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三方面善修其心,能令聽經者不逆其意(78)

2021-01-09 經典悅讀

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於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於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讚嘆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

佛陀繼續說:「文殊師利,如來滅度後,在末法中想要說此《法華經》的人,應當住在安樂行中。」這裡的安樂行,是第二安樂行。有三個要點:

一者,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

樂說過失是一種容易引來惡果的分別習氣。絕大多數的時候,人們聽不進批評,是因為批評者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來進言,並沒有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故而令聽受方很不服氣。

比如,一位妻子責怪丈夫不關心自己,但丈夫卻認為自己對妻子很好。妻子認為情緒撫慰才是關心,而丈夫認為物質富足就是關心。因此,當妻子說丈夫不關心自己時,丈夫就會覺得委屈,從而引發爭執。

世間絕大部分煩惱幾乎都是這樣來的。樂說他人過失者,自己往往先有過失。當妻子基於自己的妄見而指責丈夫時,她就已經先錯了。

世間的這種習氣體現在學佛的事情上,往往有這樣二個表現。

第一,有的人一本佛經沒有讀,甚至連學佛是學什麼都不知道,卻最喜歡說佛法是迷信,對學佛者妄加指責,樂說學佛人的過失。

第二,有的人讀過佛經,在靜下來時,也能清楚自己還沒有覺悟。但是,遇到某些討論佛法的場合,就不清醒了,他住在了真理相上,根據佛經中的隻言片語來評價他人,甚至還理直氣壯地說:「我雖然不懂,但還是知道你的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佛經明明是這麼說的......」

此時的他,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言語思想的矛盾之處。如果對方是清醒的,就不會與他爭論了。只有和他同樣不清醒者,才會產生爭辯。

住相的分別智總是演繹這樣的尷尬,當以自己的妄見為標準去印證他人時,就已經錯在先了。既然前提已經錯了,後面的推理在怎么正確,也還是錯的。自相矛盾的心,必然產生自相矛盾的相。眾生的糾結煩惱,就是這樣來的。

因此,法華行者要想安樂修行,就要從覺性上遠離樂說人過的習氣。樂說他人過者,既不懂得換位思考,更不懂得站在一切法的頂相上看問題。他在是非分別的糾結之中,必然不能安樂其心。

二者,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

眾生常常是依人不依法來選擇法師。他們很容易信仰有品德、名氣大、神通高的法師,而不太信仰名不經傳的法師。

有的人相信了某位法師後,常會輕慢其餘法師,而這種輕慢就表現在自贊、毀他兩個方面。直接的「毀他」容易理解,而「自贊」卻是一種很隱晦的毀他。

有一位學佛者誇讚其師,言談間仿佛是自己前世修得好,今生才有福氣遇到這麼好的師父。他雖然一句話也沒有說別人的師父不好,但這種分別還是刺激了其他人。有的人想:「難道不以他的師父為師父者,就是沒有福氣了嗎?」就這樣,一場清淨的聚會由此而演變成了一場比師父、比法門的攀比聚會,當事者自然皆失去了安樂。

因此,亦不要輕慢其餘的法師,不要說他人的好處、惡處,以及分別他人的長處、短處。只有這樣才能安樂的修行。

三者,於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讚嘆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

聲聞人超越了世間的一切有為法,住在無為空境之中。對於凡夫而言,他們是滅掉身見、超越六道生死輪迴的聖人。但是,對於明心見性者來說,由於聲聞人在有無對立中偏執於空境,並沒有明心見性,故而,他們是聖人中的凡夫。

首先,法華行者「對於聲聞人,不要稱名說其過惡」。

對於修學法華的大乘菩薩而言,由於佛知見高超,能夠看得見聲聞人的解脫不究竟處。當他想要指出這種不究竟時,不要稱聲聞者的姓名。

因為,對於不具備大乘知見的凡夫而言,依聲聞小乘修行,能夠解脫身見。聲聞聖者堪為其師。如果你稱名道姓,動搖此類凡夫對聲聞法師的信心,這個過失就很大,摧毀了此類眾生的世間解脫道。能令眾生不安樂者,自己修行又如何能安樂呢?

