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於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於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讚嘆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
佛陀繼續說:「文殊師利,如來滅度後,在末法中想要說此《法華經》的人,應當住在安樂行中。」這裡的安樂行,是第二安樂行。有三個要點:
一者,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
樂說過失是一種容易引來惡果的分別習氣。絕大多數的時候,人們聽不進批評,是因為批評者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來進言,並沒有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故而令聽受方很不服氣。
比如,一位妻子責怪丈夫不關心自己,但丈夫卻認為自己對妻子很好。妻子認為情緒撫慰才是關心,而丈夫認為物質富足就是關心。因此,當妻子說丈夫不關心自己時,丈夫就會覺得委屈,從而引發爭執。
世間絕大部分煩惱幾乎都是這樣來的。樂說他人過失者,自己往往先有過失。當妻子基於自己的妄見而指責丈夫時,她就已經先錯了。
世間的這種習氣體現在學佛的事情上,往往有這樣二個表現。
第一,有的人一本佛經沒有讀,甚至連學佛是學什麼都不知道,卻最喜歡說佛法是迷信,對學佛者妄加指責,樂說學佛人的過失。
第二,有的人讀過佛經,在靜下來時,也能清楚自己還沒有覺悟。但是,遇到某些討論佛法的場合,就不清醒了,他住在了真理相上,根據佛經中的隻言片語來評價他人,甚至還理直氣壯地說:「我雖然不懂,但還是知道你的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佛經明明是這麼說的......」
此時的他,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言語思想的矛盾之處。如果對方是清醒的,就不會與他爭論了。只有和他同樣不清醒者,才會產生爭辯。
住相的分別智總是演繹這樣的尷尬,當以自己的妄見為標準去印證他人時,就已經錯在先了。既然前提已經錯了,後面的推理在怎么正確,也還是錯的。自相矛盾的心,必然產生自相矛盾的相。眾生的糾結煩惱,就是這樣來的。
因此,法華行者要想安樂修行,就要從覺性上遠離樂說人過的習氣。樂說他人過者,既不懂得換位思考,更不懂得站在一切法的頂相上看問題。他在是非分別的糾結之中,必然不能安樂其心。
二者,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
眾生常常是依人不依法來選擇法師。他們很容易信仰有品德、名氣大、神通高的法師,而不太信仰名不經傳的法師。
有的人相信了某位法師後,常會輕慢其餘法師,而這種輕慢就表現在自贊、毀他兩個方面。直接的「毀他」容易理解,而「自贊」卻是一種很隱晦的毀他。
有一位學佛者誇讚其師,言談間仿佛是自己前世修得好,今生才有福氣遇到這麼好的師父。他雖然一句話也沒有說別人的師父不好,但這種分別還是刺激了其他人。有的人想:「難道不以他的師父為師父者,就是沒有福氣了嗎?」就這樣,一場清淨的聚會由此而演變成了一場比師父、比法門的攀比聚會,當事者自然皆失去了安樂。
因此,亦不要輕慢其餘的法師,不要說他人的好處、惡處,以及分別他人的長處、短處。只有這樣才能安樂的修行。
三者,於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讚嘆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
聲聞人超越了世間的一切有為法,住在無為空境之中。對於凡夫而言,他們是滅掉身見、超越六道生死輪迴的聖人。但是,對於明心見性者來說,由於聲聞人在有無對立中偏執於空境,並沒有明心見性,故而,他們是聖人中的凡夫。
首先,法華行者「對於聲聞人,不要稱名說其過惡」。
對於修學法華的大乘菩薩而言,由於佛知見高超,能夠看得見聲聞人的解脫不究竟處。當他想要指出這種不究竟時,不要稱聲聞者的姓名。
因為,對於不具備大乘知見的凡夫而言,依聲聞小乘修行,能夠解脫身見。聲聞聖者堪為其師。如果你稱名道姓,動搖此類凡夫對聲聞法師的信心,這個過失就很大,摧毀了此類眾生的世間解脫道。能令眾生不安樂者,自己修行又如何能安樂呢?
更何況,在娑婆國土的很多聲聞人,都是大乘菩薩隨宜而化現的。對於尚在見道位的菩薩行者,由於證境不具足,根本無法看懂這些「外現聲聞相、內秘菩薩行」的再來菩薩。如果稱名說其過惡,就相當於毀謗大乘菩薩。有這樣的過失,又怎麼可能安樂修行呢?
