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三師和丞相,都是什麼樣官職?

2020-12-19 騰訊網

董卓廢少帝劉辯,立獻帝劉協,自己把持朝政。但其生性殘暴、殘害百姓。

關東州郡紛紛起兵徵討董卓,並推舉袁紹為盟主。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相信對這段歷史十分了解,那麼為什麼在英雄輩出的三國,袁紹可以做盟主呢?

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的出身:四世三公,門多故吏。

那麼,到底什麼是四世三公?

根據《三國志·魏志·袁紹傳》描述:袁安在漢章帝劉烜時為司徒,兒子袁敞為司空,孫子袁湯為太尉,曾孫袁逢為司空,袁隗為太傅,四世居三公位,人稱「四世三公」。

而袁紹的父親,正是袁逢。由此可見三公是地位較高的官職,那和丞相相比,哪個權利更大?

秦漢時期相國和丞相併存,但丞相只是相國的副手。直到後來,相國逐漸淡化被丞相取代。不過,後世把擔任宰相級別的官員,也敬稱為相國。

周朝時就有三公這個職位,而這時的三公指:太師、太傅、太保。

《尚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官不必備,惟其人。」東漢應邵雲:「師,天子所師法;傅,傅相天子;保,保安天子於德義。」

但周朝之後,三公的官職發生了變化。比如秦朝時,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到了漢代,三公變成了——丞相、司馬、御史大夫。由此可知,秦漢時期,丞相一直都是三公之一。

而根據《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太師、太保,皆古官,平帝元始元年皆初置,金印紫綬。太師位在太傅上,太保次太傅。」

也就是說,太師是三公之首。

再往後,東漢時期沒有丞相這個職位,三公指:太尉、司徒、司空。之後一直到北宋(去掉北周),三公一直都是太尉、司徒、司空。

但北魏之後,出現了新的稱呼:三師——太師、太傅、太保。

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被稱為東宮三師,名義上是輔導皇太子的官員,也經常被簡稱為三師。

後來,宋徽宗時,三公和三師又進行了合併,三公變回了太師、太傅、太保,仍以太師為首。著名的奸臣秦檜,就曾做過太師。

三公、三師,雖然職位多有變換,但是歷朝歷代,都地位顯赫。

明史記載:「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正一品。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從一品。掌佐天子,理陰陽,經邦弘化,其職至重。無定員,無專授。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從一品,掌以道德輔導太子,而謹護翼之。」