更何況,在娑婆國土的很多聲聞人,都是大乘菩薩隨宜而化現的。對於尚在見道位的菩薩行者,由於證境不具足,根本無法看懂這些「外現聲聞相、內秘菩薩行」的再來菩薩。如果稱名說其過惡,就相當於毀謗大乘菩薩。有這樣的過失,又怎麼可能安樂修行呢?

雖然不要稱名說其過惡,但是,如果不指名道姓的籠統說一說聲聞小乘的不究竟處,還是可以的。能夠啟發眾生的大乘覺悟。

其次,法華行者亦不要「稱名讚嘆其美」。

凡夫眾生法眼未開,向來是依人不依法的。當他們聽到對聲聞小乘法師的讚嘆時,分別心中會把這個法師捧為至高無上,把他說的不究竟的小乘道當作究竟的大乘佛道來信仰,從而誤導了眾生。故而,法華行者不要稱名讚嘆其美。

第三,法華行者見到聲聞人,「又亦不生怨嫌之心」。

見到聲聞人生怨嫌之心,通常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某些自認大乘者,嫌棄聲聞人是小乘行者。另一種是身聞人的餘習影響。

聲聞人就好比剛剛倒幹了酒的酒瓶,他們雖然解脫了世間煩惱,但是餘習還在,故而在觀看五百羅漢的畫像時,會發現其中一些羅漢的長相奇特,這就是餘習顯現的結果。

一般人見到羅漢形象,如果事先知道這是羅漢聖者時,通常以「奇人奇相」來恭敬,並不會產生怨嫌之心。但如果不知道這是羅漢聖者,就很有可能產生怨嫌之心。

就好比當年的馬雲一樣,他剛剛嶄露頭角時,很多人都覺得他長得醜。但隨著巨大財富效應的疊加,他的長相在很多人心目中就越來越順眼了,甚至還看見有人發帖說:「我很奇怪,為什麼以前會覺得馬雲長得很醜呢?明明越看越好看。」

世間人中,因緣業力有不同。有的人即使明知是羅漢,也不一定不產生怨嫌之心。

最近看到一個這樣的故事。說有一孕婦,產檢時發現胎兒狀況不太好,就在婆婆的陪同下去當地羅漢寺拜羅漢。這位孕婦發現其中有一個鼻子、脖子都長得很長的羅漢時,就用手指著那個羅漢說:「媽,你看這個羅漢長得好醜啊!怎麼會有羅漢長成這樣的。哈哈哈.......」取笑完之後,孕婦覺得整個羅漢寺裡面的羅漢像都很醜。就離開了羅漢寺。

後來,孕婦足月產下了一個男嬰。當護士將孩子抱到她面前時,她整個人都癱在床上了。因為,這孩子竟然和她取笑的那位羅漢長得一模一樣。

有人說這是羅漢的報復。其實,住在空境中的羅漢已經滅掉了身相,怎麼還會因為身相被取笑而起報復之心呢?歸根結底,這個孩子是其母親心相的縮影。越是怕什麼,往往就越是來什麼,因為越怕則業力越強,就越有可能儘早顯現。

此外,取笑對象的威德力不同,結果也不同。

比如,當面取笑一個和自己差不多的人,頂多讓對方不高興,不會有太大危險。但是,如果當面取笑一個世間有大威勢者,則很可能面臨皮肉之苦、牢獄之災、乃至生命危險。

如果當面取笑的是聖者羅漢呢?則就好比向空中吐唾沫一樣,這個唾沫最終會全部落到這個人自己身上。就好比前面那位孕婦一樣,她的取笑最後全部返回到她自己身上了。

也是這個孕婦不懂佛法,才會住在美醜相上白白傷心。如果她後來能懂得佛法,就會發現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既然孩子長得像羅漢,亦是與羅漢有緣,美醜又有什麼關係?藉此緣分,如能讓這個孩子得加持,成為一個覺悟者,亦是相當不錯的。這就是轉境。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到,對聲聞人生起怨嫌之心,就是對自己生起怨嫌之心。法華行者千萬不要因為自己是修學圓頓大乘,而嫌棄聲聞小乘聖者。若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又如何能安樂的修行呢?