雖然不要稱名說其過惡,但是,如果不指名道姓的籠統說一說聲聞小乘的不究竟處,還是可以的。能夠啟發眾生的大乘覺悟。
其次,法華行者亦不要「稱名讚嘆其美」。
凡夫眾生法眼未開,向來是依人不依法的。當他們聽到對聲聞小乘法師的讚嘆時,分別心中會把這個法師捧為至高無上,把他說的不究竟的小乘道當作究竟的大乘佛道來信仰,從而誤導了眾生。故而,法華行者不要稱名讚嘆其美。
第三,法華行者見到聲聞人,「又亦不生怨嫌之心」。
見到聲聞人生怨嫌之心,通常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某些自認大乘者,嫌棄聲聞人是小乘行者。另一種是身聞人的餘習影響。
聲聞人就好比剛剛倒幹了酒的酒瓶,他們雖然解脫了世間煩惱,但是餘習還在,故而在觀看五百羅漢的畫像時,會發現其中一些羅漢的長相奇特,這就是餘習顯現的結果。
一般人見到羅漢形象,如果事先知道這是羅漢聖者時,通常以「奇人奇相」來恭敬,並不會產生怨嫌之心。但如果不知道這是羅漢聖者,就很有可能產生怨嫌之心。
就好比當年的馬雲一樣,他剛剛嶄露頭角時,很多人都覺得他長得醜。但隨著巨大財富效應的疊加,他的長相在很多人心目中就越來越順眼了,甚至還看見有人發帖說:「我很奇怪,為什麼以前會覺得馬雲長得很醜呢?明明越看越好看。」
世間人中,因緣業力有不同。有的人即使明知是羅漢,也不一定不產生怨嫌之心。
最近看到一個這樣的故事。說有一孕婦,產檢時發現胎兒狀況不太好,就在婆婆的陪同下去當地羅漢寺拜羅漢。這位孕婦發現其中有一個鼻子、脖子都長得很長的羅漢時,就用手指著那個羅漢說:「媽,你看這個羅漢長得好醜啊!怎麼會有羅漢長成這樣的。哈哈哈.......」取笑完之後,孕婦覺得整個羅漢寺裡面的羅漢像都很醜。就離開了羅漢寺。
後來,孕婦足月產下了一個男嬰。當護士將孩子抱到她面前時,她整個人都癱在床上了。因為,這孩子竟然和她取笑的那位羅漢長得一模一樣。
有人說這是羅漢的報復。其實,住在空境中的羅漢已經滅掉了身相,怎麼還會因為身相被取笑而起報復之心呢?歸根結底,這個孩子是其母親心相的縮影。越是怕什麼,往往就越是來什麼,因為越怕則業力越強,就越有可能儘早顯現。
此外,取笑對象的威德力不同,結果也不同。
比如,當面取笑一個和自己差不多的人,頂多讓對方不高興,不會有太大危險。但是,如果當面取笑一個世間有大威勢者,則很可能面臨皮肉之苦、牢獄之災、乃至生命危險。
如果當面取笑的是聖者羅漢呢?則就好比向空中吐唾沫一樣,這個唾沫最終會全部落到這個人自己身上。就好比前面那位孕婦一樣,她的取笑最後全部返回到她自己身上了。
也是這個孕婦不懂佛法,才會住在美醜相上白白傷心。如果她後來能懂得佛法,就會發現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既然孩子長得像羅漢,亦是與羅漢有緣,美醜又有什麼關係?藉此緣分,如能讓這個孩子得加持,成為一個覺悟者,亦是相當不錯的。這就是轉境。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到,對聲聞人生起怨嫌之心,就是對自己生起怨嫌之心。法華行者千萬不要因為自己是修學圓頓大乘,而嫌棄聲聞小乘聖者。若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又如何能安樂的修行呢?
綜上所述,如果法華行者能主觀(覺性)上不說人過,客觀(塵性)上不輕慢他人,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識性)不毀譽聲聞人,從這三方面善修其安樂心,就能使聽經者不逆其意。因為你不分別他人,他人就不會分別於你,無分別中,哪裡有逆意呢?