和三公、三孤等職位相比,丞相的地位略遜一籌,但確是真正掌權之人。他們負責協助皇帝管理一切軍國大事,即所謂的「掌丞天子,助理萬機。」

因為受到皇權的忌憚,丞相的權力逐漸縮小。直到明朝朱元璋,丞相這一制度徹底推出歷史舞臺。

相關焦點

  • 諸葛亮是丞相,諸葛瑾是大將軍,究竟誰的官職更大呢?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封諸葛瑾為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由此,比較有意思的是,劉備稱帝之後,立即冊封諸葛亮為丞相,而孫權稱帝之後,也晉升諸葛瑾為大將軍。對於這兄弟兩人,都成為各自君主心中的棟梁之臣。對於諸葛亮擔任的丞相和諸葛瑾擔任的大將軍,一文一武,是漢末三國時期比較常見的官職。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11|中央官職:三公九卿和三省六部
    古代官職是學習文常繞不開的部分,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的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今天小編分享的是中央官職的三公九卿和三省六部,儘量涵蓋歷朝歷代每一官職的職掌情況,大家記得收藏喔。
  • 宋朝的王爺、丞相、太師誰的官銜大?開封府尹和六部尚書誰大?
    宋朝的太師一般都是虛銜,屬於一種榮譽,王爺是皇族不是官。六部尚書各掌其事,各司其職,開封府尹則是實打實的京城一把手了,這些職務裡面權力最大的非丞相莫屬。(北宋第一大奸臣蔡京也是太師)我們一個一個來分析,先說說太師,太師是「三公」(也叫三師,分別為太師、太傅、太保)之一,趙匡胤自建立宋朝以來,繼承唐制,保留了三公、三師,作為不具實權的一種榮譽官銜,在北宋得此殊榮者並不多,尤其是太師,整個北宋只有趙普和文彥博兩人因其功高厚德,朝野推崇,得拜太師。
  • 老師不會告訴你,相邦和丞相,其實是兩個不同的官職
    在許多人的認知中,這個相邦應該就是丞相的意思,屬於一種尊稱。其實不然,相邦乃是一種正式官職,地位猶在丞相之上。 宋人胡三省作注稱,相國這個官職便是從這裡開始的,並且還表示這個職務的地位是要高於丞相的。
  • 現在的北京市長,按古代官職分類,相當於什麼官?
    根據各種文獻和古書來看,我國古代有很多很多的官職,比如秦朝就有御史大夫、太尉、丞相……等職位,而且每朝每代都設有不同的職位。再比如我們所看過的電視劇——《甄嬛傳》裡,各個小主、貴人等嬪妃都出生官家,有大理寺少卿、縣丞、知府……等官職。
  • 三國時期,大將軍、大司馬、太尉,究竟哪個官職更大?
    至於加官,自然是官職上的提升了。在漢末三國時期,大將軍、太尉、大司馬成為三個最頂級的武將官職了,也即達到這三個官職的武將,幾乎都是位極人臣了。比如蜀漢大司馬蔣琬,曹魏曹魏司馬懿,東吳大將軍諸葛瑾等。那麼,問題來了,三國時期,大將軍、大司馬、太尉,究竟哪個官職更大?也即這三個官職的地位和實權,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 袁紹「四世三公」到底是個多大的官兒?為何大家都羨慕不已?
    常說袁紹「四世三公」,其實指的是袁紹所在的汝南袁氏,其家族世代官居高位,曾連續四代有人坐上了「三公」的高位。分別是袁紹的父親、爺爺、曾祖以及高祖四代人。而這裡的「三公」,乃是古代古代地位最尊顯官員的一個統稱。當然,不同時期的「三公」官職是不同的。比如在周朝乃是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
  • 歷史上的宰相與丞相有什麼樣的區別?誰的權力更大?
    一般說來,宰相是大稱,泛指中央政權中相當於丞相的一切官職,舉例來說,如東漢的三公,唐,宋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而丞相則是宰相在某個歷史時代的具體體現,是某一時代固定的宰相官稱。 奴隸社會的商周政權中,尹和太宰是最為重要的官職,他們即是奴隸社會的宰相。他們輔佐王處理政事,代表王發號施令,對政治影響很大。商周的治世無不與名宰有關,諸如伊尹、傅說、周公旦等。但那時的宰相,大多由貴族們世襲,擔任宰相職務的標準不是看他的才幹如何,而是看他的血統。
  • 馬超的「驃騎將軍」,到底是多大的官職,地位有多高?
    就驃騎將軍這一官職來說,始於西漢時期。驃騎將軍,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始置,以霍去病為之,金印紫綬,位同三公。也即驃騎將軍是漢武帝劉徹特別為霍去病設立的官職,在設立之初,驃騎將軍位同三公。就「三公」來說,是古代封建王朝下最高官職的統稱,一般來說,各個朝代的三公所指代的官職可能不同,比如秦朝的三公指的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東漢時期,則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
  • 古代的科舉與官職