綜上所述,如果法華行者能主觀(覺性)上不說人過,客觀(塵性)上不輕慢他人,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識性)不毀譽聲聞人,從這三方面善修其安樂心,就能使聽經者不逆其意。因為你不分別他人,他人就不會分別於你,無分別中,哪裡有逆意呢?

【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當眾生有疑難詢問時,法華行者不要以小乘法來回答他們。只以大乘法而為他們解說,令他們獲得一切種智。

一切種智是一切智和道種智的圓融。具備一切智者,當下見到法身;具備道種智者,當下見到報身。從如是法身見到如是報身,當下就見到了如來,即,如是而來。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菩薩常樂,安隱說法。於清淨地,而施床座。以油塗身,澡浴塵穢。著新淨衣,內外俱淨。安處法座,隨問為說。】

這時候,世尊以偈言的方式,進一步重申了法華行者想要安樂說法的幾個要點。

於清淨地,而施床座:不染相塵為最清淨。法華行者應當在不住相見的基礎上施設法床。也就是說,覺性清淨,不依妄覺而說法。(空如來藏)

以油塗身,澡浴塵穢:油是潤滑之物。門鎖卡死時,在鎖眼滴幾滴油,就能順利打開了。法華行者講法應當如油一般,能夠潤澤眾生心田,助其打開心結;又如沐浴一樣,清洗掉眾生的一切染塵穢見。(不空如來藏)

著新淨衣,內外俱淨:識性不染塵相之衣,為新淨衣。覺性中沒有虛妄,為內淨;塵性中不住相見,為外淨。內外俱淨時,識性清淨。(空不空如來藏)

三藏本一心,在根、塵、識三位一體的清淨處,菩薩就能「安處法座,隨問為說」,即能夠安樂地為眾生隨宜而說法了。

【若有比丘、及比丘尼,諸優婆塞、及優婆夷,國王王子、群臣士民,以微妙義,和顏為說。若有難問,隨義而答。因緣譬喻,敷演分別,以是方便,皆使發心,漸漸增益,入於佛道。】

若是有四眾弟子、國王、王子、群臣、士民等來聽法,法華行者應當以這個微妙的如來藏大法,和顏悅色地為他們演說。

對於他們提出的疑難問題,要隨宜以如來藏法義而為他們作答。

要以種種因緣、種種譬喻,為他們開演分別種種法。

以如是方便法,使他們都能發起尋求覺悟的心,從而漸漸增益智慧,入於無上覺悟之道。

【除懶惰意,及懈怠想。離諸憂惱,慈心說法。晝夜常說,無上道教。以諸因緣、無量譬喻、開示眾生,鹹令歡喜。衣服臥具,飲食醫藥,而於其中,無所希望。但一心念,說法因緣、願成佛道,令眾亦爾。是則大利,安樂供養。】

法華行者要滅除懶惰意和懈怠妄想。要遠離世間種種憂慮煩惱而慈心為眾生說法。晝夜六時常常為眾生演說無上覺悟道。用種種因緣、無量譬喻來開示眾生,令他們都因為增長覺悟而歡喜。

法華行者在世間弘法,對於衣服、臥具、飲食、醫藥等必要物質,夠用就行,不要有所希望,以免在物質上過多分散精力。應當一心一意地珍惜說法因緣,常願自己成就佛道,亦願令眾生成就佛道。只有這樣做,才會有大利,能夠安樂地將自心上供在無上覺悟之中,得到無上覺悟的燻養。

