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日本公布的一批侵華時期照片,引發了中日網友的集體討論。
從昨天(13日)起,日本京都大學開啟了一場為期兩個月的特別展覽,展品是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收藏的3.5萬餘張日軍侵華期間的中國老照片。
這些照片被稱為《華北交通寫真》,由華北交通株式會社在抗戰期間拍攝,戰後交由京都大學保管。
據介紹,華北交通株式會社屬南滿鐵道公共運輸公司,看似中日合資公司,實質為日本國有公司。
除了實體照片展示外,此次展覽還將照片發布上網,讓人們隨時隨地可以參觀。
照片一經發布,隨即引發中日網友熱議。不過,兩國網友的關注點卻有著「天壤之別」。
微博上,#日本公開3萬餘張侵華照片#的話題已有3.7億閱讀,討論5萬條。
在評論區,中國網友們紛紛表示要銘記歷史,勿忘國恥。
「我們沒有權力替先輩原諒那些罪行。」有網友動情地說。
而在日本社交媒體上,日本網友的評論卻多集中在探討風土人情、鐵路沿途風景、以及讚賞照片整理工作十分完善等。
同一組照片,為什麼會在中日網友間引發如此大的差別?小銳進入虛擬展覽館查閱了相關照片。
說實話,曾經在東北生活過一段時間的小銳看了照片後,心裡不是很舒服。
造成這種感受的原因,用一位中國網友的話來說,就是:與「侵華」二字相比,這組照片看上去實在太過「粉飾太平」了:
沒有血淋淋的真相,沒有不忍直視的歷史,照片上所展示的,多是當時中國華北城市的基礎設施、居民日常生活、鐵路沿線車站等景象……與其突出它們是「侵華時期照片」,不如乾脆稱其為「歷史風土人情照片展」!
另外還有一些照片,將鏡頭對準了當時華北交通株式會社的日本員工們,比如一組講述「婦人社員」的衣食住行的照片中,日本女員工們在學習茶道、聚餐、喝下午茶……完全是歲月靜好的畫風。
這與國人提及抗日戰爭時腦海裡浮現的有關「731部隊」、南京大屠殺、重慶大轟炸等戰爭畫面,更是相去甚遠。
所以,如果面對這組照片的是一個不熟知抗戰歷史的日本人,那麼他/她恐怕很難將其與日本當年對華發動侵略戰爭聯繫起來。
「看了看開封,街道乾淨整齊,人們表情平靜。」有網友這樣描述道。
一位日本問題研究專家告訴小銳,長期以來,由於日本的許多戰爭親歷者對於歷史採取了迴避態度,以致於在片面信息傳播影響下,如今日本的多數民眾對侵華時期的中國的認知,都是充滿著「田園牧歌式」的懷舊色彩。
他們巧妙地忽略了當年日軍在華的種種殘暴行徑,更願意相信和呈現戰爭之外的「美好」畫面。
而這種認知上有意無意的偏差,形成了今天中日兩國民眾對那段歷史所抱持的不同心態:當很多日本人所接觸的歷史都被加上了「濾鏡」,對歷史的反思和歉意又從何而來呢?
中國人常說,銘記歷史,勿忘國恥。小銳希望的是,有一天,大多數日本民眾能夠認清真相,銘記一段真正的、被國際社會所公認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