    1.中央官職 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察和秘書工作。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務,後世又演變為三省六部制。 此外,中央還設有專門機構和官員,負責管理圖書、編修歷史、制定曆法等工作。
  • 東吳最危險的官職,不是大都督,而是地位更高的丞相!
    當然,對於東吳四大都督,一直以來有一種說法,認為這是東吳最危險的官職。不過,在筆者看來,東吳最危險的官職,不是大都督,而是地位更高的丞相!一方面,就東吳四大都督的結局來說。陸遜赤烏七年(244年),陸遜被孫權拜為丞相、荊州牧、右都護。孫和、孫霸二宮之爭時,陸遜捲入孫權父子相爭中,並遭到了孫權的責備,從而在次年去世,終年六十三歲,追諡「昭」。對此,在筆者看來,就陸遜的去世,其實和荀彧存在類似之處,也即都受到了主公的責難和逼迫。
  • 魏延的「徵西大將軍」,到底是多大的官職,地位有多高?
    不過,非常可惜的是,在蜀漢丞相諸葛亮病逝的時候,魏延因為和楊儀之間的矛盾激化,最終被馬岱斬殺。在一些人看來,如果魏延沒有被殺的話,那麼,魏延或許會取代姜維,以此來北伐中原。之所以存在這樣一個判斷,一是基於魏延的能力,不管是鎮守一方,還是南徵北戰,魏延都表現出一流的作戰水平,二是基於魏延的官職。
  • 清代中堂、宮保、中丞都是什麼官職?為何如此稱呼?
    首先,在影視作品的演繹和歷史文獻的記載中,上述稱呼一般為下屬官員對上級官員,或者同級官員之間的稱呼,甚至皇帝用以對臣屬的寵溺稱呼。由此可見,上述三種官員稱呼應該為「尊稱」。而「中丞」的官員稱呼來源較為久遠,漢代負責監察百官,輔佐丞相的御史大夫,下設兩丞,一為御史丞,一為御史中丞。御史中丞的具體職能即為「掌管蘭臺秘書,外督部刺史,內領侍御史,受公卿奏事,舉劾按章」。也就是說,漢代的御史中丞基本相當於清代都察院的副都御史或者右都御史。
  • 唐朝的三品官,已屬於絕頂級大佬,那麼一品、二品都是什麼官職?
    借用《康熙王朝》中孝莊太后給欲晉升吳六一為二品九門提督的康熙時所說的一句話:「三品官,多如牛毛,在這個京城你扔塊石頭,都能砸中個紅頂子」,在清代,三品官在京城都不算是高官,試想連順天府尹這一知府之職都是正三品官,三品算高嗎?
  • 常見的古代官職,追劇追小說必備的知識儲備
    在古裝劇和小說中經常會聽到看到很多古代的官員名稱,這些名稱跟現代區別很大,而且有一些比較拗口連望文生義都很不容易猜到。這些官名還經常會出現混淆,比如丞相和宰相有什麼關係?是同一個職位不同時代的不同叫法嗎?知州和知縣哪個職位更高?小說裡常見的主簿到底是多大的官?
  • 清朝的正一品和超品官員有哪些?其實裡面有很多官職都是虛職
    熟悉歷史的人應該對太師、太傅和太保有點印象,因為這三個官職並不是在清朝誕生的,而在眾多古裝劇中,幾乎很少提到過這三個官職,這是為何?圖片:朝堂上的內閣大學士劇照實際上,早在周朝,太師、太保以及太傅就出現了,簡稱為「三公」。簡單來說,他們都是天子的老師,因此地位非常高貴,同樣受到了天子以及天下百姓的尊敬,沒有什麼高低之分。不過,如果要往細了劃分,從榮譽方面來看,太師要大於太傅,而太傅也要略勝於太保。
  • 宋朝的官職是什麼樣的?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簡稱同平章事、平章事,是北宋元豐官制改革前宰相的低級職銜,具有三省六部「丞、郎以上至三師」官稱的官員才能擔任宰相同平章事「差遣」職銜。初任宰相都是此銜,只有很少數的同平章事宰相升為侍中官銜的宰相。宋初參知政事雖作為副相,但其職權、地位都比較低,不在政事堂辦公,實際上只是宰相的助理。
  • 如何區分丞相與宰相?唐朝沒有丞相這個稱呼嗎?
    兩者的區分,丞相多為正式官名,宰相多為俗稱泛指。唐朝沒有這「丞相」二字的正式官職,丞相或者宰相的的稱呼,是指對三省長官以及後來眾多帶「同平章事」等群相的俗稱。相的淵源無論宰相還是丞相,都涉及到了一個關鍵的「相」字。
  • 古代官職類文化常識匯總
    大致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 1.中央官制。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察和秘書工作。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太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務,厚實又演變為三省六部制。
  • 漢末三國為什麼喜歡給文官派武將的官職
    一部《三國演義》,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其中的官職更是讓人眼花繚亂。前面提到,曹操成為丞相其實是在赤壁之戰這一年,之前如果有人叫曹丞相,這是典型的歷史概念的不嚴謹。曹操做過的官職很多,從郎官開始到丞相,有十幾個之多,其中有的是文職,比如郎官、司空、丞相,有的是武職,比如典軍校尉、鎮東將軍,還有的是代理,比如奮武將軍、車騎將軍。