這裡的「晝夜常說,無上道教」,亦是念念在道的意思。該怎麼做呢?這裡就要明白,法華行者來到世間,有意無意中,本身就是一場身口意的演說。

【我滅度後,若有比丘,能演說斯,妙法華經。心無嫉恚,諸惱障礙,亦無憂愁,及罵詈者,又無怖畏,加刀杖等,亦無擯出,安住忍故。智者如是,善修其心,能住安樂,如我上說。其人功德,千萬億劫、算數譬喻、說不能盡。】

佛陀總結說:「當我滅度之後,若是有比丘能夠演說此《妙法蓮華經》者,心中不會有嫉妒、嘻恚等一切煩惱障礙,亦不會有種種憂愁以及遇到罵詈者,亦不會遇到怖畏之事,被人刀杖傷害等,亦不會遭遇罷黜並放逐等禍事,因為他沒有分別、不住相見,能夠安住於忍地的緣故。

智慧的人如果能夠這樣善修其心,就能住在如我上述所說的安樂之地。這個人的功德,哪怕千萬億劫,以種種算數來計算、以種種譬喻來說明、都無法說盡。」

此不住相見之法,得的是不住相之功德。哪裡是有形有相的方法能夠計算出來的呢?

《邊讀邊聊法華經》78

相關焦點

  • 法華經:菩薩末世說此經,成就忍辱功德行(75)
    即從座起,至於佛前,一心合掌,而作是念:若世尊告敕我等,持說此經者,當如佛教,廣宣斯法。復作是念:「佛今默然,不見告敕,我當云何?】  這時候,世尊看了看八十萬億那由他菩薩摩訶薩,這些菩薩都是阿惟越致菩薩,能為眾生轉不退法輪,已經證得了一切法的總持。
  • 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
    佛告普賢菩薩,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一者、為諸佛護念,二者、植眾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必得是經。爾時普賢菩薩白佛言,世尊,於後五百歲、濁惡世中,其有受持是經典者,我當守護,除其衰患,令得安隱,使無伺求、得其便者,若魔、若魔子、若魔女、若魔民、若為魔所著者、若夜叉、若羅剎、若鳩槃荼、若毗舍闍、若吉遮、若富單那、若韋陀羅等,諸惱人者,皆不得便. 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我爾時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眾、俱詣其所,而自現身,供養守護,安慰其心,亦為供養法華經故。
  • 法華經:天龍八部來了,人道眾生也來了(5)
    【有八龍王、難陀龍王、跋難陀龍王、娑伽羅龍王、和修吉龍王、德叉迦龍王、阿那婆達多龍王、摩那斯龍王、優缽羅龍王等,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龍族眾生的因緣是:人道修行時喜好研究大乘佛法,由於沒有明心見性,又自以為見道,不能認真持戒,故而投生龍胎。他們的形態,因為研習佛經故,能示現天人莊嚴相,有神通,能夠呼風喚雨,護持國土,在佛陀座下聽經聞法。
  • 法華經:值遇法華有四難,什麼樣的人能讀此經(20)
    不為齋戒已成齋戒,以此福份當能順利度過疫情險灘。有人寫文章說庚子年有大災。若以如今之政通人和,有災亦會化解。因為如是心、如是相。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舍利弗當知,我見佛子等,志求佛道者,無量千萬億,鹹以恭敬心,皆來至佛所,曾從諸佛聞,方便所說法。我即作是念,如來所以出,為說佛慧故,今正是其時。】
  • 法華經:法華文字不住相,隨取一句都是指向一心三藏(24)
    因為舍利弗能成佛,就說明一切眾生皆能成佛,其中也包括他們自己。於是,他們「各各脫身所著上衣以供養佛」。這裡的「脫衣」,是表示滅除相見;「供佛」,表示滅除一切相見,回歸一切法的頂相。大眾此舉,表明他們已經理解了不染相見的真諦。【釋提桓因、梵天王等與無數天子,亦以天妙衣、天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等,供養於佛。
  • 地藏經札記:修地藏法能有效幫助受苦的親人和超度先亡
    由於地藏菩薩因地時的經歷和願力,故當他證得十地,證入佛地時,就有一個特別的的功德加持:利益行者在世或已去世的親人眷屬,令他們獲得安樂。這是地藏法門的一大特德,你只要修地藏法,就自能逐漸利益到家人,現世父母、妻兒、祖先和過去世的親友。