【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當眾生有疑難詢問時,法華行者不要以小乘法來回答他們。只以大乘法而為他們解說,令他們獲得一切種智。
一切種智是一切智和道種智的圓融。具備一切智者,當下見到法身;具備道種智者,當下見到報身。從如是法身見到如是報身,當下就見到了如來,即,如是而來。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菩薩常樂,安隱說法。於清淨地,而施床座。以油塗身,澡浴塵穢。著新淨衣,內外俱淨。安處法座,隨問為說。】
這時候,世尊以偈言的方式,進一步重申了法華行者想要安樂說法的幾個要點。
於清淨地,而施床座:不染相塵為最清淨。法華行者應當在不住相見的基礎上施設法床。也就是說,覺性清淨,不依妄覺而說法。(空如來藏)
以油塗身,澡浴塵穢:油是潤滑之物。門鎖卡死時,在鎖眼滴幾滴油,就能順利打開了。法華行者講法應當如油一般,能夠潤澤眾生心田,助其打開心結;又如沐浴一樣,清洗掉眾生的一切染塵穢見。(不空如來藏)
著新淨衣,內外俱淨:識性不染塵相之衣,為新淨衣。覺性中沒有虛妄,為內淨;塵性中不住相見,為外淨。內外俱淨時,識性清淨。(空不空如來藏)
三藏本一心,在根、塵、識三位一體的清淨處,菩薩就能「安處法座,隨問為說」,即能夠安樂地為眾生隨宜而說法了。
【若有比丘、及比丘尼,諸優婆塞、及優婆夷,國王王子、群臣士民,以微妙義,和顏為說。若有難問,隨義而答。因緣譬喻,敷演分別,以是方便,皆使發心,漸漸增益,入於佛道。】
若是有四眾弟子、國王、王子、群臣、士民等來聽法,法華行者應當以這個微妙的如來藏大法,和顏悅色地為他們演說。
對於他們提出的疑難問題,要隨宜以如來藏法義而為他們作答。
要以種種因緣、種種譬喻,為他們開演分別種種法。
以如是方便法,使他們都能發起尋求覺悟的心,從而漸漸增益智慧,入於無上覺悟之道。
【除懶惰意,及懈怠想。離諸憂惱,慈心說法。晝夜常說,無上道教。以諸因緣、無量譬喻、開示眾生,鹹令歡喜。衣服臥具,飲食醫藥,而於其中,無所希望。但一心念,說法因緣、願成佛道,令眾亦爾。是則大利,安樂供養。】
法華行者要滅除懶惰意和懈怠妄想。要遠離世間種種憂慮煩惱而慈心為眾生說法。晝夜六時常常為眾生演說無上覺悟道。用種種因緣、無量譬喻來開示眾生,令他們都因為增長覺悟而歡喜。
法華行者在世間弘法,對於衣服、臥具、飲食、醫藥等必要物質,夠用就行,不要有所希望,以免在物質上過多分散精力。應當一心一意地珍惜說法因緣,常願自己成就佛道,亦願令眾生成就佛道。只有這樣做,才會有大利,能夠安樂地將自心上供在無上覺悟之中,得到無上覺悟的燻養。
這裡的「晝夜常說,無上道教」,亦是念念在道的意思。該怎麼做呢?這裡就要明白,法華行者來到世間,有意無意中,本身就是一場身口意的演說。
【我滅度後,若有比丘,能演說斯,妙法華經。心無嫉恚,諸惱障礙,亦無憂愁,及罵詈者,又無怖畏,加刀杖等,亦無擯出,安住忍故。智者如是,善修其心,能住安樂,如我上說。其人功德,千萬億劫、算數譬喻、說不能盡。】
佛陀總結說:「當我滅度之後,若是有比丘能夠演說此《妙法蓮華經》者,心中不會有嫉妒、嘻恚等一切煩惱障礙,亦不會有種種憂愁以及遇到罵詈者,亦不會遇到怖畏之事,被人刀杖傷害等,亦不會遭遇罷黜並放逐等禍事,因為他沒有分別、不住相見,能夠安住於忍地的緣故。
智慧的人如果能夠這樣善修其心,就能住在如我上述所說的安樂之地。這個人的功德,哪怕千萬億劫,以種種算數來計算、以種種譬喻來說明、都無法說盡。」
此不住相見之法,得的是不住相之功德。哪裡是有形有相的方法能夠計算出來的呢?
《邊讀邊聊法華經》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