 王國維:用三大境界凝聚出人生感悟,《人間詞話》值得一讀再度
    以上是王國維的人生經歷,接下來我們來談談他最著名的《人間詞話》裡面的人生三大境界。眾所周知,王國維最著名的作品是《人間詞話》。這本著作不僅是一部開創了新紀元的詞話經典,更是一部影響深遠的文化經典。王國維先生將這句詞話作為人生第二境界,認為要做大學問的人,在經過第一境界的艱難抉擇後,第二步是要堅定自己的決心,不懈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便有挫折,遇到各式各樣的困難挑戰,也不要放棄,要忘我奮鬥,更要耐得住寂寞,廢寢忘食,孜孜以求,矢志不渝。
  • 王國維《人間詞話》妄評(六二至六四則)終篇之評
    六十二則評析:此則是由金應圭《詞選·後序》而發。先來談談對上面引注的金應圭《詞選·後序》的認識。金應圭講的「淫詞」實指為淫而淫,無深遠的寄託或良好的意願的詞,即辭淫意也淫之詞。六十三則評析: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五十九則中有說道「五七言絕句為最尊……詞中小令如絕句」。而此則所舉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是元散曲中的小令。絕句、詞小令、曲小令的共同特點是字數少,要做好它們需要極高的藝術造詣。要有真景物真感情,還要有餘味,這樣的作品才具有自然、深遠、動人的絕妙的境界。
  • 王國維《人間詞話》:當文學遇上哲學,才是最唯美的人生三種境界
    最早聽聞《人間詞話》便是從這三句話開始的。那時人還年幼,只道詞是詞,詩是詩,美就可以了,怎還能上升到境界的程度。可如今再次偶遇這三句詞,卻也能夠品味其中的唯美與孤寂。王國維出生寒門,母親早逝,父親一人既當爹又當媽地將他撫養長大,一心想著他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奈何偏偏他厭惡八股文考試,止步秀才,便不再參加科舉。
  • 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人生三種境界,你在哪一層?
    有人將王國維的學術成就比作一顆耀目的鑽石,每一個晶瑩剔透的切面都閃爍著令人心旌搖曳的光彩。這並非溢美之詞。在哲學、史學、美學、文學、倫理學、文字學、考古學、心理學、詞學、曲學、紅學、金石學等多個學科領域,王國維均有深詣和創新。他平生學無專師,沒有碩士、博士的頭銜,卻能自闢戶牖,勤奮鑽研,築起了一座又一座學術裡程碑。
  • 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人生三境界,妙不可言,令人獲益匪淺
    王國維,一位曠世全才,一代國學大師。他學貫中西,在教育、哲學、文學、戲曲、美學、史學、古文學等領域均有深詣和創新。梁啓超讚許道:「不獨為中國所有而為全世界之所有之學人。」王國維出生於浙江海寧的一個書香世家,父親王乃譽攻書畫、篆刻、詩古文辭,博涉多才。
  • 李煜很牛的詞,字不多卻誕生3個千古名句,一向挑剔的王國維點讚
    公元975年,宋王朝的大軍兵臨金陵城下,當時作為南唐後主的李煜兩次派使者求和,最終被宋太祖趙匡胤以「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為由拒絕。最終金陵城破,李煜無奈奉表投降,南唐宣告覆滅。時年李煜39歲,從一國之君就此淪為階下囚,開始了自己悽涼的下半場人生。
  • 《人間詞話》有一種境界,叫做:只一字,便驚豔了時光
    《人間詞話》是王國維在文學領域的代表作,被譽為詞論界的圭臬,影響深遠。如果你喜歡詩詞,又想要深入地了解詩詞,這本《人間詞話》值得細細品味。初聞《人間詞話》是因為其中的人生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
  • 人間詞話十一則:境界說與傳統詞學的交叉
    這是王國維《人間詞話》的第十一則,在他的手稿中,原本是放在第四則的位置,緊承上一則。在他剛開始撰寫《人間詞話》的時候,常常將前人的一些觀點援引出來進行討論,進而表明自己的立場,後面將這一則放到這個位置,顯然是考慮到這一則的內容和境界說是有著相通之處的。
  • 王國維《人間詞話》—古今成大事者,必然經歷這三種境界
    今天喬稀飯要給大家推薦的是著名學者王國維先生的著作:《人間詞話》。而在這裡面隱含著一個成就大事業的秘訣。喬稀飯就來帶大家慢慢深入了解。01作者簡介王國維於1877年出生在浙江海寧,迎接他的便是書香門第。
  • 6年後王國維回到家,妻子已人老珠黃,為其寫一首詞,卻流傳至今
    鮮為人知的是,王國維先生不僅僅是位國學大師,還是一位可以與宋代詞人相媲美的詞人。他一生寫了不少的優秀作品,其中就包括著名的《人間詞話》。除了大家熟知的《人間詞話》之外,還有一次王國維感嘆妻子容顏憔悴卻無意間促成了百年名句。
  • 從「有我」與「無我」中體會王國維《人間詞話》的意境
    說到對於詞之境界的解讀,其中詞學大師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一段人生三境界論,可以說是無人不知,其實,詞作品想要表達的境界,正是人生境界的一種傳達的媒介:古今之成大事者、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
  • 王國維《人間詞話》妄評(三十、三一、三二則)
    王國維《人間詞話》的主要目的是強調「境界」說,而此則與前則都在講「氣象」。「氣象」用於詩詞評論,較早見於嚴羽的《滄浪詩話》,屬於五種詩法之一(其它四法是體制、格力、興趣、音節)。王國維引用「氣象」論詞,個人揣測:一是對前人理論的肯定和繼承,二是他也認識到只用「境界」論詞可能有些單薄,因為「境界」不易讓人直接聯想到作品的氣勢和氣韻。
  • 王國維《人間詞話》,人生竟然有三個境界
    王國維是近現代的一位著名學者,即使在國際上他也享有很高的聲譽。他早些年受到西方思想的影響,將西方哲學、美學思想與中國的古典學、美學相融合,這促使他形成了兼收並蓄、包容萬千的個人風格。可能有部分網友只聽過王國維這個人,對他的一些事跡也並不了解,但是「境界說」應該有不少網友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