  • 法華經:說法的底氣在哪裡?說一說佛的四無所畏(70)
    一方面,佛陀在很多經教中勸眾生演說經教,還多次比擬了演說功法的無量功德。另一方面,總有人會以各種理由告訴你:沒有明心見性者不能講經,白衣不能講經,誤導眾生的果報如何嚴重,等等,障礙你解經。面對這些,你講還是不講?是聽佛的話,還是聽這些人的話?
  • 華嚴經中化導善財的彌勒菩薩
    華嚴經中化導善財的彌勒菩薩天佑漢傳佛教認為:《華嚴經》是釋迦牟尼成道後,於三七日中對相應弟子(登地菩薩)宣說的第一部大經(在度五比丘之前),故被譽為「首經」(暢佛本懷之首唱)。這一說法,不僅華嚴自宗如此看,法華判教同樣贊助此說。由於極其重要,是故備受推崇。
  • 楞嚴經賞析:楞嚴經義貫全文
    ,三心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五根\』者,信正道及助道法名信根;行正道及諸助道善法,勤求不息,名精進根;念正道及諸助道善法,更無他念,名念根;攝心在正道及諸助道善法中,相應不散,名定根;為正道及諸助道善法,觀於苦等四諦,名慧根。
  • 法華經:富樓那的成佛授記,那時候的娑婆國土比現在美好(48)
    不過,佛通三世,是真語者,實語者,他的授記是必定能實現的。而老師的安慰只是根據學生過去情況而作的妄心推論,很多時候並不一定能實現。【爾時佛告諸比丘:汝等見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否?我常稱其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亦常嘆其種種功德,精勤護持,助宣我法,能於四眾示教利喜,具足解釋佛之正法,而大饒益同梵行者。自舍如來,無能盡其言論之辯。】
  • 法華經:三車譬喻說什麼?讀懂方明大藏經(25)
    家長如果知道孩子處在了危險之中,但孩子幼稚,不能聽勸,這時候,世間家長往往會怎麼辦呢?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爾時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諸佛世尊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說法,皆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善念多者,則自心國土善識眾生多,住在業報善土上,自然平順安康。惡念多者,則自心國土惡識眾生多,住在業報惡土上,自然命運乖舛。佛和世人的區別是:佛明白真性,真覺中遍知一切心識,不昧心識,不住心識。世人不明白真性,妄覺中以心識為自性,住在心識中,隨種種心識而妄起造作。比如,他討厭一個人,他認為是那個人的原因,不明白「討厭」是他自己生出來的心識。
  • 《法華經》法華奧秘猶如挖井
    當知如來滅後,其能書、持、讀、誦、供養、為他人說者,如來則為以衣覆之,又為他方現在諸佛之所護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願力、諸善根力,當知是人,與如來共宿,則為如來手摩其頭。藥王!在在處處,若說、若讀、若誦、若書,若經卷所住處,皆應起七寶塔,極令高廣嚴飾,不需復安舍利。所以者何?
  • 在佛滅度之後,若有人能講說這部經,他們都是大菩薩所示現的|...
    求聲聞者,求闢支佛者,求佛道者:有修小乘法的聲聞眾,有修中乘法的闢支佛眾,還有修大乘佛法的佛道者。如是等類,鹹於佛前,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像這所有的這麼多眾生,這些不同種類的人,他們都能在佛的面前,聽聞佛說這部《妙法蓮華經》,或者就一首偈頌,或者一句,甚至於他在這一念之間,能這麼隨喜讚嘆這部《法華經》的,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都給他們授記,令他們都得到無上正等正覺這佛果。
  • 《地藏經》的功德及利益
    從這無見頂門放光,表示這地藏經的法門最高最上,這並非說,佛說法四十九年,只有這地藏經的法門最高最好!而是說在這末法時代的眾生,如果離開地藏經,簡直沒法得以救度。為什麼呢?末法眾生業障深重,善根淺薄,想開悟都難!更何談證果!這地藏經一再說: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非是罪,無非是業,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如果連人天的福報都修不來,更何談證佛果涅盤呢?所以:「藥無貴賤,對症者良;法無高下,應機者妙!」。
  • 抄經之王《僧伽吒經》簡介,感應錄、功德利益!
    僧伽吒經 讀作 sēng qié zhà,「僧伽吒」,這三個字是巴利文。僧伽吒法門是一切正法之聚,是古劫以來的一個無上密乘,它的法力太大了,聽一遍,福報就具足了。而「僧伽吒」翻譯過來,就是「大集會正法」。僧伽吒這三個字就是一個咒語,抄寫僧伽吒是進入僧伽吒法界壇城的一個捷徑。《僧伽吒經》屬於大藏經中的大集部。故《僧伽吒經》屬於方廣經。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83)|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陰盡者,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猶如魘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心觸客邪而不能動,此則名為受陰區宇。若魘咎歇,其心離身,返觀其面,去住自由,無復留礙,名受陰盡。是人則能超越見濁,觀其所由,虛明妄想,以為其本。  「阿難!
  • 怎樣斷無明,生清淨心,《圓覺經》中佛到底根文殊菩薩說了什麼?
    詳解《圓覺經》第一章,如何斷無明,如何生清淨心,看看佛到底根文殊菩薩說了什麼?自從佛教從兩漢時期傳到中國,從某種意義來說,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是從相遇到融合的過程,也成為不同時間和諧相處的典範。歷史上,中國有「梁代三傅士」之稱的傅大士(善慧大士),就擔心佛家文化與中國傳統的文化為之相融,而提倡「儒釋道」三教融合之說。
  • 《梵網經》誰能受持「菩薩戒」?
    但解法師語,盡得受戒出家菩薩是從沙彌戒、沙彌尼戒、式叉摩那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的基礎來修菩薩戒,在家菩薩則是在三歸、五戒的基礎上來受菩薩戒。誰可以受菩薩戒?《優婆塞戒經》與《菩薩瓔珞經》都說發大心的人來受菩薩戒,受了菩薩戒就是佛子――菩薩。《梵網經》提到:若受佛戒者:國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金剛神、乃至變化人,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皆名第一清淨者。
  • 地藏經:地藏經全文講解譯文
    在密教,其密號為悲願金剛或稱與願金剛。《蓮華三昧經》云:「檀陀地藏化地獄道,手持人頭幢;寶珠地藏化餓鬼道,手持寶珠;寶印地藏化畜生道,伸如意寶印手;持地地藏化修羅道,能持大地擁護修羅者;除蓋障地藏化人道,為人除八苦蓋障者;日光地藏化天道,照天人之五衰而除其苦惱者。又,地,心地也,能生萬法,一切皆由此生;藏,含藏也,心地含藏無量恆沙清淨性功德,有能生、能載、能攝、能藏、能支、堅固等義。
  • 法華經:貧子認父記,聲聞弟子們的信解過程(31)
    如果左手錶慧,右手錶福,代表福慧雙修;如果左手錶空,右手錶有,代表空有不二;如果左手錶自利,右手錶利他,代表自利利他。【我等居僧之首,年並朽邁,自謂已得涅槃,無所堪任,不復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往昔說法既久,我時在座,身體疲懈,但念空、無相、無作。於菩薩法,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心不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